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红楼]彼岸繁花-第5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乔可聘 … 李一献 … 冯上宾 … 吴道昌 … 邵建策 … 孔闻诗 … 萧士玮 … 张所习 … 屠存仁 … 吴振缨
  李宗著 … 薛 坤 … 邓 遥 」」恪 √榔魺R … 柴挺然 … 黄 锦 … 王锡衮 … 傅朝佑 …


第889章 木匠皇帝144
  殿试过后不久; 西南陆续送回来好消息。奢崇明对上刘渠率领的经过辽东、西北战场洗礼的纪律严明、火力威猛的禁军,节节败退; 提出要投降朝廷。
  张之枨从与秦良玉南下就明白自己要替天子做什么。大哥带着禁军在辽东进行拉网式的、不遗余力地搜扑建奴; 回京短暂修养的时候; 也在言谈中也赞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语有道理。不用天子多说; 他就明白天子给与他锦衣卫和东厂令牌的意思。
  故而他在离开京师不久,就带着几十人脱离了秦良玉的白杆兵,日夜兼程地往四川赶; 总算是及时赶上刘渠率领的禁军。
  面对奢崇明提出的投降,他把持有的锦衣卫和东厂令牌给刘渠看。就让刘渠明白了对彝族的这场造/反的处理方法,应该与对辽东的女真人是一样的。他下令不接受奢崇明的投降; 并以要为死在奢崇明这场叛乱中的官员、军民报仇的名义; 下令屠尽参与叛乱的十多万彝人,然后带兵转去贵州。
  屠尽彝人叛众的消息,被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用八百里加急送进京师。好容易才有一次的大朝会,被这个消息拱了两天火的御史,开足火力狂喷刘渠。朝堂上慷慨激昂的御史,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的如同戏台,大多是弹劾刘渠为伤心病狂的屠夫。这使得朱由校怀疑自己是不是会患有反人类罪的倾向了。
  当然这中间也不乏支持刘渠做法的言论。但是在首恶必除、被胁从者应该宽大的声势下,支持刘渠的声势就显得太弱小了。
  支持刘渠的人少但不退让; 双方激烈地争辩起来。
  吵到日上三杆了,强烈要求处置刘渠的御史气焰越来越盛。好不好的就在这时,从山东送来八百里急报; 说是闻香教起事,断了大运河。
  魏朝尖细的嗓音读罢急报后,几百人的文华殿立即陷入死一般的沉寂中。所有人都知道运河对京畿的重要性,都明白一旦南北交通断了,仅依靠海运从天津给京畿运送粮食,是不能满足京畿对其他物质需要的。
  朱由校腰背挺直地坐在高高的御座上,不理捧着急报的魏朝,面无表情地沉声向朝臣训话。
  “闻香教之王森早死在狱中。当初神庙便是秉承被胁从者不问罪之洪德大义,释放了大批跟随的教众,也没有问罪乡野中盲从的百姓。
  现这封八百里的加急中,说闻香教发展有几十万之众了,占领山东多处了。并且此次造/反的领头者徐鸿儒自称‘中兴福烈帝’,诸位卿家,朕想问问这与‘大金’、‘大梁’的建国相比,又有何不同?
  朕现在就想请都察院的御史去核对一番,当年以‘被胁从者’名义释放归乡的闻香教众,如今是不是还好好在家乡耕田度日做良民?”
  刚才弹劾刘渠嗜杀的御史都不吭声了。这事儿还用去查、去核对吗?肯定那些老教徒们都会再次被裹挟进去了。
  张问达出列向天子奏道:“陛下,闻香教的教徒甚多,信徒遍及在京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等省。”
  张问达不想都察院的御史们,被天子派去闻香教造/反等地白白丢了性命。但是天子要除去所有参与反叛者的想法也太恐怖了。他只好自己出头,试图说服天子改变主意。
  “张卿,只有大明的百姓,才能受大明的官兵庇护。这些反叛者既然觉得大明不好,现在是末世了,朕也不是嗜杀之君。定国公。”
  “臣在。”
  “你点五万禁军去山东,恢复大运河的交通,将闻香教的教众,都驱逐出大明的领土。大明不留乱臣贼子。”
  定国公应令。
  朱由校接着说:“拟旨给滦州,屠王森、徐鸿儒九族。传旨大明官府所在之地,所有再拜与王森‘闻香教’有关之邪教教义者,男子发配去煤矿、盐滩,女子充军,父母、兄弟、亲子女同族者同罪。”
  张问达与周嘉谟等人面面相觑,天子这样当朝定下闻香教为邪教,然后就干脆利落地下旨,这是违反了政事处理程序的。可是与一脸满脸兴奋、明显有要带兵去山东平叛的倾向比,在叶向高的示意下,刘一燝和韩爌都选择了闭口不言。
  老臣、重臣都不吭声了。
  让定国公去领千秋骂名。
  刚才激斗的文臣,心眼慢一点的也想明白了,他们在瞬间就达成了一致:只要天子留在京师,以后史册怎么记载,都有转寰的余地。
  黄克缵更不会以刑部尚书的身份出头说天子的处罚重了。
  闻香教这才消停了三五年,就打出了“中兴福烈帝”的旗号,皇家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造/反之事。可见万历帝对被胁从者不纠的处理,才使得这些人胆大包天了。
  没人再提禁军平叛奢崇明的那彝族灭绝是不是过分了。
  六月天的文华殿,才因为激烈争论而满身冒汗的官员,都在天子口述的旨意里,感觉脊背开始往上冒寒气。
  老天,天子这是要杀了多少人啊。这岂不是比太/祖年间处理蓝玉等人谋反,要杀的人更多吗?
  可是没人敢出面进谏天子了,想去调查前几年被释放那些胁从者吗?唉,想到那些不被问罪的愚民,今日也不能说天子处罚的严酷了,估计按胁从不问罪的那些人,这次肯定又都会参与进去了。
  禁军出动了五万人往山东而去。这一次禁军的动作更迅速,因为有天子从西北带回来的那三万禁军做基础,山东距离京师又比较近,后继的补给容易等原因,定国公只准备了两三天,就在钦天监择定的日子出发了。
  朱由校派英国公替自己为大军送行。
  不等定国公带去山东的禁军送回来克制“闻香教”、恢复运河的消息,另一个快马加急进京的军卒,又在带给京师百姓的诧异吆喝中,从京师的南边永定门进城直扑向紫禁城。
  京师这几年的八百里加急,每年都会有几次,可那一次都比不上这次前来报信的军卒疲惫、憔悴、和那眼看着要跌下马的状态更吓人。
  见多识广的京师百姓意识到这是京师的远处出大事了。
  确实是出了大事儿了。
  ——西洋人派舰队进攻“蚝镜”。
  这西洋人确切来说应该是荷兰人。“蚝镜”就是后世中国人口中的澳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人在蚝镜取得了居住权。而后的几十年中,蚝镜逐渐发展成了欧洲人在东方贸易的一个补给站。随着这几十年欧洲各国海运的发展,没落的葡萄牙在远东的补给站被新兴的荷兰人看中了。
  荷兰人挟着强大的火力,准备从葡萄牙人手中武装夺取蚝镜的天然良港为自己所有。炮声轰隆中,蚝镜隶属的管辖县,香山县令(现在中山市)派军出面增援,将来犯的荷兰人打退。但是鉴于辽东养虎为患的先例在,香山县令时候将此事报与广州知府,广州知府派军卒送三百里加急与朝廷说明此事。
  崔景荣这日跟着英国公去京营巡视。等知天子传召的内容,他与英国公立即驭马回京城。俩人满头是汗地跑到养心殿。
  崔景荣到底不如英国公是武将的嫡子,跑得气喘吁吁的在心里骂娘。是不是该找个时间去庙里好好地拜拜了呢?
  怎么这几年四处有兵事啊!
  哼!归根到底还是建奴的原因。就是努/尔哈赤开了一个坏头,立了“大金”国造/反,才有奢崇明、安/邦彦跟随在后立“大梁”。现在闻香教还没有剿灭、“中兴福烈帝”也没有抓捕到,又来了西洋人添乱。
  朱由校在养心殿里抚摸着广东知府送来的急报沉吟不语。内阁和周嘉谟等人早已经到了,都在等着崔景荣和英国公。
  待二人到了养心殿,传看了广州知府的急报,喘匀气之后,朱由校才慢慢开始说话。
  “大明立国二百余年了。朕从上到下数了数,若是不能中兴,也就是内忧外患的时候了。这两年托赖君臣一心,将士用命,安定了辽东和西北。却眼看着西南的彝人等反叛,要立他们的‘大梁’国。
  朕痛心疾首之余,忍不住想问问了,这两年百姓是过得更好还是更坏了?”
  叶向高站出来说道:“陛下,臣出仕四十年,扪心而言,这两年是大明百姓和官员过的最轻松的时候。
  辽东的百姓不再担心建奴的劫掳烧杀;西北的三边因有陛下今年带兵,清除黄河前后套的蒙古人,他们都可以安居乐业了。
  北边平定了。西南的奢崇明也已经葬身在炮火,余下的安/邦彦,也难逃脱刘总兵和秦将军的围剿。
  至于中原的闻香教之事,也只是藓疥之疮,定国公肯定会在近日里平定闻香教的叛乱。各地官府接到陛下旨意,也会清除闻香教的愚昧教众。
  就是这西洋人寇边之事,臣觉得朝廷应该发展水师。那句‘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臣是极为推崇的。”
  西南的形势,叶向高果然没有猜错。在贵州响应奢崇明而造/反的安/邦彦,原本在三月的时候,率领两万攻破了毕节,又分兵破了安顺、平霸、沾益、龙里等处,势头之猛使得贵州的土司纷纷起来响应他。
  在秦良玉带兵尚未抵达四川的时候,四川的奢崇明就已经毙命在禁军的炮火之下了。可这时候的安/邦彦,已经组织了近十万的少数民族在围攻贵阳。刘渠扑向贵州的时候,安/邦彦也得知了奢崇明死前投降不成的消息。他见形势不妙,就带着大军往贵州的十万大山里钻。
  秦良玉和刘渠这时候正在收缩包围圈,势要将被围困在包围圈里的安/邦彦等叛匪一战剿灭。不停落入安/邦彦乌合之众中的炮弹,彻底击垮了叛军反抗的信心。
  养心殿里叶向高的发展水师言论,这时如晴天霹雳击在六部七卿的头上,震撼到他们的心里;穷兵黩武也就是这样!
  但是这发展水师的声音,却得到福州巡抚南居益发自内心的响应。
  西洋人打到大明的跟前了,不能逃、不能躲,作为父母官,必须要护佑自己治下的百姓平安。


第890章 木匠皇帝145
  养心殿里的朱由校听得叶向高发展水师的建议; 终于在他结束了侃侃而谈后定下了首辅人选。
  因为叶向高的识时务、眼力、能力都比刘一燝更适合。
  至于自己能不能驾驭住叶向高,朱由校一点儿都不担心,他本来就不是光宗那种绵软性子的人。
  换句话说; 如果叶向高没有这一番话; 他准备这两天就与周嘉谟确定要补位的阁臣,那刘一燝就自然而然从次辅、序位升为首辅了。
  朱由校看着叶向高的细微变化; 也落在了周嘉谟的眼里。他说不出叶向高有什么不好,但是在刘一燝和叶向高之间; 刘一燝更坚持自己一些;而叶向高在乡七八年后,居然有了能逢迎天子心意的行动,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他有点儿担心叶向高向佞臣的发展。可也学着刚刚说的话; 他也得承认很在理。西洋人今儿敢对蚝镜开炮,不打回去,难免过些年就会被纵容成另一个来自海上的“建奴”。
  想打回去; 除了发展水师,还能做什么?禁海吗?禁的了大明的百姓; 禁不了倭寇、也禁不了海盗、禁不了海商走私。
  最重要的禁不了西洋人驾船打到大明来啊。
  黄克缵想了想说:“陛下,宫中尚有收有三保太监出海的海图、七层宝船图。就是那造船的木头; 不能用新木,必得晾晒几年才可得。既然陛下不想立即修三大殿,咱们是不是可以挪用些大木头; 那丈围的大木晾晒了几年,可是最好的造船材料。”
  工部尚书王永光天子表态就开口道:“黄绍夫,重建三大殿的事情一拖再拖; 现在你又打起挪用三大殿木头的主意。难道今年不修,明年、后年也都不修吗?大明连个像样的大朝会治所都没有,成什么样子。真要修的时候,你把挪用的木头还回给工部?”
  那些大木的砍伐极难,入深山寻找就不易,每次弄出山一根,都有出徭役的民夫伤亡。现在陛下改了出徭役的法子,可让他到哪里征得愿意如深山找寻大木的民夫呢?
  “三大殿不急着修,那废墟都晾了三十年了,再晾着三十年也无妨。反而是西洋人不可纵容了。传旨沿海各州府密切留意荷兰人。还有蚝镜的葡萄牙人,居然在大明的国土上有枪有跑有船的,实力足够与漂洋过海的荷兰人作战。大明的国土什么时候允许外国人这么干了。
  把他们赶出大明。就是他们勾得荷兰人以为在大明登岸很容易。让那些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回他们的欧洲打去。
  传旨广州知府、香山县令向葡萄牙人索赔。毁坏大明百姓一屋赔十屋。”
  只要涉及银钱的事情,谁都知道天子是不开脸的,那是把一两银子都看得很重的。刘一燝前脚回了京师,把杭州火灾后重建的事情做了汇报,后脚天子就派出都察院的、水火不相容的几位御史去杭州核查。
  不知道蚝镜那里的百姓,在这场荷兰人的登陆战中损失了多少。但天子定下了一赔十的标准,没人愿意以既往的天邦上国的论调,去天子面前维护西洋人。
  “韩卿,这件事情就交与你督促。工部负责尽快把三大船厂恢复到鼎盛,还有继续研发能够固定在船上的新式火炮。南海的那些海盗,也该清剿了,不然与西洋人结合,恢复倭寇与海盗那般旧日模样,又是大麻烦。”
  昔年海盗与倭寇对大明沿海,尤其是富裕的浙江一带的侵扰,大臣们都记忆犹新。
  只有户部尚书汪应蛟颇为难地说:“陛下,银子!清剿南海海盗用兵的银子,这个没在今年的预算里。还有西南两次用兵,都动用了兵部的战备预算。那个战备预算不剩多少银子了。山东平叛还要花呢。”
  又是银子!朱由校气短。
  可是在场的人都知道,辽东的、西北的银子花的都不屈。比较起历年在辽东和西北的投入,这两年已经是省了太多了。但是今年因为几场地动,一下子就把预备的应急银子都用的差不多了。
  汪应蛟抹抹额头上的汗水,养心殿的闷热让他想起来,宫中因为裁减了人手,去年基本就没怎么存冰。天子这里都这么硬熬着,却没断少了六部等衙门的份例。
  唉。
  计相难为啊!
  遇上这样克制自己的天子,比遇上昏君更难为。
  汪应蛟见所有人都等着自己变银子出来,思忖了好一会才试探着说:“陛下,秋税很快就下来了。沿海清剿打上门来的西洋人也不是立刻用银子。或许会容些空呢。待年底做预算的时候,臣把这笔放前面考虑,如何?”
  没人应和他的话。
  因为在坐的人都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够想到:要是西洋的荷兰人从蚝镜直接去进攻泉州府、福州府呢?
  那是非常很可能的。
  “举债。”
  汪应蛟一愣,举债?朝廷借钱?向谁借?
  “以朝廷的名义在浙江、江苏向海商发债卷,用明年或者是后面的秋税做抵押,向民间先借三百万,名义就用要在南海铲除海盗了。至于利息,”
  朱由校看看户部的尚书和侍郎,他还真不知道利息具体定多少是好。
  向海商筹措安定沿海、清剿南海海盗的银子,关键是借钱不是摊派,还是以明年或者后年的秋税做抵押,这倒也是可行之法。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的海商最多,应该能够筹够三百万两。
  “陛下,这向海商筹措的银子,是专款专用吗?”汪应蛟追问。
  朱由校点头反问汪应蛟:“太仓的每一笔银子不都是如此吗?”
  “那就没有什么利息的说法了。”汪应蛟大手一挥,“朝廷要清剿南海一带的海盗,最后得到好处的也是那些海商。少被海盗打劫一次,什么本钱利息都省下来了。朝廷只是与他们借银子,又不是摊派到他们头上的。”
  英国公看朱由校迟疑,跟着补充了一句:“陛下言明以秋税归还,没有直接把这份银子摊派到他们头上,已经是心善了,还想与朝廷收利息?
  前年陛下念着与海商合股,没追究他们走私之罪。哼,暗助建奴的岂止是晋商,徽商等也有不少参与进去的呢。”
  朱由校想想决定听从汪应蛟、英国公的建议,向百姓加派粮饷最容易,可是刚刚稳定下来的民心,还是别去触碰了。最主要的是闻香教祸害了好几省,这时候不加派粮饷最能稳定民心了。
  “户部要把筹借银子的事情办好。大商户多一些,小商户就莫去骚扰了。无农不稳、无商不福。一定要做好登记。
  认购债卷最多的商户,你们看看该给个什么嘉奖。比如给其先人敕封等。”
  卖官鬻爵?稀罕么?不稀罕的,哪朝哪代都免不了的事情。天子提出给商户的先人敕封,让诸位老大臣又松了一口气,敕封死人,怎么高的爵位也不碍事儿。
  “如此这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