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崛起1796-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说起儿子,昭玉便来了精神,笑着说道:“最近很好,身体健健康康的,也没有什么毛病,就是有时太调皮了。”
  “男孩子调皮点没事,只是闹出什么危险便行了。”嘉庆皇帝听后说道。
  “嗯,看顾的人多,出不了问题。”昭玉说道。
  
  第二百三十八章 格格不入
  
  更新时间2015…3…13 20:37:27  字数:2149
  嘉庆皇帝有着无限烦恼,而高鸿信则是惊喜连连。
  首先是将四川的清军主力彻底驱逐出川,以后四川对汉军来说就没有任何的阻力了,高鸿信的根基也算是稳固了下来,现在就算清军大军来攻也能抗衡一二。
  其次是欧大龙攻入陕西之后,汉军在陕西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为以后的陕西攻略提供了最好的基地,可以说西安已经暴漏在义军的兵锋之下。于此同时,汉军已经与甘肃接壤了,汉军可以开始正式进军西北了。
  其次是江西张张汉邦已经攻克了南昌,张汉朝的兵锋已经对额勒登保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额勒登保与东方平政的这场大战,就算最后取得了胜利,也会被随后而来的张汉朝击败。
  清军此时有一次陷入了被动,额勒登保此时也许正在为如何应对而苦恼,一场即将开始的大战,却被张汉朝的加入给逼停了。
  对于东方平政来说,虽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对于张汉朝如今的实力也是从心里感到畏惧,两人如今已经是不死不休,如果让张汉朝进入东南的话,也许以后东方平政只会成为张汉朝的刀下亡魂。
  此时东方平政心里确实是担心,毕竟现在已经不是自己了,有了王聪儿以及两人的未出生的孩子,东方平政不得不为未来考虑。
  当然,张汉朝进军东南也是高鸿信不想看到的,毕竟此时东南已经是天下的精华所在,如果被张汉朝得到了,那么楚军的实力飞速膨胀之下,必将与汉军并驾齐驱。
  高鸿信已经有所预感,如果清军这次败退,那么离着他与张汉朝翻脸大战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另外,此时汉军还有一件大事,那便是整个汉军统治区域内的大考要开始了,此时襄阳已经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子。
  这些士子大多是出自寒门,真正的高门大户虽然也有,可是只占很小一部分,毕竟现在局势还不明朗,如果不是生活所迫,有些人还是不会轻易下注。
  这次大考高鸿信也是分等级的,先要在各个州府进行考试,合格的一部分会赐给秀才的出身。
  然后便在襄阳举行一次大考,这次大考完成后,会类似科举给与合格的士子举人出身,至于进士高鸿信现在还不想搞,现在地盘还很小,能来参加考试的人更加的少,选取进士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才能可以还可以,高鸿信都会根据史记情况给与举人一定的官职,至于进士只是名字上好听,对于招揽更多的人才来说,却没有什么好处。
  各个州府的考试已经进行完成,合格的秀才也已经选拔完成,参加襄阳大考的名单也已经报到了搞化工新这里。
  高鸿信仔细翻阅着这份名单,打算看看上面有没有熟悉的名字,好发现一两个宰辅之才委以重任。
  可是让高鸿信失望的是,并没有从中发现什么,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年代湖北还朕没有什么出名的任务,也许有但高鸿信也不一定认识。
  当看到最后湖南士子那一部分之时,终于有一个名字引起了。
  陶澍,湖南安化人,在道光朝的时候,可是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人物,虽然没有进入军机处或者内阁,可是也属于封疆大吏了。
  接着高鸿信并没有再发现其他熟悉的名字,可是一个陶澍已经令高鸿信很高兴了,毕竟这些有能力的士子,对正统看的很重,很少有投靠义军的如今,义军中的大部分文人,都是被胁迫才不得已加入的。
  此时,陶澍正在襄阳街头闲逛,他还留着一头清朝传统的发髻,与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自从高鸿信下令剪辫易服之后,整个汉军统治区人们逐渐的剪掉了辫子,穿着汉服的人们也越来越多,虽然也有顽固不化的人,坚持保留辫子,穿着旗装,只不过挡不住大潮流,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陶澍老家安化在长沙府境内,刚刚纳入汉军的统治,而他又去京城赶考刚刚赶回,自然没有剪掉辫子,身上穿着的也是旗装。
  走在大街之上,陶澍感觉到浑身不自在,将然由衷身在他乡的感觉,看着周围人的穿着打扮,在打量了一下自身,总感觉自己头上的辫子,身上的衣着给外别扭。
  人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周围的环境总是会影响人们的想法,虽然是一样的东西,换个环境便是另一种感受。
  这次陶澍进入湖北境界,便听说自己的老家安化已经落在了汉军手里,同时沿途他也见识汉军的强大,自然对汉军产生了好奇。
  再加上这次进京赶考陶澍并没有考中进士,铩羽而归,汉军又正好要举行大考,陶澍便决定来看看。
  这种大考对陶澍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陶澍怎么说也是正规举人出身,拿下一个府的考试也是轻而易举。
  这次他打算接着去襄阳参加考试的机会,见识一下汉军的最高统治者汉王。
  陶澍家乡便在湖南,与身在北方远离战火的士子不同,他能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现在天下的大变,一个不好大清朝便要倾覆,转瞬之间便有可能改朝换代。
  在汉军统治区呆的时间越长,陶澍便越加的赶到汉军的不同,政府虽然现在还很简陋,可是军队实力却很强悍,光从城池当中巡逻的士兵便能看出一二。
  在陶澍心里,不免为大清的前途担心了起来,他毕竟受了这么多年的忠君教育,虽然他并不是迂腐之人,可是想要他短时间内便转变想法从而投靠汉军,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心事重重的陶澍终于来到了这次大考的考试地点,以前襄阳的科举的举办地点,现在经过短时间的扩建,足以当作大考的考点。
  陶澍抬眼看着前面黑压压的人群,足有千余人。
  这次要从这一千多人中选拔出一百五十人,赐给举人的称号,并且以后这些人都可以分配到各县单人实职。
  至于其他落选的士子,也会另有任用,虽然与举人们有所差距,可是对于这些落魄的士子来说已经是格外难得了。
  
  第二百三十九章 出来了
  
  更新时间2015…3…14 21:20:47  字数:2129
  陶澍是在京城见过朝廷进士及第科考大场面的人,自然不会有多少惊讶。
  能让陶澍惊讶的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汉军的科考,按说汉军是乱匪,士子们都应该敬而远之才对。
  这只能说明士子们对汉军的前途已经开始看好了,毕竟从龙功臣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挡得住的。
  就陶澍自己来说,心里虽然一直为自己开脱只是来看看,可是既然参加了汉军的科考,何尝不是已经对汉军的前途有所看好,从而对科考产生了兴趣。
  “时辰到,士子们排队一个个接受检查,然后方可入场。”这时前面的有人高喊道。
  士子们听后都是来了精神,开始整理随身物品,以免有什么违禁的东西,再被赶出场便得不偿失了。
  士子们逐个搜身,检查无误之后便被告知房间号,进入了考场。
  当然也有企图蒙混过关的,不过被查了出来,被几名杀气腾腾的士兵给拖出出去,当真是斯文扫地。
  很快便轮到了陶澍,陶澍自然不打算作弊,也不会私藏什么小抄,很快便通过了检查。
  陶澍进入考场之后,找到了自己的房间,运气还不错,被分配到了天字甲三十一号,周围通透,并且太阳还晒不到。
  进入考场之后,陶澍开始整理自己的东西,科考他已经参加过好多次了,对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情都一清二楚,也不会手忙脚乱,很快便收拾妥当,只等着知道考题便可以开始考试了。
  一会儿考题有人给他们准备了考试用的纸张,接着考题便便出来了。
  当看到第一题之时,陶澍也愣了一下,实在是这道题的要求有些出乎意料。
  “写一篇关于天下大事的论述,不可沿用八股写法,必须言之有物。”
  现在天下科考都是沿用一样的套路,八股取士,如今这道考题直接便说不能使用八股,这真有点出人意料。
  陶澍不是死读书的人,对经义的理解很深刻,相对于八股他其实更喜欢这种随意的写作。
  可是其他人就不一样了,有许多人再看到不能用八股文的时候,都是如丧考批,抬起了手中的笔却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有的甚至一时之间失态,开始大喊大叫,没一会便被士卒给拖出了考场,失去了科考的资格。
  陶澍很快便进入了状态,并且感觉有如神助,没一会便写满一大半张的纸。
  这场考试要进行一天,中午的时候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是否吃饭。
  进度快的考生自然可以趁机吃一些东西,补充一下体力,可是进度慢的考试有怎么敢耽误时间,只能硬撑着。
  期间不断有体力跟不上的考生晕了过去,被人抬出去医治了。
  陶澍完成考试的时候,里结束还有一段时间,他虽然对自己有自信可是也不敢大意,便开始认真的看起自己的试卷来。
  一直到外面通告停止答题之后,陶澍才随着众多的士子一起离开。
  陶澍随着人流离开考场之后,便来到了住的客栈,等待明天放榜。
  而高鸿信对这次大考是很关注的,这次的第一题策论天下大事便是他亲自添加的。
  虽然高鸿信自己没有考过科举,对八股文也没有多大的感受,可是看多了前世对八股的诟病,搞化工新自然不喜欢八股,因此才力排众议提出要求不能用八股。
  考卷先要经过考官们逐个批阅,然后选出其中认为优秀的作品,排除大体名次,然后呈报给高鸿信。
  考官们阅卷的速度很快,连夜批改,第二天一早便将名单还有考卷呈递给了高鸿信。
  由于是第一次举办科考,高鸿信也是第一次看古代的考卷,兴趣还很浓厚。
  开始看了起来,不过当他看了几个之后便没有了开始的尽头,考生们毕竟十年寒窗,用词用典都很艰深,高鸿信学习注重实用,对于一些地方自然不会很理解。
  到后来高鸿信便不再细看,首先看看考生的名字、籍贯,接着是字,然后略微看一个大概便算是过了。
  当高鸿信看到陶澍名字的时候,便开始留心起来,作为高鸿信的重点考察对象,高鸿信自然要自信看一下陶澍的作品。
  看完之后,高鸿信对陶澍还是很满意的,虽然不能说是文采最好的,但是肯定是这批士子当中最有远见的。
  陶澍对如今的局势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清廷的前途很担忧,他认为在此后的十余年战乱将持续不断,主要的战场便在中原。
  另外,陶澍还对现在东南的局势表示很担忧,如果清廷失去了东南,那么天下的局势将彻底倒向义军,清廷与义军的实力将不相上下。
  总体来说高鸿信还是很满意的,虽然其中并没有什么超出时代的远见,可是这个信息闭塞的时代,能对天下大局有透彻的看法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等高鸿信看完所有的考卷之后,看了看手中考官们拟定的排名,一眼便找到陶澍的名字,排名也不低是第四名。
  高鸿信想了想,然后将陶澍的名字从第四改到了第一,然后有调整了几个人的名次便将派人将孔志尚传了来。
  “这是我拟定的名次,你们按这个颁布吧。”高鸿信笑着说道。
  孔志尚接过之后扫了一眼,见与他们拟定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几人的名次有点小变动,对于排名第一的陶澍,也没有异议,陶澍的试卷他也看过,确实立意深远,只是因为文采要差一点所以才排在第四。
  孔志尚领了旨意之后,便退了出去。
  从早上开始,放榜的地方便聚集了不少的人,陶澍也在附近的酒店着了个位置等待了起来。
  陶澍心里对于这次大考的名次还是很看重的,文人也有好胜之心,他本就是朝廷正规的举人出身,如果连这么个考试都不能有所作为的话,那只能说明考官有问题了。
  “出来了!出来了!”
  这时外面传来一阵呼喊,陶澍听见之后,也随着众人朝着外面走去,想要到榜单跟前看个清楚。
  
  第二百四十章 发展
  
  更新时间2015…3…15 9:17:54  字数:2124
  陶澍还没有走到近前,便听到有人说他的名字,说第一名便是他。
  陶澍听后怔住了,他虽然自负可以上榜,但是也没有觉得自己能拿到第一。
  这次大考虽然规模很小,可是肯定有一些有实力的人,如今听到自己是第一,自然有些意外,接着便是欣喜。
  读书人就是要通过科举才能比出高下,虽然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准的,可是也相差不远。
  陶澍觉得自己还是要亲眼看一下,然后接着往前挤去,可是人实在是太多了,是在挤不进去他只得暂时先放弃,退了出来。
  “明天汉王要在王府召见所有上榜的士子,请各位士子明天午时准时到汉王府。”最后一名放榜的官员开口喊道。
  陶澍听到之后记了下来,前面的人自然不会一直呆在那里,在榜上看到自己名字的很快便高兴的走了,没有看到名字的有些神情沮丧,总想着多看几遍能不能从角落里看到自己的名字,知道看过三四遍之后,才彻底死心离开。
  陶澍并不着急,等着人们逐渐离开了,陶澍才穿过稀稀拉拉的人群来到了榜单之前。
  别人说他是第一名,他自然先朝着第一名的位置看去,事情果然是如此,他的名字处在最高处,非常的明显,“第一名,湖南安化,陶澍”
  陶澍虽然心里早有所准备,可是还是有些失态,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榜单前的士卒看着陶澍的笑脸,都能猜的到这位士子肯定大名在榜。
  陶澍在榜单前站了一会儿,回过神之后,顿时觉得自己失态了,然后匆匆离开回到了客栈。
  回到自己房间之后,陶澍心情难以平静,现在义军下去科举还不算正规,最高也就到举人级别,陶澍现在可以说在汉军辖区是第一人了。
  陶澍高兴过后,自然要考虑明天汉王宴请的事情,他要不要去。他对汉军虽然心里不厌恶,可是也不一定便要投向汉军。
  可是他现在已经身不由己,如今他身为这次的第一名,朝廷一定会得到消息,他可以想象到他的下场,肯定会被革除以前的所有功名,并且被通缉。
  陶澍现在有些后悔当初没有用假名了,以前只闲着来看看,因为不服输打算与士子们比一比,没有想到现在会是这种局面。
  思虑了半天,陶澍最终决定去参加汉王的宴会,如今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如果前面是火坑的话,他也只能往里跳了。
  陶澍这一晚睡的很不平静,因为看不清自己的前路,心里有些发虚。
  在各种思绪当中,陶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彻底进入睡眠。
  这一夜肯定不只是陶澍会失眠,同样失眠的还有身在同一间客栈的彭浚,单秉鉴府邸的单成敬,还有与单成敬一起回来参加考试耿一诚。
  对于陶澍高鸿信之所以熟悉,是因为他提拔过左宗棠、胡林翼,并且还是两人的岳父。
  而在历史上曾经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彭浚却没有听说过,这也并不能怪高鸿信,毕竟清朝的官员那么多,高鸿信也不可能每个都记得,只能记住一些很突出的,或者与只关联的人物。
  向陶澍本身能力就很强,又有左宗棠、胡林翼的关系,并且他还跟王鼎关系很好,这便不由得高鸿信不知道了,就算不了解生平事迹,名字还是听说过的。
  而彭浚相比来说只能说太低调了,高鸿信因此才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名人。
  不过有能力的人是怎么都掩饰不了的,虽然没有高鸿信的特别留意,最后彭浚还是考了第四。
  这次彭浚来参加科考是背着家里来的,他所在的家族是一个大家族,是从唐代传承至今的一个书香世家。
  家里自然不可能同意彭浚参加汉军的科举,虽然家乡衡山已经被汉军占据,但是家族还是秉承着清廷才是天下正统的观念。
  彭浚这次从湖南一路北上来到襄阳,自然看到了汉军辖区的风貌,也体会到了汉军的实力,心里对加入汉军有所期待,也肯定汉军会发展的更好。
  单成敬、耿一诚现在都是将领,一个在河南前线,一个在四川,不过两人毕竟是读书人出身,仍然想证明一下自己,因此才请高鸿信批准从前线回来参加科考的。
  不出意外两人都通过了,这次单成敬是十名,耿一诚名次稍低是十五名。
  两人的策论还是很好的,不过两人却吃亏在了文采上,毕竟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