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敛财人生-第9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商量来商量去,商量不去个什么结果的。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
  唯一的途径就是跑部。
  向上面反应具体的困难嘛。看这事该怎么处理。
  这一级一级的,先到市里,再跑省里,最后闹不好要去京城的。
  “这铁路要是修不起来,百姓是要骂娘的。”明光这么说。
  是!肯定是要骂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要是政府不赶紧把这东风借来,是要挨骂的。
  于是,这边招商局的班子没搭建起来,四爷又被借调走了。在大家的眼里,这位是出去见过世面的人,出去带着他办事方便。
  走了有半个月了,说是又跑京城去了。连明光一起,还有两位副县,打算是赖也要赖一条铁路回来。这天刚进办公室,结果四爷的电话来了,“你帮我查一下,P县这两年的气象资料。”
  林雨桐秒懂。
  P县属于紧挨着的县,为什么查它呢?一定是规划里的铁路线路从P县境内通过。
  能走P县,那从自家县这边过,应该问题也不大。
  可怎么能叫人家临时改道呢,除非证明这个县不适合建铁路。
  “铁路从P县哪一段过?”林雨桐问的更详细了一点。
  四爷在那边就笑:“主要是吴家洼。”
  林雨桐懂了,这条线应该是横穿过一个叫吴家洼的镇子。线路再往西北偏一点,就靠着自家这同立县的边了。
  “我亲自去一趟。”她这么回复。
  这具体到乡镇,报纸或是报道上基本是没有的。
  挂了电话,明光就笑:“咱们这小林真是成精了。一点就通。”
  四爷谦虚了几句,这如今是啥事也干不成。从铁路局弄到规划图纸都是费了大劲了。如今只能等着林雨桐那边的消息了,“咱们县转几天,应该也就是三两天,她那边必有消息。”
  为啥这么肯定呢?
  光听这名字,就知道这个镇子的大概地形。
  林雨桐又从建筑公司把那辆抵押出去的车给借出来了,“出一趟门,用两天。”
  就没见过这样的!你把车给我们了,完了用车还从我们要。这跟你的有啥区别。
  “借不借?”林雨桐也笑,“不借咱家属楼的尾款……”
  “借借借!敢不借吗?”这年头,欠债的都是祖宗。
  然后自己开车去P县吴家洼了。没啥目的,走哪问到哪。
  这边的地形属于沟壑纵横,而土地松软。过了晌午,没打听出来有用的消息来。回来的时候绕了一段路,想再看看,结果就远远的看见了一个崭新的村庄。
  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村里的房子,新旧程度不可能一致。除非遇到了特殊原因。
  比如整体搬迁或是安置。
  农村出现什么情况才要整体搬迁和安置呢?
  随便找个放羊回来的老汉一问就知道了,“前年……泥石流下来了,村子都给埋了。幸亏当时开全村计划生育动员大会,人都去村部广场上了。娃娃们都在学校。”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林雨桐看见了,学校和村部比较远,地方比较平坦。应该是没有被波及到。这些房舍看起来就陈旧。
  “村里没啥人……这上游发水太快了,泥石流就下来了,家里都给冲没了,好些牲口都埋在下面了……有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也都埋了……”
  又指的地方,是原来的村址。
  林雨桐跟人家边走边说,到了地方,前前后后的都转了一遍,又用相机把这些都拍下来。只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绝对不是假的。
  驱车往回走的时候都已经是晚上了。连夜的林雨桐给四爷去了电话,“确实有一段发生过泥石流。据说十年总能碰上一次。不过是大小上论的。”
  才不管是大是小,只要真发生过泥石流,这就证明,这条线路有隐患。
  铁路要是被泥石流冲了,这可是大事。
  第二天林雨桐加急把照片洗出来。那边明光也不是白给的,叫人连夜查了P县的各种气象水纹资料,然后还真从一份旧报纸上给翻出来十年前的一份报道来,是一则英勇救人的好人好事。报道的正是吴家洼遭遇泥石流,当时的年轻干部是怎么不惧生死救了一个十岁的小姑娘的。
  而这个年轻干部,如今已经是吴家洼镇的一位副镇长了。
  行了!这下板上钉钉了。
  从电话里都能听见那边传来的甚是激动人心的笑声。
  在县上一个个的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可到了京城,据说是厅级都得站在门口等,人家说不见就不见。为这个铁路,肯定都是作难了。
  忙完了这边,林雨桐又去省城,找老师去了。
  结果老师去京城开会去了,只见到了周扬。
  “咱们林局可是大忙人,怎么有空来看看我这师兄啊。”开启了挤兑的模式。
  “好好说话。”林雨桐把手里的东西赛格周扬的爱人,“嫂子,跟我师兄这酸文假醋的过日子,难为你了。”
  周嫂子也习惯了这两人见了面就互怼,“你们聊着,我去做饭去。今儿就留在这里。”
  带的那些东西,顶的上自家老周小半年的工资。
  “你们家那位前段时间还来过了,已经给送了不少东西了,怎么你又来?”周扬瘪嘴,“跟你说啊,可别腐败。要不然老师能把你踢出门去。”
  四爷路过省城的时候,带着清宁拜访了老关系。把自己这边的老师同学都拜访了一遍。因此周扬才有这么一说。
  “你放心用吧。”林雨桐就笑,“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的。”又问说,“老师什么时候回来?难得来一回,也见不上一面……”
  “这说不好,不过走时交代了。”周扬拿了炒瓜子过去叫林雨桐吃,“你要的那个果树的接穗,已经准备好了。都在地里埋着呢。你现在拉,或者明年开春接穗的时候再拉,都行。”
  那我肯定得现在拉。
  拉回去看够不够,不够还得想办法再弄。
  在周扬家吃了一顿午饭,下午找林玉健借了一辆卡车,直接给运回太平镇了。
  “二哥,我跟你说,这长接穗是秦冠,短穗的是富士。”林雨桐低声道:“这东西是我老师弄来的,没要钱。就是修剪果树的时候给预留下来的枝条。拉回来了,白给了人家也不知道心疼。回头冬天弄不好来年还得找咱要。适当的收点钱,多少我也不问。反正你一冬在家,估计时间都得耗在这上面。就留着自用吧。反正外面的价格是秦冠一块钱五十个接穗。富士一块钱五个。按这个卖吧。”
  那这卖了得多少钱啊。
  老二没推脱,只道:“我拿个零头,其余的卖完给你送去。你看是该给你老师还是谁的。就给人家,不能平白占这便宜。”
  行吧!咋都行。
  其实也没多少,这里面有自家果园里需要嫁接的接穗呢。
  这一年过的最忙碌,好像也最快。
  眨眼就到了年关了。
  放假了,四爷也闲下来了。
  两人商量着,今年过年回家不回家。
  以前有金大婶在,肯定是得回去的。今年上面又没老人,回去真不是必须的。
  但到了年三十,一家子还是先回了。因为今儿要去陵地里接祖宗的神位回家过年。在坟前放鞭炮,磕个头就回来了。
  这种事,都只带儿子却不带女儿的。
  林雨桐帮着英子包饺子,今晚一顿,明早一顿。要把饺子包成元宝的形状来。
  英子就说林雨桐给清平做的那个腌渍的海白菜好,“……一天就着这个吃馒头喝粥,我摸着那疙瘩还真下去了一点。”
  这东西得控制。
  “一个月一罐子,吃完了就去拿。有时候我忘了,你别忘了。”林雨桐叮嘱了一遍,又说,“等会从陵里回来,我们就直接回城了。明儿早上回来在村里转转给上了年纪的人拜个年……晌午在这边吃饭。”
  “成!”英子就说,“咱不管他们,就在这边吃。老大家那边说了,说今年大年初一在他家吃晌午饭……”
  去了干啥?
  林雨桐一点也不想去。
  英子就冷笑:“如今当自己是干公的人,回来说话都撇腔……”
  撇腔是说不说方言了,改说普通话了。
  这其实在县城很少见的。
  农村人把这种一出门回来腔调就变了的行为称为撇腔。觉得这种人一出去就忘本。不是啥褒义词。
  “你说以临时工,你高哉高哉的高啥呢?”十分看不上的样子。
  林雨桐常能从清宁的嘴里知道那两口子的事,接送清远,也能看见金满城。两人十次里有一次会说话。所以,对他们的情况还算是熟悉。
  只是这一年里,没怎么听过老五的消息。
  “过年也没见回来?”林雨桐问道。
  “回来了。”英子低声道:“瞧着马小婷那肚子,得有八个月了吧。过了年,估计是去不了了。”
  这两口子也是真行,带着一个孩子,去外面捡破烂,一般真做不到这份上。
  钱呢,肯定是也赚到了,可没根没基的在城里飘着,日子过成啥样,真不好说。
  男人们回来,林雨桐和四爷带着俩孩子回城了。得陪小老太守岁的。
  大年初一,小老太就不回来了。本来想着不叫俩孩子跟着的,叫他们在家陪小老太算了。结果小老太不乐意,“把孩子带上,不能说将来孩子大了连老家的人都不认识。这不合适!”
  在小老太的认识里,不能把根给忘了。所以孩子必须带。
  孩子带回老家,大年初一出门拜年,两人就根本没带孩子去,只叫在他们二伯家玩呢。主要是这带了孩子上门,人家就得给压岁钱。
  你说这有几家是没受过点恩惠的。
  那赖生苗子当初没要钱。这弄回来的接穗听说比外面买回来的便宜了一半。这要是带着孩子上门,一两块钱都拿不出来,至少得给孩子五块钱。
  想着这个,两人没带孩子。本组的人家转一转,就行了。
  可即便没带孩子,人家去给老二家拜年,碰见了,还都是一样照给。
  回去的时候英子就说了,谁谁谁给了孩子几块,谁谁谁给了几块。
  毕竟孩子对大部分人是不认识的。清宁还好点,以前跟着她奶,在巷子里聊一聊,还总能认出七八成的人。但清远却是真谁都不认识。谁给压岁钱他都收,顺便说一声过年好,笑的可甜了。跟着清平叫人,叫叔叔伯伯,叫婶子大娘的。
  英子在一边笑,就说清远和清安:“还是清远机灵,他五叔说,借他们俩的钱用用。结果清安老实,要了就给了。清远可不,说了,要给妈妈交账的,要是他的钱跟他姐的钱不一样,妈妈问起来咋说啊?叫妈妈问五叔再要?把老五一下子给顶回去了。”
  何小婉在一边就说:“老五啥时候都那么没出息。”
  年年都哄几个侄儿的钱,“今年我就没给他们家的清雪压岁钱。”
  “没给就没给。”英子撇嘴,“老三不在,你不给说的过去。”
  爱恼就恼去,跟他们好还有啥利不成?


第1041章 悠悠岁月(58)三合一
  大年初一的晌午饭,还都是在英子这边吃的。
  清丰和清收也在。
  何小婉就逗弄清丰,“咱一会去你家吃饭,你妈都做啥饭了?”
  “还没做呢?”清丰纳闷的说了一句。
  英子就跟林雨桐嘀咕,“又假惺惺,还跟我说前儿就把鱿鱼泡下了,又准备了啥啥啥的。感情又是放空炮。拿嘴做人情,是真行!没准备就没准备,等着吧,赶明还得说咱们不去他们那边吃饭,怎么怎么的,落一身便宜。”
  不过人面子上的活做的不错。
  俩孩子过来又是酒又是点心的拿着,比起老五家,就显得懂事的多。
  老五一家三口过来,就是带着一张嘴。在这边吃了喝了,然后扭屁股就走了。
  就是再亲近的人,这过年都是也有讲究的吧。该带的礼少了,这都不成个样子。这叫没规矩。
  走时马小婷还跟林雨桐说呢,“四嫂,一年到头的如今见着了,我们就不专门去拜年了。”
  林雨桐说好,“见了就行了,不在乎虚礼。”
  但是何小婉多聪明啊,大年初二一大早,就带着孩子到县城了。
  在林雨桐这边吃的早饭,吃了饭就赶回去,大年初二回娘家嘛,晌午她得回她娘家那边吃饭。
  来的时候带了八个花馒头,一包点心。
  说了,“你们这边的厨房蒸馒头麻烦,把馒头都掏出来吧。”
  按道理最多掏四个。
  反正把布袋子都掏空了。
  林雨桐能叫空手走吗?香蕉橘子这些如今在北方不太好买的水果,给带了就不说了。另外就是单位发的点心,一股脑的拿了十多盒,“你今年不是回娘家吗?你那边叔叔婶子的,人不少。拿回去你就不用重新买了。”
  发的点心都比较好。带十几盒回去,省了大事了。
  反正来一趟,肯定是不会吃亏的。
  路上何小婉就跟清辉说呢,“别跟你五叔学,笨蛋。扣扣索索的,怕到你四叔这里爹带东西。也不想想,你四叔还能叫他吃亏?”
  其实按理说何小婉不用特意去县城的。毕竟嘛,她们家是三房,占着一个大字。
  大年初一,四爷和林雨桐专门就提着东西拜年了的。她却完全不用过来。但人家来了,也不能说是想占便宜。毕竟小老太活着呢,不用给四爷和林雨桐拜年,还能不给小老太拜年。有桐的脸在呢,又是那么大一长辈,所以人家来了。
  来了小老太就给孩子压岁钱。一个孩子十块,绝对不少了。
  何小婉就说:“压岁钱一共二十,那么些个东西怎么也能换四五十块钱。你五叔就算不明白这账。”
  大年初二,林雨桐是不去林家的。英子也不去。
  林家把招待女儿和女婿的时间改了,改到初四了。
  老二之前跟林家成说,说以后我们初四去,因为得在家里招待我姑姑些呢。
  这就是个借口,主要是不想跟林家的一些亲戚碰面。
  当然了,招待姑姑也确实是真的。金大婶不在了,但出嫁的姑姑得回娘家的。这些侄儿就得招待。大梅子就不说了,二菊子三兰子总是得回来的。还都是拖家带口的。不能说家家都回老丈人家去了,大门一锁,不接待姑姑们了。
  这不像话。
  老大不言语,只当没这一码事。老五那抠唆的劲,也不愿意招待。
  都是天一亮早早的就出门,带孩子回老丈人家了。
  老四在县城,老三还没出来。老二觉得他不出头都不行。这事说出去不经讲究的。
  然后借着老丈人从省城瞧病回来,他们去看望的口子,就把这事说了。你们初二该接待还接待你们的客人,我们初四过来,也不用特别准备,我们不吃饭,过来一趟就走。
  林家成说,“那就改了吧。都改了,咱就初四待客。”
  把老二的话一下子给堵住了。
  因此初二初三,林雨桐和四爷抓紧的在县城里给该拜年的拜年。
  瓷瓶装的茶叶,原浆的酒,跑了两天,把关系都给跑了一遍。
  两人又分头行动,把同事和以前的同事,不管是下属还是谁,只要是家里有长辈的,都去了一趟。拿的东西不贵重,但是个心意。
  下属还没去给她拜年呢,她就先上门了,给人家家里的老人拜年。
  还有些像是局里的副局,人家是年纪都过了五十了,说是长辈也说得。不等人家上门,林雨桐就以晚辈的身份上门了,进门就说:“在家里咱只论私交……”一口一声的叔婶子的叫着。
  好些人都说,别看人家那么年轻,真是会办事。这么下来,就是偶尔有做的不到的地方,你说谁还真能计较。
  忙了两天,把家里的东西派出去的差不多了。
  初四去林家。今年林家大房也不在,年前都去省城了。连玉叶两口子带着孩子也都去了。
  今年就只二房在。
  林雨桐和四爷到的时候,林玉玲两口子带着孩子已经在了,英子和老二看样子也是刚进门。还有林大姑带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外孙孙子好大的一家子。
  林玉玲只怕是一大早就来了,接待客人,林家连个女人都没有,这饭菜谁做啊。这么年都是大房在接待客人的,如今大房不在,二房这边就抓瞎。
  林家成没在房间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呢。老二和四爷也就过去,林玉珑给搬了凳子,两人过去陪林家成坐着说话去了。
  不进屋子,就不用见邓春花,挺好的。
  英子和林雨桐顺势去了厨房,搭把手做饭呗。
  林雨桐做到灶膛前面烧火去了,三个人在里面说话。
  林玉玲就说:“改了日子好,我初二在家也要招待小姑子呢。年年我都是早上在家把啥都切好,晌午叫我婆婆一热就行。今年就不用我婆婆沾手了。早该改日子了。”
  这边英子和林雨桐还没说话呢,外面就传来林大姑的声音,正跟林家成说呢:“就听我的,我们村这姑娘就顶好的。长的那模样,要不是遇到祸事,那手成了那样,人家能看上咱家玉奇才怪?只有人家挑拣咱们的,咱们还挑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