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看晓兰她学的专业,以后工作了也忙的很,周诚也忙,以后请个人照顾下他俩吧?”

    饭桌上,刘芬和关慧蛾一言一句的,不仅商量好了夏晓兰和周诚的婚后生活,连生孩子的时间都安排好了,夏晓兰一个劲儿低头吃菜,不管两人说什么都不插嘴。

    她吃撑了才去反驳两个仿佛一见如故的中年妈妈,生怕战火烧不到自己身上呢!

    至于结婚的计划,夏晓兰自然会和周诚商量。

    要孩子啥的……还没纳入她人生规划中,总要让她一步步来嘛,走的没学会就想跑?

    “周叔叔,您吃菜。”

    只能偷偷摸摸和周国斌说话,周国斌不八卦。

    下午三点过,关慧蛾和周国斌提出告辞,夏晓兰跟她妈一起,送关慧蛾和周国斌出门。瞧不见人影了,刘芬才差点瘫在地上:

    “晓兰,今天妈表现的咋样?”

    她是不是说错话了?

    刚才是大着胆子说她闺女也是不会做饭的,周诚爸妈有没有生气?

    夏晓兰扶着她,比了个大拇指:“给您点个赞,表现的特别好,礼貌客气又坚守底线,没把你闺女打包卖掉。”

    于奶奶也觉得刘芬今天超水平发挥了。

    换了刘芬刚进城那会儿,待人接物的水平真是稀烂,于奶奶怀疑她除了干田里的活就啥也不会。

    今天表现的倒是可圈可点,没有一个劲儿恭维周诚爸妈,又体现出了热情。当然,周诚爸妈就今天看起来确实不难相处,周国斌应该是不管家庭小事的,大部分心思都在工作上,家里决定都听老婆安排。

    关慧蛾也有自己的事业,忙起来时也不是天天能回家。

    “挺好的。”

    挑剔如于奶奶,都说了句好话。

    刘芬没搞懂于奶奶这是说谁,夏晓兰想了想:“于奶奶是说你们都挺好的,观念不同不怕,能讲道理就行。”

    夏晓兰是觉得,人不要先入为主,多点包容,真正难以沟通的人其实是少数。关慧蛾以前还反对她和周诚在一起,夏晓兰自己做出了改变,对周诚上心了,也愿意和关慧蛾沟通交流后,关慧蛾的态度自己就变了!

    也幸好关慧蛾是个事业女性,相对来说更能理解夏晓兰的拼搏心,再说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未来婆婆,眼界就那么大,整天除了干家务就是琢磨身边的人,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呢,舍不得找儿子老公麻烦,当然要挑儿媳妇的毛病。

    等关慧蛾走了,夏晓兰让她妈和于奶奶去休息,自己收拾厨房洗碗。于奶奶摸出一双橡胶手套扔给她:

    “新社会的科技进步,干家务也能保护手了,当然,最好是别干。”

    夏晓兰不和老太太计较,于奶奶都能幽默了是好事啊。

    等夏晓兰把厨房垃圾拎出去倒,邻居赵大爷提着鸟笼叫住她:“晓兰,今天家里有客人呀,我看见小车都停在巷口,是你家亲戚?”

    周诚父母,也算亲戚吧?

    夏晓兰点点头,“赵爷爷,您这鸟可真精神。”

    这话戳中了赵大爷得意的地方,赵大爷拉着夏晓兰讲了半天养鸟心得,顺便鄙视了巷口另一个养鸟的大爷,说的口干舌燥,才放过夏晓兰。

    等夏晓兰进了屋,赵大爷才反应过来,明明是要向夏晓兰打听下消息的,怎么说到了鸟身上?

    但肯耐心听赵大爷讲鸟经的年轻人,巷子里就找不出几个来。他提着鸟笼子嘀咕了一句“鬼机灵”,到底是心情舒畅的。

    鬼机灵夏晓兰回了家,想到自家以后要在京城常住了,邻居们还没认全。赵大爷刚才找她说话,倒提醒了她,是不是该找个时间,和邻居们吃一顿饭?

    远亲不如近邻,家里都是女同志,有时候也需要左邻右舍照应呢。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748:讲规矩的新邻(4更)

    “晓兰她妈……”

    坐在车上,关慧蛾起了个话头,又没说下去。

    周国斌看她一眼,“我看人家挺好相处的,都说了能连你儿子一块儿养,你还不满意?”

    关慧蛾拿眼白看他,“呸,你好意思叫周诚吃软饭?我是说,她妈妈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一路上都在担心,就怕晓兰她妈是那种自怨自艾的性格,幸好还不是!”

    话虽然不多,不是特别外向的,交流起来没问题呀。

    说普通话带着很重的豫南口音,关慧蛾都觉得没问题。这些是次要的,最主要还是看人。

    关慧蛾生怕周国斌听不明白,特别举了个例子:

    “我就怕像那谁,像王广平他老婆那样的,那可就难相处了!”

    冉淑玉就是,喜欢和职务比王广平高的人来往,联谊会的时候,拼命往上凑。

    但又玻璃心,特别敏感。

    言谈中让人觉得她可怜。

    关慧蛾后来被提醒了才回过神来,可怜什么了,下放的又不仅是王广平一个人。其他还有一直没能返城的,王广平可怜,别人就更可怜。

    以前冉淑玉可不是那么朴素的人,关慧蛾今天看了刘芬,就更不同情对方了。国家会给王广平补发工资,王家怎么着也不至于穷成那样。再说了,晓兰她妈一个离婚的农村妇女都能自强不息,冉淑玉要在家里当家庭主妇,受穷也是应该的。

    “对了,王广平怎么样了,真去了党史办?”

    周国斌点头,“年前就去了,上面的调令他还能不去?”

    关慧蛾不是关心别人家的八卦,是今天见了刘芬有感而发,想起来王广平的儿子和夏晓兰差点好上。

    她颇为骄傲的想,自己的脾气是很好相处的,夏晓兰当初要真和王建华好上,冉淑玉哪有那么好对付?哼,就王家那动不动就推未来儿媳妇出来背锅的做派,选王家就倒霉了!别的不说,冉淑玉一定会欺负死刘芬,哪像她这样通情达理。

    周国斌觉得他家夫人莫名有点小骄傲。

    女人啊,真是让人搞不懂。

    总体来说,今天和未来亲家见面,整个过程比较令人满意。刘芬有点小心思也不奇怪,没有藏着掖着,坦坦荡荡说了,那就是能商量的。

    至于夏大军?

    连晓兰自己都不认,关慧蛾才不会把那种人当亲家!

    ……

    要招待邻居,不是简单的一句话。

    夏晓兰受到于奶奶的指点,忙活了两三个小时,揉面蒸了好多牛肉馅的包子,就这条巷子里,挨家挨户的敲门给人送去,拳头大的牛肉包子,还得按照别人家人数送,反正送成双数,情愿多不愿少。谁家有多少人,问的是街道办。

    “赵大爷,自己做的包子,您尝尝,指点下味道。”

    “杨婶子,后天晚上有没有空,来家里吃顿便饭?”

    左邻右舍的,夏晓兰送了快一百个包子,那就证明差不多有一百个人呗。

    就按100个人来算,也能坐满10桌,要做10桌人的饭菜,夏晓兰不心疼钱,她心疼自己和刘芬受累。夏晓兰说要从饭店请个厨师回来,或者在附近饭店做好了把菜端回来。

    于奶奶让她别急:

    “你先等等,肯定有人上门的。”

    一百个牛肉包子送出去啥效果呢?这两年改革开放了,大家的习惯却是物资紧缺的时候养成的。

    别看夏晓兰家不声不响搬进来,有人一直在背后嘀咕她家高冷小气。夏晓兰要大张旗鼓请客了,明晃晃占便宜的邻居却也不多。第二天一早,就有人来瞧夏晓兰家门。

    有人拎来一小袋绿豆的。

    有丢下一直鸡的。

    有放下一块腌肉的。

    晒干的豇豆,家里腌的咸菜,隔壁养鸟的赵大爷给抱来一小坛咸鸭蛋。

    “蛋黄个个都流油,用来喝粥最好!”

    赵大爷说完了还砸吧了下嘴巴,“包子的味道确实不错,你家真舍得放肉。”

    说完就要跑,没让夏晓兰有机会推辞,于奶奶叫住他:“赵大爷,您是这里的老住户了,向您打听个事,街坊邻居有谁会做菜的?”

    “小谷就挺会做菜的,还带了几个小徒弟,这一片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是小谷出手。你要请他来,桌椅板凳都不用愁,小谷自己有家什。”

    赵大爷嘴里的小谷今年快五十岁,哪里是啥小谷,就住在巷口,夏晓兰去送过包子。

    到了中午时,夏晓兰和刘芬一起把食材清理出来,凡是接了夏晓兰家牛肉包子的,多少都有点回礼。一堆东西很杂乱,请客吃饭不一定能用上,可也有能用上的,像那在院子里神气活现的大公鸡,再买一只凑着,也能算一份菜。

    “看到没,没有人回来白吃白喝。等你请谷师傅来,他会帮你计划好再买哪些菜,抠门一点的,请一次客也花不了多少钱。”

    动不动就摆10桌饭菜,谁家扛得住?

    又不是人人都像夏晓兰这么会赚钱,左邻右舍凑一凑,来吃饭不是把主人家吃穷,是图个热闹。

    “受教了。”

    人情来往有这么多学问,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夏晓兰又学到了新的方法。

    她去请谷师傅帮忙做饭,谷师傅也没有推辞,亲自来看了她家有哪些材料,问夏晓兰要按什么标准待客,怕夏晓兰听不懂,还给她解释:

    “酌情增添食材就行,比如你家里有别人送的绿豆,买几根骨头,能熬一大锅绿豆汤。汤里都带着肉味,自然好喝。”

    谷师傅给的是省钱的标准。

    夏晓兰没太张扬,鲍鱼海参是不可能,上几份肉菜还是行的。

    既要让大家吃好,也要把邻居们送来的食材用上,谷师傅心想,就像别人传的,新来的这家真是不缺钱的。做厨子的不怕搞好菜,有好食材,再差都有几分味道。谷师傅怕的恰恰是只有青菜萝卜,主人家却要搞出一桌上档次的席面,那咋可能呢!

    赵大爷提着鸟笼看人下棋:

    “我说的没错吧,是有来历的,讲究规矩的,不是暴发户,你们放心了?”

    下棋的俩大爷翻白眼,明明是姓赵的最关心新邻居,吃了牛肉包子,马上就转了口风,你咋不上天呢!

 【第三卷:海阔凭鱼跃】749:一年之计在于春!(补3)

    赵大爷是有点讲究,以皇城人自居。

    爱吹吹牛,热心肠,好为人师,京城人好坏的特质赵大爷都有。

    热心肠也是不掺假的,他给推荐了谷师傅替夏晓兰家置办酒席,等谷师傅从夏晓兰家出来,赵大爷还关心了下菜单。

    “是这个呢,阔气还讲究。”

    谷师傅卖关子,就是不拿菜单给赵大爷看,赵大爷心里急呢,指着谷师傅骂:

    “给你介绍活儿,你马上就翻脸无情了!”

    翻脸无情的谷师傅笑嘻嘻走了,冲着赵大爷挥挥手:“赶明儿谢您两斤烟叶,再给您拎一副猪下水来。”

    一副猪下水,是猪大肠和猪心、猪肝、猪肺加猪腰子。

    这些叫软下水。

    猪头、猪蹄这些是硬下水。

    京城人对吃下水没意见,炒肝、卤煮这些都是下水做的,有人嫌肥肠臭,有人就好那一口味道。

    “到底给了多少酬金啊,舍得送我一副猪下水?”

    赵大爷更好奇了,他是给谷师傅介绍活儿的中人,谷师傅给他谢礼是应该的。

    但给两斤烟叶就差不多了,谷师傅偏偏还要加一副猪下水。

    猪下水肯定没有猪肉值钱,猪肉一块多,一副软下水,怎么也要10块钱往上走……夏晓兰家到底给了多大的红包,赵大爷好奇的想要趴过墙头看一看,这是要准备满汉全席呢?

    第二天一早,赵大爷搬了个凳子坐在自家门口,一边逗鸟一边偷瞄隔壁的动静。

    谷师傅的几个徒弟各有分工,搭灶台的,搬桌子放椅子的,还有送食材的。

    好家伙,肉是用箩筐装的,一头是猪肉,另一头好像是羊肉,还有两只神气活现的大公鸡,又有一个大木桶用自行车推着来的,鱼尾巴把桶里的水都溅出来了!

    就是始终不见夏晓兰。

    赵大爷看了半天,回家啥也没说,中午让他孙子只准用小碗吃面:

    “你瞎吃,晚上要后悔的。”

    夏晓兰只管出钱的,家里待客她真帮不上忙,也没空。

    关慧蛾和周国斌上门是3月3日,正月十二。

    请邻居们热闹一下是3月5日,正月十四,把正月十五过大年给错开了。

    3月5号吧,还是华清大学新学期报道的日子,夏晓兰一早起床就骑着她那伪装过的旧自行车去学校,虽然还是大一,再报道已经是轻车熟路,夏晓兰很顺利就和307寝室的诸位室友顺利会师!

    “晓兰,咱们这是一年没见了!”

    苏静把夏晓兰的行李往寝室里拖,“咦,你包太轻了。”

    “今年我妈也来京城了,周末我就能回家,不用带多少东西。”

    夏晓兰随口一说,苏静张嘴:“你家搬到京城了?”

    “家”这个字可不是乱用的,要不是自己房子,一般人不会这样说,“回家”两个字特别有归属感,苏静很敏感。

    “搬到京城了,我妈不是在开服装店吗,我在京城念书,她干脆就来京城开店。”

    周丽敏在收拾自己衣服,闻言立刻凑过来,“你家店要开在京城?天啊,我的零花钱!”

    她捂住自己的钱包,动作十分夸张。

    夏晓兰受不了戏精,“打折,咱们寝室要买衣服,全部打折。”

    衣服什么价位,去年冬天帮周丽敏带鸭绒服时大家就有概念了。对307寝室的女生来说,夏晓兰家的服装店卖的是高档女装,她们基本上是买不起的。

    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的,谁舍得花几十块买衣服?

    只有自己工作后,才下得了这个狠手——杨永红在旁边默默听着,她的职业追求是月工资200元,毕业后不知哪年才能拿这么高的工资,就算达到目标,对杨永红来说,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也太贵了。

    她老家乡下,都是自己扯布做衣服。

    一件衣服,家里的大孩子穿了,还得传给小的,条件就是这样艰苦,杨永红都过惯了。

    也是出来上学,她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那么大,幸好杨永红比较想得开,要是心里偏激了,杨永红肯定过的特别痛苦。

    夏晓兰算有钱的,可还有比夏晓兰更有钱的,港商家的儿子年纪没比杨永红大两岁,一出手就几百万捐给华清大学,杨永红要觉得人生不公平,非得自己把自己呕死。

    “你们先别惦记着晓兰家卖的衣服,学校评奖学金的名单应该出来了,我听系里师姐说,琤荣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可以重叠发放。”

    琤荣集团要发放奖学金了。

    杨永红想拿这个,而且它和国家奖学金不冲突,杨永红就更心动。

    奖学金这种事,连夏晓兰都没理由拒绝。

    难道琤荣奖学金是杜兆辉捐的,她就梗着脖子不要?

    傻不傻,钱都捐给华清了,还指定了用途,她要是能选上奖学金,说明她上学期够努力,努力的见证,她为啥不要?反正她妈以前领到安庆一中发的奖学金,比赚多少钱都高兴。

    “成绩单出来了?”

    “出来了,在班主任那里能查到。”

    班主任戴老师神出鬼没,今晚多半要来查寝室,估计到时候就能看到上学期的成绩了。

    夏晓兰匆匆把自己的床铺好,“我还要回去一趟,家里有事,我晚上吃了饭再来学校……先通知大家做好准备,这个周末,全寝室都到我家吃饭,我妈亲自下厨。”

    307寝室一片欢呼声,闹得隔壁寝室都在探头看。

    夏晓兰骑车没有回什刹海,而是去了南锣鼓巷,开学了,她只有没课的时间才能来培训,也不知道这些人学到了多少东西。光死记硬背没用,还得看实际应用。

    3月中旬开业,至今也不过只有10天,这10天里,刘芬得南下羊城,和李凤梅一起挑选今年的春装新款。

    陈锡良的批发生意肯定要受影响,估计他本人都不太上心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luna的开业上,也就只给陈锡良剩了十来天时间,生产的成品必须要从羊城运到京城,将西单的luna专卖店装满。

    搞自己的品牌有多难?

    亏得陈锡良有关系,要不第一批货不敢大量生产,一个款只要几十件,制衣厂还嫌麻烦呢。

    多了他也不敢下单,一个款几十件,要有两个颜色,数量就翻倍。一个品牌呢,春天的款式有裙子、上衣,裤子,外套等等,怎么样也有几十种单品。

    上万件衣服,那是轻轻松松就达到的生产量。

    要想在春季把品牌上线,制衣的本钱都是一二十万,还有两家专卖店装修啥的,陈锡良压力很大,夏晓兰同样不轻松,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忙碌的季节####30号欠的三更,终于全部补上了,晚安,明天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