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15世纪的上半叶,中国控治着海上。假如它的舰队此时绕过好望角,出现在欧洲港口,那么它的世界霸权地位也许将会受到打击,不会吗?可这只是假设,按照欧洲人的思维方式,令人费解的是:中国中止了这支强大的海上舰队,中止了它的继续远航,并且从海外撤了回去。

1421年5月,一次雷电击中了明朝首都北京新建的皇宫,三栋华丽壮观的大殿毁之于这场大火之中。迷惑不解的皇帝在一道圣旨中询问他的大臣们,他究竟做错了什么,以致于上天对他如此恼怒。1424年8月这位皇帝去世。新登基的皇帝下令停止造船业,可是他在位不久也去世了。继位的宣德皇帝于1430年再次组织大规模的舰队远下西洋,旨在重建这些朝贡和贸易关系。随着宣德皇帝于1435年驾崩,出海远航也就彻底结束了。远洋造船业被停止、造船的图纸被销毁,随着当年制造远洋船的最后一位老师傅的去世,有关宝船的设计资料随之也就从大地上消失了。1477年,当一名太监要求在资料馆中翻阅郑和的航海记录本时,一位儒教大臣却把这些资料销毁了,旨在令后人永久无法再做造船尝试。私人远航也被禁止,1525年,港口官员接到旨令:销毁所有远洋船只,把所有私自拥有远洋船只者统统送进监狱。

这是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讲,永乐时期,由于国家同时进行造船远航、在北京修建皇宫以及出兵征服安纳姆(越南北部地区),其巨大的耗资使得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北部重新崛起的蒙古族部落也造成了新的威胁,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的举动就已经说明,从国内安全政策角度讲,北部防御再次上升到首要位置。然而,这一切也只能说明政府何以停止国家资助的远航和继续造远洋船,却并没有回答为什么要销毁已有的远航船只,甚至连私人远航也要严令禁止。

当时禁止继续远航的真正原因主要在于:中国要重新回到儒教传统上来,要“偏离”永乐皇帝的航海国策。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按照儒家学说,农业经济是王朝的唯一经济来源(18世纪法国重农主义者的观点与此相近),商人不生产任何东西,他们是寄生虫,是社会的最下等阶层。别提外贸!昂贵的远航究竟带来了什么?给皇帝的珍禽异兽、奇石瑰宝、药用植物。就拿药用植物讲,它们毫无用处,中国根本就不需要。这些昂贵的远洋航海纯粹是作表面文章,它带不来任何经济效益,纯粹是用钱打水漂。

在这里也显示出:仅仅靠一条长长的远洋航线,也就是中国在东部和南部所拥有的航线,还不足以形成远航的理由。更富有吸引力的应当是那些位于大海彼岸的富饶的国家,那些童话般的神秘而富饶的国家。哥伦布、达?伽马之所以着手进行远航探险,为的就是前往那些富有的、神化般的亚洲国家,像印度、中国。但是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中国作为中心之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而且所有一切应有的自己都有。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认为外贸污染道德文明,蚕食王朝至上的权力。它把陌生的思想带进这个国家,从而冲击了社会的和谐。贸易不仅助长了宦官的权力,也是儒教官员竞争者之间倾轧、内讧的一种催化剂。故此,这些儒家弟子们在宣德驾崩、新帝登基之后,就严厉实施了海禁,重归习惯、传统的轨道上。此时的明皇帝以修筑“长城”而取代建造远洋船只,中国把自己与世界隔绝起来。远洋舰队成为历史。在“黄河”那持续的内陆农业文明与“蓝色海洋”那波澜式开放文化的对抗中,“黄河文明”获得了胜利。

15世纪中叶中国远航的终结,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中国人放弃了自己成功的远航之时,欧洲人却准备去认识海洋,以便开辟前往亚洲的航线。这种探索一直持续到那个世纪末叶,情况才发生了变化:1492年哥伦布为西班牙国王发现了美洲大陆;1498年达?伽马终于绕过好望角,并在卡利卡特登陆;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那个在大明皇帝保护伞下的马六甲,随之于1557年在澳门建立了自己设置在中国国土上的第一个贸易基地。荷兰人、西班牙人以及英国人步其后尘,于17世纪强行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并且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地。澳门、巴塔维亚(现在的雅加达)、加尔各答(印度)和马尼拉就成了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以及英国人的贸易中心,他们在此组织着欧亚之间的贸易,而更多的是组织着亚洲内部的贸易。如果中国的远洋舰队还存在的话,如果它们还在继续发展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历史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写法。可是,就像面前的事实这样,中国把通往南洋的海洋控制权拱手让给了日渐壮大的欧洲列强,直到19世纪受到欧洲人的攻击时,就海上防卫而言,可以说中国毫无自卫能力。

第02章 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进步的文明

在过去的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不单是地球上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达的泱泱大国,而且在技术以及组织能力方面堪称拥有最进步的文明。

■崛起(公元前221年到公元906年)

1。秦、汉两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与罗马帝国并存的超级王国

在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440年间,在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及其后来的汉朝统治下的中国是与罗马帝国遥遥相对的另外一个泱泱大国。就其人口、面积、交通网络的长度而言,两个帝国彼此相当。罗马帝国作为环绕地中海诸城市及诸国的一种联邦,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城市文明。罗马帝国的圆形露天剧院(如罗马的大型斗兽场)、浴场、大型会议厅等的壮观,标志着它在公用建筑方面超越了汉代。两个帝国彼此相似的仅有皇宫,可中国皇帝那时的陵墓却是罗马大帝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汉朝在农业技术以及冶炼技术方面是相当先进的,影响到整个的生产经济。当时两个帝国之间没有直接的交往,完全是两个分离着的世界。罗马通过中间商用黄金从中国进口丝绸,故此早在一世纪时罗马帝国元老们就抱怨说,罗马所有的金子都流向了亚洲。

两个帝国都是在北部原始部落民族的冲击下终结的;在其衰落的那个时代都接受了外族宗教:罗马人是基督教,而中国人是佛教。两国并列到此为止,因为西欧在公元6世纪开始陷入了一个持续两百年的黑暗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走向没落;东罗马在公元7世纪由于阿拉伯人进入巴尔干和土耳其而被削弱。中国人的王朝相反在隋、唐时期(公元589~906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了一个空前辉煌的时代。这是世界上一种没有竞争对手的却持续发展了几千年的高度文明,一直延续到17世纪初叶欧洲的快速发展时期。

2。唐代(公元618~906年)——世界文化的中心

唐代是一个惊人的爆破性发展的时代。大唐皇帝把自己的王土向东北扩展到满洲、朝鲜,向南占领了安纳姆(今越南北部地区)。最重要的扩张当属向西北的推进。经过戈壁、穿过草原、越过无数高达5000米的风雪连天的山口,大唐皇帝的军队暴风般地冲过中亚走廊,经过介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沙漠,在遥远的中亚地区建立了军事武装保护国。

重新开通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使中国贯通了与西亚、地中海周围的阿拉伯地区以及南部的印度等国家与地区的联系。唐朝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所在处)成为世界活动的中心。在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中,住有土耳其人、维吾尔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克什米尔人、印度人、僧伽罗人、藏族人、鲜族人。巴格达也像拜占庭一样给这里派驻了使臣。仅在城墙围起来的长安都市里,就居住了数万名外国商人和使者。除长安城外,在唐王国土上还有其他的大型城市,在那里分布有许多颇具规模的外国人居住区。像佛教、穆斯林、摩尼教、东正教、犹太教、基督教等都有自己的教团,都在传教、发展信徒。唐朝成了一个世界文化的中心。佛教徒用石雕、铜铸塑像以及巨幅壁画来装饰他们的寺院。也正是这个时代,纯粹的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的黄金时代,尤其是抒情诗歌空前繁荣的时代。18世纪初叶所整理的唐诗集,收集了2300余名诗人的4。9万余首诗歌。唐朝文化之光越过国界,朝鲜、日本以及越南诸国在此时期学习并接受了中国文化。

唐朝当时属于一个完全开放的世界,它的开放程度对这个地理位置上封闭的国度来说,不仅是前无古人,而且直到1912年皇室时代的终结为止,也是后无来者的。大约公元8世纪时,出现了排外情绪。在公元842到845年间,4600所佛教寺院被毁除、所有外国宗教被禁止。自此,佛教与政治和经济分离,尽管它作为一种宗教很快又复兴起来,但是也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存在。公元906年,唐朝政权被推翻。唐代的光辉与佛教的光辉同时熄灭。

3。儒教文化的高峰——宋代(公元960~1279年)

随着大唐王朝的崩溃,中国陷入了持续约半个世纪的军人混战、诸侯割据的岁月,直到宋代的开国皇帝于公元960年重新统一了中国。唐王朝所掠夺到的中亚也就随之丢失了,而且在北部,辽、夏还占据了长城以外原属于唐朝的土地。宋代的朝廷统治的是一个比较小的王国,而且是一个仅仅关注王国境内事宜的朝代。反思传统文明使得儒教文化,也就是使纯正的中国创造达到了一个辉煌的登峰造极的高度。新儒教运动把儒家的道德学说发展成为包罗万象的哲学,并在其中确定了人的位置。从而,这种以仁、理为主的哲学成了中国社会精英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由此到19世纪末,在这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它不仅是社会精英们人生和思想的准则,而且是维系国家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但是在明代,当那个在唐代那么开放的中国社会逐渐变成了一个封闭、因循守旧的社会时,儒家学说也变成了僵化的教条。在宋代,儒教的复兴却是一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发展运动。如同哲学方面一样,在艺术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富有魅力的、淡色的青瓷和以山水、田园为主的水墨画当属于宋代最美、最崇高的艺术作品,在其中人被作为微不足道的成分自然地表现出来。

宋代的皇帝都是经过严格培养的儒家子弟,身边大臣都是那些精明能干、忠心耿耿的儒家出身的官员。这些管理着国家的官员们,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这种考试很快地就成为社会上流的主题。儒家教育的发展对于印刷业自然地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宋代第一个把唐代的这个发明付之于大规模的使用。大宋朝廷把传统儒家的典籍整理为130卷,于公元953年交付印刷并且由国家发行。私人印刷业则出版了大量的年历、诗歌集、佛教经卷以及其他的许多书籍经典,其中不乏以百万册付印的书籍。一个规模巨大的印刷业由此诞生。就当时书籍印刷在社会的精神和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言,宋代当属世界第一。

■技术:先于欧洲数百年

在技术认知以及使用方面,宋代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1620年,英国哲学家和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出版了其划时代的著作《新工具论》。在书中,他对欧洲人进行自然研究的过程进行了科学分析。他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以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在此方面,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三大发明更说明问题。这三大发明就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第一项发明是在文字交流方面,第二项发明是在进行战争方面,而第三项则是在辨别方位方面。随着它们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发展。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教或者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1

弗朗西斯。培根当时并不知道,这三大发明以及与书籍印刷密切相关的造纸术的发明都是来自于中国。造纸术早在汉代初期即公元前100到公元前200年之时就已发明。中国人把纸用作书写的材料,也大量地用于其他方面:包装纸、手纸、漆画垫纸,他们也用纸制做窗花、墙画,甚至冬季保暖服装,也基于纸的重量比铁轻等特点而作为盔甲辅助材料。纸真正地作为书写材料最早大约是在公元110年左右。如果没有纸的话,中国这种官吏体制国家的建立将是无法想像的。公元8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阿拉伯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守了造纸术的秘密,并以巨额利润把纸销往欧洲。13世纪时,欧洲的造纸术在意大利得以发明,大约晚于中国1500年。【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书籍印刷术大约是公元8世纪初叶在唐代发明的,其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佛教经书必须大量地重复抄写之故。印刷术的第一阶段是雕版印刷,也就是把每页上的文字和插图雕刻在一块木板上。活字印刷术是毕升在1041年到1048年之间发明的。由于汉字拥有数千个字,故此雕版印刷无疑是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取得了难以想像的成就。他们把五种颜色用于印刷,从而形成了能够刊印高质量艺术品的彩绘书籍。印刷术最早进入欧洲大约是在蒙古人的时代。成吉思汗大帝1283年占领了匈牙利,并且已经站在了德国的边境上。雕版印刷很快就在德国出现。1440年,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他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中国先驱的启示。从印刷术的出现到传入欧洲,过去了至少700年。当中国在宋代以数百万册的印数印刷书籍时,中世纪的欧洲仍然靠修士们成年累月的抄写来复制书籍。

磁铁指南针大约是公元前400年最早在中国发明的。当时它的主要用途是确定地理位置,但它却是被看作依据某种磁性技术来确定住宅、城市与地球引力、气力之间的和谐的工具。指南针作为定位仪器最早也许是在唐末或者宋初用于航海的。欧洲从中国人那里接受了指南针,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190年左右。如同造纸术一样,也是在中国人发明它数百年以后的事情了。

火药大约是在唐朝的晚期于公元850年发明的。最初是那些炼丹士们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尝试的结果却是发明了火药,一种后来演变成为大规模杀伤人的武器手段。第一次在欧洲的文字中出现描述中国火药的当属1285年,而此时,火药的发展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它的所有流程:从火药到爆炸品,最后到弹药。

在这四大发明的基础上,宋代的中国还为世界带来了一系列其他的重要技术发明,它们比欧洲的经济和技术发展至少早几百年。

其中成就中最大、持续最长的当属农业技术。早在公元前600年,中国人在播种时就实施特殊的沟种,它确实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公元前400年,中国人就已经使用简单的播种机。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在公元前200年研发出了多管播种机。中国人在此方面的最大成就之一还有,铁犁以及精制的结构特殊的犁片(大约公元前600年,至少在公元前200年就有)。基于这些以及其他方面的技术,中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欧洲。直到进入新时代时,欧洲农作物的收成与种子的比例还保持在4:1时,而中国人早已经达到了10:1。当欧洲人在十七八世纪学习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后,欧洲农业才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中国人还培育出了不同种类的早熟农作物。公元11世纪初,宋朝的真宗皇帝赵恒(公元997~1022年在位)从越南南部引进了早熟稻种,使得插秧到收获的时间从原来的150天缩短到100天,从而使稻子一年两熟成为可能。到15世纪时,中国人已经把稻子成熟的时间减少到60天;到19世纪初叶,这个时间近乎又缩短了一半。相反,欧洲基本上还保持着这种行业差距上的规律,即中国在12世纪时的水平,欧洲人在20世纪才达到。2

中国在冶炼技术方面走得更快。早在公元前400年,中国人就能控制高炉中的所需温度,以便浇铸所需要的铁器。他们发明了一种控制铸铁易脆性的方法,用这种铸铁浇铸了数百万个犁头。而直到13世纪末,欧洲才出现值得一提的铸铁生产,落后中国近两千年。公元5世纪,中国人研发出炼钢技术,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与1864年西门子-马丁技术相当。宋代时的中国在1078年就已经生产出11。4万吨的生铁,这样的生产能力对于英国来说,最早也只是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即18世纪末才达到。

在造船和定向仪方面,中国人显示出他们巨大的先进性。从宋代初期到明朝宣德皇帝在位的最后一次远洋航行(公元1433年),在这近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