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gl]凰涅天下-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叶梦得这番表态,既是出于对李纲的信任——信任他的能力和魄力,户部不必去干涉;同时,也是表态对李纲的支持。作为户部参政,他早就有推行方田均税的想法,即使会损害他自己的利益,但与方田均税的政绩比起来,损失一些田产收益就不算什么了。

    李纲接诏后的头一桩事,就是申调李椿年,朝廷准奏,授李椿年从四品敷文阁待制,调任户部经界局任局丞,即李纲副手。

    李纲做的第二桩事,便是制定经界章程,首先就是经界两府宰执名下的田产,第二步是经界三品(含)以上高官的田产。

    这是政事堂早就议过的,胡安国同意经界的条件,就是先从宰执、高官经界起,得到丁起、赵鼎、叶梦得的赞同,而之前工部参政章谊反对、兵部参政朱敦儒不表态,主要就是担忧经界法虎头蛇尾,若从宰执高官开始,倒是可以一试——于是政事堂多数宰执通过,才了了户部措置经界局的成立,而非同意刘一止和李椿年的奏请,在荆湖南路行经界法。

    二月,朝廷下诏,经界宰执田地,重新评等定税。

    朝野喧动。

    许多人恍然大悟,难怪朝廷重新起用李纲。

    然而事实上,经界法推行的第一步——对宰执名下的田产经界量税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挠。

    从去年十月起政事堂有这个意向,到今年二月正式施行,中间有三四个月的时差,足以让相公们清理自家和亲属的田产,那些偷税漏税的,强取豪夺的,该补的补,该退的退,该报的报,若有胆子做其他手脚,就得有信心瞒过李纲的清查——至少有问题的相公没有存这个侥幸之心,比起查出来后声望上受到的损失,宁肯损失田产上的收益,盖因经界已成大势,不会因一两位相公的阻挠而断,若是明智的都能衡量出前途声望与田产孰轻孰重。

    户部经界局首先清查宰相丁起名下的田产。

    丁起名下田亩一千零二十顷,绝对是田产大户,但田地来源正当,而且实际亩数与纳税地册相符,无有隐瞒、漏税——唯一需要重新确定的是土地的肥瘠等级。

    作为百官之首,丁起竖立了一个很正的上梁。清查结果出来,宰相的美誉度又提升了。

    紧接着,是户部参政赵鼎——同样是一根很正的上梁。

    接下来,按序清查叶梦得、胡安国、朱敦儒、范宗尹、章谊、谢如意这位六位相公名下的田产,包括其直系亲属的田产。

    总的来说,政事堂的相公们都算得上廉洁。除了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外,有御史台和谏议院的锐目盯着,京城的官员们都不敢太放肆——南廷御史台和谏院敢言敢谏可称历朝之最,即使皇帝都无法左右,若有哪个高官被御史和谏官盯上了穷追猛打,基本上没有幸免的。

    不过,官员**往往有一半是败在亲属身上。

    丁起和赵鼎能够很正,跟他们亲属少也有很有关系。丁起的父亲是奸臣丁谓,在丁误谓丢官被流放时,丁起一家兄弟就死得差不多,如今只有六弟丁超,丁起既扶持小弟但也严厉约束,没有违法乱纪事。而赵鼎早年丧父,是由寡母养大,他是家中独子,没有叔伯兄弟。至于两人的族亲,那就远了,不是直系亲属,对官声风评影响不大。

    相比起来,政事堂其他相公的直系亲属都不算少数,其中可能就有几个“烂亲戚”拖后腿的,但有三四个月的缓冲,该告诫的、该清理的也都差不多了。

    人皆有私心,就算再廉洁奉公的官员,心里也有个亲疏远近,要讲些人情世故,区别在于私心多少和克制与否。但这个时节,即使处事最私的范宗尹,也不愿才经历停职反省后又撞到“兼并土地,隐税漏税”的炮口上,书信严厉告诫家中及亲属,有问题立即补救,否则查出来自己担责,他不会出力庇护。

    这些亲属的最大仗势就是朝中有相公,为了自家相公的仕途,即使要他们放弃一些利益,也是必须的,否则相公没了前途他们也就没了“钱途”,有识见的都知道该怎么做,即使没那识见的,在自家相公的压迫下也必须割肉舍财。

    有了这些相公自己清扫“后院”,户部经界局的行动就顺畅了许多。

    而且,李纲推行经界法也是有策略的——经界局下发措令,凡是自清自报的,可以不追究以前隐瞒漏交的税收,但若由经界局查出来,则连同以前年度漏交的一并补上,并要处罚金。

    在软硬兼施的策略下,至四月底,经界局便完成政事堂所有宰执及其直系亲属名下田产的经界定税,并建立砧基簿,取代原来的地簿和税册。

    接着,是对枢密院执政及其直系亲属的田产进行经界量税。

    枢密院共五位执政,枢密使一人卫希颜,副枢密使两人——种瑜、李邴,签枢院事两人——吴阶、韩世忠。

    卫希颜名下的田产约有三百顷,其中一半已转给凤凰书院和朱雀书院,作为书院田产。至于直系亲属,两个叔叔都没有田产,一个姊姊两个妹妹,嫁出去两个——按大宋律法嫁妆田才属于直系亲属田产,至于夫家名下的田产,则属姻亲产业,不在此次清查范围内;三妹希嬛名下的几十顷田产都是经得起清查的。论起来,名可秀的田产最多,但两人的关系并未公开,何况律法上也没有同性婚姻之法,即使两人关系公开,名可秀的产业依然是自己的,与卫希颜没有相干。

    枢府另外四位执政中,田产最多的是韩世忠。这个史上有名的抗金将领很喜欢当“田舍翁”,所得银钱赏赐多半拿去置了地。而李邴、吴阶和种瑜名下的田产也不少。但卫希颜对这些心腹的约束很严,她可不希望出现个拖后腿的,所以就算比较贪财的,也不敢做强取豪夺的事,名下田产都是正经买来的,经得起清查,有个别隐产漏税的也都赶在清查之前申报当地官府补上了。

    经界局有了前面推行的经验,进度更快,至六月中,便建起枢府执政及其全部直系亲属的砧基簿。

    七月,朝廷下诏,经界三品(及)以上官员田地,如有官员破坏、阻挠经界法,处以徒刑。

    至年底十二月,经界定税完毕。

    次年正月,朝廷下诏,在荆湖南路设立经界所,归属户部经界局,任命转运使刘一止兼任提举官,在荆湖南路推行经界法,并令从官户清查起,若有破坏、阻挠经界法的,没收其隐瞒田产,并处以徒刑。

    四月,朝廷再次下诏,在其他诸路均设经界所,由各路转运使兼任提举官,在本路推行经界法,并令从官户清查起,若有破坏、阻挠经界法的,没收其隐瞒田产,并处以徒刑。

    即使有这些严厉的诏令举措,便在推行过程中,仍然遇到有不少阻力。不过,有两府宰执和三品以上的高官经界在前,即使地方上的官户、豪强手眼通天,也断绝了通往最高层的路子。而一项政令能否推行到底,取决于上面决心有多大。只要皇帝和政事堂不动摇,不管地方上的阻挠多大,政令也会坚持推行下去,如果执行者不得人,那就换人换官,有了杀鸡儆猴的前例,那些有心拖拉或敷衍的地方官员也就不敢不尽力了。

    至建炎十年六月,荆湖南路的经界均税完成。

    至建炎十一年六月,各路经界均税先后完成。

    经统计,全国诸路州县共清出隐田一百二十七万七千五百余顷,每年可给国库增加两税收入约四成。

    当经界法正在各路推行时,户部进行两税改制。

    建炎十年九月,朝廷下诏各地执行新的《两税法》。

    其中规定:凡有田者,包括官户、民户,家有田产千亩以下的,维持十五税一不变,家有千亩以上的,其超出部分按十税三纳税。

    也就是说,田产越多,纳税比例越高,多田者多税,少田者少税,以此遏制富室兼并土地。

    又规定:两税纳税者不分主、客户,而以直接耕种者为纳税对象。

    也就是说,农户租种田地的,官府向租种者收税,而不是向土地所有者收税。这条法令的好处是减轻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如果佃户是向地主交税,而不向国家交税,就会造成无地农户对地主的依附加深,而失去对国家的依附。

    又规定:凡客户租种土地,主户向客户收租不得超过十五税一。

    这是为了遏制富田者向佃户收取高额地租,减轻土地豪户对租地农户的盘剥。

    “即使推行了经界均税,即使改革了两税法,也不能实现贫富公平,”名可秀对此评价道,“只能说,暂时遏制了土地兼并,暂时减轻了乡村下户负担,暂时减缓了贫富拉大。”

    她对丁起、赵鼎道:“变革不易,维持更难。要想将经界法、两税法长期维系下去,要靠吏治和吏制。地方官员清明了,强取豪夺、压榨农户的事就少。选拔任用官员首要重德,但吏治又不能完全倚赖官员的道德,毕竟人的私心难以消除,必须有吏制作为约束。要将道德和制度并行,不可偏废。”

    儒家讲道德治国,法家**律治国,道家讲无为治国,墨家讲兼爱治国——名可秀认为,“治国不应该是单腿而行,要想身子走得平衡,两只胳膊、两条腿,都少不了。”

    譬如名可秀主张相权,对于皇帝,那就应该“无为,垂拱而治”。

    譬如墨家的兼爱,是要求人们除了爱自己的亲人外,还要爱别人,这就是善心。名可秀成立共济会,就是推行墨家的兼爱思想。

    “大道之途,非独一家。治世之法,百家合流。”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上章论大道公平,在孔子、老子、墨子……以及《礼记》这些著作中,都能找到影子。

    若论经学造诣,名可秀不一定比杨时、尹焞、胡安国这些大儒更为精深,但她的优势是不囿于一家之言,思维开阔,故而能够归纳总结出别人看不到、想不到——或者说不敢想的观点。有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思想有多远,你就能看得多远;或者说,思想有多高,你就能站得多高——名可秀这个人物,大抵就是如此。

正文 355红袖添香

    就当南廷准备推行经界法的时候;西夏与北廷的银钱换土地协议终于达成了——经过长达一年半时间的谈判,主要是讨价还价;连一贯钱都要争个半天,最终签署协议的那一刻两国使团的成员都有种泪盈于眶的解脱感。

    按照协议,北廷占有的原北京路州县——除了卫希颜预计的“辽西走廊”保留外;其余一府四州及大定府南四县;统以三百五十七万六千八百一十五贯的价格转给西夏。

    按照协议,西夏必须一次性付清款项;除了金银铜钱支付外;还可以用驼、马、牛、羊、药材、青白盐作价相抵——起初北廷提出可用马和粮食作抵,但夏人也鬼精;只同意给少量战马;粮食则免了,夏国自己都不丰裕,反提出用夏产青白盐作抵,但北廷并不缺盐,谈来谈去,才勉强同意接收二十万石,但价格压下去了一半。

    卫希颜从军事角度分析这个协议,“骆驼、马、牛、羊药材可用于作战和后勤,但北廷要盐何用?放二十万石青白盐进入西境,难道又是用来以盐换粮?”解决西境边军的军粮运输?

    这个办法雷动在占领幽州路后就又用过,吸引商人运粮到幽州路换取清州、沧州、滨州等沿海盐场的盐引。

    陕西历来是中原地区产盐地,宋朝则为宋夏分据,在宋境内有解州盐池,产盐量很大,但味道苦涩,论质量远不如西夏境内出产的青白盐,而且青白盐的价格还比解盐低——如果北廷以青白盐实行“以盐换粮”,估计北廷商人会很乐意运粮到陕西边境。

    卫希颜这是从军事角度分析,不过名可秀的着眼点却不在军事上,她说道:“以盐换粮是一方面,但北廷用意恐怕不止于此。”

    她沉吟了一会,理清思路说道:“以前,陕西解盐价高,宋商便与边境宋军勾连,违反朝廷青白盐禁令,从夏境私贩青盐到宋境卖出,获利达三五成——既损朝廷盐课之利,又让西夏通过青白盐得了大量银钱,转而购买粮食,充盈国力。太宗皇帝诏行青白盐禁令,就是为了避免夏国以盐获利,但明面上禁了,私贩却猖獗起来——西军上下都靠贩盐获利,兵商勾结,仅凭一纸法令焉能禁止?究其根底,还是在利字上,没了利,私盐不禁而绝。”

    因为西夏的青白盐价格低,即使私贩到宋境卖得比解盐价低一些,盐商仍然获利两三成,因此盐商都只从榷盐务买少量盐引到盐场提盐,而铺售时则大量夹卖西夏青盐,使官府的解盐滞销,严重影响了陕西路的课盐收入。

    雷雨荼掌政后改革盐政,政事堂下文诏令永兴、秦凤二路转运司大幅降低解盐价格。由于官盐滞销,经年累下来已堆积成山,而每年又有新盐出,积占仓库又耗管理之用。转运司按雷雨荼的命令,将解盐降低到只有原价的两成,比青盐还要便宜一半,并且在布告中说,这个价只在半年内有效。于是百姓纷纷抢买解盐,很多人家都买下了一年的量存着。

    这下可坑苦了那些走私青盐的宋商,只能将青盐卖给不看重价格的富室人家,但食盐不比粮食,一日消耗极少,而富户只占总人户的极少数,也不愿意购买太多囤积——许多私盐商人赔得血本无归。

    半年后,陕西的解盐榷价回升,但比起青盐的价格仍然低了两成,百姓买盐还是买解盐。

    这么一折腾,再也没有宋商冒着杀头的危险,过境贩运利润变薄的青盐,而西军勾连商人贩盐的活动也刹然而止。

    雷雨荼此招好比釜底抽薪,西夏青白盐由此积滞不销。尽管夏国许多平民和奴隶都还吃不起这种盐,但贵族和商人们也不愿大幅降价卖给贫民,宁愿让盐堆在那里。是以夏国和北廷商谈置换协议时,才急着想将青盐推出去——即使压下一半价格也愿意。

    这个价格低到相当于降价卖给贫民的贱价,当然夏国不会在国内降价,因为这会影响整个盐价——一旦贱价,青盐的价格就再难提起来。这与卫希颜所知的那个时空中,西方出现经济危机时,商人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价销售,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西夏君臣不知道什么是商品价格的弹性理论,但不妨碍他们做出实际的利益分析。再者,对于西夏君臣来说,用这些卖不出去的青白盐替代真金白银置换土地,那肯定是大占便宜的。何况,夏人心里还怀着鬼胎,想着利用大量青盐进入宋境,扰乱北廷官榷价格,使其蒙受盐课损失。

    名可秀却嗤道:“西夏人的谋算必是要落空的——论财治之道,雷雨荼远在李乾顺君臣之上。”虽然她和雷雨荼是对立阵营,但她对雷雨荼的评价却颇公正。

    卫希颜很感兴趣地问她:“若是你,如何消化这二十万石青盐?如果全部解给商人换粮,这么庞大的数量定然会影响官盐的榷价。”

    名可秀没有直接回答她,说道:“盐乃民生之物,同粮食一样,不可贵价。朝廷以榷盐牟取暴利,原非仁政,盖因大宋养兵百万,必得靠榷卖之利来支应军费。如今南北分立,两朝各行兵改,讲的是精兵器利,而非兵多为强,这就减少了军费开支。再加上去除军中吃空饷、上下污私军费等弊政,养兵之费又可节去一半。这样一来,即使朝廷盐课收入减少,军费也能支应。再者,盐价降低虽对官盐收入有影响,但也非收入锐减,盖因价格降低,发售量增高之故。”

    名可秀目光含笑,看了卫希颜一眼,说道:“希颜若关心一下盐政,当知本朝的官盐榷价已经降了三次,现在五等海盐的官榷价为五文一斤,市铺售价十文一斤,即使贫户小民也买得起。——去年刑部犯案统计,以私盐入罪者无一人,盖因走私贩盐已无大利。”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市面上的私贩盐没有了,而百姓日用却无减少,则官盐场的发售量自然就增多了。而且,因为盐价已经很低,小民百姓以前用盐紧巴巴的,现在也可放宽松些,于是人户用量增大,盐场的榷出量自然也随之增多。

    此即薄利多销。当初,南廷官盐降价策令一出,不可避免地对盐课大有影响,但一年统算下来,却也没有出现悲观者预料的盐课损利一半的景况。

    卫希颜对经济之务不擅长也提不起兴趣,往日自然不会关心盐政之类,这时才知朝廷已革盐政,便笑道:“莫非北廷榷盐价也降了?”

    名可秀回答说:“先后已降过两次,不过,同类盐价仍比我朝高出两成左右。”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北廷面临着金、夏两大边患,养兵比南廷多。

    她回答卫希颜头一问,说道:“此次北廷得了西夏二十万石青白盐,如果不想造成盐价直接拉下,可以只取一半以盐换粮,另一半囤积军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