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可不知的30所中国名校-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香港大学(3)
功勋校长
  卢押(香港第十四任总督):1910年—1912年;
  仪 礼:1912年—1918年;
  乔 丹:1918年—1921年;
  康 宁:1924年—1937年;
  邓 肯:1937年—1949年;
  赖廉士:1949年—1964年;
  纽鲁斯:1965年—1972年。
  (以下为华人)
  黄丽松:1972年—1986年;
  王赓武:1986年—1995年;
  郑耀宗:1996年—2000年;
  戴义安:2000年—2002年;
  徐立之:2002年至今。
  校训
  中文校训:明德格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复旦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号称“江南第一学府”的复旦大学坐落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它是一所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
  复旦大学的创立
  复旦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国第一所民间人士及教会兴办的现代大学——上海震旦学院。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初冬,上海南洋公学(即今交通大学)发生了“墨水瓶事件”,学生集体退学。在蔡元培的介绍下,部分学生向中国近代著名的天主教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相伯求助。马相伯是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出生于1840年,这一年恰好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拉开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那一年。可以说他的一生历经了中国受尽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时代,见证了祖国的屈辱和灾难。年幼的马相伯从小就喜爱学习,经过20年刻苦研读,1870年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学位。37岁时,马相伯抱着一腔爱国热忱离开教会,先后到日本和高丽作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也曾受李鸿章之邀,为其招商局及创办海军出谋划策。由于他给清廷提出过的不少建议都未被采纳,使得他一时心灰意冷,于1901年退隐沪西土山湾。隐居期间他痛定思痛,意识到“自强之道,以培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校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
  1903年,64岁的马相伯凭借自己的社会关系,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的闲置房屋创办了学院,并采用公元前印度对中国的旧称,将学院命名为“震旦学院”。八卦中“震”表示东方,“旦”则形象地表示太阳在地平线升起,“震旦”意即中华曙光。为了办学,马相伯把祖遗松江、青浦两处的耕地3000亩作为学校基金,又捐出银元4万元,还变卖了价值10余万元的英法租界地内的8处产业,用来在卢家湾购置土地,建造校舍。马相伯捐献了全部家产,终于得偿了他“毁家兴学”的夙愿。马相伯在办学问题上可以说是倾其所有,但对自己和家人却非常的节俭,即使是最受宠爱的孙女马玉章小时候想向爷爷要二个毫子都很不容易。在马相伯之子亡故时,亲友故旧曾凑了1万元为马玉章母女安排生活,马相伯却将这1万元也捐出来办了启明女中。
  震旦学院创立之初,马相伯郑重宣称:“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字始,欲通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者,请归我!”他认为当时的八股文是“奴隶之学”,西方的格物穷理为“自主之学”。学院成立后,马相伯亲自担任监院(即院长),主持教务,并不顾六旬高龄,亲自教授拉丁文、数学、哲学,还编写《拉丁文通》、《致知浅说》作为教材。马相伯本人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毁家兴学并要借助教会力量的支持,但他却一反当时其他教会学堂以宣扬教理为主的作法,规定震旦不讲教理。另外在管理方面,震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度,迥然不同于当时为官僚所统治的大学堂。从震旦学院走出来的著名人士有于右任、邵力子、李青崖、徐郎西、张鼎丞等。震旦学生具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所以可以认为震旦学院是一所从封建统治中脱颖而出的新型民主学校。
  由于震旦学院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不讲教理,终于触怒了耶稣教会,导致耶稣教会于1905年3月7日强行夺取震旦学院。此举遭到学生们的强烈抗议,并以集体退学的方式坚决抵制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学生的正义行为得到了马相伯的支持,马相伯带病在召集离散学生的大会上,慷慨陈词,提出复校的主张。复校工作得到了社会知名人士张謇、严复、熊希龄、袁观澜等的同情赞助。最后,在两江总督周玉山资助下,复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马相伯决定重新恢复的学校不再用旧名,而改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既有“复我震旦”的意思,又暗含“复兴中华”的深远意义。马相伯以此为校名,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05年5月27日,私立复旦公学成立。
  复旦公学初创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既没有校址,又缺少经费,教员更是极为紧缺,马相伯为此四处奔走。为解决缺乏教师的问题,66岁的马相伯亲自担任法文教授。复旦成立之初,马相伯认为“西学自有体用,如果只抓它的用,不顾它的体,就不过徒袭皮毛。”因而采用“囊括大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的方针,使得教学方面比震旦以及其他高等学校又前进一步。学校设有经学、政法、文、商、格致、工、农各科,教师都本着“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教授学生。课余还组织了各种“研究会”和“讨论会”,出版墙报、校刊、学报、年鉴等。行政管理上仍采用学生自治制度。当时日本的《大阪新闻》曾评论复旦公学为“革命的学校”。上海英文报纸《大陆报》称赞复旦学生“最富民主精神”。马相伯毕生寄希望于青年,在他当校长时,和同学们亲密无间,经常和他们谈心、讨论问题。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周日上午,他都要召集同学开讲演会,发表意见,以此提高大家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马相伯的熏陶下,当时复旦的学生都有演说的才能。在支持各项爱国运动中,复旦学生进行宣传鼓动活动的能力相当强。于右任曾经这样说过:“先生本长于演说,高谈雄辩,风趣横生,诸同学传其衣钵,在出校后,从事政治革命运动,受用不尽。”在马相伯主持复旦期间,革命先辈恽代英、萧楚女、杨之华等曾经常到复旦参加###,李大钊、鲁迅曾到复旦作过讲演,抗战时期,曹禹、老舍等也来校讲课。
  

复旦大学(2)
从复旦公学诞生历程中可以看出,它在反抗封建压迫中诞生,在抵制帝国主义夺权中重建,是一所具有反帝反封建革命传统的爱国民主学校。
  在坎坷中前进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复旦学生中有很多参加了革命军;又由于经费停发,光复军司令部占用校园,致使学校一度停办。12月中旬,校长马相伯、教务长胡敦复在无锡士绅支持下,借用李汉章大公祠作为课堂,昭忠祠作为宿舍,筹备复学。1905年—1911年,复旦公学共培养出了四届高等正科,毕业生计57人。1912年5月5日,学校迁址李鸿章祠堂。1913年3月1日,复旦重新开学。在艰苦的条件下,1912年—1916年,复旦公学共培养大学预科毕业生15人,中学毕业生150人,其中著名的有张志让、孙越崎等。1917年,复旦公学开始办理大学生本科业务,并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此后学生逐步增加。1918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从南洋集资15万,在江湾买了块地,并于1920年冬开始在江湾建造校舍,至1922年落成。当时有一座教室楼,称为简公堂(即今复旦博物馆);一座办公楼,取名奕柱堂(1929年增添两翼,改作图书馆,即今经济学院);一座第一学生宿舍(抗日战争中毁于炮火,即今相辉堂所处位址);一栋教师宿舍(已毁)。至此学校开始初具规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9年,复旦大学进行系科改组,增设新闻系、市政系、法律系、教育系,当时全校共有17个系,分属文、理、法、商四个学院。1937年,复旦大学进一步发展为具有文、理、法、商四学院,16系科的大学,还附设有中学、实验中学各一所,义务小学二所,复旦大学已经成为我国东南的重要学府。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在南京###的指示下,复旦大学内迁至重庆北碚。1938年2月,复旦在重庆复课。1938年秋,复旦大学渝校又陆续增设史地系、数理系、统计系、农垦专修科、园艺系、农场、茶叶组、农艺系等。1940年秋,复旦渝校建立农学院。1941年11月25日,复旦大学渝校由私立改为国立。1946年8月,复旦大学渝校的师生返回上海。1948年底,国民党###暗中策划妄图让复旦迁到台湾,一千多名师生联合签名反对,并展开了护校运动。
  名 校 新 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复旦大学成为中国重点大学之一,设立了文、理、法、商、农五院20多个系(科)。应陈望道校长之请,毛泽东主席于1951年亲笔为复旦题写了校名。1950年高校初步进行院系调整,复旦的海洋系并入山东大学;上海暨南大学的文、法、商三院,同济大学的文、法两院,以及浙江大学、英士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复旦。1952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复旦的法学院、商学院、农学院调出,分别成立了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沈阳农学院;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金陵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上海学院、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的文、理科有关系科并入复旦。20世纪80年代以后,复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管理科学在内的多科性研究型综合大学。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复旦大学,使复旦的学科门类更为齐全,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国际影响
  复旦大学是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中心之一,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300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人士授予了名誉博士、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等称号。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荷兰前首相吕贝尔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等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在职期间曾到复旦访问并发表演讲。学校参加了环太平洋大学协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等多个国际大学组织,是21世纪大学协会5个理事之一。近年来又与国外10余所大学建立新的校际关系。复旦是全国4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留学生数名列全国第二。
  师资力量
  复旦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23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5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博士生导师近74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2人、讲座教授8人,“973”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1人。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引进人才,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还拥有中山、华山等9个附属医院,集医疗服务、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于一体。医院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有900多人具有正、副高级职称,为临床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
  著名系科
  复旦大学现有人文学院、外文学院、新闻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软件学院等15个全日制学院,含有72个系,60个学士学位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6个,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7个###文科重点科研基地,9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40个学科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第三位。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130多个,其中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重点实验室,6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7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3)
复旦大学的理科在国内高校中可谓首屈一指,数学、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科学等更是强中之强,复旦数学系有苏步青、谷超豪等著名院士4名;同属自然科学的医学也是复旦的强项。在文科方面,复旦紧随北京大学之后,新闻、经济、中文等专业都享有盛誉。
  国家重点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传播学、历史地理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态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肾病、传染病)、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硬件设施
  复旦大学目前占地面积近14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17亿元。拥有文、理、医三座图书馆,共藏书达445万册,居全国高校前列。
  大家英才
  复旦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周谷城、陈望道、颜福庆、苏步青、谭其骧、周予同、陈建功、朱东润、胡曲园、严北溟、张世禄、伍蠡甫、卢鹤绂、谢希德等著名学者长期在校执教,为复旦奠定了雄厚的学术传统和基础。谈家桢、吴浩青、谷超豪、胡和生、王迅、陈中伟、杨雄里、杨福家、汤钊猷、顾玉东、李大潜、陈灏珠、沈自尹、闻玉梅、王威琪、陆谷孙、章培恒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成为复旦当代学术精神的代表。建校以来复旦大学共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毕业生,涌现出包括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竺可桢、张志让、李岚清等校友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功勋校长
  马相伯:1905年—1906年;
  严 复:1906年—1907年;
  马相伯:1910年—1912年;
  李登辉:1913年—1936年;
  苏步青:1978年—1983年。
  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浙江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初创:校名数易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不仅是我国最早自办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同时也是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
  1897年5月,由杭州知府林启提议、经浙江省巡抚廖寿丰奏报清廷批准,求是书院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禅寺正式开学,并由林启兼任书院总办。书院当年招收“举贡生监”30名,学制5年。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及体操等课,选修课有日文、外国史地、音乐等。第二年又扩充名额,分设内、外两院,以原有的30名为内院生,另招“经生”、“蒙生”60名,统称为外院生。书院中设有藏书楼,允许学生借阅。书院还延聘外籍教师任教,并且首创选派学生出国留学。1898年选派4人,1900年选派18人,1902年选派10人赴日留学,到1903年,浙江留日学生总数已达154人,居全国第二位。
  1901年11月,由于各省都开始设立大学堂,求是书院遂改名为浙江省求是大学堂。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03年12月又改为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堂先设预科,学制三年,毕业后升入正科。当时计有教职员29人,学生319人。1912年按中华民国###的有关规定,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后又奉命停止招生。到1914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时,学校完全停办。1927年7月,在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工学院、农学院的同时,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在浙江高等学校的原校址成立。
  初具规模:定名浙大
  1928年4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同年7月,定名“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