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玩转八零年代-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没想到,赵全友还有点机灵劲,居然盯梢了他们。
当然,叶秋桐也不怕,没错,赵全友从头至尾,都是他一个人在毁约,因为受制于他的销售渠道,叶秋桐步步受困于他,现在迟生帮她找到了一个大客户,叶秋桐便彻底和赵全友撕破了脸。
这三千瓶罐头发出去,只要收到货款,她们就保本了,剩下的都是纯利润,叶秋桐已经不担心还不起欠乡亲们和罐头厂的钱,所以,心态异常放松下来。
“姐,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那赵老板不是好人了?今天是想刺探他吧?”
叶秋生也不是傻子,现在能读到高中毕业的,也算是知识份子了,前后一琢磨,就品出味来。
“对,赵全友这是利欲熏心,否则,我还是愿意把黄桃罐头卖给他,毕竟他吃货量大。
不过,今天他算是暴露了真面目,还试图把我们推上绝路,所以我就故意给他机会撕毁合同。
当然,这也是给他的一个最后和我们合作的机会。如果他不撕毁合同,我还不得不履约呐!
所以,其实是赵全友把和我们合作的路堵上了。”
叶秋桐摊了下手道。
“姐,你好厉害。我怎么感觉你嫁人之后,变得越来越聪明了?和原来的你不是一个味道。”
叶秋生咂舌道。
这一系列地连环套、考量人心的手段,都不是他能想得出来的,没想到,操纵这一切的竟然是姐姐。
这还是他过去那个为了嫁给“花衬衫”和家里人闹别扭的姐姐吗?
不过,叶秋生觉得,他更喜欢现在这个样子的姐姐。
正文 第九十五章不吃独食
“去,姐姐还是那个姐姐,只是脑子突然清醒了。”叶秋桐拍了下弟弟的肩膀,看着他憨憨的阳光笑容,心情无比美好,“走,咱们逛街去,姐请你吃好吃的。”
棘手的事情一桩桩地解决了,一直压在叶秋桐心头的大石头被搬走了,她顿时来了精神。
“好啊,咱们去吃海蛎煎吧,阿土伯的海蛎煎加上他独家的甜酱,配上面线糊,味道太好了,好久没有吃了。”
谈到吃的,秋生亦是眉飞色舞。
叶秋桐也馋阿土伯的海蛎煎了,自是欣然前往。
阿土伯海蛎煎是清河县的名小吃之一,在县城八角亭边上一个背街的窄巷子里,蜂窝煤炉上架着一口常年滚沸的油锅,油锅沿上罩着铁丝网,网上搁着刚炸好的往下滴油的海蛎煎,远远地,还未走到巷子,就能闻到海蛎煎的香味。
秋生用了吞了下口水,对秋桐道:
“姐,今天运气真好,没什么人。”
“你也不看现在才几点,十点多,县城的人上班的上班,小孩子都在上学,不是高峰时段,自然不会有太多人。”
阿土伯的海蛎煎摊子就是一口油锅,边上放着几张简易的矮桌椅,叶秋桐和叶秋生都是来吃过几次的,因此熟门熟路的坐下,秋生对阿土伯道:
“阿土伯,四块海蛎煎,两碗面线糊,海蛎煎多放点甜酱啊!”
“好咧,马上来。”
阿土伯五十来岁,头发略花白,个子不高,常年在油锅边蹲守,因此背显得有些佝偻。
但其实在叶秋桐印象里,阿土伯始终就是这个形象,好象动漫里的人物一般,就是一个地标一般的存在。
此时再世为人,看到阿土伯重现眼前,叶秋桐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概。
炸得酥脆的海蛎煎配着甜酱,微微酸甜的酱汁化解了海蛎煎的油腻,再喝一口飘着绿色葱花的面线糊,整个人的身心都沉溺于对美食的享受中来了。
“阿土伯,再给我们炸二十个海蛎煎,我要打包带回去。”
“好的,没问题。”
一块海蛎煎两毛钱,一碗面线糊一毛钱,从叶秋桐这就做成了快五元的生意,阿土伯也是美滋滋的,手脚利脚地行动起来。
因为海蛎煎要现炸才好吃,所以不是高峰期,一般没有现炸好的海蛎煎,在叶秋桐他们吃的时候,阿土伯也是动手现炸。
只见他用一个半个浅碗形状的铁勺,往里面倒入面糊,再放上海蛎、葱等配料后,便把铁勺沉入油锅里。
锅里的油便沸腾起来,吐着白色的泡沫把面糊给吞没了。
等阿土伯再把勺子拿出来的时候,面饼已经炸成形,他轻轻一抖,面饼便脱离了勺子,滚入油锅里,阿土伯便赶紧把铁勺拿起来,继续做下一个海蛎煎……
待叶秋桐和秋生吃饱喝足,阿土伯也把二十个海蛎煎炸好了,用油纸包好,然后用草绳把油纸包扎好,递给了秋生。
秋桐付了钱,便和秋生打道回府。
由于来的时候是从县城雇了货车的,货车载完货就走了。现在他们回家只有两个办法,要嘛雇自行车伕,要嘛走路。
秋生是懒得动弹的人,马上说要雇自行车伕,正好阿土伯这里出去就是八角亭了,叶秋桐走到亭子前,便看到上次和迟生一起时雇的车伕有空闲,便依旧叫了他。
这一回,自行车伕熟门熟路,一路骑还一路和秋桐闲扯:
“姑娘,上次那个男的是你爱人?这个男的又是谁啊?”
“哦,你还挺有眼力的嘛,上次那个的确是我爱人,这个是我弟弟,亲弟弟。”
叶秋桐心情好,也不计较自行车伕嘴碎八卦。
“哦,你的亲弟弟吗?怎么长得不太象啊。”
“不象吗?谁说姐弟就一定要长得象的?”
叶秋桐乐呵呵的。
一种闲扯着,到了村口,叶秋桐付了车资,然后把手里的海蛎煎分了一半给秋生,让他带回去给爸妈吃,自已带着剩下的一半,回到了家里。
“妈,今天中午你做个菜汤就行了,我带了阿土伯的海蛎煎回来给你们吃,我自已吃过了。”
叶秋桐把手里的油纸包放在厨房的桌上,一边对在厨房后沟清沟的婆婆喊道。
“行,又让你花钱了。”
吴月桂擦了把汗,看后沟也清得差不多了,就放下锄头,走进厨房。
“妈,好香啊,中午做什么好吃的了?”
迟丽总是能及时现身,一进屋就闻到了一股炸肉一般的香气,顿时馋得肚子“咕咕”叫。
“阿土伯的海蛎煎,你大嫂买的,妈做个菜汤,咱们马上开吃。”
看到女儿馋得眼睛发绿,吴月桂感觉到秋桐的大方和细心,顿时觉得找这个儿媳妇真好。
秋桐不象村里有些儿媳妇,自已在外面吃了好东西,不顾念家里。她每次在外面开小灶,也会带她们的份额回家。
从这点来说,秋桐就显得挺大气的。
迟丽只要有好吃的,就显得心平气和,再加上柳婷婷已经结婚,她断了别的女人做大嫂的念想,所以这一段时间以来,也没有再正面和叶秋桐起什么冲突。
此时见海蛎煎是叶秋桐打包回来的,还说了声谢谢。
叶秋桐抿嘴一笑,也不多说,就和吴月桂说了今天已经顺利把水果罐头发货出去的事情。
不过,具体收货人是谁,叶秋桐倒是没有说详细,只说是迟生介绍的大客户,在外地。
叶秋桐倒不是防备婆婆,她是怕迟丽这个熊孩子不懂事,万一说漏了嘴,又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还好,吴月桂一听说出了三千瓶的货,她估摸着也知道这些货够原材料的钱,顿时也是一脸的神清气爽,没有再多加追问细节。
迟丽有了海蛎煎塞嘴,吃得小眼微咪,哪里顾得上听大人的这些事,一口气吃了四个,实在饱得撑不下了,才打着嗝道:
“妈,我还剩一个,你别吃了,留起来晚上我还要吃。”
“你这孩子,说什么话呢!”
吴月桂敲了下迟丽的脑袋,觉得挺难为情的。迟丽被两个哥哥和她惯坏了,脑子里只想着自已,有好吃的也不想着别人,和秋桐比起来,太不象话了。
吴月桂顿时有了要好好教育迟丽的念头。所幸,迟丽现在还小,重新扭正应该不是问题。
正文 第九十六章欠债还钱
过了两天,叶秋桐收到了一张来自向阳市利阳国营纺织厂的邮政汇款单。
村里的通讯员亲手把这张邮政汇款单送到叶秋桐手上,叶秋桐道谢后,展开一看,这才明白,为什么通讯员胡叔用那种羡慕至极的眼神看着她。
“秋桐,没想到啊,你也是个万元户了。咱们村的万元户只有三个,如今你是第四个了,太厉害了。”
胡叔四十来岁,受叶长志的关照,家境困难的他一直在村里担任通讯员,主要就是做个传递讯息的跑腿工作。比如有人的电话过来了帮着喊人去接听;或者帮村里夹夹订的《人民日报》什么的。
象这种送邮政汇款的事也在胡叔有工作范围内,因为镇上的邮递员每次都是把全村人的邮件放到村部就走了。
胡叔看到叶秋桐的汇款单,数了好一会儿零,才确定真的是万位级别的,一脸震惊。
这是欧科长购买水果罐头的结账汇款,叶秋桐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真的汇款单拿在手里,自已也被震惊了。
在这个年代,一万五千元可是能干大事的啊!
是盖房子?买地?还是再想办法投资其它的生意?
叶秋桐心里千百个主意翻腾着,看到胡叔还依依不舍地看着她手里的汇款单,叶秋桐赶紧在屋里翻出一袋小包装的花生糖,递给胡叔道:
“胡叔,出去记得给我保密。”
“哎,我会的,不过说实话,刚才村部好多老头子在打牌,邮递员送汇款单来时直嚷嚷,说咱们村出了个不得了的万元户,一笔单子就汇了一万多块,大家都听到了。”
胡叔接过花生糖,这才如实告知。
叶秋桐一听,原来已经被这么多人知道了,倒也无所谓保守秘密了,便笑道:
“那就算了,不过这些钱也不全都是我的,还要给玻璃厂罐头钱,结村里乡亲们欠下的账,最后也剩不了多少在我手上。”
“秋桐,不管怎么说,你能想出这一招来帮着大家伙赚钱,我们都服气。”
胡叔有了花生糖,笑嘻嘻地说了几句好话,便回村部了。白天是他正常值守的时间,万一上头有电话来,传达重要的上级指示精神,而他又没能接到,就会被骂的,所以不敢离开太久。
胡叔离开后,叶秋桐进了自已房间,拿着汇款单好一阵仔细端详,心情着实激动万分。
可惜了,黄桃罐头是应季的产品,自已又没有能力建起罐头厂,只能捞一把就走。
明年再做这门生意,叶秋桐估计难。
她做黄桃罐头成了万元户的消息一旦传开,就会有更多的果农投入到这条路上来。
她的配方也不是什么绝密的不能破解的配方,有心的聪明人只要多摸索几次,就能掌握规律。
何况,她现在已经把配方都告诉了部份村民,那些村民怕是明年就要自已做这门生意了。
不过,叶秋桐原本就是带着挖一桶金再去做别的生意的心理,因此也不可惜。
虽然罐头现在是稀罕、珍贵的食品,但是再发展几年,市场物资极大丰富后,大家谁还去吃罐头食品啊?
就象现在大家觉得高大上的午餐肉、金枪鱼罐头、香肠,再过十几年统统都被称为垃圾食品。
所以,叶秋桐也不想在一门其实已经是夕阳产业的行业上投入太大的精力。能赚钱的门路多的是,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
由于出了清枝这档事,没有了欠嫂在边上煽风点火,被叶秋桐欠了钱的乡亲也没有在三天内来追讨,倒是叶秋桐和大家说明情况,说货发到外地,结账需要时间,请大家宽延,乡亲们又大度地延长了还钱的期限。
果然,没有欠嫂做鬼,大家都变得通情达理起来。
其实想想也知道,叶秋桐是做正经生意的,父亲又是村里的支书叶长志,光是有叶长志背着,也不怕叶秋桐会不还钱给大家。当初如果不是欠嫂在众人中使劲制造叶秋桐还不上钱的气氛,大家也不会去围攻迟家。
算算欠乡亲们的账还有大生玻璃厂的瓶子钱,叶秋桐手里还能剩个万把块。这就是纯利润了。
这些天陆续通过零售的方式,卖掉了两千多瓶罐头,如果把剩下的五千多瓶罐头再卖掉,自已就可以拥有三万多元的资产。
这些钱,交一部份给婆婆改善生活,留给迟瑞和迟丽做将来上学的费用,一部份交给娘家做弟弟以后的老婆本,自已还可以剩万把块。
这万把块,她打算带到部队,熟悉了情况之后,再图发展。
有了这万把块做启动资金,情况已经比她刚开始时两手空空、还要找吴瘸子赊糖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叶秋桐对于自已随军后的创业生活充满了信心。
算清楚了账,叶秋桐便骑自行车到县城邮局领了款,然后赶紧到边上的银行,存了一万块,还有五千块,便放在军挎包里,吊在胸前,时刻紧盯着,倒也不怕被小偷偷走了。
现在还没有百元大钞,最大的面额是十元,因此五千元钱已经是沉沉的一小包了。
骑车回家的路上,叶秋桐想着自已护着五千块钱小心翼翼的模样,不由地笑了。
五千元在她重生回来的那个年代,只不过是低级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罢了,勉强够一家人温饱,什么事也做不了。
不象现在,五千元足以在农村盖起一栋很不错的红砖楼还有剩余了。
叶秋桐打听过了,盖一栋象迟生舅舅吴宝福一样的红砖楼,再配上全套的家电家俱,五千元足矣。
叶秋桐回到村里,按着账单上记的欠款人名字,遂一送钱上门,每结完一笔账,就让收钱的人在账本上自已的名字边上签上“账已结清”四个大字,并附上签名。
拿到钱的人想着之前苦苦逼秋桐的样子,自已也觉得有点讪讪的,但是秋桐脸色如常,并没有因为还上钱就趾高气昂,也没有象施舍一样把欠的钱轻蔑地在他们面前一扔。
因此,经过这件事之后,这些因为曾经苦苦讨钱、紧逼叶秋桐的人,背后都改口说叶秋桐的好话,让叶秋桐始料未及。
叶秋桐只不过觉得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罢了。
还完村民的钱,叶秋桐松了口气,准备拉上婆婆,一起去还大生玻璃厂的钱。
因为婆婆说过,既然是最后一次做这门生意,以后也不会用到玻璃瓶,她还是要去和毅大生道个谢,让秋桐还钱时叫她一起去。
正文 第九十七章突然热情
吴月桂要出门,和现在农村大多数妇女一样,很周致地换了一套干净的衣裳,重新洗了头面手脚,把头发梳整齐,这才和秋桐一起前往后路村。
和上一次去后路村借钱的心情不同,这一次吴月桂是理直气壮要去还钱的,心情自然轻松,边走边和叶秋桐聊着:
“迟瑞都两个礼拜没有回来了,他说这礼拜要回来。”
一说起上进的小儿子,吴月桂眉眼就舒展开了。
“那可得多买点好吃的给迟瑞补补,我看他在学校食堂里也吃不了啥好的。妈,以后给迟瑞的伙食标准得提高了,读书消耗脑力,没有营养是不行的。”
最近家里经常能吃到肉食,都是叶秋桐操办的结果,迟丽的营养增加以后,就连个头也能肉眼能见的速度增长着,这些吴月桂都看在眼里,现在听叶秋桐又主动这么说,她当然没有意见,连连点头。
有些话题她不敢主动提起,比如要不要分家什么的,但是现在听叶秋桐的语气,似乎并没有这个意思,吴月桂反正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她虽然会努力伺候家里一亩三分田,但光靠田地要把一儿一女抚养成材,十分艰难。
不过秋桐最近做生意成功的经历,让吴月桂也有了想法,她觉得秋桐随军后,她是不是也可以找点小生意做,似乎比种田来钱快多了。
婆媳两个边走边聊,走到蒲口溪的木桥位置时,两个人傻眼了。原来,蒲口桥前几天因为下雨,河水暴涨被拆下来了,到现在还没再装上去。
这种木板桥就是这样,一旦遇到下雨河水暴涨,河工就要把桥板赶紧拆下来,免得被河水冲走了,待水位下降后,再把木桥重新装好。
其间河两岸往来要嘛撑船,要嘛水位稍降就可涉水过去。
“咱们趟水过去吧,等船还得好一会儿?”
吴月桂问秋桐。
现在河上倒是有渡船,不过船正好才撑到对岸,要等装满一船人才会再过来,看样子还得等好一会儿。
说起来,蒲口溪最短的直径距离也才二十多米左右,如果涉水过去自然更快。
现在是夏天,天气热,也不怕水冰凉,叶秋桐见河水已经变清,有些水位低的地方还露出了河底的沙块,觉得现在水位应该不深,涉水过去完全没有问题,便欣然点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