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八零:温香软玉抱满怀-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芳太特立独行,不像好姑娘。
“你们也太过分了吧,文芳怎么不是好姑娘了?听我娘家弟弟说,人家这次考试全级第一名呢,青山中学初一有一百多人,能考第一,多么了不起。我倒觉得文芳是个能文能武的好姑娘。”
这是梨花嫂子为曾文芳辩驳的话,曾文芳听村里的小伙伴曾婷婷转述,对这位嫂子很感激。记得梨花嫂子嫁到寨下村也有些日子了,生下了一个胖小子,丈夫就到外面打工,一般到春节才回来。他丈夫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两个小叔子也出去打工,一个小叔子才读五年级。公公是一位船员,很少回家,可以说是婆婆一个人把这四兄弟拉扯大的。
她这婆婆可了不得,专权独断,什么事情都要她说了算。梨花嫂子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可是,她却是一位善良、有正义感的人,特别喜欢会读书的孩子。
上一世,曾文芳没能被师范录取,哭了好几天,还是这位好心的嫂子过来安慰她。遗憾的是,上一世,梨花嫂子才四十多岁,就因为肝癌去世了。
这一世,能不能预防这病,让梨花嫂子避过这一茬呢?曾文芳陷入了沉思。
汪志坚家世代行医,同他说说,说不定会有办法。如果有一些合适又没有副作用的中草药,自家也可以煲一些,让家人喝,以预防这些动不动就死人的病症。
说起癌症,曾文芳想想就有些害怕。上一世,随处听到的都是谁谁死于什么癌。只要身上长了什么恶性肿瘤,大多都熬不过一年半载。
以后,还是多看中医,如果能向汪志坚多请教一些养生之法,倒也不错。
说做就做,虽然这段时间,曾文芳一直避免跟陈文干接触。可对这人命关天的事情,她觉得不能马虎,不能因为要避开陈文干就不去做。
这些日子,曾文芳经常找汪志坚问一些问题。有时,汪志坚也回答不了,就会把问题带回去问爷爷。
爷爷见孙子这么喜欢问这些医学问题,高兴还来不及呢,哪会去追究这是谁问的呢。
陈文干本就不是张扬的人,他见曾文芳常常找表兄,也不干涉。反而觉得教学相长,如果曾文芳学的是医学知识,表兄教会了她,自己肯定也会有收获。
初中时期的陈文干,个子并不高,成绩也不显。他在学校里喜欢一个人沉思、喜欢练字,他发现班主任黄老师书法好,经常缠着让黄老师教他书法。黄老师难得遇见一位如此喜欢书法的学生,也不藏私,把自己的所学悉数传给陈文干。
“文干,你这么喜欢习书法,是好事,也不要丢下功课。”这话不但是汪志坚,就是黄老师,也常对陈文干说。
这天,汪志坚得到爷爷的指示,又说开了。
不料,陈文干笑了笑,道:“功课丢不了。其实这些题不深,多练练就会做了。我只是觉得我们班还没有出现让我想挑战的对手,有些提不起学习的兴致。”
汪志坚好奇地问:“曾文芳不算对手吗?她可是每门功课都很厉害。”
陈文干挑了挑眉,道:“她,勉强算吧,不过不是男生,跟她比,没必要吧。”
汪志坚道:“记得报名那天,你可是对她赞赏有加哦。怎么,现在又看不起人家了?”
陈文干笑了,拍拍表兄的肩膀,说:“怎么,这段时间她常去找你,喜欢上她了?”
“怎么可能?你扯哪儿去了?我们现在谈的是对手,你的所谓对手!”
陈文干细长的黑眸闪过一道亮光,薄唇吐出几句话:“曾文芳太努力了,她是一个不错的女孩,可是,仅靠努力提上去的成绩,到了高中,科目一多,不一定能跟得上,我觉得她没有什么潜力。”
汪志坚觉得自家这位表弟想得未免太远了些,他笑道:“你怎么知道她会上高中?镇上成绩好的学生大多会读中专或者师范,曾文芳家境也不怎么好,家里还有弟妹要读书,不太可能会上高中。”
陈文干沉思了一会,道:“如果她是一位有潜力的学生,读师范未免有些可惜。”
“你刚才不是说她没有什么潜力吗?”
“这只是我的猜测。对了,她平时问你什么问题?”
“她问我一些中药保养的知识,特别是如何用中药预防肝癌、高血压、心肌梗塞等疾病。”
“她家有人生病吗?怎么会问这些知识?”陈文干不解地问。
“我也这样问过她,但她说没有,说她只是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她说这叫有备无患。”汪志坚想了想又说,“其实,我觉得她虽然很努力,可是,她并没有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功课上。前段时间她还向我借了一本中药医书,说想好好看看。我问她是不是想考卫校学医,她又摇头,说她喜欢文学。文干,你知道吗?她在广播站诵读的散文,都是她自己写的。”
“不是吧,我记得听她诵读过,她报出的作者名是什么山丹丹花。”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山丹丹花就是她的笔名。”
“哦?”陈文干不知道还有这一茬,倒是对那位勇敢的小姑娘多了份兴趣,“如果,她没花多少时间就能考出这个成绩,那我倒要对她刮目相看了。”
汪志坚暗暗开心,终于完成了爷爷交给他的艰巨任务。他这位表弟以前在市一小读书,成绩一般排在全级前五名。来到青山中学,成绩却不上不下,平时又只顾着练字,好像没把学习放在心上,让爷爷很担心。所以才让孙子劝导他,希望他用点心读书。
可是,多年以后,当陈文干不顾一家子的反对,坚持追求曾文芳的时候,汪志坚还是有些后悔。觉得自己当时不应该拿曾文芳来激励表弟,弄得表弟那个时候就把曾文芳当成了对手,后来又喜欢上了这个强大的对手。
不是曾文芳不够优秀,而是曾文芳在陈文干力排众议,非她不娶的时候,曾文芳并没有站在陈文干一边。
汪志坚认为曾文芳过于傲气,表弟一个人作战,太苦太累。曾文芳却作壁上观,那种事不关已的态度让汪志坚有些反感。
第十六章 不变的功课
在青山中学,陈文干还是有一个崇拜对象的,那就是初三级一位叫周小健的学长。听说这人看起来不起眼,课余时间喜欢玩,可考试总能保持全级前三名。陈文干觉得那才叫学习天赋,如果有谁拿“天才是99%的汗水+1%的天赋”来跟陈文干说理,他肯定会不屑一顾。在陈文干的眼里,天才,就是会学习、善于学习的人,而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当听到汪志坚对曾文芳有了这种种猜测后,陈文干便与曾文芳暗暗较起了劲。初一上半学期,在老师的眼里,陈文干不过是一位沉默内敛,中上水平的学生。在同学眼里,陈文干成绩一般,但有着城里人的骄傲、清高,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他不怎么看得起人,不敢接近他。
可是,在后半学期,陈文干突飞的成绩,让大家对他不由刮目相看。
曾文芳不知道陈文干怎么会一下子改变学习态度,接连几次测试,她竟然考不过陈文干,不由暗暗称奇。记得上一世,陈文干的成绩永远不上不下,态度永远漫不经心,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他着急。曾文芳也不知道哪里出了差错,这会儿的陈文干怎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这一世,曾文芳不愿意同街镇那群女生多接触,曾文芳与陈文干的交流反而少了很多,至少有一样,晚自习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一起回去。以前,曾文芳常与三四个街镇的女生走在前面,陈文干与汪志坚就走在后面,还常为她们打手电筒。
罗玉莹家就在汪家对面,两家就隔了一条街的距离。罗玉莹的父亲是镇上医院的副院长,罗玉莹的哥哥及堂姐就是青山中学今年的毕业生,成绩优异,考上中专读卫校去了。汪、罗两家在医学上也有交流,说是世家,也不为过。
如今曾文芳想起来,也觉得好笑,没想到她与陈文干的一丝牵连,源头还在罗玉莹身上,不由感慨造化弄人。
或者,那时曾文芳穿着破旧,除了成绩好,有些烂好心,也没什么优点。陈文干注意她,或许也是因为对她有着些许怜悯吧。
重生之后,曾文芳因为自家的日子好过了些,在穿着上就没有委屈自己,除了那件碎花衣服,又去镇上做了两套较为体面的衣服。
母亲王娟英有句话常搭在嘴边,就是“没吃没人知,没穿着人欺”,所以,只要有点余钱,母亲还是肯为他们姐弟添置衣服的。
曾文芳从心里抵抗“怜悯”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很大的原因是上一世留下的阴影。
有时她会想:不知上一世她死后,要过多久,人们才会发现?又是谁报给叶家人知道的呢?叶家人会怎么处理她的后事?是拿出离婚证,把她直接送还给娘家呢,还是继续假惺惺地,带着她的一双儿女来为她送行?父亲又要面对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形,内心会崩溃成怎样?继母带来的两个孩子会成为父亲的安慰,照顾父亲到终老吗?
刚刚分开的同学,得知自己的死讯,会怎么想?也会怜悯她吧?小玲会不会因为拉自己去开同学会而愧疚?人们又该用怎样怜悯的语气,来谈论她的死因及悲剧的一生呢?
每每想起这些,曾文芳还是免不了悲从中来,流露出浓浓的感伤。
这些感伤,有时候会在她写的散文中流露出来,那些与她的年龄不相符的伤感,往往会让凝神倾听的陈文干诧异万分。陈文干自从得知山丹丹花就是曾文芳自己后,就经常听曾文芳的广播,他觉得曾文芳就像一个谜,很难解;有时又会觉得她就好像是一本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书。慢慢地,倾听曾文芳的心声、研究曾文芳的心情变化,成了陈文干在青山中学不变的功课。
“她今天很开心,是家里发生了什么好事还是这次测试考好了?”陈文干猜测道。
今天曾文芳诵读了一篇写“割稻子”的散文,语气轻快,充满了喜悦之情。里面还描述了她自己割稻谷的情形:“每次割稻子,我都喜欢从中间割开一条道。再继续割,直到未割完的稻子变成了一个圆,这时的我,就会站起来,伸伸懒腰,欣赏面前的杰作。然后才弯腰把这个圆一点、一点地蚕食掉。母亲嗔怪我,问我这是哪里学的怪癖。我常常俏皮地回答母亲,说这样割稻子会更快。其实,稻子就这么多,从哪里割起或是怎么割,应该都一样要花那么多时间。我只是把割稻子当作一次欢乐的游戏,觉得这样干起活来,会更有趣,有了趣味,自然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就是干再苦的活,也不觉得累了。”
陈文干听了曾文芳的这番描述,除了猜测她的心情,还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是不是学习上遇到难题,曾文芳也会当作一次欢乐的游戏来攻克呢?怪不得她学起功课来没有丝毫压力。以前,自己还以为她天天埋头苦干,是在钻研功课,还以为她也是那种死读书的女孩子。如今才知道,其实她是喜欢写作,拿广播稿来锻炼自己。每两天就要写两篇不同内容的广播稿,这得比其他同学多写多少篇作文?
何况,陈文干又从表兄那里知道,曾文芳已经在学习辨识药材,还能开一些普通的方子,比如治疗普通感冒和肠胃不适的方子,已经跟汪家老爷子开出来的方子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姑娘精力有多旺盛啊,陈文干不由得心里暗暗赞叹。他想,自己可不能被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女娃子比下去。于是,他也力争全面发展自己,博览群书。让自己成为一本会走动的典籍,这是陈文干给自己设定的目标。
第十七章 流言蜚语
“文芳,这道题怎么做?”
曾文芳正在写第二天的讲播稿,罗玉莹又过来问问题了。
曾文芳拿过来看,原来是物理作业最后一道思考题,这种题理科基础差些的同学都不会做,刚才已有几个同学问过了。曾文芳还是耐心地解答了她的问题,罗玉莹又趁机邀请她晚自习后去她家住,曾文芳又一次婉言拒绝了。
也许是被拒绝的次数多了,罗玉莹也不在意。下次来问问题,还是笑嘻嘻的,曾文芳很佩服她这种打不倒的小强精神。罗玉莹并不聪明,可是在上一世,能差一分入围中师线,也算是很不错的成绩。努力、好强、有目标,就是她的优势。这连对她有成见的曾文芳,也不能否认。
曾文芳还发现上一世的好友刘小玲可能因为成绩不好,有些自卑,不太敢找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说话。就特别关照她的心理变化,常常鼓励她,教她一些学习方法。有时还会关心她父亲的身体状况,刘小玲对曾文芳愈加亲近。
还有家境贫穷的杨雪珍,因为穿着破旧,常独自一人呆在课室里,总是下意识地避开镇上那些成绩好、骄傲得像公主的女生。曾文芳如此夺目,在她心中,应该也是拒绝来往对象。
刘小玲是个纯真又善解人意的同学,她本就有些同情杨雪珍,见曾文芳也关注并想帮助这位同学,就以问问题为借口,主动接近杨雪珍。刘小玲没有妹妹,见杨雪珍个子小,就常常以姐姐自居,拿了一些自己穿不着,还有五六成新的衣服送给杨雪珍。杨雪珍见刘小玲与曾文芳两人是真关心自己,才敞开心扉,与她们的接触渐渐多了。
后来,因为她们三人常在一起,被同学戏称“三人帮”。
有了自各的交往圈子,街镇那几位同学也没有总凑到曾文芳面前了。只是,关于曾文芳的流言也多了起来。
“气死人了,那些人竟然说你与黄家诚谈恋爱。”
这天下午放学后,曾文芳收拾好书包走出教室,她今天想早点回家。没想到,刘小玲把她一直拉到操场边上,才有些生气地说。
“黄家诚?”
曾文芳记得黄家诚,是因为上一世,他就特别喜欢好友刘小玲,在八十年代,读初中就会提着水果去找女同学的,估计整个青山中学也就只有他了。
也许是因为过早把心思放在别的地方,黄家诚初三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曾文芳也就没有见过他,但在叶家人口中,她听过不少黄家诚的事情。比如黄家诚升迁的事情;比如说黄家诚花心,经常闹绯闻的事情;比如说黄家诚离婚又再婚的事情。
后来,黄家诚被调到市里的什么单位,成为了市领导。叶家人回青山镇的次数也少了,所以,曾文芳就很少听到黄家诚的事情了。
只是同学会那次,曾文芳才听小玲说,黄家诚还是一位痴情的同学。小玲说黄家诚给她写了很多信,每年回到青山镇,都会来找她。无论是在信中还是当着面,黄家诚都态度真诚地向她表白过。
刘小玲觉得黄家诚在外打工,没有稳定的职业,加上读书时,就觉得他嘻皮笑脸,给人不怎么牢靠的感觉,就委婉拒绝了。
小玲结婚后,黄家诚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后来,不知因为什么原因,黄家诚回到阳光县城上班。可能是这些年打工的历练,他很快在单位脱颖而出,一路打拼,后来被提拔到市里当领导。
曾文芳记得同学会那天他还找过自己说话:“文芳,你还在青山镇吗?这几年,青山镇变化很大,我想找几个搞文化的人,负责把镇里的古村开发出来。你从小就在古村长大,文笔也不错,到时候可以写些文章,颂扬我们家乡,把家乡的旅游业发展起来。”
曾文芳听着黄家诚对她亲切温和地说着话,有欢喜,有尴尬,更多的是惭愧。这位黄同学,应该只记得当年的自己,而不了解这些年的她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吧。
当年的自己,喜欢写作,还经常写一些小诗,比如教师节赞美教师,国庆节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农民丰收时,写写田野热闹景象,总之,一切美好的东西,在她笔下都会化为诗情画意。
这么一个文艺青年,后来怎么就这样丢了梦想,丢了自尊,丢了对生活的激情,沦落为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沦落为婆家的保姆?就是如今重生回来,曾文芳也没想明白自己那个时候,怎么会如此软弱,如此认命。
“对,她们说你同黄家诚好上了。真是无中生有,我跟你这么要好,也没见你与黄家诚说过几次话。”
刘小玲一脸愤慨,柳眉倒竖,白皙红润的脸涨得通红。
曾文芳安慰她道:“没事,其实有人说我同黄家诚好,也有人说我同班长、副班长好,还有人说我同谁谁好。”
“这些人都是乱说的,难道你就不生气吗?”
“有什么好生气的。小玲,一个不出色的人,不会有人关注,也就没有是非流言。而一位优秀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关注,流言也就随之而来了。她们喜欢说这些流言蜚语,正说明我很优秀,她们对我很关注。”
“也就是你才会这样想,我就是觉得生气!”刘小玲还是愤愤不平。
“流言止于智者,说着说着,慢慢地,大家知道根本没有这回事,然后就没人说了。”
刘小玲认真地说:“才不是呢,有些事,说的人多了,就会变成真的了。我大姐,你知道吧,就是因为很多人笑她,说她同我姐夫好,结果,后来就嫁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