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天祥传-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手机访问 m。
………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一汀烟雨】整理
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第一章 获益“竹居”仰先贤
江西吉州庐陵县( 今吉安县 )的淳化乡富川镇(今富田村),镇前有富川水淙淙流过, 镇后有长着怪木奇卉的文山。真可谓山清水秀,风光迷人。镇里有一文姓大户人家,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初二,由文家的院落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此声啼哭向世人宣布一代英杰文天祥于今天来到了人间。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家里虽有些田产,但他却并不把佃户交租之事放在心上,尽管一直与仕途无缘,但他仍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将读书当作最大的乐趣。
文天祥是文家的老大,出生时,父亲22岁。第二年,天祥的弟弟文璧也出世了。年轻的父亲非常喜欢这两个孩子,一心只想着要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
文仪一贯喜欢读书,视书本为蜜糖,为了读书,他常常废寝忘食。他从书中悟出了道理,主张“化学来新 ”,也就是推陈出新,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去补世、报国,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他在自己经常佩带的玉佩上刻上一个“革”字,也就是这个原因。
待天祥兄弟稍懂事时,文仪就常常带他们到“竹文天祥传 ?3?居”去。到那儿之后,文仪自己读书,让他俩在一旁翻阅画册,或拿起纸笔勾画。见到父亲认真读书的情景,年少的天祥兄弟在书房里模仿起来。
这年,文天祥五岁了,文仪开始正规地教两个孩子读书、写字。文仪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该背的,必须背下来,该写的,必须写好,如果完不成,轻则训斥,重则惩罚。天祥兄弟从一开始念书,便非常用心,而且很听话。
文仪为了教好孩子,他不惜花钱聘请曾凤等名师到家里授课。名师很有经验,文天祥兄弟获益匪浅。文家的经济并不很富裕,为了请名师,父母省吃俭用,有时母亲还悄悄变卖首饰。
过了几年,文家终于请不起塾师了,文仪就亲自给孩子授课。他对孩子的学业抓得更紧,每天白天讲了新课,晚上就要求孩子们在灯下背诵,光会背还不行,他还要提问,以考查孩子们领悟的程度。对孩子们没有理解的问题,他就反复讲解,父子间不断问答,直至孩子们学会弄懂。文仪还要求两个孩子将书中的警句用纸条抄录下来,贴在书斋的墙壁上、书架上、柱子上……
天祥兄弟日复一日地在被名言警句贴得琳琅满目的“竹居”中苦读,成绩提高很快,他们不仅背会了四书五经,而且还能讲解。父亲看着天祥兄弟的进步,文天祥传 ?4?很高兴,但也并不满足,仍然严格地要求他们。夜深了,孩子们精神集中不起来,父亲就不住地提醒他们注意,要再打瞌睡,就厉言训斥,罚孩子站起来。一天父亲外出,留下了功课,时至下午,文璧听见窗外蝉叫, 便在屋里坐不住了,说:“哥,外边的蝉鸣声多悦耳哟!爸爸还没有回来,我们一块去捉蝉,怎么样?”已经扎扎实实温习了一上午功课的文天祥,一听弟弟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便与弟弟一道出去捉蝉了。正玩在兴致上,父亲回来了,给撞个正着。父亲一见,便大发雷霆,把天祥兄弟俩打了一顿……
光阴似箭, 又是几年过去了,“竹居”里一摞一摞的书,几乎让天祥读遍了,父亲就不惜花钱,也不怕路远,四处寻找并尽可能多地买好书回来让天祥读。有时买书钱不够,就脱下衣服到当铺当了钱,再把书买回去。每次买了新书,父亲读完就给天祥读,然后再让天祥讲给弟弟听,天祥读一遍,再讲一遍,理解得更深了,同时也锻炼了口才。
父亲文仪很讲究学习方法,从“革”字的治学观点出发,他反对死读书,主张读书、写文章都要有新的见解。在父亲的引导下,天祥从小就养成了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读了书,总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悟出些道理,再去解释社会上的现实问题。
一天,天祥读到,春秋时齐国贤相晏婴敝车羸马文天祥传 ?5?(乘破旧马车)的事迹时,很有感触,他立刻对父亲和弟弟谈起自己的看法:
“晏婴有真才实学,而不讲虚荣,现在宋朝的官员追求奢华的风气盛行,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做人就要像晏婴那样,多想想怎样为国出力……”
由于文天祥善于思考,肯钻研,所以他少年时代写的文章就很有风骨,很有正气。以后参加进士考试,甚至做了官,他所写的文章,以及发表的见解,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
在“革”字治学思想指导下,文天祥从小就有着明确的读书目的,那就是为了补世和报国。文仪很了解当时的国家形势,他常对天祥兄弟说:
“自从大宋朝廷南渡后,国势日渐腐败和衰落,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发展和强盛起来,他们灭西夏,占高丽,又吞并了金朝,虽然目前内部有些权力之争,但迟早是会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们要学好本领,为国效力呀 !”
文天祥的父亲最喜爱竹子,他在院落内外栽了许多翠竹, 还给书斋起名“竹居”。文仪还经常亲自修整竹园,有时还画上几幅画或对翠竹吟上几句诗,他的生活中离不开竹子。同时还经常与天祥兄弟谈论竹子的功用和性质,用以启示他们做人要正直和坚强。
一天,上完新课,面对窗外的绿竹,文仪突然发文天祥传 ?6?问 :“你们兄弟二人想想竹子都有哪些用途,看看你们谁说得最多 ?”
弟弟文璧抢先回答:“竹子可以做筷子,编篮子,能制床,做桌子、椅子,盖房子,扎扫帚,还可以做扇子、斗笠……”
天祥接着说 :“弟弟说得对。但更重要的是竹子可以制笔,可做竹简,历史上的许多书都是写在竹简或刻在竹简上的,没有竹子,我们哪能知道古代那么多事情啊 !”
“是的,是的,你们说的都对,竹之功用可谓大矣,而它的品性,又可谓高尚。你们能说说它的品格吗 ?”父亲进一步发问。
“竹子经风雪而不凋,”弟弟文璧说,“别的花草一遇霜打风吹都枯死了,而竹子却依然挺立,依然翠绿。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说的就是这种不畏严寒冰雪的性格 。”
“竹子无论在山地,还是在平原都能生长,它不要求很好的种植条件,” 文天祥一面望着院子里的翠竹, 一面从容地说着,“然而竹子质地却很坚硬,不管风吹, 还是雨淋, 它都保持正直,从不肯低头弯腰!”
父亲越听越高兴,把天祥兄弟领到屋外竹林旁,指着竿竿修竹说 :“我生来最喜爱竹子,原因就在这文天祥传 ?7?里。竹子有那么多的用途,而又不需要人们给予什么,它质坚、干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我认为做人也需要这样 。”
“您放心吧,我和弟弟一定像竹子那样去做人,要为人们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而且遇到逆境和恶势力,绝不低头弯腰,绝不变节 。”天祥握着拳头,坚定地对父亲说。
庐陵,自古以来便是人才荟萃之地,仅宋朝就出现了著名的人物, 诸如欧阳修( 谥文忠)、 杨邦祎(谥忠襄)、胡铨(谥忠简)、杨万里(谥文节)。 这的确是庐陵的骄傲,人们在学馆挂起了他们的遗像,供全县读书人瞻仰。
一天,父亲要到县城里的学馆去,便问文天祥:“你今天不用在家里读书了,跟我去一个好地方,行吗 ?”文天祥问:“什么好地方呀 ?”父亲有意问:“你猜一猜呀 !”文天祥不假思索地说道 :“县城学馆,对不?”父亲高兴万分,说道:“对,就去那儿。”
天祥早就把那里当成很神圣的地方了,便高兴地答应道:“去,我早就想去看看 。”
“路途遥远,走起来不许喊累,看时要仔细,回来还要说说有什么感想,能做到吗?”父亲向天祥提出要求。
“能——”天祥满口应允道,连蹦带跳跟着父亲文天祥传 ?8?出了家门。
8岁的小天祥一路上跟着大人,有说有笑,一步也不肯落后。走呀走,终于到了县城,天祥顾不上劳累和饥饿,催父亲快领他去学馆。
学馆里,父亲不住地给天祥讲解着有关学馆的一些知识,例如,为什么要建学馆啦,什么时候读书人要到这里祭祀啦……天祥边听,边默默地记住了。
步入大殿,就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天祥一眼就看见了殿堂上悬挂的人像,忙拉父亲走到近处,一边仔细端详,一边问:“这位是不是欧阳文忠公 ?”
“对,也就是欧阳修,你不是读过他的文章吗?”
“是的,《醉翁亭记》就是他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多好的文章呀 !”
发现儿子对读过的文章记得这样熟,文仪很高兴,就又讲起欧阳修的事 :“欧阳文忠公反对宋朝初年的浮靡文风,大力提倡古文,他‘文章名冠天下’,‘风节自恃’,苏轼赞扬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听着父亲的讲述,天祥心中更增添了崇敬之情。
在第二幅画像前,文天祥立住了。这是位英雄,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非常威武。他怀着敬佩的心情听父亲讲解着:
“这是杨忠襄公,也就是杨邦祎,他是本朝南渡文天祥传 ?9?初期的忠臣。一百多年前,金国统治者占领河北和中原后,又进犯江南,妄图消灭宋朝。金元帅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 率兵侵占了建康(南京)。杨邦祎当时正在那里任通判官,他被俘了。为表示不肯降金的决心,他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宋朝皇帝姓赵)鬼,不为他邦臣’十个大字。金兀术以高官利诱他,他拒绝了;以死亡威胁他,他毫不畏惧。面对金人,他用头触柱基,血流满面,高声大骂,只求速死。金兀术大怒,便杀害了他,并且残忍地劈开他的胸膛,挖出他的心……”
听到这里,文天祥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咬紧牙关,默默地思索着。
父亲又将天祥领到了第三幅画像前, 对他说 :“这位是胡忠简公,也就是胡铨,同杨邦祎生活的年代差不多。当时奸臣秦桧做宰相,怂恿高宗皇帝杀岳飞,并同金国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这时,胡铨竭力反对,上书皇帝,要求皇帝斩下秦桧、孙近、王伦等三个奸臣的头。这篇奏章深得人心,却触怒了高宗和秦桧,他们把胡铨贬官到偏远地方,直到20多年后孝宗即位,才把他召回。为了国家安危,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多么让人钦佩啊!”
“胡忠简公真是了不起 !”文天祥从心底发出赞叹。
文天祥传 ?10?
几位名臣、志士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文天祥,在学馆大殿里,他向父亲说 :“长大以后,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要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果我死后不能同他们那样受人祭祀,那就不是大丈夫 !”
“说得好 !” 父亲热情地称赞他,“人总是要死的,能为国家出力,能保持大节,就死得有价值,人们就会尊重他,永远怀念他 。”
回家的路上,父子俩就人生价值的问题讨论个不停。
“你怎样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呢?”父亲试探地问。
“好好读书,长学问;练武艺,强身体。等我长大了,天下太平,我便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如果遇上战乱,我就要领兵杀敌,保家卫国,绝不失大节 。”
父亲对他干脆利落的回答相当的满意,并且语重心长地鼓励天祥长大后精忠报效国家。
从学馆回来以后,文天祥好像更懂事了,乡贤的画像总浮现在他眼前,他立志要向那些志士学习,一生有所作为。
也许就是从8岁瞻仰乡贤像后,他才真正开始发奋图强的。
文天祥传 ?11?
第二章 京城殿试中状元
宝□三年(1255年)冬天,文仪带着天祥兄弟二人晓行夜宿,前往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进士科举考试。
这一年来,父亲文仪的身体欠佳,临行前,人们劝他不要陪儿子去考试了,但他执意要前往,并且说:“我花费了20年的心血,要亲自看看它的效果 。”这些天来,尽管寒风袭人,但他仍精神矍铄。早晨他招呼儿子赶路,晚上他又忙着找客店,备茶饭,一心要儿子吃好睡好,好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
这年文天祥整20岁。两年前他在乡试中考了第一,今年初又到白鹭洲书院跟博学多才的欧阳守道先生学习了半年多时间,他以聪明好学赢得了欧阳先生的悉心指教。后来又参加了郡里的考试,他和弟弟文璧一同中了贡士。他知道,中了贡士只是取得了进京城应考的资格,在京城要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及格以后再参加殿试,在集英殿根据题目,写出对策文章,由皇帝亲自阅卷,才能决定是否考取进士,因此,京城的两场考试是最重要的。天祥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不辜负父母和乡亲们的一片心意。
文天祥传 ?12?
途中,文天祥不止一次地想起了离开家乡时的情景。母亲噙着眼泪为他们兄弟二人准备行装,祝愿他们金榜题名,将来好报效国家。他的伙伴以及众父老乡亲也来送行, 有的说:“我们没有本事考进士,天祥中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想着我们百姓,要把国家治理好 。”有的说:“如今北方蒙古政局有所稳定,力量有所恢复,他们刚刚远征了云南,不久就会进犯江南。天祥考取了进士,做了官,一定要辅佐皇上富国强兵,保住大宋江山 。”
临行前,吉州以及庐陵的官员也为天祥兄弟设宴饯行,称赞他们兄弟为家乡带来了荣耀,勉励他们继续努力,金榜题名。
就这样满怀着奋发向上的壮志,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文天祥踏上了赴京应试的征途。
临安作为南宋都城已有120多年了,几代皇帝及官僚偏安于此,不思国难,整日花天酒地,尽情享乐。如今的临安城内,几十万人口,殿阁楼台林立,市肆(铺子)坊巷星罗棋布,一派繁华景象。再加上现在已到年末,大街小巷更是热闹非凡。
父子三人找了一家旅店住下。天祥兄弟准备参加几天之后的礼部省试。父亲则照顾兄弟二人吃饭、睡觉,联系参加考试的有关事宜。闲下来时父子间也议论议论时局。
文天祥传 ?13?
“淳熙年间,有个叫林升的诗人,曾在这里的一家客店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你们还记得吗?”父亲问道。
“记得,那是一首七言绝句 。”天祥回答道。
文璧紧接着背诵了这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依然如此啊!”父亲文仪无比感慨地说,“几十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临安,还不是和当年一样,官僚士大夫醉生梦死,有谁还想着国家的安危!这样下去,别说收复失地,我看连这半壁江山也难保啊。”
“我们一定要设法保住大宋江山。如果我能在朝中做官,就要向朝廷陈述我的看法,让皇上认清如今的形势。对了,过些天我如果省试得中参加殿试,我就把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在策论中写出来,让皇上看看。”天祥诚恳地对父亲说。
“不过,谁知道皇上又会怎样想呢?”父亲担心地说,“如果惹怒了他,落榜事小, 还会有杀身之祸的 。”
“我不怕,我就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考不取进士,做不了官,没有关系。因讲了真话而被杀头,恐怕还不至于,您老人家尽可放心 。”
天祥同弟弟文璧认真准备了一些日子,便参加了礼部主持的省试,他俩沉着应试,考完后都感觉不错,文天祥传 ?14?便耐心等着发榜。
二月初一,礼部发榜了。文天祥兄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