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德'康拉德·赛茨
内容简介:康拉特·赛茨讲述了中华千年古老的历史和她“完美的文明”;讲述了十九世纪儒家帝制的崩溃以及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失望;也讲述了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以及之后中国全力发展经济,奠定了未来强国基础的历程。20年后成为经济强国的中国,是否还会陷入古老帝国的传统之中?她是世界的合作伙伴还是霸权者?有一个事实正在被关注:一个世界强国已经崛起。
作者简介:康拉特·赛茨(Konrad Seitz),1934年出生,先在德国学习古典语言学、历史、哲学,后在美国福勒策学院(图富茨/夏威夷)学习国际经济和政治。他曾任外交部长根舍的政治秘书及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12余年,随之先后出任驻印度、意大利大使,继1995-1999年任驻华大使后,又出任驻日本大使。康拉德·赛茨1990年发表《日本——美国的挑战》一书,在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界引起很大反响,之后其作品一直畅销不衰。他是当前德国及欧洲颇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常出现在“中国—东亚问题”研讨会等有影响的学术交流场合中。
目录
出版说明
中文版前言
第一部 完美的文明:18世纪末之前的中国
第01章 扬帆驶出刘家港
第02章 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最进步的文明
第03章 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伦理道德
第04章 靠伦理道德的凝聚力治理国家
第05章 汉人中心的世界秩序
第06章 欧洲人想像中的中国
第二部 古老中国:王朝的崩溃(1793…1949)
第07章 帝王朝代周期轮回的末日(1793…1838)
第08章 内乱外患(1839…1899)
第09章 儒家帝制的终结(1900…1911)
第10章 不存在的共和政体(1912…1937)
第11章 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1937…1949)
第12章 伟大文化的慢性衰落(1861…1949)
第三部 一张白纸: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1949…1976)
第13章 后补的小资产阶级革命(1949…1952)
第14章 社会主义革命(1953…1957)
第15章 “大跃进”(1958…1960)
第16章 一个短暂的休整期(1961…1965)
第17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69)
第18章 大结局(1970…1976)
第19章 毛的遗产
第四部 现代中国的诞生: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1978…1997)
第20章 解放农民和城市改革(1979…1988)
第21章 对外开放
第22章 上海的再生
第23章 从邓的“南巡”到他的逝世(1992年1月…1997年2月)
第24章 邓的政治遗产:一个亚洲的发展中国家
第25章 邓的经济遗产:在一条把中国引向强大的路上
第五部 平稳过渡走向未来:江泽民时代(1997…2002)
第26章 第三代领导登上舞台
第27章 邓的增长模式的结束
第28章 通货紧缩和亚洲危机(1997…1999)
第29章 国家工业危机的爆发(1995…1999)
第30章 第二阶段改革的突破(1997年9月)
第31章 到2010年的市场经济
第32章 成功与失误(1998年3月…2002年9月)
第33章 一个市场经济下的进步党
第34章 大中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
第35章 中国能成功吗?
第36章 2015年的中国:世界上最强大的国民经济体
第37章 世界工业品市场上的“中国恐惧”
第38章 21世纪的中国:合作伙伴还是霸权者?
注释
译后记
出版说明
在友人许文敏先生的推荐下,敝公司有幸成为了《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一书中文本的出版者。该书于2000年在德国出版后,不久便在阿拉伯国家被翻译出版了。德文版已再版了十次。本中文译本系根据德文本2003年的修订版翻译而成。近年来,该书已成为了西方研究中国的经典之作。
该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介绍古老中国那富有盛名的历史,那是她数百年间在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诸方面作为世界最进步的文明国度的辉煌时期;第二部是关于中国在19世纪那最灾难深重、最难以叙说的衰落;第三部讲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重新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第四部是邓小平时代,那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阶段;第五部是江泽民时代,是继承邓的遗产,进行最艰难的改革并且把国有企业逐步导入市场经济轨道的阶段。
本书作者康拉德·赛茨(Konrad Seitz)先生,先后出任德国驻印度、意大利大使,继1995~1999年任驻华大使后,又出任驻日本大使。他是当前德国及欧洲颇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常出现在“中国—东亚问题”研讨会等有影响的学术交流场合中。
本书的两位译者:许文敏先生,现任德国波恩东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哲学和比较文化;李卡宁先生现任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比较及对比语言学。他们曾合作翻译出版过《默克尔总理——迈向权力之巅》(2006年5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一书,本书为他们再次珠联璧合的又一部重要译作。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对书稿中个别不适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的文字进行了删节。对个别引用数字,对“文革”时间的划分等一些内容,我们并不完全苟同,但为了保持原著的系统和完整性,我们予以了保留,仅供读者参考。
最后,衷心感谢该书的作者康拉德·赛茨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如此经典的一部著作;感谢许文敏、李卡宁两位译者的生花妙译;尤其要特别感谢读者您对本书的垂注!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年2月
中文版前言
我非常高兴的是,《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一书的中文译本要在华出版了。对作为作者的我来说,这确实是很高的荣誉。
本书于2000年在德国首次与读者见面,不久便在阿拉伯国家被翻译、出版,现在德国正准备第十次再版。时至今日,它在德国已经成了一本研究中国的经典之作。
该书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介绍古老中国那富有盛名的历史,那是她数百年间在国家艺术、经济以及科学技术诸方面作为世界最进步的文明国度的辉煌时期;第二部和第三部分别是关于中国在19世纪那难以叙说的衰落以及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也就是那要开始重新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第四部是邓小平的时代,那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阶段;第五部是江泽民时代,是继承邓的遗产、进行最艰难的改革并且把国有企业逐步导入市场经济轨道的阶段。
正如本书所预言的那样,中国由此之后走上了其重登世界经济之巅的道路,一条持续奔向前方之路。只要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购买力由人民币折合成美元,那么今日的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只要以目前的外汇兑换率计算,中国已经在超越德国,并将回到世界经济的第三把座椅上。
新的使命和任务伴随着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应运而生,那就是:环境保护问题,防止国内民众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以及改变沿海高速发展省区与中西部落后省区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巨大差距问题。在胡锦涛的旗帜下,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已经把这些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邓小平几乎把经济增长的所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时代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新一代领导此刻所面临的是,给予那以高速度发展为宗旨的经济政策添充上社会保障的能量和环境保护政策。今天的新口号已经是:“社会和谐发展”和“环境可承受的持续发展”。
现在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和规模,以至于它为自己也为整个世界提出了一项这样的重大任务:要以新强国的姿态和平地加入到世界体系中。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消除恐怖主义、维护环境和形成平等而稳固的经济关系诸方面,中国不仅要有责任感,而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陈旧的工业和技术强国必须有意识地让位于新的强国,这在经济领域就意味着:面对“中国的挑战”不是凭借贸易保护主义去维护本国的劳动市场,而是要靠大规模的结构改变来适应发展。
2008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到那时,世界的目光将更加会聚集到中国,目光中的惊奇和赞叹之色彩,比起七百年前马可·波罗眼中的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康拉德·赛茨 (Konrad Seitz)
2007年1月1日写于波恩
第一部 完美的文明:18世纪末之前的中国
第01章 扬帆驶出刘家港
如果此刻退回到1405年夏末,明代皇帝朱棣登基的第三个年头;如果此刻置身于扬子江汇合口,那么港口城市刘家港展现给您的将是一幅如此壮观的景象:一支舰队,一支在这个世界上从未看见过的舰队,正在驶向中国南海,以便由那里出发,驶往大西洋,也就是印度洋,当时的中国人喜欢把它称之为大西洋。一望无际的扬子江面上是丛林叠嶂的红旗,它们覆盖了整个水面;空气中响彻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
“三宝”太监郑和所率领的这支舰队由317艘船组成。想想看,即使在183年后,西班牙的大型舰队充其量也就只有132艘船!在郑和的这支舰队中,有62艘九桅杆的“宝船”,它们是当时世界上所能建造的最大的木船。其中船身最长的是135米,最宽的是55米;而哥伦布在1492年开往中亚,并且在美洲登陆的那三只“核桃壳”船,加在一起也就刚刚66米,假如把这三只船装到郑和的这艘大船里,充其量也就只占半船的容积。这些多层的宝船上装满了礼物,那是准备送给沿途造访的外国王公贵胄的。这些礼物包括:丝绸、锦缎、瓷器、漆器以及其他的珍贵礼物。返航时,这些船将给皇帝带回异国他乡的奇石珍品,还要将所访国度的君主或者他们的使者带回南京,以便他们亲自向大明皇帝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并亲手呈献贡品。为了能够按照礼仪解决那些达官贵客的食宿,这些宝船还设有豪华的客舱和接待大厅。
围绕着这些宝船还有250多艘随航船,其中包括:八桅杆“马船”,去时运马匹到东南亚,返程时携带珍禽异兽;五桅杆的战船以及防御海盗袭击的快速出击船。扈从与将士加在一起,这支舰队大约拥有2800人。【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郑和舰队的使命就是,把朱棣皇帝登基、永乐年号,即“永远保持友好、欢乐”的消息传送到世界各地,并展示这位万能的统治者的权力及其王国。舰队先沿着中国海岸行驶了400海里,随之在福州南部的闽河入海口抛锚停泊。为了等候东北季风,舰队在那里停留了四个多月,随后于12月底开到她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位于蝉木琶的占城(越南南部)。舰队由此横穿南中国海,扬帆驶往爪哇岛(今印度尼西亚),随后开往马六甲,也就是马来半岛的门户。然后再驶往苏门答腊岛,在北部地区上岸暂息。接着,舰队横渡印度洋的东部,在锡兰(今斯里兰卡,下同)靠岸,短暂停泊后又扬帆抵达位于印度西南海峡的海滨城市奎隆,之后从1406年12月份到来年的4月份,驻扎在大型贸易中心城市卡利卡特。然后,舰队借助西南海风,返回刘家港、南京。返程的船上满载着来自郑和所访国家的使臣,他们要前往大明的首都南京,向这位皇帝表达他们效忠的意愿,并请求得到加入这个中心之国的贸易体系的许可和接纳。在舰队回归途中,郑和歼灭了一支占据着马六甲海峡的强大海盗舰队,至少消灭了五千余名海盗,并将俘获的海盗头目带往南京,以便让大明皇帝对他们的生死作出判决。
随后,在永乐皇帝年间又继续了五次远航:1407年一次,1409年一次,1413年一次,1417年和1421年各一次。所有远航都是在郑和的统帅下进行的。
第二次远航时,舰队曾驻扎在泰国的暹罗,并且把暹罗国王志愿派往明朝的使臣带回南京。郑和在卡利卡特安抚了那位新国王,并且把大明皇帝所赐玉玺授予这位国王。
第三次远航始于1409年秋。其使命之一就是把大明皇帝赐予卡利卡特国王的新印授予他,因为这位国王的第一枚大印被暹罗人(原来泰国人的称呼)抢走了。郑和在那里竖立了一个纪念碑,从碑文中可以看到大明朝皇帝对当地马六甲人的愿望,那就是“臣服于中国,以示有别并超脱出那些未开化的野蛮人”。也就是说,这种附属状态并非被视为社会地位的降低,而是得以提高。同时,他把这个新国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以免它为暹罗和马六甲强敌所吞食。舰队此行不仅访问了奎隆和卡利卡特两座城市,同时还访问了卡利卡特的贸易竞争对手城市科钦。归途中曾在锡兰发生激战,郑和打败僧伽罗人的军队,俘获了其国王,并把他带往南京。1411年7月,舰队返回南京。明皇帝赦免了锡兰国王,由此也把锡兰列为附庸国,令其定期进贡。舰队所造访的其他的王侯和首领们向明朝皇帝献上他们臣服的贡物,当然也收到惊人的馈赠。那些随舰队而来的商人们随之获得了在明朝国土上开办商店、销售自己商品的权利,而这种附属于中国的进贡关系极大地刺激了他们与华通商的强烈欲望。附属国通过敬献贡品获得明皇帝回赠的赐品,这种交换在当时不啻为一种贸易方式。
随后郑和三次出使南洋。
第四次远航(1413年秋到1415年8月)经卡利卡特开往波斯湾的霍尔木兹,这是著名的宝石、珍珠、珊瑚贸易地。归途中,郑和平息了苏门答腊岛北部地区的内乱,扣留了叛军首领,并把他带往南京。
第五次远航(1417年到1419年)的任务是,把那些随第四次远航舰队来到南京的外国使节们送回家去,因为他们在南京已经生活两年了。舰队在霍尔木兹稍事休整后继续行驶,第一次访问了位于红海入口处的亚丁,随之扬帆沿非洲东海岸继续前行,直抵马林迪(今肯尼亚的港口城市蒙巴萨附近)。舰队在非洲东部地区装上了满载野兽的贡品箱,有狮子、豹子、单峰骆驼、鸵鸟、斑马、犀牛以及作为最珍奇的动物的长颈鹿。
这支舰队还于1421年再次开往非洲东部地区,以便送那些在此之前已经前往南京的外国使节们回国省亲。
舰队在1413到1415年的第四次远航中,在从北苏门答腊岛前往锡兰的途中,数艘船只离开主舰队,并向北驰驶入孟加拉湾。归途中,他们带上了当地的国王。这位国王要呈献给明皇帝一只珍禽异兽:一只他自己从东非获得的长颈鹿。随后的远航自首次抵达东非时起,就陆续把长颈鹿运回南京。中国人把长颈鹿看作童话中的“麒麟”,它的出现意味着国家有了一位仁慈、英明的皇帝,预示着王朝处在“永和”盛世。
事实上,此刻的中国处在其最强盛的时代。皇帝的光芒普照着整个亚洲:从亚洲东北部经日本到朝鲜,再经东南亚到南印度诸岛、波斯湾以及东非海岸,所到之处的国家及其贸易城市都臣服于这个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大明皇帝,至少从表面形式上是如此。一个由中国主宰的、环绕着亚洲的贸易世界就这样形成了,它覆盖了北起日本海和东海,南到南海和印度洋的整个地区。
臣服于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并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中国文化,这在当时是与中国通商的一道门槛,对此许多外国统治者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不仅可获得贸易的特许,而且可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在对付国内暴乱方面获得某种保护,从而巩固了自己管辖地区的和平与安定。在大明皇帝那儒家道德力量不能自然普照到的地方,郑和就借助于自己的舰队,去说服那些地方的当权者,让他们认识到臣服于大明皇帝的好处。当然,在当时,中国人也只是满足于顺我者善待之,逆我者撤换之,而不是自己去统治这个地区。
永乐皇帝的贸易王国是完全另外的一种,它不同于百年后欧洲人在世界上所推行的那种殖民地式的统治。对这些外国人,中国人既不奴役他们,也不驱逐和灭绝他们。他们的做法既不同于16世纪墨西哥、南美的西班牙征服者对土著印地安人的做法,也不同于英国移民在北美对待印地安人的方式。中国人不在海外建立那种要自己去统领的殖民地,而是满足于他们对至高无上的中国皇权的形式上的认可,并按照中国人的规则与中国通商。如果不考虑道德问题的话,那么与欧洲殖民地统治者所建立的贸易体系相比,中国这种以宗主国身份所制定的规则及其贸易体系还是比较合理与经济的。而欧洲人真正意识到这一点,那已是在大约四百五十年后,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灾难性的打击之后。
在15世纪的上半叶,中国控治着海上。假如它的舰队此时绕过好望角,出现在欧洲港口,那么它的世界霸权地位也许将会受到打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