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英雄传-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超常规信任。

    此时再有人说房玄龄不忠,李世民是很难相信的了。比如,大臣萧瑀深受太宗信赖,但是此人有个毛病——傲,性格尖酸刻薄,与同事常常不和。他曾经在唐太宗面前告发房玄龄说:“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意思是房玄龄他们在搞朋党营私,也就是还没反,你不知道而已。李世民听了很生气,把萧瑀数落了一

    顿:“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你太过分了,我对房玄龄他们以诚相待,看人要看长处,别老盯着人家短处,我至于那么糊涂吗?

    这也就是萧瑀,换了别人就没那么客气了。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御驾亲征辽东,留下房玄龄主持朝政。这时有人来告密,说有人要谋反。房玄龄问谁谋反?来人回答道:“公则是也。”(《资治通鉴》)我告的就是你。这人也够坦诚。房玄龄更坦诚,你告我是吧,那好,我得回避,于是他命令用官方的驿站将告密者送到前线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的举动很特别,听说有人告密,他让人手持长刀立于身旁,然后让把告密者带来,劈头就问:“告者为谁?”那人回答:“房玄龄。”太宗一听来了一句:“果然!”我就知道你告房玄龄!案情不问,举报材料不看,命人把告密者带出帐外腰斩处死。然后写一封玺书责怪房玄龄:你咋那么不自信呢?以后再遇到这号货色,我给你先斩后奏的权力!这就是显示我对你的信赖。
第22页 :
    但这种信任,其实有些超常规了,告密者的话不听,信不看,上来就杀,其实说明什么,唐太宗是在强调对房玄龄的信任,这是一种姿态。但这种夸张姿态的背后,恰恰透露出了不信任的痕迹,这是古代帝王的驭人术。唐太宗对待房玄龄,用的也是这种驭人术。

    那么房玄龄对待唐太宗的态度如何呢?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唐太宗一生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明君嘛。手下也有一批勇于进谏的直臣。可是你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直臣就会发现,这些人中出身秦王府旧人的人少,“外来户”多。秦王府旧臣中排名前两位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是小心翼翼的人物,很少见到他们进谏的记载,外来户,你比如魏徵,反倒比他们要强硬得多。究其原因,估计是因为秦王府人与李世民共同创业,经历许多腥风血雨、阴谋诡计,知道这位君王的秉性,尊敬并害︰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怕他。而当了皇帝的李世民为了摆脱杀兄逼父的丑名,必须要使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用明君的声誉洗白自己,这种心态在客观上促成了贞观之治,坏事变好事。而明君要善于纳谏,这样才促成了一批直臣的出现。

    房玄龄这个人,怎么说呢,是个能臣、循吏,但绝非直臣。他一生就

    是四个字,小心翼翼。有如下表现。

    第一,很少进谏。

    房玄龄对李世民的态度是尽心辅佐,但是很多事看在眼里也不敢提意见,唐太宗这样形容过他:“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他和长孙无忌一样,有机会进谏他也不接招。有一次一个县官向太宗进谏,说您修洛阳宫太劳民,宫中妇女流行高发髻,败坏社会风气。唐太宗勃然大怒要办人家,理由是此人“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上纲上线,《资治通鉴》里记载说唐太宗这话是对着房玄龄说的,可是房玄龄什么也不敢说,一边的魏徵看不过去了,站出来劝谏太宗不要这样抬杠。还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告状说高官们都轻慢魏王李泰,那时李泰还很受太宗喜爱,太宗又怒了,大发脾气,史籍记载说“房玄龄等皆惶惧流汗拜谢”,房玄龄吓得体若筛糠,这次又是魏徵站出来了,魏徵极力辩白这是谣言,并趁机劝谏太宗不要娇惯子女。

    太宗本人有时也对房玄龄唯唯诺诺的做法不满,有一次他直接对房玄龄说:“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你们不仅要执行旨意,旨意有不妥的地方你们也要指正啊,可你们从来都是照办不误,从不提意见,要是这样的话,那这个岗位是个人都能干,要你们干嘛?可是你看房玄龄听了这话什么表现?“房玄龄等皆顿首谢”(《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还是拜谢。

    第二,迎合唐太宗。

    房玄龄是个明哲保身的人,有时甚至不惜去迎合太宗。举个例子,有一次太宗问他:“隋文帝何如主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隋文帝咋样啊?还记得刚才咱们说的吗?房玄龄少年时就说过隋文帝不是个好皇帝,早晚要把国家搞得大乱。可是这次不然。房玄龄知道唐太宗对隋朝两代皇帝都没好感,下面肯定要抨击隋文帝,所以他故意夸一夸隋文帝,为啥?

    下属有时是要装傻的,你装傻充愣才能反衬领导英明神武啊。这是官场老油条的招数。他这样评价隋文帝:“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性格嘛不算仁厚,但是也是个励精图治的人。结果果然引得唐太宗吧啦吧啦一大堆话,大谈隋文帝是个不智而多疑之人,所以二世而亡等等。群臣频频点头。你看房玄龄这下属当得多讨巧。

    第三,修改史书。

    这个事前面谈到了。不多说了,一句话:以房玄龄的性格和经历来看,他是做这个事最合适的人选。

    天下人虽然都很服气房玄龄的能力,但是对他的谨慎甚至胆怯也不是没有意见的,有些人就直言不讳批评他。比如有一次,唐太宗的儿子吴王李恪出外打猎游玩,损伤了老百姓的庄稼,御史弹奏,唐太宗舍不得惩罚儿子,却要治吴王李恪副手权万纪的罪,理由是“权万纪事我儿,不能辅正,其罪合死”(《唐会要》卷六一),御史马上回敬一句:“房玄龄事陛下,尚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乎?”(《唐会要》卷六一)房玄龄是您的副手,不也照样没能劝止您的打猎游玩吗?干嘛只怪罪权万纪?把太宗一下子噎住了。房玄龄在这件事上可谓躺着也中枪。
第23页 :第五讲 传奇秦琼
    还有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唐太宗爱书法,尤其爱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就落到他手里了,而这个过程老实说不太光彩。唐代《法书要录》记载说,当时《兰亭集序》是在一个叫辩才的高僧手里。辩才保管《兰亭集序》小心翼翼,看得比眼珠子还宝贵。在自己房间大梁上凿个洞储存,轻易不给人看。唐太宗向他要,他推辞说丢了,不见了。太宗又不好意思强夺,就问房玄龄怎么办,房玄龄建议找个智勇双全的人给您搞到手。于是推荐了一个叫萧翼的风流才子去智取《兰亭集序》。萧翼不负重托,他伪装成书生到寺中借宿,谈吐很高雅,而且还装扮成王羲之的忠实粉丝,博得了老和尚的信任,老和尚就给他看了《兰亭集序》,来往次数多了,老和尚也好,他的弟子也好都对萧翼失去了警惕,终于萧翼找了一个老和尚外出的机会,借口说有东西落在老和尚房间了,骗过弟子进入卧房,取走了《兰亭集序》献给太宗,辩才不久就气死了。↖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你说唐太宗干这事为啥不向别人讨主意,单单向房玄龄讨?那就是因为房是最合适的人啊,你能想象他向尉迟敬德、程咬金讨主意吗?这俩肯定摩拳擦掌:“派两个兵过去把老和尚暴打一顿不就得了。”你也不能想象他向魏徵讨主意,魏徵非引经据典三皇五帝骂你个体无完肤不可。就房玄龄最合适,腹黑之事他们一起干了不止一次两次了。

    现在有学者研究认为《法书要录》这个故事是虚构的,甚至辩才、萧翼这两个人也是虚构的。不过退一万步讲,假故事虽然假,但是仍然有其价值,什么价值呢?编故事的人的心态值得研究。为啥编故事的人非要把房玄龄编进来呢?还是那句话,唐人觉得房玄龄是干这号事合适的人选。

    贞观二十三年(649),房玄龄病危。唐太宗听说之后心急如焚,屡屡派名医看望,十分牵挂。病危的房玄龄终于一改他一生的小心谨慎,当时唐太宗屡屡对辽东用兵,房玄龄对此十分焦虑,他对儿子说:“吾知而不言,则衔恨入地。”(《旧唐书》卷六六)我要是不进谏,就要含恨入地了。于是他抱病写了很长的一篇谏词,告诫太宗要适可而止,要顾惜民力和将士妻小,不要以意气之争来决定外交政策,言辞慷慨激昂,完全不似他以往的作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房玄龄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不是看不出太宗的缺点,而是善于保护自己,临死前终于体现了一把英雄本色。太宗皇帝看到这封谏书很感动,对女儿、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旧唐书》卷六六)他病成那样,还在操心我的国家啊。

    不久,一代名相房玄龄辞世而去。举国哀悼。我们这样总结他的一生: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一个有才干谋略的人,一个经历复杂的人。他为大唐盛世做出了卓越贡献,见惯了血雨腥风和宫廷阴谋,一生用小心谨慎做自己的盔甲,他活得精彩,也活得不轻松。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

    下一讲我们将谈谈秦琼,这个传奇性的人物不仅为唐人所称道,而且还贯穿了国史,成为民间文学和戏台上的主角,下一讲我们来看看他真实的一生。谢谢大家!

    第五讲传奇秦琼

    我中学午饭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里面那么多英雄好汉,纵横捭阖,驰骋天下。而且里面还有个排行榜,什么十三条好汉、十八条好汉,就跟现在那些流行歌曲排行榜一样。那时候为了争论谁的武功更强,男生是可以打起来的。后来学了唐史才知道里面好多人是虚构的,比如头条好汉李元霸,李渊的儿子,这就是编的,历史上只有一个李玄霸,而且早早就去世了,也不会使什么大锤。清朝人写《隋唐演义》借了他的名,而且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讳,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李元霸。排行榜里宇文成都等好多人也是虚构的。

    不过咱们今天要讲的主角秦琼毫无疑问是真实人物,而且的确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他不仅是唐初的名将,而且是后世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民国诗人宋恕在《游五龙潭》一诗中这样说:

    胡国宅犹记,唐家陵久平。

    二三老农贩,闲坐说秦琼。

    这就是民间的写照,秦琼就是父老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一个传42奇。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复原秦琼的历史面貌。

    第一,秦琼的出身。

    《隋唐演义》里有一出“秦琼卖马”,用了好几回来说这个故事,所谓“三义坊当锏受腌臜,二贤庄卖马识豪杰”。说秦琼祖父叫秦旭,父亲叫秦彝,都是北齐大将,保家卫国而死,秦琼由寡母养大,后来当了历城县的都头,当差出门在外受困,虎落平阳被犬欺,遭到店小二等人的奚落欺侮,不得不当锏卖马,最终结识了豪杰单雄信,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云云,后来京剧界还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就叫《秦琼卖马》,还有叫作《天堂县》、《当锏卖马》的,成了谭鑫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咱们的老百姓关于秦琼的印象往往就出自这里。

    那么真实情况呢?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也就是今天山东济南人。正史中没有记载秦琼的身世和先祖,于是给小说家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比如刚才提到的《隋唐演义》。另外《历城县志》还说秦琼出身寒微,他家世代是打铁的等等。现在看来都是虚构。1995年济南出土了一块墓志,墓主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琼的父亲。墓志记载其父名不叫秦彝,而叫秦爱,祖父名叫秦方太,都是北齐时期的文官,北周灭北齐之后,墓志记载说秦琼的父亲就此退出官场了,“周武平齐,君乃告归乡里”(《秦爱墓志铭》)。他的祖父呢,此时应该已经去世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虽然祖、父都是官员出身,但秦琼还真的不是官二代,他家那个官北齐灭亡了就清零不算了。而且他这一身的武艺也不知是向谁学的,他祖、父都不见带兵打仗的记载,大概只能解释为乱世出英雄吧。

    秦琼出道时身份不高,在隋朝大将来护儿手下充任“帐内”,这是隋朝王公和三品以上大员的随从。来护儿是隋朝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骁勇善战,在平陈统一江南、三征辽东战争中都立有大功。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对待秦琼的态度非常特别。当时秦琼母亲去世,来护儿特地派人去秦琼老家吊唁,下属们不解,有人问:“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旧唐书秦琼传》)士卒死亡或者家里有丧事的多了,怎么不见您吊唁,单单到秦琼家吊唁呢?来护儿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秦琼传》)此人骁勇善战,而且很有志向、气节,以后定然能靠着自己的能力取得富贵,我怎么能把他当一般人来看待呢?

    事实证明来护儿没看错,秦琼果然在隋末战乱中脱颖而出。
第24页 :
a米a花a书a库a ;http://__
    第二,秦琼所用的兵器。

    一说起秦琼,大家都会想起手持双锏的一员武将形象。其实这个又是演绎,就跟历史上的关羽明明善于用长枪,却被渲染成手持青龙偃月刀一样。中国的民间文学好像很喜欢给英雄好汉安排个个性点的武器。

    锏这种兵器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太清楚,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唐代铁鞭、铁简都不是制式装备,那么秦琼用的是什么兵器?《旧唐书秦叔宝传》记载得很明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唐太宗每次看到敌人阵中有耀武扬威爱显摆的家伙,必然命令秦琼出马,秦琼必然能一枪将敌人刺落马下。这说明秦琼善用的是长枪,而长枪的确是隋唐时期骑兵的主要装备。《唐六典》就记载过四种制式长枪,唐朝的骑兵最主要的武器就是弓箭和长枪。

    第三,秦琼所乘马匹。

    民间文学和京剧都说秦琼乘一匹黄骠马,宝马啊,大排量的。真实的秦琼所乘的马匹不是黄骠马,《酉阳杂俎》记载说:“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意思是秦琼的马叫作“忽雷驳”,秦琼还经常给它灌点酒,这马厉害,弹跳力惊人,能越过竖起来的三领黑毡。秦琼去世以后,这匹马十分

    悲痛,不断嘶鸣,绝食而死。战士与马的感情的确很深厚,古往今来例子太多了,这是其中的一个。

    忽雷驳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其实唐代前期战马的名字听起来都有些奇怪的,比如秦琼的老上级唐太宗的昭陵,那里有个昭陵六骏,赫赫有名,都是唐太宗生前骑乘的战马,那些马叫什么名字?“拳毛。”、“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有的按照汉语貌似能讲得通,比如“白蹄乌”,大约是白蹄子的黑马,“青骓”大约是青色的马,其他的呢?就不大了解其含义了,现代学者比对突厥语之后发现,所有六匹马的名字都是突厥语的音译,换句话说它们的名字都是按照突厥语来起的,包括“白蹄乌”和“青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突厥人骁勇善战,马背上的民族,大概唐人羡慕其骑术,所以常常用突厥语来给自己的马匹命名,甚至可能战马就是从突厥人那里买来的,所以我怀疑忽雷驳这个名字也是外语音译。
第25页 :
    突厥人不是唐朝的敌人吗?这个不假,但是唐朝的文化特点就是这样,开放包容,很有自信。敌人强,我就承认你强,还虚心学习你,甚至战马名字都可以按照敌人的语言来起,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