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七嘴八舌侯家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改行》这个段子我很早就喜欢,因为它表现了当时艺人生活的艰辛困苦。现在看,使这个段子的前辈艺人的立场是很鲜明的,目的就在于揭露封建统治者对艺人的压迫。但是过去有的演员在表演时为了抓包袱冲淡了主题。譬如这个段子的底,就是最后一段,说到花脸名演员被迫改行卖西瓜,手里拿着一把切菜刀,用花脸的架势往那儿一站,这儿有四句唱:“我的西瓜赛砂糖,列位要不信请尝尝。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吃啊……。”乙在这里加一句话:“谁敢过来啊?”甲:“你们要不吃我大开膛!”这是原来的词儿,后来不知是什么人又加了一个情节,就是“一子儿一块不要谎……”唱到这儿有个乡下人从他跟前过,这个卖西瓜的抓住了那个人的小辫儿,把菜刀往他脖子上一搁:“你们吃啊!”那个乡下人吓坏了:“俺包圆了。”这样改我认为不好,虽然它表现了卖瓜人的急切心情,但是却把艺人说得很凶恶,变成拦路虎了,这就模糊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冲淡了主题,削弱了听众对受迫害的艺人的同情。过去觉得这样演不太好,所以我们就不用这个情节。我演的时候不要最后这段儿,只唱:“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吃啊!”乙说:“那谁敢过来啊?”甲:“你们要不吃我大开膛!”乙:“全给吓跑了!”这样演就认为不错了,能不能改得更好呢?不知道了。直到解放后整理这段相声的时候才改成现在这样。群众看到那个唱花脸的卖西瓜那个架势,以为他和邻居吵架了呢,他琢磨:“这些人为什么都在这儿围着呵?他们爱听我唱,那我就给他们唱几句。”唱了几句花脸,是卖西瓜的词儿,这样的情节是出于误会。后来我把词儿也改了,原来的词儿是“我的西瓜赛砂糖,列位要不信请尝尝。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吃我大开膛”,现在改成“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白)“你们吃啊……”乙:“这个地方就加一个字吃?”甲:“都吓跑了!”现在是这样演的,这样改是想说明他是好心好意地给大家唱几句,可是由于他的职业习惯,以花脸架子和他的那个腔调儿,反倒把众人给吓跑了。这样就突出了演员卖西瓜的苦楚,也就凸显了主题。这样改词就有了变化,把原词的第二句改到第四句上,把原来第四句的“你们要不吃我就大开膛”去掉了,在第二句的地方另外补充了一句。唱腔呢,是把第三句的拉腔“一子儿一块啊……是不……要……谎……”(白)“你们吃啊!”现在是去掉了(拖)腔儿,四句连着唱下来,把加白放在最后。这是为什么呢?是为了结尾效果更强烈。所以现在就改成——“我的西瓜赛砂糖,真正是旱秧脆沙瓤。一子儿一块不要谎,你们要不信请尝尝!”这地儿是左手压刀,右手往前指——(白)“你们吃啊……”乙:“这地儿就加一个字吃?”甲:“都吓跑了!”用这样来结尾。
我是怎样整理相声《改行》的(2)
那么这个段子的取舍呢?原有14个片段,我们现在在14个当中选择了3个,一个是卖粥的—京韵大鼓、一个卖青菜的—京剧老旦、一个卖西瓜的—京戏花脸。原有的14个片段,其中有很多手法是相同的,有的内容不尽人意,用的人名也不合适,所以我们就选了其中3个表现手法不同的。内容和手法相近的我们就选其中我们认为是最好的。后来又整理出一段《卖包子》,原来也是“改行”里的,除了卖包子的片断是解放后新写的,原来没有。原来卖包子的是京戏武生,用的是《独木关》的唱法。当初,我听前辈说的是李吉瑞唱《独木关》唱得好,后来改行卖包子了,用《独木关》的腔儿唱卖包子的词儿。后来我写《卖包子》,另外想了一个跟当时社会背景关系密切的,改为京戏老生。
这是说整理这个段子的取舍问题,下面我再谈谈《改行》里有的包袱儿的使法。比如这个片断,以前我是这样说的:“人的死有很多名词,皇上死了叫‘驾崩’;娘娘死了叫‘归巢’;王爷死了叫‘驾薨’;大将死了叫‘归位’。”乙:“说相声的要死了呢?”甲:“说相声的死了叫‘踹腿’了。”乙:“!”现在改成—甲:“皇上死了你不能说他死了,单有好的字眼儿形容他的死,皇上死了叫‘驾崩’。”乙:“‘驾崩’?怎么讲?”甲:“大概……就是架出去把他崩了。”同是一个包袱儿,思想意义就不同了,表现了演员对统治者的愤恨。想一想解放前为什么不能这么改呢?最初我想,那时不可能这么改,也不敢这么改。皇上虽然不存在了,但皇亲国戚还都是社会上有权势的人物,这样说一定会出乱子的。既而又一想,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当时艺人没有这样的政治水平,不能改成这样。这个包袱儿以前也有人这么使—甲:“皇上死了叫‘驾崩’。”乙:“驾崩?”甲:“你要死了也可以叫‘驾崩’。”乙:“我也叫驾崩?”甲:“啊!就是架出去把你给崩了。”那就是甲乙两人开玩笑。后来我们觉得不合适,就改成现在的使法。我谈的问题,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像这样的事相声界有很多。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够这样做呢?能够这样改呢?我想这完全是受毛主席文艺思想教导的结果。
侯根据侯宝林1962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整理
侯宝林一生说过多少段相声(1)
侯錱
先父侯宝林在《毛主席听我说相声》一文中曾经说,解放后听他说相声最多的是毛主席,连新带旧大约150段左右。这150段相声都是什么呢?他没有说,只提了一句:“一些传统节目我们在外面已经不说了(不合时宜),到了主席那儿,人家说,你还教育主席呀,外面不说的,这儿也可以说。”他还说:“旧相声中有许多低级庸俗的东西,只有经过改编的,主席才听得过去。”
侯宝林为中央领导同志说相声是1949年至1965年之间的事,这样一来就从时间和内容上大致为这150段相声界定了一个范围。由此,也可以断定侯宝林一生说过的相声应该不止150段。侯宝林去世前,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由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作序,由我代为编辑了一本发行量极少的相声集,书名就叫做《毛主席听我说相声》。当时的编辑思想,就是力图完整记录这150段相声的内容,但是由于家里的资料短缺,又因为父亲当时病重,体力不支,只能在有限的几本书上用红笔略加圈点,成书时不过只收集了70段。然后由我送到中国社科院栾贵明先生处录排,制成胶片后直接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罗君策先生付印。时间紧张、经验不足,致使该书错误百出,至今叫人想起心痛,幸好印数不多,不至于贻误大众吧。这些情况,我在该书的《后记》中已有说明。
侯宝林自1933年开始涉足相声领域,到他1993年去世,整整六十年。这六十年里,相声大致经历了一个“兴—衰—兴—衰—再兴”的阶段。而侯宝林的人生也因此像潮水般地涨落。这其中的第一个衰退期,是指1949年的建国初期。当时,相声被当作一种“格调低俗”的玩艺儿,面临着“能否为工农兵服务?能否被新社会接受”的考验。好在这个阶段没有持续多久,随着“相声改进小组”的创建以及“抗美援朝运动”的展开,不过两三年的时间,相声便基本完成了向新社会的过渡。侯宝林那一代“旧社会的江湖艺人”,也最终蜕变成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肩负起“宣传队”和“播种机”的历史重任。第二个衰退期,不言而喻是指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一场历时十年的史无前例的“大革文化命”。这一次,侯宝林们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其中有些人甚至没能等到“云消雾散”的一天,刘宝瑞先生如是。
不久前,我在整理父亲的文字档案时,发现了两篇与此有关的手稿,其中一篇是父亲1967年8月写的“交代材料”,摘要如下:
解放以来我所搞的节目清单开列于下,凡是我自己写的就注一个(自)字,与人合作的就注一个(合)字,外来稿就注一个(外)字。
婚姻与迷信 (自) 1949年
一贯道 (合) 1950年
二房东 (外) 1950年
如此美国 (外) 1950年
狗腿子李承晚* (自) 1951年
杜鲁门画像* (自) 1951年
妙手成患 (自) 1952年
奸商的丑陋嘴脸 (自) 1952年
夜行记 (外) 1954年
参加广播说唱团工作以来搞的节目
撕下胡风的画皮 (自) 1955年
打百分 (合) 1955年
我是家长 (合) 1955年
跳舞迷 (外) 1955年
砍白菜 (合) 1955年 (歌颂相声)
宽打窄用 (合) 1956年
服务态度 (合) 1956年
新式马甲 (外) 1956年
洗澡问题 (外) 1956年 (没演)
。 想看书来
侯宝林一生说过多少段相声(2)
离婚前奏曲 (外) 1956年
送给右派先生们 (合) 1957年
天文学 (自) 1957年
全家献宝 (合) 1958年 (歌颂相声)
三星高照* (合) 1958年 (歌颂相声)
昨天 (外) 1958年 (歌颂相声)
普通话与方言 (合) 1959年
美蒋劳军记 (外) 1959年
一顿饭 (外) 1959年 (歌颂相声)
打炮 (自) 1959年
女英雄罗淑珍* (外) 1960年 (歌颂相声)
比武会* (外) 1960年 (歌颂相声)
仓库访问记* (外) 1960年 (歌颂相声)
家乡变了样 (外) 1960年 (歌颂相声)
总统的鼻子 (自) 1961年
降神会 (外) 1961年
哈格梯打前站* (合) 1961年
别菲律宾* (合) 1961年
艾森豪威尔外传 (合) 1961年
南美访问记* (外) 1961年
苦度光阴* (外) 1961年
岸信介的下场* (自) 1961年
杂谈《空城计》 (合) 1961年
更上一层楼* (合) 1961年
找书记* (合) 1961年
给您道喜 (合) 1962年 (歌颂相声)
选对象 (合) 1962年
煤论 (合) 1962年
侯大胆 (合) 1962年
似是而非 (外) 1962年
全家福 (合) 1962年 (歌颂相声)
一等于几 (外) 1963年
美国体育 (合) 1963年
非洲独立进行曲(合) 1963年 (歌颂与讽刺)
我在布拉格 (自) 1963年 (歌颂相声)
牵牛记 (主题思想好,写的技术较差,没保留)
窗口里外 (合) 1964年 (歌颂相声)
南方捷报 (外) 1964年 (歌颂与讽刺)
请您照相* (合) 1964年
排队*(笑话,仅排练过) 1964年
万吨水压机 (外) 1965年 (歌颂相声)
以上回忆的,可能有疏漏,待想起来再补,还有一些配合中心任务的小段没有包括在内。
以下是十七年来我所改编的传统节目:
戏剧杂谈 戏剧与方言 改行 空城计 对对子 戏迷 三棒鼓 歪批三国 阴阳五行 关公战秦琼 猜字 扒马褂 北京话 卖包子 贼说话 不宜动土
以上这些节目都是演过或发表过的,以下还有一些没演出或演出过一两次,但没有正式发表,基本属于资料的。这些资料是奉上级领导“挖掘传统”的指示,并责成四个老艺人—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郭启儒把所会的旧相声全部记录下来,作为资料保存的。原计划两年完成,总目约500段,后因某种原因只搞了一个季度就终止了。现已记录传统相声80段,印成四集,每集收20段。
第一集收了我5个段子:
学英语 (合) 抢菜刀 (合)
训 徒 (自) 讲《四书》 (自)
王宝钏洗澡 (自)
第二集收了我8个段子:
侯宝林一生说过多少段相声(3)
相面 (自) 铃铛谱 (自)
五红图 (自) 八大吉祥 (自)
打白朗 (自) 闹公堂 (自)
八不咧 (自) 山东跑堂 (自)
第三集收了我5个段子:
文昭关 (合) 捉放曹 (合)
滑油山 (自) 山东二黄 (自)
四字连音 (合)
第四集收了我3个段子:
王二姐思夫 (自)
交租子 (自)
卖布头 (自)
这些段子都是按照解放前的老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的。解放后演过的传统相声还有:日遭三险* 美人赞* 解放前演过的传统相声还有:六十整寿*(学沈君的) 三近视* 山东要账* 醋点灯* 吃元宵* 揣骨相* 倒扎门* 富贵图*
注:
①带*的是没有留下文字或录音稿的段子。
上述材料显示共有相声106段,其中8段只在解放前表演过,忽略不计,余下的是98段。可以肯定这是一份不够完整的“交代材料”。与我后来查阅资料所掌握的数字有所不同。但也可以大致分析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爆发的所谓“十七年文艺黑线”时期,代表中国主流相声的创作方向和历史演变过程。其中新相声59段(60%)、整理传统相声16段()、资料相声23段()。可见,这一时期表演、创作“新相声”和改编传统相声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侯宝林工作的重点。根据这一时段的相声名称,甚至都可以推断出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的内容。例如:“抗美援朝”时期的《狗腿子李承晚》、《杜鲁门画像》;“三五反”运动时期的《奸商的丑陋嘴脸》;“反右斗争”中的《送给右派先生们》;配合推广普通话的《普通话与方言》;成立农业合作社时期的《砍白菜》;歌颂工人阶级和英雄人物的《给您道喜》、《全家福》、《女英雄罗淑珍》;支援世界革命的《非洲独立进行曲》、《南方捷报》等等。这些作品使侯宝林荣获了“新相声的代表人物”的称誉,只可惜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创作排练时间短暂,打造粗糙,艺术水准偏低,真正像《婚姻与迷信》、《夜行记》这样可以传世的优秀作品为数极少。
下表是根据侯宝林1979年回忆记录的《表演相声总目》(手稿二)、《侯宝林录音资料目录》和一些公开出版物,以及有关相声研究的学术文章集成的目录如下(重复的不计):
1933年 山西家信 杂学 八大改行 黄鹤楼 戏迷 拉洋片
1937年 傻子学乖 文庙 卖马 哭当票 卖布头 测字 地理图 熬柿子 酒迷 扎针 天王庙 戏迷传
1938年 梦中婚 对春联 八扇屏 打白朗 跑龙套 大上寿 十四口 老老年 卖寿材 揭房瓦 牛头轿 洪羊洞 打灯谜 六口人 大娶亲 八不咧 儿子迷 卖估衣 口吃 酒令 绕口令 天文学 八大吉祥 家堂令 书迷 山东二黄 朱夫子 开当铺 送妆
1939年 夸住宅 拴娃娃 大审案 窦公训女 树没叶 大保镖 铃铛谱 打麻雀 训徒 找堂会 洋药方 滑油山
1940年 闹公堂 批四书 粥挑子 学四省
1941年 汾河湾 俏皮话 怯教书
1942年 学大鼓 怯洗澡 红事会 学话剧
1943年 卖父肉 六十整寿
1945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