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沉思课-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放慢身心
心灵加速就会得病;
心灵放慢便得健全;
心灵静止,可臻化境。
多年前,我参与了福布赖特交换项目并准备出发来美国。我的朋友都提醒我美国的生活节奏很快。我之前从来没离开过印度,已经习惯了村庄里悠闲的步伐;于是我礼貌地听取了他们的提醒,但心里并不在意。
我坐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纽约市——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当我离开港口,进入市区,我看见提着公文包、拎着庞大购物袋的人们在人行道上快步行走。几个男人推着装有滑轮的巨大衣架,拖着餐车,在街道中穿行。大家似乎都忙碌得吓人。
几天后,我第一次体验到了高速公路。我再次惊呆了。小汽车纷纷疾驰而过,我一时间以为周围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我想不出这些人为什么要开到每小时六七十英里。我不得不伤心地承认,我那些印度的朋友全说中了。
接下来,我做了来这个国家之后的第一个决定:绝不让人赶着我跑。我对自己说,我一定得像牛车那样以每小时三英里的速度行走——紧急状态就提速到四英里。我要保持住世界各地农村地区的那种明智而令人长寿的步伐。从那以后,我就一直以这个步调行动。相信我的做法也对身边的人起到了刹车减速的作用。
有人说,现代生活之复杂、忙碌、拥挤,已经到了不赶紧就活不下去的地步。我们不必接受这样的观念,我们完全可以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科技社会中放慢步调,以放松的节奏完成大量艰难的工作。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不必只做环境的受害者,也不必因为别人的快捷或催促而加快节奏。
我们常常觉察不到自己的匆忙。如果我们一生忙碌,而身边的人也都如此,那就很难意识到周围一切的速度——没有参照物,用什么来和现状对比呢?速度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习惯。有人告诉我,住在高速公路边上的人是听不见汽车往来的,诸位可能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四处奔波也和这个差不多。
起初是我们的身体在意识的指引下加速。我们在楼梯上奔跑,冲进房间,用力关门——这还主要是身体上的匆忙。但过了一阵,不断加速就会形成习惯,速度会占据我们的心灵。某种强迫性的压力渐渐积累。到了这步就真有麻烦了,因为这样的生活规律是很难更改的。就像眼睛看不见自身的运作,疾驰的心灵同样无法觉察自身的迅速。
当心灵开始这样呼呼飞转,人就会轻易丧失对思维和行动的控制。一天的午饭时间,我和妻子走进了旧金山的一家小餐馆。里面的工作人员一片忙乱,其中一位差点用托盘撞上我身边一位的脑袋。她这并不是在发脾气,对同事也没有不满,只是动作太快,让她太过紧张,以至于那个盘子脱手飞了出去。许多大意源于匆忙。所有被我们称为“几率”或“命运”的事故,实际上都有明确的因果过程。我们动得太快,以至于觉察不到其中的因果联系。
被加速的人们好比自动机或者机器人。或许你看过卓别林的那部深刻的电影《摩登时代》。查里站在工厂的装配线旁,用一把扳手给经过面前的零件上紧螺丝,一天八小时。每过一阵,老板就会调高传送带的速度,可怜的查里只能跟着加快速度。整整一天,他的手臂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八小时之后,他停不下来了。尽管手上已经没了扳手,但他还是在回家的路上做着拧螺丝的动作,路人见了都觉得惊讶。这就是被加速者的遭遇——他们成了自动机,没了自由,没了选择,只剩下强迫行为。由于不能把时间花在反思上,他们渐渐失去了反思的能力。没有反思,我们何以改进?我们得先坐定身子,以超然的态度检视自身,找出自身的行为规律。吊诡的是,匆忙的人都被困在同一个点上脱身不得。
缓慢和敏感
当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快,我们也就对周围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不敏感。我们会变得沉闷、迟钝、无知无觉。举个例子,如果一大早就匆忙得像发射出去的导弹,那么我们的机警就会下降,我们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到孩子或伴侣。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我们就得放慢节奏,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件,我们的官能必须保持警觉。
有时,我们会在速度的驱使下变得旁若无人。当我们快速行动时,身边的人都成了一片模糊,仿佛大雾中瞥见的雕塑,相机捕捉不清的影像。我们的心灵到了别处,留给当下的注意力只够用来避免撞到别人——有时候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会在别人伸手去取东西时抢到他们前面;会在门口挤过别人身边;会在离开房间时把灯关掉——不顾别人还在室内;还会大声地自说自话、吹口哨或拿着东西四处敲打,打搅别人——如此种种,都是因为没有真正把别人放在眼里。我们陷在这种匆忙躁动的模式里,东奔西跑,面无表情,眼神空洞。这幅景象并不美妙。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可以彻底改变。
我们还要记得,匆忙是会传染的。当一个心烦意乱的人冲进房间,他就会对室内的人造成影响。如果里面的人本身就缺乏安全感,那么失控者东奔西走的情形就会令他们平添烦躁。试想一家人正准备吃早饭,这时那位快要迟到的高中生冲了进来。她嚷嚷着要母亲赶快去超市旁的那家修鞋铺去取她的鞋。她四下摸索,记不起她把笔记本放在了哪里。她试图站着吃掉麦片,结果在往里倒牛奶时泼出来一些。几分钟后,房间里松弛的氛围消失了,每个人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
幸好相反的过程也会发生。如果走进房间的是个心平气和、不慌不忙的人,那么房里的人就会感受到他的安抚作用,这样的镇静态度也是会传染的。在学会随心所欲地行动之前,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被身边的人所刺激或安抚。
不仅个人如此,机构也会在速度的压力下对他人的需求变得迟钝。我曾经观察过几条大街交叉处的十字路口,交通灯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行人过街。腿脚不方便的人根本赶不上,往往就此放弃。年长者走到半路就要举手示意,央求司机不要碾过他们。小孩子过街本来就比较费时间,但现在不得不由大人拖着走。这一切于我们有什么益处呢?多给行人几秒种,又有何妨呢?类似交通控制的机构是由个人组成的,大家都来敦促他们逆转这个趋势吧。如果我们不行动,那么现在的“止步”和“行走”可能变成“止步”和“奔跑”,甚至可能变成“快跑!快跑”!
对匆忙的鼓励已经蔓延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连阅读都没能幸免。要想从一本书或一篇好文章中获得最大收益,我们就得缓慢品读、积极思考,在阅读中提问,并对作者的主张加以思索。可现在,连受人尊敬的报纸和杂志中都出现了阅读课程的广告。它们号称能教会你在读一本书的时间里读完十本。但那能算什么阅读呢?有个风趣的人曾说,在上完这样一门课程之后,他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就读完了《战争与和平》,还明白了那是一本写俄国人的小说。相比之下,我们不是更应该仔仔细细读完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然后加以回味、加以吸收么?
“匆忙病”
速度催生身体的紊乱,原因往往不外乎压力。当生活的节奏放慢下来,许多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就会不治而愈。
诸位可能以为压力只会袭击高强度职业,实际上,各行各业的人都会为压力所害——公交车司机、警察、教师、建筑工人、运动员,概莫能外。医生和心理医师能够缓解症状,但有时候,在就医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对目前的生活方式做彻底、永久的改变。
身体上的疾患往往包含明确的信号——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样东西正在摧毁我们的身体系统。疼痛和疾病,健康从顶峰滑落,这些都是仁慈的自然发来的信号,它们好比高速公路斜坡上的标识:“停车!方向错误!”要是连这么浅白的提醒都会忽略,那么除了自己我们还能怪谁呢?不幸的是,我们往往拒绝承担这个责任,我们只管在疾病来袭时大喊:“为什么是我?”
迈尔?弗里曼大夫和雷?H?罗森曼大夫是住在旧金山的两位聪慧专家。两人在对“A型行为”的经典研究中宣称,某种人格类型的人特别容易患上心脏病。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将心脏病与某些身体上的高危因素联系在一起,比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缺乏锻炼等。但这两位医生的研究却将元凶认定为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的思维方式。这个研究成果最初发表在两人合著的《A型行为和你的心脏》一书中。之后几十年的研究让A型人格假说备受争议,但在我看来,这些医生所确定的症状无疑是极端压力的结果。
“饮食和香烟只是子弹,”两位大夫写道,“行为才是枪支。”他们认为,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脏病的一大成因是一系列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在某一种人身上特别明显,他们“为了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回报而进行着长期不懈的努力,情势需要的话,不惜与其他人或事发生对抗”。
换言之,这种人格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匆忙。匆忙者极力追求满足和利益,结果换来的却是心脏病。试想这样的情景:一群人在人行道上等候一家百货商店开门营业,商店正要进行一场规模庞大、千载难逢、不容错过的清仓甩卖。各色人等聚在门前,推搡着往里簇拥。接着大门开了,开门的那位可怜的雇员被人流抵在墙上,顾客冲进店内,口中大喊:“心脏病在哪里?”
这类人的特征是动得快、走得快、吃得快——再加一条,想得也快。如果在他们前面的小汽车或行人移动太慢,他们就会觉得沮丧,甚至愤怒。他们受不了别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超过自己,就算工作顺利完成也受不了。而等待——无论是在餐馆、银行,还是超市的收银台前——对他们都是一种缓慢的折磨。即便在对话中等待开口的机会都会让他们心急如焚;当对话的另一方词穷时,他们往往会插进来帮对方把句子说完。念完上面这个清单,我们许多人一定开始纳闷,自己是怎么成为这类人的典型的?
这些繁忙又烦躁的人总想一次做两件事。如果你打断他的工作,向他提问,他会一边答话,一边盘算接下来要做什么。如果你停顿片刻,斟酌字句,试图说些愉快的或有说服力的话,他会立即用自己的话填补空白,而且说得直言不讳、一针见血。跟他交谈,你老觉得他想尽快结束对话。当他游泳时(自称是为了放松),他的心灵还是停留在个人问题和职业问题上,他或许还会叫人把电话都转到泳池边。早上剃须,他会试图同时吃掉早饭——如果还有空吃早饭的话。他一边奔向驶离的公交车,一边将报纸塞进公事包。开车时,他必须收听最新的新闻,车流有多密集都照听不误。他们让我不由想到梭罗 的观察:多数人在小睡醒转后都会问上一句:“有什么新闻呀?我不在那会儿,世事有什么进展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好胜的冲动
A型人身上的好胜冲动常被当做正面特质称赞——说他们“勇往直前”。但本着这种精神工作就会危害健康,对谁都没有好处。
你经常能在报纸的分类广告里读到下列文字:“诚招推销员,应征者必须强势。”换句话说,应征者要准备好强迫别人买下自己不想买或用不上的东西。推销员的全部才能(可能相当可观)没有用来服务人群,而是违逆其意志和判断,用来激发人们对浮浅的物品和服务的欲望。“强势”当然是个精确的描述。这种技巧固然能增加销量,但我们应该记得,推销员是卖家的同时也是买家,他永远都在订购一长串对身体和情绪具有毁灭性打击的病症。他的强势不仅以顾客为目标,也指向了自身。
这种好胜的冲动不仅限于挣钱和攫取权力,在以娱乐为目的的各种业余运动和专业赛事中,也会意外地见到它的身影。比赛的目标由享受变成了获胜;误入歧途的成年人又将这种态度强加在加入篮球和足球联盟的年轻人身上。
还有人以同等的狂热发展爱好,他们非得拥有城里最多的进口啤酒罐才肯罢休。为“匆忙病”所苦的不仅是职位高、责任重的人们,普通人也常把好胜的激情浪费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
即便匆忙者的身体能逃过心脏病或别的重大疾病,它也会过早消耗殆尽。我确信一点:今天和老化联系在一起的许多问题,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们许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自己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变得衰老,会在浴缸里跌倒,行走时要拄拐杖,或者会彻底地生活在过去。我们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一旦老去,我们就会变得孤立无助,或者成为别人避之不及的负担。我向各位保证,事情不是非得那样,我们可以从现在起努力,避免那样的前景,办法之一就是避免匆忙,使其不至于将身体的精力榨干。东奔西走时,我们的活力就会迅速衰竭;若能平静地行动,那么就算到了生命的黄昏,也还是能散发出力量和美的光芒。拿我的祖母来说,她在因高寿而摆脱躯壳之前一直焕发着神采。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我们该怎么慢下来
若想获得行动的自由、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与活力、心灵的平静以及成长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慢下来。无论匆忙的代价有多么诱人,我们都承担不起,因为这代价是我们的生命。说到这儿,我又想到了梭罗的隽语:“我可没时间匆忙。”
但就算嘴里这么说,并在保险杠上贴上“前面是个慢性子”,那也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对付的是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和长久形成的习惯。我们需要制定策略,脚踏实地,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一旦起步,收益就会越来越大。改变习惯,放慢身心,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
具体的步骤之一是早些起床。不早起的话,你又怎么能避免匆忙呢?有几件事是必须在开工之前做的:你需要沉思、吃早饭、刷牙洗脸,等等。要是在十一点醒来后再实施放慢计划,那就根本做不成任何工作了。
因此,要尽量早起。乡间的清晨具有无可比拟的美:凉爽的空气,特殊的光线,花朵和蛛网上结着露珠,微风与小鸟相互伴随,齐声吟唱。城里的万物也正处于最佳状态,四周宁静,充满机会。华兹华斯 甚至在城市的清晨中看到了美: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起床后,在某个固定的时刻开始沉思,这样就能使之成为类似条件反射的行为。就像许多人在午饭时刻感觉饥饿,心灵也会在清晨时分渴望沉思,它会想花上三十分钟,让自己静一静。你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夸大的主张,但藏在习惯后面的反射不会说谎!我们可以训练身体,使其自动去做对身体、心灵和精神有益的事;就像我们现在常常不由自主地去做对它们有害的事一样。
沉思结束后,如果起得够早,那么还有时间走进餐厅,和家人或朋友同坐,说几句充满爱意的话,悠闲地吃顿早餐。要享受食物的滋味,你就得学会慢慢来。看看那些吃了就跑的人吧——附近有家餐馆就叫这名字:“吃了就跑”,我可不打算进去。东奔西跑就够糟了,用餐后奔跑简直就是给消化系统找麻烦。但据我猜想,还是会有不少人这样自找麻烦,因为到处都能看见那种一小卷一小卷的抗胃酸片像糖果一样摆在柜台上出售。
我从没在印度听说过有什么叫“吃了就跑”的餐馆,但现代生活还是以其他的方式留下了印记。我们那儿有种奇怪的现象——提供“火车餐”,我希望各位永远不会有那样的经历。印度的火车在驶入车站时提供餐饮,你有大约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用餐。送饭的人就站在你身边,看着你吃,因为他担心托盘会和你一道上路。他观望,他等待,你要明白,只要铃声一响,不管你吃完与否,他都会把托盘一把抢去。乘客们吃得狼吞虎咽,每咽一口就看一眼表,然后又急忙夹起些饭菜塞入口中。他们的意识被托盘和手表拆成了两半。
人们之所以会忘事,往往不是因为记性差,而是因为匆忙。在学校里,当导师要求上交论文时,总是会有记性差的人说:“哎呀!没带在身边!”——还会无力地加上一句:“一定是放在另外那辆车的后座上了。”事实上,就在他们四处扑腾着准备离家时,他们并不在那里。狂奔疾走的身体还是你认识的那个人,但心灵已经离开现场。当你离开家门,准备工作、出差或旅行,最好先放慢脚步,花个几分钟在心里清点一遍行李,确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