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东晋名人小传-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助北伐军刺探情报,因而祖逖在战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屡战屡胜,威名远播。

    祖逖礼贤下士,善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在统治区内劝督农桑,恢复农业生产;在军队中一直实行且战且耕,以耕养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祖逖自身生活俭朴,自奉节俭,不畜私产,其子弟与战士一样参加耕耘、背柴负薪。他还收葬枯骨,加以祭奠。因此,北伐军得到河南地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次,祖逖摆下酒宴,招待当地的父老兄弟,一些老人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乃在座上歌曰: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

    由于祖逖策略得当,民众归心,所以不出几年,基本上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当年的好友,此时担任并州刺史的司空刘琨在写给亲戚的信中,大力称扬祖逖的威德,晋元帝也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祖逖领导下的北伐军正是依靠汉族群众的支援,同占据绝对优势的胡寇苦战四年多,终于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北伐军也由小到大,越战越强,成为一支使“石勒不敢窥兵河南”的劲旅。石勒慑于北伐军的威力,转而采取守势,这个奸险小人下令幽州官府修祖氏坟墓、成皋县修祖逖母亲坟墓。并写信给祖逖,请求互通使节、互市贸易。祖逖格于形势,没有回信,但听任双方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官方和私人都富足起来,兵马也日益强壮。

    祖逖的目标是清定中原,他不敢稍有懈怠,抓紧练兵积谷,准备“推锋越河,扫清冀朔”。正当祖逖准备渡河北进,完成统一大业之时,晋元帝听说祖逖在河南深得民心,屡建战功,怕将来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便于太兴四年(321)七月任命戴渊为都督兖豫雍冀并司六州军事、征西将军,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认为,戴渊是南方人,北方不是他的故乡;虽然有名望,但并无远见卓识,加上自己目前已剪除荆棘,收复河南,而戴不费气力,即来统御,心中颇为不乐。这时,又传来大将军王敦跋扈不臣,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眼看内乱将起,北伐还有什么希望!祖逖心力交瘁,忧愤成疾。于是,把家眷安排在汝南大木山下。当时中原的士大夫都认为祖逖应该进据虎牢关,没想到他却把家属安置到了险要之处,纷纷劝阻,祖逖不听。祖逖心中虽然忧愤,但仍“图进取不辍”,抱病营缮虎牢城。虎牢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人攻破,特意派从子汝南太守祖济,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等率众筑垒。营垒尚未修成,祖逖病危,九月,祖逖病死在雍丘(治所在今河南杞县),终年五十六岁。

    祖逖死讯传出,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丧考妣;谯梁百姓自发为祖逖修建祠堂,纪念这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敌、百折不挠的爱国名将。东晋朝廷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



………【第五十一篇 庾冰】………

    庾冰(296…344)东晋大臣。字季坚,亮弟。徵秘书郎,封都乡侯,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出补吴兴内史,徙振威将军、会稽内史,入为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军事、征虏将军、假节,代王导辅政,进号左将军。康帝即位,进车骑将军,出为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卒,赠侍中、司空,谥曰忠成。有集二十卷。

    个人履历

    臣因循家宠,冠冕当世,而志无殊*,量不及远。顷皇家多难,衅故频仍,朝望国器,与时歼落,遂令天眷下坠,降及臣身。俯仰伏事,于今五年。上不能光赞圣猷,下不能缉熙政道,而陛下遇之过分,求之不已,复策败驾之驷,以冀万里之功,非天眷之隆,将何以至此!是以敢竭狂瞽,以献血诚,愿陛下暂屏旒纩,以弘听纳。今强寇未殄,戎车未戢,兵弱于郊,人疲于内,寇之侵逸,未可量也;黎庶之困,未之安也;群才之用,未之尽也。而陛下崇高,事与下隔,视听察览,必寄之群下。群下宜忠,不引不进;百司宜勤,不督不劝。是以古之帝王勤于降纳,虽日总万机,犹兼听将相;或借讼舆人,或求谤刍荛,良有以也。况今日之弊,开辟之极,而陛下历数属当其运,否剥之难婴之圣躬,普天所以痛心于既往而倾首于将来者也。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诚愿陛下弘天覆之量,深地载之厚。

    人物生平

    宅冲虚以为本,勤训督以为务。广引时彦,询于政道,朝之得失必关圣听,人之情伪必达天聪。然后览其大当,以总国纲,躬俭节用,尧舜岂远!大布之衣,卫。

    个人其它信息

    冰天性清慎,常以俭约自居。中子袭尝贷官绢十匹,冰怒,捶之,市绢还官。临卒,谓长史江虨曰:“吾将逝矣,恨报国之志不展,命也如何!死之日,敛以时服,无以官物也。”及卒,无绢为衾。又室无妾媵,家无私积,世以此称之。冰七子:希、袭、友、蕴、倩、邈、柔。



………【第五十二篇 瘐亮】………

    庾亮(2*年~340年)明帝即位,任中书监,为王敦所忌,托病去官。太宁三年(325)明帝卒,庾亮为中书令,与王导共辅6岁太子司马衍(晋成帝)继位,庾太后临朝,政事决断于亮。苏峻以平王敦、沈充功,进冠军将军,历职太守,统精兵万人。咸和二年(327),庾亮拟夺其兵权,苏峻与祖约以诛执政庾亮为名,联合举兵反晋,亮任都督,专征讨事。建康陷落,奔浔阳(今江西九江)投温峤,不得已共推陶侃为盟主。乱平后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九年六月陶侃卒,庾亮以帝舅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诸军事,镇武昌。咸康五年(339)四月王导卒,朝廷以其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不就,以弟庾冰为中书监。咸康六年正月病卒。

    庾亮为北方南迁士族子弟,年16,随父在会稽,巍然自守,风格峻雅,时人惮其方严。晋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任为西曹椽。及引见,见其风情都雅,甚为器重,由是聘庾亮之妹为皇太子妃,太子即位,其妹立为明帝皇后。于是庾亮历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大臣。太宁二年(324年),参与讨平王敦之乱,攻灭吴兴豪族沈充,为东晋王朝建功立勋。三年,受遗诏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

    庾亮执掌朝政后,不以外戚偷荣昧进,自奉兼正,并向朝廷表示“臣于陛下,后之兄也……悠悠**皆私其姻,人皆有私,则天下无公矣……是以疏附则信、姻进则疑,疑积于百姓之心,则祸成于重闺之内矣。因此他一改前任王导辅政以宽和得众的做法,不讲情面,均按法规办事,不为群臣所理解。加上明帝在褒奖升任大臣的遗诏中未提及陶侃、祖约的功勋。陶、祖却疑是庾亮删除,并流传怨言。庾亮担心因此发生动乱而任温峤为江州刺史,以便接应支援。同时,修筑京都建康(今南京)城廓,巩固防务。咸和初,苏竣大量接纳亡命之徒,独断专行,乱施刑威。亮觉察峻将为祸乱,拟夺峻兵权,调回朝廷任为大司农。满朝均认为不妥。峤亦上书劝阻,亮又力排众议,不予采纳。苏峻遂联合祖约举兵反叛。温峤得知后,准备派兵东下保卫京都,亮又不同意,并致书与温峤云:“吾忧西陲(时陶侃任征西将军,镇守荆州,在建康西面),过于历阳(时苏峻任历阳内史),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不久,苏峻派大将韩晃攻宣城,亮遣军抵御,不能制止,苏峻乘胜进兵京都,亮督都军征讨,战于建阳门外,军未到阵,士众弃甲逃走,京都沦滔。庾亮只得乘小船逃奔浔阳,与温峤商议推陶侃为盟主。侃至浔阳,众议侃将杀亮以谢天下,庾亮也很害怕。两人相会,侃见其风流儒雅,气度不凡,产生好感,不觉便对亮有讽意地说:“君侯修石头(即修康城)以防我,今日为何反来相求?”亮即引咎自责。峤设宴招待,谈宴终日,隔阂逐渐消除,气氛开始趋于融洽。亮啖荞头,留下根须。侃问:“留此何用?”亮答:“还可以种。”侃称叹良久,说:“非为风流,兼有为政之实。”侃峤遂出兵勤王,斩苏峻于阵。京都解围,成帝脱险后至温峤船中,亮即晋见皇帝屈膝下拜,以额伏地,泣不成声。帝命群臣与亮同升御坐。第二天,亮又顿首至地,请求辞官回家。帝不允许,遣尚书侍中持手诏慰喻:“此社稷之难,非舅之过。”于是庾亮请求外镇自效,出为平西将军,假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作为凭证,叫假节)豫州刺史,镇守芜湖。不久,后将军郭默据守湓口反叛。庾亮上表请求亲征,成帝诏令以本官加征讨都督,率兵二万,会同太尉陶侃征讨。乱平,亮还镇芜湖,不受爵赏,侃劝其接受,仍然苦辞。朝廷进号征西将军,又坚决谦让。陶侃卒,庾亮升迁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亮坚决辞让开府,迁镇武昌。

    庾亮于咸和年间,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建有庾楼,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几经兴废,于咸丰三年毁于兵灾。现在有因之命名的“庾亮南路”、“庾亮北路”。庾亮楼为古代江州名胜之一,诗人墨客,多爱登楼眺望,饮酒吟诗,留下不少名诗作。白居易在任江州司马时,诗中曾多次提到庾楼,如“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第五十三篇 支遁】………

    支遁(314年…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别称支硎,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硎山,后于剡县(今浙江省嵊县)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晋哀帝时应诏进京,居东安寺讲道,三年后回剡而卒。他精通佛理,有诗文传世。据文献记载,《神骏图》画的是支遁爱马的故事。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之盾爱马图。

    约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如王蒙、殷融等有来往,并备受赏识。在馀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其後他回到吴地建立了支山寺。

    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极盛行,佛教僧侣有的也加入了清谈的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而支遁几乎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欢和他来往,并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记载清谈家言行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四十多条。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於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更有独到的见释。对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

    後来他去剡地(今浙江嵊县)经会稽郡时,与王羲之晤面,王请他住在灵嘉寺。以後移到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2年)以後,曾屡次派人徵请。他于是又到建康,住在东安寺。在晋京停留将近三年,上书请求回山,哀帝应允并给了他很优厚的馈赠和照顾。太和元年(366年)去世,年五十三岁。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恭逢晋代支遁法师圆寂纪念日。



………【第五十四篇 周顗生】………

    周顗(269年~322年),字伯仁,晋安城(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渡江后,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于荆州举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王导诣台待罪,刘隗劝元帝诛灭王家,周顗为王导仗义执言,而王导不知此事。王敦入石头城后,放纵士卒劫掠,王敦问王导周顗何如?王导没回答,遂为王敦所杀。事后王导看见周顗申救之表,大哭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周顗年方弱冠便入朝为官,宦海之中*数次。先领荆州刺史,与敌军交战,大败。后为吏部尚书,终日醉酒不醒,人称“三日仆射”,被有司弹劾。又有门生持刀伤人,因此连坐罢官。至太兴初年,再被起用,复礼部尚书之职。庾亮曾对周顗说:“大家都拿乐广跟你相比呢。”周顗很不高兴,说:“奈何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意思是说这不是以丑比美吗?乐光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一次晋元帝大宴群臣,正是酒酣歌热之际,元帝高兴得说:“众位爱卿,今日名臣共聚一堂,纵使是尧舜之时也不过如此吧?”忽有一人在堂下朗声答道:“如今的世道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比呢?”此人正是周顗。元帝大怒,下诏书将周顗下狱,不日处死。若干天后元帝愤怒平息,才将周顗放出,大家都前去探望,周顗却说:“我就知道我死不了,没犯死罪嘛。”当时的宰辅王导非常器重周顗,曾经躺在周顗的腿上指着他的大肚子说:“这里面有什么呢?”周顗回答说:“此种空洞无物,但是像你这样的人,能装他个几百个。”王导也不以为忤。后来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可错杀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一高兴,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作。”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可杀。而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曾经救过自己,因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兵入建康,王氏一族重又得志。王敦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不久,周顗和戴若思果然都被逮捕,路过太庙,周顗大声说到:“天地先帝之灵;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陵虐天下,神只有灵,当速杀敦,无令纵毒,以倾王室。”话音未落,左右差役便用戟戳其口,血流满地而周顗面不改色,神情自若,遂被杀,时年五十四岁。王导重新掌权之后,浏览以前的宫中奏折,看到了周顗营救自己的折子,其中言辞恳切,殷勤备至。王导拿着这封奏折,痛哭流涕,悲不自胜。回来之后他对他的儿子们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