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古中华(第1集)人类起源-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初始的地球是个炽热的气团。从气团开始的14亿年是地球的冷却时期。在这个时期,地球释放的能量是从太阳母腹带出来的。这就相当于人的孕育时期。接下来的32亿年地球是消耗自身的能量来维持地表的温度。这就好像人脱离母体,开始进食,自立生存。32亿年以来,地球表面温度虽然有波动,却一直没有超出生命条件的范围。这是说,地球生命的演化是连续的。距今18亿年,简单的单细胞生命出现,开始了婴幼儿时期。过了10亿年,在距今8亿年,复杂的多细胞生命出现,开始了童年时期。距今6亿年,有了陆地生命,开始了少年时期。从陆地生命到人类社会是地球的青年时期。从地球生命到人类社会的今天,没有脱离过太阳的光和热。这好比是母亲的养育。社会的发展是这样的快,以致人类摆脱太阳的光热,实现人造太阳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就好比即将结束青年时期去创造辉煌。

  人创造辉煌的时间,从20岁的青年算起到60岁进入老年,大约40年。如果这样比方的话,地球将继续存在百亿年的辉煌期。辉煌期以后再度过百亿年的衰老期。衰老期以后,地球就毁灭了。

  地球将继续存在2百亿年。这是推算出来的预言。预言嘛,就不能当作科学,也不能当作哲学。有人预言过,地球就要毁灭。这个预言的人有无边的法力,他能够推迟地球毁灭。所以,地球才没有毁灭。地球终究要毁灭。但是,地球就要毁灭,或者,地球在2百亿年以后毁灭。这两种预言哪一种可信一些?或者都不可信?

  这是关于地球衰老的问题。准确的推算能够接近事实,因此是科学的方法。比较是常用的推算方法。经过了多种的比较,就从预言前进到推算。上面以人的生命作比较得出2百亿年。现在,我们再找一些其它的比较。

  比较2:现代的观测能够看到银河系以外的星系。星体的年令不同,热度也就不同,因此能够分辨出来许多星体的年令。星体中,有新生的超新星,有象太阳这样正当青年的星,也有已经衰老的星。这样观测的结果发现,星体的年令远远大于2百亿年。

  比较3:地表的温度维持在生命条件,而且持续了32亿年,标志地球一直处在稳定状态。稳定状态用哲学的话说叫作相对静止。地表温度是怎样来的呢?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的燃烧。地球内部的燃烧叫作核聚变。地表的温度由阳光和地球自身的温度来维持。这就是说,在过去的32亿年里,太阳和地球都在稳定的释放着能量。前面说过,太阳的生命大于2百亿年。地球的核聚变能够燃烧到多少年呢?去问科学家好了:供核聚变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比较4:从生命演化的角度看,在今天,人类是地球的霸主,任何的地球生命也不能取代人类的霸主地位。人类的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人类拥有地球。因为人造太阳的实现,依赖阳光哺育的时代即将结束。人类的社会才不过万年已经达到了航天的高度。我们人类达到脱离地球的能力并不遥远。当着我们人类达到脱离地球的能力时,地球仍然处在青年时期。当人类脱离地球成为宇宙人家族的地星人时,发育人类的地球已经是未来人类的遥远而古老的故乡。

地热  大陆漂移  中华土地  冰期和暖期
地热

  上一章说到了地球从气团到地表出现陆地经过了40亿年时间的演化过程。从出现地表陆地到今天又经过了6亿年时间。人类是陆地动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陆地。

  对于地表陆地的演化人们用天翻地覆和沧海桑田来描绘,可知地貌的变迁是多么巨大。地貌的变迁深刻的决定着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决定着人类的社会。对于地貌的变迁应当足够的认识。

  引起地貌变迁的根源是地热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初始的地球是一个气团,一个巨大的炽热的气团。这个气团冷却下来是因为有能量释放出来。这个气团的能量以光的方式向空间释放。我们地球得到太阳的能量也是以光的方式传递。经过几亿年的冷却,气团结成地壳。这个时期,地壳被气体包裹着。这层厚厚的气体含有大量的气态水。地壳继续冷却,气态水降落在地表。地表水积聚起来。地壳深埋在地表水下。这个时期的地球从气团变成了水球,没有陆地,是水世界。从气团结成地壳以后,又经过约30亿年的水世界阶段地表方才有陆地露出水面。从陆地出现到今天才不过6亿年。    

  陆地生成了。地表陆地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怎样露出水面的?地表陆地是岩浆喷发生成的。岩浆又是怎么回事呢?现在,需要认识一下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作大气,地壳,地幔,地心几个部分。

  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空气层的厚度约3000多千米,从地表向高空分作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又叫电离层),超高层。从超高层再向上叫作散逸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氮和氧,在低层还有二氧化碳,水汽和微尘等。大气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稀薄,到了散逸层已经接近宇宙空间。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部分。地壳的成分叫作岩石。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5千米,高山地区可达75千米,大洋下面约5千米。在地壳上面有陆地和海洋。

  地幔,地壳向下的部分叫作地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幔很软。从地壳向下,越接近地心温度越高。在地壳和地幔中间因为高温和地壳压力两个条件是流质的岩浆层。地壳在地幔的岩浆层上漂浮。

  从地幔再向下就是地心。地心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热核聚变在这里进行。热核聚变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核能量传向地幔,以岩浆的形式在地壳下积蓄。

  地壳下的岩浆冲破地壳向地表喷发。岩浆喷发了凝结,再喷发,再凝结,堆积了几千米的高度,露出了水面。露出水面的部分叫作陆地。说地表,就是说地球表面的水和陆地。陆地的生成是从地壳生成的时候就开始了:地球内部有巨大能量从地心释放出来。这些能量喷发出来,比火山,地震的能量大得多。经过了几十亿年的喷发,凝结和堆积。距今六亿年,陆地开始露出水面。

  岩浆的喷发不但将地壳堆积加厚,而且将破碎的地壳推开。这个过程在大洋的底部发生。大洋的底不是平的,而是有一道山脊。大洋的中部都有山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山脊就是岩浆喷发推开地壳碎块留下的痕迹。

  大陆漂移

  地貌的变迁,在地质学上叫做大陆漂移,又叫做板块漂移。从有了地壳的时候开始,地壳的漂移就开始了。从有陆地露出水面的时候开始陆地的漂移也开始了。只要地球不毁灭,这漂移的状态就存在。这是有时缓慢有时剧烈的永不停止的运动。

  因为地表水的生成,地壳结厚。但是,地壳不能阻止岩浆的喷发。在早期,岩浆从今天的太平洋底喷发。太平洋底下的岩浆从山脊喷发出来,又将喷发出来的熔岩向东西两个方向推移。这样就堆出来了古欧洲大陆。古欧洲大陆是最先生成的陆地。在古欧洲大陆时期,地表只有这么一块陆地。非洲和南美洲也是古欧洲大陆的一部分。

  若干亿年过去了,太平洋底结厚。岩浆开始从别的薄弱地带寻找突破口,从古欧洲大陆的缝隙喷发出来。在喷发中,南美洲从非洲的西海岸分离出去,分离出去的地方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在几十亿年里,地球上的陆地,包括没有露出水面的部分,就这样的给地壳下的熔岩推来推去。

  发现大陆漂移是在四百年前,从发现南美洲漂移这件事开始。四百年前,开始了以“西欧”为中心的航海事业。因为航海的需要,制作出来航海地图。从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线与南美洲的东海岸线能够并合起来。有人提出了南美洲和非洲曾经是一块陆地的假设。假设说,在南美洲与非洲之间存在裂缝,岩浆从裂缝涌上来,将南美洲推开。我们能够想像,这一说,引起了爆炸性的争论。经过四百年的争论,认识统一了。大陆漂移的理论建立起来,在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大陆漂移说。

  中华土地

  大陆漂移的理论建立起来。依据这个理论能够知道中华土地生成的过程。我们的土地960万平方公里,有高山,有大河,有大湖,有高原,有平原,有领海。我们的土地不是亘古这样。至少在200万年以前,在燕山以南,在昆仑山以东还是一片海洋。中华土地在地貌变迁中形成。距今亿年以前,巍峨的昆仑山还没有诞生,那里是辽阔的新疆平地。在亿年前,西藏土地大约在今天的印度半岛。世界第一高山喜马拉雅山正沉睡在西藏海底。

  前面说过,地表上最早出现的陆地叫作古欧洲大陆。古欧洲大陆在距今4亿年生成。到了距今2亿年时,在古欧洲大陆的西面,古非洲和古南美洲刚刚开始分离。在古欧洲大陆的东面生成有古亚洲。古亚洲的南部海岸线西从天山,中经蒙古高原,燕山,向东到大兴安岭。古中华的大部分土地是南部海洋的岛屿。

  距今2亿年到距今1亿年,大西洋底喷发加剧。牵引了印度洋底的喷发。西藏板块向北推移。昆仑山在这个时期生成。古新疆挤缩,在昆仑山和天山之间挤出一片新疆海。在昆仑山南部的西藏土地是一片广阔的低平的土地。在昆仑山和西藏土地中间是一片四川海。在以后的演化中,四川海留下了今天的四川盆地。

  请读者注意,在昆仑山南部的西藏土地是一片广阔的低平的土地。这一片土地就是人类的摇篮,起源人类的土地。我们将极大的关注这一片土地。

  从今天的地质构造看,山西,陕西一块黄河土地,黄河到长江间一块长江土地,江南一块土地,云贵一块土地,这些土地原是漂浮在印度洋上的板块。因为印度洋底的喷发,这些板块被向北推挤。

  印度板块向西藏土地挤撞,在西藏土地的南边缘挤撞出来一片西藏海。距今1亿年以后,黄河土地,长江土地,云贵和四川,这几块板块开始连接在西藏土地的东部。中华土地包括了西从西藏土地向东到东海边的广大地域。

  距今1亿年,开始了爬行动物的繁盛时期。体形巨大的恐龙遍布在中华土地上。

  距今6千万年,印度洋的地热运动加剧,喜马拉雅山露出水面。中华土地上的恐龙在这个时期灭绝。

  距今2百万年,喜马拉雅山已经露出水面1千多米。破碎的西藏板块急剧喷发,加速隆起。黄河土地,长江土地和云贵土地与西藏板块脱离,向北方漂移。

  距今20万年以后,黄河土地开始与古亚洲大陆连接,留下了新疆盆地,河西走廊,桑干海和渤海,再向东直到东北的一条痕迹。黄河和长江从海湾挤缩成两条海沟。西藏成为世界上最高的一块土地。

  中华土地因为受到印度洋底喷发和印度板块的挤撞,山水呈东西走向。西部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东部的秦岭,大别山,伏牛山,阴山和燕山都是这样。但是向北漂移的板块却留下了南北走向的痕迹:横断山,巫山,太行山,中条山,梁山和贺兰山。中华山水的走向能够让我们想象中华土地的几个板块向北漂移的过程。

  从距今2百万年中华土地向北漂移开始,古中华人开始生存在中华土地上。中华土地就象一只巨大的方舟向北航行。在2百万年的长时间里,古中华人乘坐着方舟繁衍生息,延续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大约在距今10万年到20万年,中华土地漂移到今天的位置。

  距今万年,桑干河仍然是古中华人的北界。黄河三峡是黄河板块与长江板块的挤撞点,三峡以东是一条黄河海沟,三峡以西,渭河的中段是一片还没有淤塞的大湖。长江三峡是长江板块和江南板块的挤撞点。洞庭湖曾经是与东海相通的内陆海。巫山是洞庭海的东海岸。广阔的华北平原和江南丘陵低地从这个时间开始淤积形成。

  读者,读了这一节你一定感到新奇。因为这些事情没有听说过,也没有从别的书上看到。是的,这一节关于中华土地的判断,关于中华起源的判断都是本书作者的见解,并不是依据地质学的资料。这些见解作者第一次向读者讲述。作者的依据如下:

  1,依据大陆漂移理论指导分析中华地貌。

  2,依据考古学:在桑干河和山西南部出土了距今2百万年遗址,可知气候一定比今天温暖。

  3,有关古动物,植物,气候的资料。古气温高于今天。

  4,距今2百万年的遗址已经发掘万余,支持作者的见解。

  地貌变迁的轮廓:

  距今6亿年,岩浆堆积露出水面,象漂浮的冰山,象水面的漂浮物向古欧洲大陆集中。距今4亿年,古大陆的中脊阿尔卑斯山隆起。距今3亿年,古非洲连同美洲形成,古亚洲形成。距今2亿年,太平洋喷发停止,新的喷发形成大西洋裂缝。南美洲开始与非洲分离。距今亿年,印度洋喷发,西藏板块向北推移,亚洲中脊帕米尔昆仑隆起,中华土地基本连接。距今6千万年,山,陕的几道山隆起。这一次的造山运动恐龙灭绝。西藏土地在距今千万年开始隆起,到了距今2百万年已经高出海面2千米。

  冰期和暖期

  中华人生存在中华土地上,中华土地因为板块漂移生成。中华人的生存条件怎样呢?重要的生存条件在于地表温度。考察一下地表温度的演化就发现,地表温度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太阳的光照,另一个来源在地心的核聚变。从太阳的光照发生着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纬度变化,发生着四季温度的变化。从地心的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决定着地表的基础温度。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叫作地热。从地热到地貌变迁的过程叫作地热运动。地热运动在地表发生着冰期和暖期的变化,冰期和暖期周期性的交替出现。冰期和暖期的地表气候对于人类起源,对于古中华发生着巨大的影响。下面简单的考察一下。

  随着地热能量的释放,岩浆的喷发缓慢下来,进入冰期。在冰期里,地表的温度下降,估计温度低于今天6-8度,气候干冷。在冰期里,北半球的冰盖延伸到今天的长城纬度。长城纬度是古亚洲的南海岸。这个时期,中华土地在北回归线纬度。冰盖的延伸,聚集了大量的地表水,海平面下降,今天的渤海岸海水退出。在冰期里,适应温暖气候的植被代之以寒温带的地貌。长江纬度遍布着耐寒的松柏和草原植被。在古亚洲大陆,大批的适应温暖气候的动物不能生存。再向南,动物的各种的越冬的本能进化出来。昆虫实现了4次变态,候鸟出现,被毛的哺乳动物因为缺少食物而冬眠。在冰期里,大型的爬行动物只在热带残存,古中华土地因为在北回归线纬度,没有受到冰期的影响。

  在几千万年的时间里,不总是冰期那样的气候,而是冰期与暖期相交替,反复出现。

  每当8-9万年的冰期过后,开始出现暖期。这是因为被地壳禁涸了8-9万年的地热突破地壳开始喷发。随着地热的喷发,地表温度迅速上升,冰盖迅速后退,海水涌向陆地,海水的上涨如海啸一般的速度,这个过程可能在千年的时间里完成,相当集中。千年的喷发过后,便是全球性的暖湿气候,冰盖缩在了极圈内,华北平原浸没在水下。气候的骤暖引起了植物的死亡,因为植被的大面积更替,动物面临着饥饿,接着而来的便是炎热和洪水。植被的恢复需2-3千年的时间,生命的进化与地表的气候变迁相伴,并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是大约10万年一次循环的地表气候。最后一次的冰期结束于距今万年以前。下面引用两个地质资料。

  全球变暖(英)JHOUGHTON:

  在地球的历史时期,海平面曾发生很大变化。在上次冰期开始之前,(约12万年前)全球平均温度稍高于现在,而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5-6米,当冰期末期(约1万8千年前)冰盖达到最大面积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百米以上,在北半球,这些冰原,在欧洲向南伸至英格兰南部,在北美洲伸至5大湖以南。(相当于长城一线)

  据尤玉柱:

  美国拉布雷亚沥青坑中的化石群是国外原地埋藏的极好例子。在典型的发掘坑剖面上,含化石最多的是第3层,年代测定为公元前1万2千年,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的分析说明,当时气候比今天寒冷得多,而且季节性变化不大。当时正处于末次冰期(相当于中国大理冰期)最盛阶段之后。

  古中华人乘坐在中华土地这支方舟里,在北回归线纬度,没有经历冰期的寒冷。古人类从古印度,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都是在北回归线纬度的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