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八零:媳妇有点辣-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翠是得意忘形了。
她有几分讪讪,“我是太着急了,怕张二赖说瞎话,晓兰和那二流子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石坡子村的人却不信,谁不知道夏家人最怂,就算闺女受欺负了,要找张二赖算账啊。夏家可好,三兄弟都身强力壮的,就任由张二赖嚣张,反而在家里逼得家里闺女撞墙……什么玩意儿。
这人想看夏大军三人的笑话,故意笑嘻嘻的:
“张二赖是入室盗窃被抓的,昨天县城严打游街,他身上挂着大牌子写着他罪名。这烂人肯定要被重判的,村里人都讨厌他,这下子算是把祸害解决了。”
张二赖只要不在村里晃荡,时间一久谁还记得那些流言,这才真是救了老夏家的姑娘一条命呢。
等风头过了,挑个远一点的婆家嫁过去,这件事不就过去了吗?
冷眼看着,当爹的夏大军想不通关窍,不过张二赖被抓他肯定是高兴的。
当大伯娘的张翠笑得太勉强,三婶王金桂脸色变来变去的,也不知道在想啥。
这就是出了女大学生的夏家?
石坡子村的人暗暗摇头。
夏大军也不管,“晓兰她们还不知道,我得去告诉她们这个消息。”
走了两步才想起来,他和刘芬刚刚离婚。母女俩看着他被七井村的人打一顿,偏偏冷漠的要命。夏大军的高兴荡然无存。
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回夏家。
张翠想了一肚子话,王金桂也似有心思。
夏老太看见只有三个回来,心有数,肯定是没把人接回来呗,夏晓兰那小破鞋脾气大着呢。
“咋的,她们娘俩儿还拿架子,等老婆子亲自去接?”
夏大军摇头。
王金桂快人快语,“娘,二嫂和二哥离婚了,刘勇找了一群七井村的人把二哥打了一顿,还逼着他按手印写啥字据。”
夏家人都不肯信。
但夏大军身上还带着伤,三个人也不至于说这种假话。
夏老太顿时就哎哟哎哟呻吟起来,对夏晓兰母女破口大骂,夏晓兰是小破鞋,刘芬就是大贱人了。
“弟妹咋会提离婚?肯定是被刘家逼的。”
夏长征试图找回点面子,王金桂傻不兮兮的反驳:“哟,还真是刘芬自己提的,从头到尾都冷着脸,活像夏家欠了她钱没还!”
王金桂是想不通刘芬的行为,她指望着有人给解惑。
夏老太只觉得头都要炸掉,自从夏子毓考上大学,夏老太自觉夏家门楣都高人一等。她嫌刘芬生不出儿子,要把刘芬一块儿扫地出门,但那是夏家掌握主动权啊!
刘芬那贱人,咋敢提离婚?
夏老太的嗓门儿大,骂得半个村子都听见。真是稀罕事,夏大军的老婆跑回娘家十几天,早上天没亮夏大军就去接人,人没接回来,刘芬和他离婚了?!
夏家今年的笑话,真是一年都讲不完。
夏大军浑浑噩噩的,大男人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心里也打定主意,刘芬要是哪天后悔了还想回这个家,别管那女人哭得再可怜,他都不会心软!
刘芬提离婚的消息,炸的夏家天翻地覆,大河村都议论纷纷。
夏长征干巴巴安慰夏大军几句,私下里又让张翠把当时的情况讲了。
“真离婚了?”
“那还有假,写了三张同样的字据,大军和刘芬都按了手印,七井村那个村长还说要把字据交到县民政局去。”
张翠忧心忡忡,“回来的路上我还听说张二赖被抓了,说他入室盗窃要重判。你说,我们是不是要给子毓发个电报?”
张二赖被抓,还不是乱搞男女关系被抓。
夏晓兰是牵连不进去了,这张牌也就作废。夏子毓去京城前,交待他们要把夏晓兰看牢点,一家人都没想到刘芬会和夏大军离婚,还看牢夏晓兰?人家压根儿不会回夏家来!
夏晓兰已经脱离了掌控。
以张翠的能力解决不了,夏长征也没主意。
“明天我找个借口去县里,给子毓拍电报,再打听下张二赖的事。”
……
夏家一屋子鸡飞狗跳。
七井村刘家,李凤梅在邻居的帮助下,整治出三桌席面,请今天仗义帮忙的人喝酒吃菜。请客当然没有只请男人的,家里女人也要带来,大家很有默契不带小孩儿。计划生育政策才刚执行没两年,独生子女少,真要把家里孩子喊来,三桌是绝对坐不下的。
堂屋里摆了一桌,陈旺达坐上座。
陈旺达也没带几个人来,除了他老妻,就只有孙子陈庆。
来吃饭的都没想到菜色这么丰盛,土豆烧排骨、韭菜炒鸡蛋、干煸泥鳅,鲫鱼汤豆腐汤,大葱炒猪肝,还有用蒜炝炒的青菜心,桌子最间摆了一大盆羊肉烩面当主食……刘勇没买到好肉,干脆弄了点羊肉回来。
羊肉烩面堆的老高,羊肉一片片的毫不含糊。
就是过年也没有这么丰盛的吃法。
刘勇还在每张桌子上放了烟和酒,被请的村民都咂舌。
“勇哥,你今天太破费了。”
“这桌菜,没得说!”
陈旺达也没扫兴,笑着说刘勇赚了几个钱就瞎糟蹋。
刘勇端起酒杯,“达叔,我今个儿是真高兴!阿芬和我小妹不同,她是逆来顺受惯了的,也怪我年轻时混账不懂事,自己没本事,不能替她撑腰……您知道,我爹妈走得早,两个妹妹都嫁的不算好,我混账!”
酒还没喝上,刘勇就开启了自我批判大会。
他说的也不是假话,陈旺达点头赞同:
“你小子年轻时是挺混账,好在成家后懂事了,你媳妇儿没少操心。”
李凤梅身上的围裙都没脱,听到陈村长的肯定,她挺不好意思。她嫁给刘勇之前结过一次婚,婆家嫌弃她过门十年没生育,把她赶出了家门。后来又经人说媒嫁到刘家,刘勇都三十多岁了还不懂事,李凤梅躲在被子里哭得时候也不少。
好在儿子的出生,让刘勇有了责任心,这两年家里日子才变好了,刘勇也对她体贴起来。
刘勇马上说感谢媳妇儿的操持这个家。
李凤梅对他妹妹和外甥女好,刘勇心里有数,感激着呢。
陈旺达又说到夏晓兰母女俩户口的事儿,“我这两天陪你跑一趟,去把她们娘俩的户口迁回来,这件事越早办越好。”
刘芬有点局促,不过夏晓兰给她到了一杯酒,她也小口抿了。
来吃饭的人当然不会那么没眼色,心里咋想不说,嘴上都说刘芬是苦尽甘来,好日子就在前头呢。
夏晓兰和她妈坐在一起,另一边恰好是陈庆。
夏晓兰心一动,“陈庆哥,我一会儿有件事想请教一下你。”
陈庆拿着筷子都不敢夹菜,他不是没有和同龄女孩儿相处过,学校的女同学也和夏晓兰差不多大,可、可她们谁都不长成夏晓兰这样啊……陈庆和夏晓兰坐在一起,脸就红红的,幸好干农活晒黑了看不出。
想着夏晓兰要问他事儿,他急急忙忙答了一声“好”,声音比蚊子大不了多少。
“晓兰,过来和各位叔伯长辈们说说话!”
刘勇叫她,夏晓兰高高兴兴跑过去,陈庆望着她的背影,觉得自己心跳的厉害。
041:我能参加84年高考吗?
陈庆不喝酒,所以安排他和一桌婶娘、嫂子坐。
夏晓兰站起来了,陈庆还痴痴望着,和夏晓兰打交道比较多的陈四婶就笑话他:“咋的,想娶媳妇儿啦?”
“四婶,没有的事!”
幸好刘芬和夏晓兰都不在,陈庆急急忙忙辩解。
陈四婶嘿嘿笑,“你四叔像你这年纪,我们孩子都生了!想娶媳妇又不丢人!”
陈庆闹了个大红脸,知道村里的婶子们就喜欢打趣年轻后生,其实也没有啥恶意。陈庆慢慢镇定下来,“我还要念书呢,不考上大学,不会找对象的。”
大学不好考。
83年高考也没恢复几年,暂停高考的那些年里,学生无心学习,老师无心教学,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都在倒退。高考恢复前几年,师资力量薄弱的底子没能立刻填补完成,像安庆县这种地方,每年能考上本科的寥寥无几。
陈庆自己就是复读生。
他还要和应届生,和那些已经复读两年以上的老复读生竞争。
今年全国一共有167万人参加高考,专、本线共录取39万人,听起来录取比例也挺高了,23的录取比例,意味着100个考生里有23个能考上大学,陈庆还能落榜,成绩实在不好。
其实这个录取比例是有门道的,在1980年实行高考预选制后,在高考前没有通过“预考”的考生,别管你是应届还是复读生,你连报名参加正式高考的资格都没有!而预考,已经提前刷掉了超过60的考生,这才有了23的录取率。
安庆县是豫南省的小县城,豫南是高考大省,考生多,录取率低,竞争十分惨烈。
在这种情况下,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可不就是凤毛麟角吗?所以夏子毓才金贵,所以陈庆在落榜后二话不说就要复读……要么继续考上大学,要么回家当农民,眼下留给陈庆的只有两个选择。这年头连专生都要分配工作,大学专科和本科更不用说,唯有高生夹在间地带不上不下,像是后娘养的。
城镇户口的,没考上大学还能招工进厂,陈庆别无选择。
听他说到考试,陈四婶也不敢开玩笑了。
陈庆是达叔家的苗子,她要是说浑话坏了他的心思,别说陈旺达有啥反应,陈四婶的男人都不会放过她。
想到高考,陈庆少年慕艾的心思淡了些。
他吃完饭丢下碗想回家看书,又有夏晓兰的之前的请求,就耐着性子等夏晓兰。
夏晓兰心里也惦记着,找了个空隙和陈庆说话。
原来她要问的就是高考的事。
“你想参加明年的高考?”
陈庆很吃惊,他以为夏晓兰要一直干个体户呢。
“是啊,不过我只念过初,不知道能不能插班读高三,陈庆哥你帮我向学校打听下。”
夏晓兰的年纪不是问题,很多应届生都比她年纪大,别说是复读生了。但恢复高考已经几年了,现在更多的人是按部就班的念完高三,再参加高考。夏晓兰初毕业两三年没摸过书本儿,当初成绩也不好,她一下子想参加高考……陈庆不好打击她积极性,能上进当然是好事。
“我回学校帮你问问,就算能插班,肯定也要让你考试。”
陈庆不好打击夏晓兰,就把这话提前说了,好让夏晓兰心里有底。看夏晓兰有点为难,那双雾蒙泛着水光的眼睛,说不出的动人,陈庆怜惜之情大起,不由脱口而出:
“我先帮你借一套高的教材吧,你提前看看,万一学校要考试,你心里也有底。”
“嗯,真是太谢谢你了,陈庆哥!”
“不、不客气。”
陈庆像是有狗在后面追,说完就跑了。
……
夏晓兰是参加过高考的。
她那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差,考上的虽然不是后世说的什么top10的名校,也是一本大学。她本来应该可以考的更好些,父母去世的早,一边念书一边还要操心学费和生活费,心思并没有全部用在学习上,就考了个普普通通的一本。更惨的是报考专业时无人指导,选了个学费最便宜的冷门专业,毕业后就业困难,逼得她从不挑专业的业务员干起,走了许多弯路才奋斗成跨国公司高管——也没办法呢,她是95年考上大学的,1996年国家取消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工作的政策了,毕业后夏晓兰只能自寻出路。
夏晓兰打算参加的是1984年的高考,可她连自己95年的高考试题都不记得了,更何况是提前11年的试题?早知道有重生这种事,她肯定牢牢记住她当年刷过的每一套试题!
夏晓兰重生后尽量避免去回忆上辈子的事。
这个时空,的确就是上辈子的同一时空。起码国家领导人,各种背景都没变。那在这个时空里,是不是也生活着原本的她?
“夏晓兰”今年18岁,出生于1965年。
她则出生于1977年,今年才6岁,和涛涛一样大的年纪,按照上辈子的轨迹,父母已经去世,她跟着亲戚生活。夏晓兰心里忽然有一种冲动,她应该尽早去看看,能找到了“自己”的话,她肯定要多照应的!
晚上刘芬将自己的离婚字据收好,夏晓兰开解了她一整天,刘芬看起来挺自然了。
“以后你去城里的时候,就让妈去别的地方收黄鳝,我们早点攒够钱,也修一个自己的房子。”
农民都要靠土地吃饭,夏晓兰说去商都市定居的事儿还没影,陈旺达却答应要把母女俩的户口从大河村迁回来,给落户,给分田,想必给她们批一小块地修房子也不难。有了房有了田,才算有了自己的根基,刘芬都顾不上去想离婚丢不丢人,她满心都是母女俩一块赚钱,早点拥有自己的家。
那是她的家,不用看婆家人的脸色。
不用说话也压低声音怕人听见。
刘芬想想就充满期待。
夏晓兰也不和她争辩,给她妈找点事做挺好的,秋老虎没那么厉害,这个天气到处去收黄鳝就是走路幸苦。
“那我给您拿点钱吧。”
夏晓兰把自己的全部家当翻出来。
一开始她的本钱只有七十多块。
做了十几天生意,花出去最大的一笔开销是给表弟买书包,其次是被三个流氓骚扰摔了一些蛋。卖蛋的时候一天平均赚10块,才去城里卖过两次黄鳝,每次利润都是20元以上。往家里添置油盐酱醋等调料也不值多少钱,偶尔买点肉回来不过两三块钱的事。
夏晓兰绝对不抠门,可她以小钱翻大钱,连本带利,身上现在还有156元。这还不算压在手里的黄鳝和鸡蛋,就说她明天要带去商都市的黄鳝就有近60斤,鸡蛋300个。
总资产超过200元了。
抗风险能力还是太差,夏晓兰只给自己留了50元,剩下都交给她妈。
“收购价不超过9毛一斤,我们就能赚钱。我看等月底,就能把舅舅的钱还了。”
现在还钱也行,夏晓兰是想着手里本钱丰厚,她还想在城里倒腾点别的东西回来卖。刘芬听她盘算利润,已经惊讶的不行了,十几天赚了这么多钱,钱是太好赚了……晓兰也太辛苦了,她这个当妈的可不能拖后腿。
042:夏家金凤凰
42:夏家金凤凰
9月旬,一年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不用参加秋收的大学生,更是生活在象牙塔里。
位于西三环的京城师范学院,听名字总容易被一些人和“京城师范大学”混淆,师范学院是比不上师范大学的,但它也是首都市属的一类本科院校,以安庆县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也需要挤破脑袋才能考上的学校。
大河村的夏子毓和知青王建华,考上的就是师范学院。
一对恋人双双被同一所大学录取,这是十分动人的爱情故事了,至少在夏子毓的寝室里,每天熄灯后躺在床铺上,室友们调戏最多的,就是和王建华公然出双入对的夏子毓。
夏子毓的室友们调侃说是“夏子毓家的老王”,王建华25岁才考上大学,年纪的确偏大。
不过王建华长得高大帅气,和鹅蛋脸的夏子毓看上去很般配,夏子毓的室友是羡慕眼红的。
虽然从家里拿了不少钱,夏子毓的吃穿用度依旧十分简朴,她坚信王建华是一直潜力股,女人要投资潜力股,可不就是要付出吗?
王建华是下乡的知青,他家里的情况很复杂,夏子毓要花钱的地方多着。
她朴朴素素的,学习也努力认真,长得端庄大方,才入学半个月,就在班里混了个好人缘,哪怕在老师那里也有了印象。初上大学,夏子毓对周遭一切都感觉新鲜,她为了考上大学流过的汗水都有了回报,和王建华的感情也处于良性进展……如果没有老家的糟心事,夏子毓会更舒服。
她刚到学校的时候,就接到家里的电报,说堂妹夏晓兰迫于流言压力撞墙自杀,不过人没死成。
时隔半个月,夏子毓又受到一封电报,这封电报简短的十几个字,信息量却很大。
“刘芬离婚,母女搬走,张二赖盗窃被抓。”
电报是按字数算钱的,夏子毓知道她爸妈哪怕现在赚到点钱了,也舍不得花钱。夏子毓拿到电话心情顿时就不好了。
她二婶是啥样的人?
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活脱脱的受气包,因为不能给二叔生儿子,二叔说往东,二婶不敢往西的人,居然敢提离婚?肯定不是她二叔提的,要不电报里不会只写‘刘芬’的名字,这是强调提离婚的主动方。
看来夏晓兰撞墙那件事,引发了家里积蓄已久的矛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