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曹植-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顿,荀彧接口道:“主公其实早就觉得,世家不可靠,若是靠收取他们的田赋来维持大军,绝对是入不敷出。因此主公其实已经有所决定,明年开始兖州实行屯田制!”
“屯田制?”荀彧此言一出,引起众人惊呼,而这惊呼声中有赞叹、有不解、有了然。
曹植便是属于了然的那一种,轻拍了一下脑袋,暗骂道:“真笨,差点将屯田制也忘了!”
历史上曹操缺粮,而兖州经过多番战luan也有极多的丢空田地,加之世家大族又不配合曹操,经常拒不纳税。如此一来便在韩浩等人的建议下,实施屯田制。这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军屯便是军队耕种,战时打仗,闲时务农,种出粮食皆归官府所有。民屯的情况也差不多,只不过无需打仗,只需耕种,只提供饭食,种出的粮食亦收归官府所有。这么一来,只要有人有地,不遇天灾,粮食基本就能自给自足,而曹操也就完全不需要看那些世家的面色。
可以说,屯田制使得曹操一方的寒men势力经济上可以独立开来,不再依靠世家。使得曹操有足够的实力,开始与世家进行博弈。
第二卷 争夺兖州 第一百六十章 屯田制(下)
屯田制,其实并非曹操所创,早在东汉初期,由于边境粮食短缺,因此便在边境进行小规模的屯田。只不过曹操是将屯田制大规模使用的一个人,而且还是使用得比较成功,因此后世的人每提到屯田制,就必定想起曹操。
只不过曹植知道,屯田制并非一项可以长期执行的良好国策。短时间内特别是战luan时期,实行屯田制对百姓和诸侯都有不少好处,但若要长期执行,屯田制恐怕会不得民心。这是因为战luan之时,百姓流离失所,经常食不果腹,屯田制可以保证他们吃饱,自然支持了。然而一旦进入承平年代,百姓的要求就会提高,屯田制民屯中的屯农,毫无自由可言,与农奴无异。而军屯方面时期多荒地还好,承平年代百姓自己耕地不足,军队还来抢地,自然也会惹来百姓不满了。故此,在司马昭下令废除屯田制的时候,却是为他篡夺曹魏江山争来极多的民心支持。
虽然曹植知道屯田制的坏处,但此时此刻,要让曹操摆脱世家的束缚,真正在经济上独立,还不得不依赖屯田制。
这边众人听到荀彧提到屯田制,程昱轻轻点头,没有说话,显然他早就知道。剩下的众小里面,夏侯德、夏侯恩和曹彰对文事不感兴趣,连忙询问什么是屯田制,曹丕和曹真轻声为他们解答。
司而曹昂听到之后,却是大喜,思索了一下便说道:“既然父亲准备实行屯田制,那么我等可以大幅减税了!”
话音刚落,满宠摇头道:“大公子有所欠虑,若主公明年推行屯田制,确实可以不再理会这些世家的田赋。但宠以为屯田制非长久之策,减税之后要加税恐怕会鸡起民怨,故此宠以为免税三年更好。三年之后,无论是不是继续施行屯田制,收取的田赋额度都不变。”
荀彧和程昱听到,齐齐微笑着点了点头,显然都十分欣赏满宠这个提议。
曹植见到,暗赞道:“果不愧是文武双全的牛人,这个办法比大哥提出的减税之策好多了。”于是曹植也拱手道:“大哥,满将军此策更善。”
曹昂左思右想了一番,也心悦诚服地向满宠拱手道:“伯宁此策确实比昂之策更为有远虑。”
满宠谦逊道:“大公子谬赞了。”顿了一下,满宠又说道:“虽然免税能纾百姓一时之困,然而鄄城外尚聚集了数千流民,这几天宠负责守城,见到流民有越来越多的趋势。鄄城附近百姓可以用免税来让他们留有足够的存粮过冬,然这些流民无田无地,免税对他们毫无影响。要让他们安然渡过寒冬,恐怕……”说到这里,满宠闭口不语。
主位上荀彧却是微微一笑道:“此事伯宁尽可放心,流民过冬之粮秣彧早有计较,只是流民掩体之处,却是要伯宁多多费心。”
满宠听到,立即拱手道:“宠定当尽力。”
计较已定,荀彧便说道:“既然如此,免税之事立即执行。夏侯德、夏侯恩你们二人各领一队衙役,到鄄城、东阿、范县三城外各重要村庄传下免税之事,不得有误!”
两人齐齐出列,拱手应道:“诺!”
荀彧目光一转,落到满宠身上,下令道:“伯宁,现在城外流民人数不少,若不管治恐怕容易生变,此事交由汝负责。曹真、曹彰、夏侯尚,汝三人从旁协助,但一切皆要听从满将军吩咐。”四人听到,出列应诺。
最后环视一下众人,荀彧说道:“大公子、二公子、四公子还有文稷你们且留下,其余的各自行动吧。”
“诺!”
听到曹昂、曹丕、曹植皆能留下,众人也不觉得意外。这三个皆是曹操的亲子,而且都是立志从文,如今大好机会,荀彧自然让她们留下学习了。于是皆告罪一声,纷纷散去。
众人皆散去,大厅men被掩上,除了留下的四人之外,尚有程昱。众人中除了曹丕有些不解之外,众人皆知道留下来的原因。曹昂见到,却是小声地向曹丕分说此事的前因后果。曹丕听到之后,大为惊异,他虽然猜到荀彧和程昱会有应付那些世家之策,但没有想到此策竟然出自自己这个四弟的手笔,望向曹植的眼神也变得有些不同了。
曹植对于曹丕投来的惊异目光,只是一笑置之,那边荀彧先却是对曹植笑道:“四公子,文稷的武艺确实不错,伯宁与其交过手,坦言武艺有所不如。”
文稷听到,连忙抱拳谦逊道:“是满将军有意承让,荀大人谬赞了。”
满宠其实并不以武艺闻名,只不过怎么都是一员武将,武艺还是不错的。文稷能生下一个厉害的儿子,加上有一个非人类的孙儿,武艺强过满宠一点也在情理之中。对此,曹植并没有觉得意外,只是淡笑着点了点头。
客套过后,荀彧便说道:“现在主公已经将战马调来,不日便到。文稷,当日四公子去白家借粮之事汝乃亲历,因此本大人准备让你打着魏续的旗号,向兖州内那些投向了吕布的中世家借粮,而此事则交由你全权负责!”
荀彧虽然早就跟文稷打过招呼,然而文稷此时听到,还是忍不住心中鸡动,他原本只是一员什长,想不到会受到如此重用。因此大力抱拳,声音微微颤抖道:“文稷必不负大人所托!”
荀彧点头道:“你能如此想便最好。此事绝对不容有失,城外数千流民有没有粮食渡过寒冬,便看你的了!”
“这……”文稷听到,惊讶不已。
荀彧仿佛猜到他所想,点头道:“方才商议,吾并没有骗大家,粮仓的存粮的确是所剩无几了,现在流民每日都在增加,彧也不知道粮仓的存粮可以支持几天。故此能不能让那些流民渡过寒冬,便看你能借来多少粮食了。”说完,荀彧也无奈地叹了口气。
文稷听到,知道责任重大,重重地点头应道:人明白,请大人放心!”
第二卷 争夺兖州 第一百六十一章 吃蝗虫以解粮困
曹昂听到,轻皱了一下眉头,拱手道:“老师,免税之策只能纾缓居住在鄄城附近百姓之困苦,对于从外地来的流民,几无用处。而唯一能安抚这些流民之策,唯有派粮,昂敢问老师,现在鄄城粮仓尚有存粮几何,够城外流民几日用度?”
听到曹昂所问,荀彧没有回答,只是缓缓举起了三根手指。曹昂见到,眼珠子一瞪,惊讶道:“莫非只够三日之用?”荀彧听到,苦笑着摇了摇头。曹昂眼睛徒然一亮,惊喜道:“莫非够三十日之用?”
荀彧轻叹了口气,说道:“非也,只够三餐之用。”
听到荀彧之言,曹昂脸上露出黯然之色。他之前所说的三日,已经是心中最坏的情况,没有料到真实的情况比他想象中还要坏。三餐,也就是只够一日半之用,就算文稷明天就劫了一个世家,要将粮食运回来鄄城也要一段时间,这些粮食也支持不了。
无奈地摇了摇头,曹昂苦笑道:“想不到情况已经糜烂至此。”
文稷当即抱拳道:“荀大人,事不宜迟人现在立即出发,尽快借粮回来。”
现在众人所能依靠的就只有文稷了,荀彧轻点了一下头说道:“速去,若是借来粮食,立即派人回城通传,本官好接应。”文稷应了一声“晓得”便转身风风火火地离去。
见到文稷已经离开,曹昂也准备告辞,就在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曹丕忽然抬起头,轻声说道:“老师,学生或许有办法暂解粮食之困,拖延几天。”
荀彧听到,眼前一亮,只不过旁边的程昱比他反应更快,语气之中带着焦急之色道:“二公子有话便说吧!”
曹丕好整以暇道:“其实此法并非学生所想,而是出自四弟。”
“四弟(四公子)?”听到曹丕此言,厅中三人忍不住地惊呼了一声。按道理说,荀彧跟程昱两个都是见惯风lang的人,应该不会这么失态。然而他们发觉,自从曹植回来之后,他们遇到的大麻烦,都能从曹植这里得到解决的方法,故此听到曹丕之言他们才失态惊呼。
曹昂毕竟与曹植一路回来,类似的事已经见过几次,最先恢复过来,笑着问曹植道:“不知四弟这次又有何办法一解粮困?”
曹植听到曹丕提及,已经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了,扭头对他微微一笑,问道:“二哥所言,莫不是蝗虫?”
曹丕淡笑着点头道:“正是!”
“蝗虫?”见到兄弟二人在打哑谜,荀彧三人大奇。曹昂却是忍不住,问道:“二弟,四弟,你们就别再卖关子了,现在城外正有数千百姓等着呢。”
曹植微微一笑,向曹丕怒了努嘴,示意由他来说。曹丕轻轻点头,缓缓说道:“此事却要从五日前说起,当时四弟没有来朝食……于是,我们就到城外一同吃蝗虫,别看这蝗虫样子丑陋,其实吃起来味道鲜美,极为香甜!”说到最后,就连一向心机比较深层的曹丕也忍不住嘴
三人听完,同时瞪大眼睛,程昱面皮微微抽搐道:“这蝗虫当真可食用?”
曹植耸了耸肩道:“仲德先生若是不信,着人捉些蝗虫来一试便知!”
程昱脸色一变,连连摆手道:“算了,这些虫子丑陋无比,老夫绝对不会吃的。”
荀彧见到程昱变了脸色,知道他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要出城外查探百姓的情况,故此每天都要与蝗虫接触,而见得多这些铺天盖地的虫子,怕了它们也很正常。对此,荀彧只是心中暗笑一下,便不再说话了。
曹昂倒是认真地低头沉思一下,而后说道:“二弟和四弟此计,亦无不可。昂早前与流民接触,知道他们经常以树皮、草梗充饥。姑勿论蝗虫是否美味,单以充饥而言,蝗虫却是不错的选择。而且现在城外遍地皆是蝗虫,若然让百姓知道它们能充饥,四处捕捉之下,亦可减缓蝗灾的影响,让种田之百姓可以多出时间来割麦,此乃一举两得之法!”
听完曹昂的分析,众人尽皆点头,荀彧微笑道:“既然如此,那此事就交由子修你们三人负责吧,能拖延多长时间便拖延多长时间。”
三人听到大喜,齐齐拱手应道:“诺!”
只不过刚接下此事,曹丕眉头便一皱,问道:“大哥,虽然我等知道蝗虫可以食用,但是要百姓也知道,并且让他们也吃蝗虫充饥,恐怕不易。”
荀彧和程昱听到,脸上皆浮出一点笑容,对视一眼,同时闭起双眼,做出云游太虚状。而曹昂听完之后,眉头也跟着皱了起来道:“二弟所言甚是,如今百姓皆知道城内会派粮,恐怕也不愿意捕食蝗虫充饥。”
那边曹昂说完,正想向荀彧二人请教,但见二人皆闭目养神,便知道他们的意思是要曹昂三人自己解决。
就在曹昂和曹丕都苦思无策的时候,曹植忽然开口问曹丕道:“二哥,之前你也是不吃那些蝗虫,后来怎么会吃上的?”
曹丕先是一愣,本能地答道:“那是因为见到四弟你吃……”话音未落,曹丕目光却是一凝,惊喜道:“对啊!我们只要学着四弟那天的模样,到那些百姓面前吃蝗虫,不就可以了!只要那些百姓吃过一次,定然会喜欢的!”
曹植淡淡一笑道:“正是如此,只不过这样还不够。”
曹丕听到,大为不解道:“还不够?”
曹植点头道:“那天二哥、三哥还有子丹兄长你们为何会去吃蝗虫?”
曹丕歪着头回忆了一下,而后说道:“那是因为我们朝食吃得不多,肚子饿……”曹丕并非笨人,被曹植牵着走了一段,说到这里已经恍然大悟,击掌道:“我们只要让百姓肚子饿,无可奈何之下,在他们面前吃蝗虫,那他们就算多么不愿意,也只能吃了!”
曹植听到,大笑道:“二哥此计大善!”
曹昂更不犹豫,向荀彧拱手道:“老师,可否让学生等暂时掌管粮仓,负责派粮之事!”
荀彧忽然睁开眼睛,点头道:“允!”三人听到大喜,拿了手令之后立即告辞而去。
待得他们离开之后,荀彧却是转过头问程昱道:“仲德,怎么看?”
程昱轻捋颔下长髯,笑道:“大公子和二公子机巧聪慧,实属上等之才。只不过四公子看似没有出一计,其实大公子和二公子所想的一切皆受其引导,其才更在二人之上。看来不出廿载,文若‘王佐之才’的名号就要拱手相让了!”
荀彧淡淡一笑道:“那又何妨,学生有成就,彧这个做老师的更加高兴。”
第二卷 争夺兖州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事定矣
次日,鄄城成府。
成平正在书房内悠闲地看着书,他们这些世家men第之人虽然过着奢华的生活,然而当世家子弟聚在一起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并非俗套的黄白之物与如何享受,反倒是圣人之学。因此若然一个世家子弟没有学识,那会被其他人所看低,视之如没读过书的平民,特别是大世家与小世家之间,比的便是家族的文化底蕴。因此这些生活奢华的豪men大族,其子弟每天都会花不少时间到读书上面去,却非如外人想象那般,每天游手好闲,什么都不做。
成平正捧着《礼记》看得津津有味,未料到外面忽然传来管家的声音道:“老爷人有要事禀报!”
成平轻皱了一下眉头,想了想还是放下手中的竹简,凝声道:“进来吧。”当那管家进来之后,成平却是问道:“可是荀文若有所异动?”
管家露出笑脸,赞道:“老爷果然神机妙算!”
成平听到这话显然十分受用,半眯着眼睛露出淡淡的笑意,声音也变得轻柔道:“那快说,荀文若究竟如何了?”
管家抱拳答道:“方才从征东将军府放出消息,说兖州今年免全州的田赋!”
“免田赋?此言当真?”成平原本还不太在意,但是当听见免全州田赋,却是惊喜万分,只不过这惊喜之中还透着不信。
管家小声答道:人又怎敢瞒骗老爷,现在全城上下都知道此事了!”
成平听到,鸡动地一拍案桌,长笑道:“好!免田赋,好得很啊!”说完扭头对那管家道:“你很好,下去领赏吧。切记继续留意消息,鄄城内外有何异动,老夫都要立刻知道!”
那管家点了点头,满脸堆笑,讨好道:“老爷人还有一个好消息要禀报!”
成平心情大好,也没有怪这管家卖关子,微微一笑道:“快讲!”
管家点头道:人之前按照老爷吩咐,派了些下人魂进那些贱民里面,方才他们发回来消息,说今天不派饭食,只派稀粥。”
成平听到,眼眉一挑,惊喜道:“只派稀粥?”继而轻捋颔下长须,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静默了一下,成平凝声道:“传令下去,成家粮行立即停止售粮,同时加紧收购粮草的行动,现在征东将军府免田赋,那些贱民手中应该会有不少余粮,老夫不管你用什么办法,都要将这些粮食收来,可知道?”说到最后,成平语气之中带着点点威严。
那管家听到,不敢怠慢,立即抱拳道:人定必不负老爷所托。”见到成平已经别过头去,他也识趣地一拱手,退了出书房。
当那管家走后,成平眼睛精光一闪,轻声自语道:“免田赋?只派稀粥?看来老夫所料不差,鄄城粮仓的确已经无粮,荀文若不得已,只能用免田赋此策来稳定民心!不过如此一来,征东将军府连今年的田赋也没有了,老夫且看你冬天如来有粮食救助那些贱民!”说完,嘴角轻翘,露出一副胜券在握的神情。
成家一动手,后面以成家马首是瞻的众世家也一同行动,不到半天时间,城内所有粮行的粮食均关men大吉,挂上售罄的牌子。与此同时,各世家也调集家仆,分成数路出城,到城外那些受干旱和蝗灾影响不严重的地方高价收购米粮。
城外那些居住在黄河边,没受干旱太大影响,有所收成的百姓,早上先是听到征东将军府传来免田赋的消息,下午便陆续开始有人来高价收购米粮。他们虽然知道大旱之下粮食价格必然暴增,但也没有想到五斗米可以卖半匹布那么多,于是除了留给自己过冬的一些粮食外,其他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