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钢铁时代-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标准定做的东西,比如高压密封容器。
重化工领域,高压密封容器是关键,没有足够的压力,很多化工的合成和反应,都会大打折扣,特别是乙烯和化肥,是必须用到高压容器。
这个东西,在中国,根本不可能找到,在国外,也是绝对的最尖端的科技,即便是哈比的关系网,也未必能够定做的到,好在杨元钊非常的明白,他准备了一百多吨的钨,借助着这样的战略金属,他可以帮助哈比,跟德国的军工巨头搭上线,只要这根线搭上了,高压密封容器,就是一件,很容易解决的事情的。
一个下午的时间,谈完了大部分的事情,落实了这一次进口的机器和人员,总计会投入1500万美元以上,这是已给庞大的数额,好在,哈比已经把杨元钊留下来的那一批武器,都给处理完了,又从其他的洋行之中转手了一些东西,上海那边洋行,很是兴旺,这笔资金差不多落实掉了。
杨元钊心中是有底的,这一笔投入,不说是从中国带到欧洲的货物,就算只有那一百多吨的钨,就足够支付这一次出国的费用了,钱他不怕花,就是怕花钱起不到效果,中国的底子太薄弱了,在哈比出国的目的之中,机器还是其次,关键是操纵机器的人,还有一些研究人员,只要这些人和机器到位了,很多计划都可以铺开。
一个人,哪怕力量在强大,也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特别是重工业,本身就是资本和人员双重集中的产业。
匆匆忙忙的汇报,哈比最后又面带难色的说了一件事情,这些日子,他在上海,对着整个东南,招收留学学生,留学的目的地德国,远没有美国和英国出名,又都是工科学生,很少有人愿意去,好容易招收了70多个,却再也招收不到一个了。
70个,跟杨元钊计划的200人,差距有些大,杨元钊想了一下,说道:“那好吧,先把这些人给召集起来,先做培训,我这边看能不能解决一些,到时候,他们一起去上海,跟你出国!”
哈比来的匆匆,只是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跟杨元钊交流了一下,然后就回去了,上海还有些收尾的工作,现在,还缺不了人。
送走了哈比,杨元钊把尉明,杨悦等人都找来了,说明了目的,此时的他,不太可能找得到学生,虽然并不像再借助四大家的力量,可为了不耽误这一年的时间,他也只能够继续的仰仗。
“德国,工科!”尉明皱了一下眉头,他是土生土长的商人,对于国外,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德国是列强之一,在中国的山东拥有着势力范围,其他的,知道的不多,他把目光投向了杨悦,杨悦是留学生,应该知道一些。
“文举兄,德国的工科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在西方非常的有名,我们的子弟们,去学习,会很有好处的!”杨悦肯定了杨元钊的话之后,话锋一转的说道:“可是,元钊,据我所知,德国的工科,很少向外招收留学生的,这么多人,你能解决么?”
“这个没问题,之前的德美洋行的哈比先生,在德国,是有一定的影响力,200位留学生的问题,可以解决,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你说!”
“学成归国的学子,最少要在我旗下工厂和研究所,干8年的时间,当然了,薪金和待遇,不会比世界上其他大公司开出的少!”
8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算的上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特别是二十郎当岁的,几乎是整个黄金年龄,尉明有些迟疑,反倒是的杨悦,欣然道:“这是自然!”说完,杨悦又转向尉明,道:“国际大公司的待遇非常的高,何况我们族中的子弟,如果学其他的,或许还能够找到位置,学工科的,没有实验室,没有工厂,几乎一点用都没有!”
“可是要8年?”
“8年怎么了,国外的一些定向培训的,签署的可能是12年,甚至是15年的合同的,而且薪金什么的,还达不到普通员工的标准,那才真的是卖身契呢,类似元钊这样的很好了,我说个数字你就明白了,我知道美国一流的研究员,大概每月可以拿到400美元!”
400美元,尉明知道国外货币的币值,美元跟银元的比价,大概是两倍,400美元,就是800银元,放在中国,这绝对不能够称之为小钱,几乎等于几十亩地的薪水,这还是月薪,再加上之前杨悦所说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尉明听进去了,承诺会促成族中子弟前往德国留学,杨悦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他们两个,代表着太平比较大的两个家族,家族之中,都有不少的子弟,在新式学校之中读书,相对于受着中国传统教育的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优势,起码不用再补充基础数理化之类的知识,直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就可以适应德国的条件,更容易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
得到了两个人的首肯,杨元钊也就没有去找别人,他相信的,尉明和杨悦会把这个条件告诉其他人的,想来以山西的底蕴,200个学生的数字,应该会很容易满足的。
包头距离太原较为遥远,加上这件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商议出来,杨元钊没有催促他们,左右哈比还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会启程前往欧洲,时间还多的是。
第九十章 砖厂启动()
阳高高的升起,为大地带来了无穷的热力,也让室外气温急剧的攀升,超过20度的气温,已经不能够叫做舒适了,可是在包头镇外几公里的荒地之上,一个人工的建筑正在逐步的成型。
砖墙围出来的几百亩的土地,旁边,还有一个小土山,可以为砖瓦厂提供源源不断的黄土,大师傅们,从昨天,就开始了配比,用合适泥土配比到一起,等待着今天的试运行。
两台制砖机,已经到位了,全程都是在杨元钊和几个工程师的帮助之下安装,近代中国,没有多少规模化的工业,却也培养出了一批初等的产业工人,这些人之中,偶尔有天赋极佳的,他们会自学成才,成为基础的工程师,或许对于一些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机器,他们无法拆卸和维修,简单的工作还是可以的。
这就节约了杨元钊大量的时间,铁匠们熟悉的,只是拖拉机和面粉机,如果换到制砖机之上,还需要一步步的培训,他们更多的是一个比葫芦画瓢的,而不是真正的工程师,跟着哈比一起前来的。
为了不到10个的工程师,哈比最少付出了2000银元的代价,而且他们的工资幅度,也是整个中国最高,每个人都在每月50以上。
钱这方面,杨元钊从来都不是问题,他更加关注的是,钱是否能够起到相应的效果,这点上,从昨天到今天,已经明白无误了。
对着他们,杨元钊不用亲自的去教导,只用告诉他们,如何的组装,组装之后,要达成什么效果,甚至连蒸汽机跟动力的联动,他们也都很熟悉,减轻的不少的工作量,昨天晚上8点开始,一直到今天早晨10点,2台制砖机,已经安装好了,等待调试。
从太原而来的,尉家砖厂的大师傅,看着眼前的这个古怪的机器,之前砖窑,除了大一点,密封比较好,能够承受的温度更高一点,就没有其他的优势了,要想达到几倍的效率,节约几倍的人手,就只能在这个制砖机上面,传统的烧制,在完成了材料的混合之后,需要用人力来制作砖模,然后阴凉处晾干之后,才会放入到砖窑之中烧制,否则,潮湿的砖,很容易在烧制的时候裂开,浪费掉了。
蒸汽机是首先开始轰鸣了,从点火,到稳定燃烧,需要一段时间,哪怕杨元钊对于蒸汽机进行了优化和改装,也避免不了这些本来的问题,这也是蒸汽机固有的问题,所以蒸汽机才在不久之后,被内燃机所取代。
机器的轰鸣声再一次的响起,从上海来的10个工程师,他们表情平静,从工厂之中出来,他们之中最长的在工厂之中,已经15年了,这样的轰鸣声,简直是耳熟能详了,反倒是那些大师傅,他们不知道,作为大工厂的动力的蒸汽机,为什么会出现在砖瓦厂。
过了不到40分钟,蒸汽机平稳了,借助着传送带,接连到了动力之上,完全由钢铁构成制砖机,开始猛动弹了起来。
“可以进料了!”杨元钊检查了一下机器,机器的运转比较的平稳,点头说道。
早已经准备好的料,从巨大的入料口进入,直接的传送到了制砖机的主体,一个砖模,在机器的种植之下,在料堆上面,制作出一个个的砖胚,然后传送到另外一边,早已经准备好了工人,开始把砖胚分别的放好,这点都是做熟的东西,他们按照不同的摆放方法,把这些砖胚给摆放整齐。
工厂之中,一片繁忙的景象,尉明在默默的计算着,可是制砖机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快的,他就查不出来了,杨元钊走到了尉明的面前,说道:“不用数了,我计算过了,一台制砖机的效率,大概是每天4万块砖!”
“四万块!”旁边,一个姓张的大师傅吃惊的说道,制砖模,这是耗费劳动力最大的,而且要求较高的,只有大师傅级别的,才能够制作,要知道,尉家的砖厂,这么多年,也才有了50个大师傅,按照一个人每天300块速度,也不过是15000块,而且这是理论,事实上,不可能每一个大师傅都在做这个,还有也不可能每天都保持着这个高强度的工作。
现在,一个简单的机器,不用他们动手,只是把配好的泥巴,装入到进料口之中,剩下的,只要靠小工在那里搬砖就好了,这样不但强度大大的降低,效率也提升了很多。
刚刚,在机器制砖之后,他曾经看过那些砖模,绝对可以算的上是最好的,不但压的非常的结实,而且形象特别的好,恐怕水品最高的大师傅,制作一块的效果,也未必会比这个好。
不但是张姓的大师傅吃惊,其他的大师傅也都是这样的,甚至一些悲观的,会想到自己的饭碗,大师傅之所以能够拿到这么高的工资,还有很多的福利,原因就在于不可或缺的,他们是整个砖瓦厂的支柱,少了他们,抓瓦厂就运转不起来,可是一台机器,基本上把他们大半的技术都给抵消了,砖厂再也不会困扰与每天制作多少砖,只要人员齐备,只要动力动起来,每天几乎可以制作无限。
这时候,另外一个制砖机也开始轰鸣了,这也是提前安装好的,一台蒸汽机的动力,足以支撑两台制砖机,制砖机需要的动力,只是把砖模打在料堆上面,然后形成固定的砖模就好了,这样连续不断,速度极快,耗费的动力也不大,远远不如面粉厂拉动石磨的力量大,所以只是一台,而且制砖厂,也不用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运转,晚上制砖不但危险性大,效率也不高。
一排排整齐的砖墙,就这么的竖起来,熟练工人们排起来,每块砖之间,都会有缝隙,在部件阳光的地方阴干,后期,在进行技术改造之后,会用专门窑洞来烘干,这其中,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是砖的质量的关键,这样可以不受天气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制砖,效率大规模的提升。
眼下,没有必要这样,西北的夏天干燥炎热,进入六月份之后,更是飞火如瀑,杨元钊手头上面的研究有些多,这些简单的任务,回头留给其他的工程师好了。
砖厂到这种情况之下,就可以正常的运转了的,杨元钊最后还要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进料口的自动化,现在进料还是控制在大师傅的手中,而且进料的快慢,直接的影响到了机器,杨元钊发现,几个大师傅,有些供给不上,两台制砖机还好办一点,可是将来这个工业区的发展会越来越大,砖头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多,必须改变这一切。
后世的搅拌机,就是一种原料混合,原理非常的简单,只是把各种的材料,给混合均匀就好了,杨元钊稍稍的回忆和尝试了一下,就把搅拌机给绘制出来,并且根据现有的制砖机,可以完美的跟制砖机联合到一起,只不过材料的配方方面,需要大师傅的配合。
普通的红砖和青砖,最多加上瓦,在杨元钊看来非常的简单,后世的砖的品种很多,不同建筑,使用的砖也不同,甚至还有专门的仿古砖,还有琉璃砖,玻璃砖等等,大师傅之中,杨元钊只是对几个大师傅比较熟悉,特别是刚刚的那个张姓的,他一直都在身边,而且在众多大师傅之中,地位较高,他摆摆手,把张师傅叫过来,和颜悦色的说道:“张师傅,我们研究一下制砖的配方,能告诉我,需要多少的黄泥和其他材料么?”
“不行!”
“为什么,不就是材料的比例么?”
“不行!”张师傅的声音明显的高了很多,杨元钊抬起头来的时候,发现张师傅瞪大了眼睛,似乎看仇人一样的看着他。
第九十二章 洋灰场()
三四天之后,第一批的砖胚,被送到了八卦窑里面,这种结合了后世的知识的砖窑,可以容纳40万块砖,一次性的烧制的,因为这是新窑,没有人会在里面塞满了砖头,26天的时间,30万块砖,这样的效率已经不低了,周围,还有三四个庞大的砖窑,正在拔地而起,制砖机每天8万块,而且速度还在不停的提升,最多4天就可以生产处一个窑洞的砖头,晾晒三四天之后,就可以进入窑洞之中烧制,这样下来,最少要7个甚至是8个窑洞,才能够供制砖机满负荷运载。
尉明几乎每天都扑在工地上面,本身,预计50万的制砖厂,一下子增加到了每月240万左右,即便放在太原这样的省会城市,也绝对是一个超级大砖厂,杨元钊在砖厂上了轨道之后,就甩手不管了,当然了,以他个人的名义,给砖厂签订了一个包销合同,只要是销售之外的,他照单全收,会给砖厂留出20%的毛利。
这样的利润已经不低了,因为机械化的运作,单位砖的人工,降低到了之前的几十分之一,即便加上蒸汽机的运转,山西,可是煤炭大省,蒙古这边,大煤田也不少,哪怕无法深层次发觉,这些煤绝对不能说少,而且价格便宜异常。
砖厂欣欣向荣了,水泥厂,还是在计划之中,地点已经确定了,就是杨元钊在包头勘察的时候,找到的那一片区域,相对而言,拥有大量的石灰矿,粘土矿,还有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可以说是制作水泥的上等材料的,从启新洋灰场得到了水泥的配方,已经是这个时代比较先进,暂时而言,那种高标号,暂时还不需要,回头等水泥厂运转起来,再投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站在未来洋灰场的这块地方,这是一片荒地,在旁边的山上,被开了一个小型的石灰矿,这片地方,是一位徐姓的地主的,他跟吴广仁和赵书明一样,是这一片的大地主,家里有几百倾的土地,还有数十座山和矿,可以说是财大气粗。
这样的人家,杨元钊要从他手中得到矿,这不容易,好在,现在的杨元钊在包头,不是一文不名了,包垦公司那么大的阵仗,集中大规模的种植棉花,还不受季节的影响,这一点,就可以打动徐地主,要知道,包头的条件,最多就是一年一熟,最多,在秋粮随便种一点短季节作物,能够收多少,就靠天吃饭了。
在不耽误小麦的前提之下,种植的还是经济作物之中,价值比较高的。
这种前提之下,徐地主获得了包垦公司的支持,会在明年,提供2万亩左右的棉花植株,当然了,这需要付钱的,而杨元钊也得到了这一片土地的,大概是540亩,其中包括了300亩左右荒地滩涂,还有200多亩的小山,这个只有400多米,全部都是石灰岩的小山,只是制作水泥的重要原料。
几十个从包头请来的工人,正在那里忙碌着,在中央,还有4台拖拉机在欢快的运转着,拖拉机被杨元钊安装了类似推土机一样铲,借助着液压和电力驱动,可以简单做一些动作,挖土或许有些困难,可是推平土地,还是可以。
一台推土机可以相当于几百号人的平整完成量,剩下的工人,更多的是在做一些查漏补缺的工作,还有就是外墙。
砖窑的第一窑砖头,还要半个多月,才能够出来,这一批砖头,还是杨元钊从太原那边收购过来,正是这种收购的幅度,才让尉明放心,全力以赴的投入到了砖瓦厂的制作之中的。
准备做水泥厂120亩土地,已经做了简单的平整,眼下,一共有两套机器,因为杨元钊的扩张,每一套的效率,大概比得上的启新洋灰场两倍左右,两套差不多相当于启新的4倍左右,这样,日产水泥可以达到2800桶,这样的水泥厂,在1908年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庞然大物,可是跟后世相比,简直是小水泥厂之中的小水泥厂,一桶水泥的重量,大概在200公斤左右,日产2800桶,也就是在560吨左右,年产量也不会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