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谢相-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疲惫,挥了下手,道:“送将军出宫。”
  梁集被泼了一盆冷水,怒火被熄灭了,能冷静下来了。他怔怔地看着太后,终是没再说话,颓然离去。
  
  他一去,大殿便当真静了下来。
  太后坐了一会儿,站起身,走出殿去。
  日光刺目,殿阶上的雪都扫干净了,踏在阶上,毫不滑人。太后缓缓往寝殿去,欲歇一觉。她眼下除安静歇着,似也无事可做了。
  一入寝殿,一名宫娥便走了过来,小声道:“太后回来了。”
  她低着头,胆怯得很,站在太后身前,身子也略显瑟缩,仿佛就怕做错了事,引得太后生气。太后看到她,止了步,她忽然笑了一下,问道:“大祸临头,你是要陪在我身边,还是要趁早觅一生路?”
  绿竹一直在太后寝殿侍奉,且太后又藏着她,不使她与外人接触,自然不知外头发生了什么。可她每日侍奉太后,却知晓太后的情绪。这几日太后的确格外易怒一些。
  闻太后此言,她唯恐太后又朝她发怒,忙跪下磕头:“婢子自是要在太后身边尽忠的。”
  太后见她那张与谢漪极为相似的面容,在她面前磕头求饶,便觉快意,然而想到这人终究不是谢漪,又觉心中一空,甚是无趣。
  她不知哪儿来的怒意,握住绿竹的手腕,将她拖了起来。
  绿竹惊惶不已,却不敢有半点挣扎,太后的手劲甚重,将她手腕都捏红了,她咬了咬唇,眼中浮现泪意,惶然似林中小鹿。
  太后对上她那双可怜的眼睛,心中忽然一梗,松了手,独自往内室去。
  谢漪体内的毒渐渐清尽,医官们尽心调养,断言必不会留下什么病症。刘藻大悦,依承诺,封赐几名医官,也当真封了军医为列侯。
  大臣们见此,自是要谏,说到底,治病救人不过医家分内之事,行分内之事,却得此厚赐,未免恩遇过隆。
  刘藻却不管,于她而言,能治好谢相,便是大功,执意将那军医封了侯。
  这是在朝上发生的事,刘藻未说与谢漪,谢漪不知此事,只是她身子好了许多,可下地行走了,便欲离宫回府。
  刘藻哪里舍得,竭力留她,不肯让她走。
  “姑母辛苦多年,好不容易歇一歇,不如趁此,多歇上一阵。养好了身子,再回朝处置政务,也不迟。”刘藻哀声劝道。
  她要留谢相在宫中,一半固是舍不得她回去,一旦谢相走了,她又不能每日见她了。另一半则是谢相回府,相府无主事之人,谢相无人照料,她放心不下。
  这回谢相受伤,虽治好了,可其中的艰险,刘藻永远忘不了,更不必说她的自责,内疚,与想要对谢相好的一腔热忱。
  “也不能一直在宫中,哪有丞相久居禁宫的道理。”谢漪说道。她再长住下去,大臣兴许就要疑心,她是被陛下囚禁了。
  刘藻暗道,丞相不可,皇后可。谢相若能做她的皇后便好了。可这话,她又哪里敢说,只好道:“从前没有,便从朕始,君臣相得,自来便是佳话。”
  谢漪还要再言,忽闻胡敖来禀,廷尉求见。刘藻便似寻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急声道:“朕去见廷尉,姑母暂不必着急,待朕回来再论。”
  说罢,忙不迭地跑了。
  也不知是从哪儿学的耍赖,从前见她是很沉稳的。谢漪望着她飞快跑远的身影,甚是无奈,却也着实没有办法。
  她自可趁着陛下不在,悄悄离去。只是想到陛下忙完了一日,回来却不见了她,必会伤心。谢漪不忍见她伤心,只得由着她耍赖。
  她下了床,在殿中走动,躺了许久,人都闷坏了,又命宫人开了殿门,出殿去走了走。过了一个时辰,刘藻仍未回来。谢漪看了看天色,知今日是出不得宫了,不免有些丧气。
  她不由自主地想道,她是不是太过纵然陛下。
  陛下年少不懂事,她便该代她抉择,怎能一直惯着她。
  可要当真对她冷下颜色,谢漪又不忍心,到底是她养过孩子。何况,她不久便要离京了。
  谢漪在殿外走了几圈,待宫人来劝,要她歇一歇,方又回到殿中。
  殿中处处都是刘藻的痕迹,她身处其中,难免就要想到她。谢漪不由想到陛下心中的那桩荒唐事。她不免回忆往昔,思索是否是她何处行止不当,教坏了陛下。
  正如孩子长歪了,长辈也不愿当真去责备,总想往自身寻找缘由。谢漪也是如此。她再生刘藻的气,刘藻在她心中依旧是好孩子,天真单纯,误入歧途,并没有什么坏心的。
  谢漪在殿中坐了一会儿,心绪却越加烦乱。她想到温室殿中有一间静室,先帝就常在静室中静坐静心,这是老臣们都知晓的。
  不知陛下可还留着那处。
  她想着,便站起身来,往静室所在去,见静室犹在,她推门而入,走了进去。
  静室正中,有一半人高的铜灯,背对着门而立。铜灯上还披了一件外袍,看纹样,是皇帝的衣袍。
  谢漪不由奇怪,走了过去,绕到铜灯身前,看清女子面容,不由一怔,心中觉得又气恼,又羞耻。她呆了一呆,欲见铜灯全貌,便伸手扯下外袍。
  外袍下,铜灯衣衫半褪,香肩裸露,乃至胸前的风光,都展露在眼前。
  谢漪抓着外袍的手颤抖起来。
  门外响起脚步声。
  “姑母。”刘藻兴匆匆的声音响起。


第52章 
  刘藻自宣室回来,想到一事,正兴致勃勃地要与谢漪说,入殿来唤了一声,却见殿中无人影。她奇怪谢相去了何处,又想谢相若要回府,必会与她说一声,不会趁她不在就走了,必是还在宫中的。因而她也未唤宫人来问,自在殿中巡视一周,便见静室的门开了。
  刘藻大惊,连忙走过去,到门口,见谢漪站在灯旁,铜灯上披着的衣袍在她手中,已被扯了下来。
  刘藻脑海中一片空白,心内已慌到了极点。谢漪抬头望过来,她的眼中有怒意,有愤恨,有失望,有痛心,使得刘藻的心重重地跌落。
  她缓缓地走过去,走到谢漪身前,欲为自己辩解,却又无从说起,此事确实是她做得孟浪,怨不得谢相生气。她低声唤道:“姑母……”
  她若不说这二字还好,一说,谢漪一阵天旋地转,几不能站立,刘藻忙伸手扶她,谢漪猛地推开她,抬手就是一巴掌。
  她盛怒之下,手劲极大,刘藻被打得偏过脸去,白皙的脸色留下掌印,很快便浮肿起来。她懵了一下,齿间漫起血的甜腥,嘴角破了。
  谢漪打了她,心中没有半点快慰,只觉心灰意冷,也不愿再看到她。她稳住身形,往外走。
  刘藻醒过神来,忙追到室外,她什么都顾不得,脑海中依然混混沌沌,可本能却支使着她,要她做些什么,努力挽回一二。
  她从身后抓住谢漪的手腕。谢漪止步,冷冷地看她,像是在看一生人。
  刘藻被这目光刺得万分难受,只觉无地自容。她缓缓松开手,低下头,与她认错:“我知此事,是我做错了,姑母恼怒,是应当的,打我也是我该受的。”
  谢漪合起眼睛,不想再看她。
  刘藻见她根本不愿再听她说了,有些无措,想到那盏铜灯,更是追悔莫及。谢相看到了铜灯,会如何想她?她觉得自己光是站在谢相身前,都是个笑话。可谢相盛怒而去,她要见她,就不知是何时了,心中便急了,将心里话都说了出来:“我对姑母倾心,已很久了。一片心意,都是真的,并无亵渎之意……”
  她磕磕绊绊地与谢漪剖心,可谢漪却不想再听下去了,她的心像是碎成了粉末,往日的疼爱都显得那般可笑。她睁眼看着刘藻,还是这副容貌,还是这个人,还是她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孩子,却这样来羞辱她,伤她的心。
  她只问了刘藻一句话:“你可对得住我?”
  刘藻顿时哑口无言。
  谢漪彻底地失望,自嘲一笑,转身而去。
  谢漪一去,刘藻过了许久,都没有反应过来,直到胡敖入殿,见了她脸上的伤,惊呼一声,方将她惊醒了。
  她知要得谢相的心不容易,可又觉得,并非毫无希望,她努力努力,谢相见了她的真心,兴许就接纳她了。
  刘藻长那么大,看起来坎坷周折无数,先是生来丧父,未长成又丧母,幼年之时,为不碍新君的眼还被逐出宫门,好不容易长大,又经一场大病,险些去了,病愈入宫登基称帝,却是个傀儡。
  这一连串经历,在谁看来,都是将人一生的苦难都受尽了。但其实不是,有谢漪护着她,她并没有受什么苦,经什么难。
  一帆风顺惯了,到了此事上头,竟也未能看清,只顾着自己欢喜。
  谢相问她是否对得住她。她答不上来,她心中知道,她对不住她。她只是刻意忽略了,只紧着自己的心思,设想有一日能得谢相之心,该有多好,却从未想过,她知晓了她这离经叛道的心意,该有多伤心。
  “医官就在偏殿,臣召他们来,为陛下上些药?”胡敖凑到身前,小心请示。
  刘藻摇头:“不必。谢相家去了,令他们都往相府去,好生照看谢相的身子。”
  胡敖一看便知陛下的伤是谢相打的,为的什么,他也猜到了些,当即半句也不敢多言,忙下去办了。
  刘藻浑浑噩噩地入了静室,衣袍被丢在了地上。她过去拾起,望着那铜灯,不由懊悔,她当初为何要铸这盏灯来。
  谢漪一去,刘藻就见不到她了。
  她再未上过朝,也未入过宫,刘藻想她,欲往相府相见,但有许多次,她都到了相府外了,却又不敢入内。她让谢相伤透了心,谢相不会愿见她的。
  她只得又回宫去。
  只是朝上的谢党却有了主心骨,行事格外锋锐起来。刘藻见此,忙与谢党应和,双方联手,逼得太后与梁集节节败退,无招架之力。
  谢漪回府一月后,老夫人被送回了家中。
  刘藻那日兴致勃勃地回到温室殿,要与谢漪说的,就是这事。既然太后不足惧,她们也无需再在人前扮冷淡,她便可去相府迎老夫人了。那时她还想过要与谢相一同去的。她知道了一些往事,但还有许多来不及知晓,到时,正可由谢相与外祖母一同为她补上。
  现在,自是再无可能了。
  刘藻换了衣袍,去往旧宅,见外祖母。
  外祖母在相府住了许久,旧宅却仍井然有序,并无半点荒废破败,可见是谢相派了人代为照看。
  刘藻见此,想到谢相周致体贴,为她事事都兼顾到了,又是无尽悔恨。
  外祖母不知她心事,拉着她的手,在她从前住的那处院中,与她说着小时的事。刘藻穿了身靛青的曲裾,坐在廊庑下,望着院前那方小小的池塘,一面听着,一面又有些出神。听了一会儿,她终是忍不住,问道:“外祖母可见过谢相?”
  老夫人一听,十分不赞同道:“怎可这般生分?你该唤她一声姑母的。她对你有这等大恩,你纵是皇帝,也当知恩图报,不能总这样生分,让她寒心。”
  刘藻听到知恩图报四字,泪意一下就上来了,再听到寒心二字,更是心如刀绞,她当真难以想象,谢相见了那铜灯时,是如何痛心,又是何等失望。
  “我没见到她。说来也怪,我在相府时,丞相待我甚礼遇,每月总会亲至两回,看看可短缺了什么,又问过仆婢可有怠慢,有时也会与我说一说禁内之事,宽解我心。但我离府,却是一管事来送,并未见丞相的面。依她周到的秉性,的确反常。”
  外祖母说着,拉住了刘藻的手,道:“我不过一黔首,攀不上丞相,她待我这般郑重有礼,全是因你的缘故。要说是臣子侍奉君王,断不致尽心至此,她对你是真心爱护,事事都替你先想到了,为的就是使你过得轻松些,你过得好,她宁可自己累一些,操劳一些。”
  刘藻听着外祖母说着谢相待她的种种好处,强忍住泪意,点了点头,却不敢说话,恐一开口就泄露悲声。
  老夫人嘱咐刘藻厚遇谢漪,为的其实也是她。她殷殷嘱咐道:“天子注定就是孤家寡人,你父母缘浅,其余汉室宗亲,自来无相见,更无真心待你的。如今只我与丞相二人了。我上了岁数,没多少日子了,待我去后,你便只剩了谢相一个亲人。你再这般生分,连声姑母都不肯唤她,她寒了心,离了你去,你便当真是个孤家寡人了。”
  自旧宅出来,时候已不早,可刘藻却不想回宫,她越发地想念谢漪,在旧宅外徘徊了片刻,终是拐去了相府。
  她不敢走近,怕人看到,禀与谢相,便在小巷的拐角悄悄地看上两眼。相府门前,有不少人往来,门子站在门口与人行礼,有一些令人引入,有一些则拒于门外,还有一些则收下了名帖,分毫不乱。
  刘藻只挂念谢相伤势如何,可已大好了。她有一月没有见过她的面,每时每刻都在想她。她专心政务,每一道奏疏都认真批阅,接见大臣也从无懈怠,唯恐有分毫怠慢,谢相知道了,会对她更失望。她说过,她希望她能做一明君。
  可她没来上朝,也无奏本递上,除偶尔大臣们口中提起丞相,便像在人间消失了一般。今日听了外祖母这句孤家寡人,刘藻不由害怕,害怕她那样一个温柔的人,被她寒了心,再也不肯理她了。
  街尽头忽然来了一辆轺车。刘藻认出来那是谢相的车驾,她先是一喜,下意识地睁大眼睛看过去。
  轺车渐渐驶近,刘藻的视线穿过诸多甲士,看到了车中那人。她身着丞相的制服,戴冠,跪坐在华盖下阖目养神,距离有些远,又不时有人影遮挡,刘藻看不清那人的容色。她不禁着急,目光不住地转动,欲躲开人影,仔细看一看她。
  轺车至府门前,停了下来,谢相睁眼,刘藻一惊,忙侧身躲到墙后,怕她发现了她。门子与上门之客的行礼声隐约传来,刘藻竖起了耳朵细细地听,仿佛听到谢相的一声免礼,仿佛又没有。
  应当是没有的,隔得这样远,谢相一人的声音,哪里传得过来。刘藻失落,她着实忍不住,稍稍地走出一些,想再看一眼谢相。
  然而待她再望过去,相府门前已空无一人,谢相走了,往来的宾客也走了,仿佛方才的人来人往,都只是一场幻梦。


第53章 
  刘藻远远地见过谢漪一回,一路惘然地回了宫,到宣室殿中坐下,见了一案简牍,又忽有了依托。
  丞相有伤,故而不上朝,然时日一久,伤势大好,再不上朝,便不妥当了。再过几日,她必会来的。
  刘藻取过最上头的一卷简牍,是长乐郡所上,禀治下春耕之事的。竹片打磨烘烤,制作得光滑莹润。刘藻拿在手中,指尖不由自主地摩挲这卷竹简。
  春耕之事,已将要春日了。她转首望窗外,窗外已是黄昏,天空灰蒙,狂风大作,依旧严寒。刘藻站起身,踱至窗边,便见天况虽寒,窗前那株银杏树已抽嫩绿的芽,在这天寒地冻间,犹显生机勃发。
  刘藻一时出神,不由想到,倘无那事,再过上一月,春意更浓之时,她本可与谢相一同行春。听闻每到春日,五兆原上生机涌动,风光明媚,往来游人,行之如织,一侧还接渭水,渭水水波清冽,还可垂钓岸边。
  可惜而今全成了空谈。刘藻呆了一会儿,回到案前坐下,将案上简牍一道道都翻开来看,仔细思索,做了批复。
  待奏本全部看过,时候已近子时。
  谢漪虽还未还政,但已将许多奏疏都送入宫来,请皇帝御览,刘藻上手了这些时日,才知做皇帝,懒怠地过也可,底下诸多大臣,总不致使天下大乱。但如此,少不得吏治不清,欺上瞒下,君王圣听蒙蔽,底下百姓受酷吏暴政。
  但若勤奋政务,百姓自能过得好些,皇帝不免辛苦,也未必能得称赞。刘藻日日至子时方歇,每日所阅奏本,足可车载,还要接见大臣,商议要务。前两日因一事有利民生,而使官吏受损,一些大臣便不大乐意。
  刘藻只好又学着把握其中的度,不止要平衡大臣与大臣,还要平衡大臣与百姓。此事甚难,她怕是还要学上许多年。
  又过五日,恰逢大朝。
  刘藻更换衮冕,往前殿去。殿中大臣依位次站立,见皇帝驾临,一齐行礼。刘藻一面穿过殿中,往御座去,一面又望向最前方,去寻谢漪是否来了。
  从抬眼去寻,到看到那人,不过瞬息之事,但刘藻却觉得这一眼仿佛穿透了时光,长久得使人百感交集。
  行至谢漪身旁,刘藻停下步子,稍稍侧身,面朝着谢漪,温声问道:“谢相伤势可大好了?”
  大臣们闻声,皆望向这边。
  谢漪的声音平淡无波,答道:“谢陛下挂念,臣已无碍。”
  刘藻还欲说些什么,又觉说什么都不好,停顿数息,终是举步前行。
  今日大朝自是以丞相为主。梁集门人的罪行不知翻出了多少,族中子弟也有二人怙恶不悛者夺官下狱。梁集知这是要先去他爪牙,再剪他羽翼,之后便该问罪他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