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左手价值右手利润-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角色多是倾向于低调,更像是整个管理团队的发言人,很少存在英雄式的个人崇拜;企业比较抵触来自资本市场对短期赢利的压力,而是关注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工会乃至整个社会和未来的利益。莱茵模式的核心就是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员工的发展,着力优质高水平的员工雇用安全和较低的员工流失率,为大多数雇员提供持续的培训,重视员工的内部提拔,同雇员、工会、管理层分享权力。
  在以资本、效率和市场为名的“自由经济”模式下,企业组织的唯利润导向掩盖了自发的激烈阶层分化和不具有可持续性的生态危机。作为一种矫正,社会企业家的目标是要在资方、政府、劳方三方合作主义的模式下,让员工参与管理、分享收益甚至生产资料所有权。
  有位管理学家曾说过,“当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人不能越来越像机器。管理是任务,管理是原则,但管理也是人。”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除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外,还须在营造组织氛围方面下一番工夫。因为他们已经看到,同一家公司,在相同的薪酬体系下,仅仅因管理层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员工之间的绩效便有惊人的差异。
  霍桑实验说明,高明的管理者总是造就快乐的员工,快乐的员工总是造就企业的未来;要想创造更好的绩效,管理者都要努力成为营造宽松工作环境的专家,使员工“工作并快乐着”。
  国内媒体曾开展过一项“你为‘什么’而工作”的调查,调查显示,有78%的员工认为在企业“被人尊重”最重要。这种工作价值观占了绝对主流位置。而众多人力资源专家则认为,如果一家聪明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员工获得工作乐趣,那么同样道理,只有员工获得了最大限度的乐趣,企业才能被称为聪明的企业。
  快乐管理已成为当今企业重要的管理方法。要让员工干起来,得先让员工乐起来。快乐是人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快感与成就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快乐可以激发员工激情,促进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产生对工作的热爱,把组织的意志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可以说,没有快乐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工作质量,就没有满意的顾客。
  在快乐情况下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可以保证员工自愿接受工作,员工一旦有了自愿和主动,就能够在工作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论交给他们什么样的任务,都会想方设法完成好。快乐,是企业管理的理想境界,让员工快乐起来,让员工每天每时都以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是管理者的天职。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家庭,家庭温暖,员工们才有快乐,有快乐才有活力。反之,“家”里一股“冷空气”——用探头窥视员工的行动,强迫员工加班加点,把员工当牛马,当做只会干活的机器人。这样的企业,其员工不仅没有一点快乐可言,反而会感到是一种痛苦。试想这样的企业,员工还有什么积极性可言,企业又怎能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活力呢?
  企业不仅仅是员工赚工资的地方,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这是企业软实力基于人力资源整合的核心所在。员工快乐指数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指标。企业要增强活力,必须为员工营造一个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员工营造快乐的环境,不是说要为员工多发票子,而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建立以人为本的“友情管理、民主管理、和谐管理”的氛围,以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心。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有了高尚的人格,就会在自己周围形成“强磁场”,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员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从而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价值洼地 现场捉襟见肘(1)
一条“微笑曲线”把中国企业价值地位的情况分析得淋漓尽致,其现状是硬实力不强,软实力不足,反映到成本问题上,就是以所谓低成本的“农耕式”劳力挥霍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源,刀耕火种的代价弄得现场满目疮痍。
  粗放式经营让企业深陷泥潭
  价值创新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成本的价值不是利旧,而是创新。
  ——软实力“成”语
  过去,中国不富裕,物资匮乏,国人过日子尤其懂得节约,资源的利用率总能发挥到极致。在普通家庭中,成员较多,一件衣服哥哥不能穿了弟弟接着穿,破了缝补一下继续穿,依次传递,即使衣服不能再穿了,还可以把旧布裁剪一下做鞋子和鞋垫,直到不能利用为止。于是就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
  经过30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中国的物资丰富程度以及国人生活水平已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尽管中国人的形象已不再是过去“补丁加补丁”的形象,但是,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似乎还在延续“缝缝补补”的思维。很多企业一门心思总想赚钱,而且很会捕捉市场机会,产品出来投放市场后,回过头来算自己到底赚了多少,却所得无几。
  价值低位、管理粗放、廉价劳动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状况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产业低端化、经营同质化和市场无序化。低端化是指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低端化导致经营的同质化,而同质化必定导致低端产品价格竞争的升级,并由此形成市场无序化的陷阱。产业低端化、经营同质化和市场无序化反映了一种反技术化、反差异化和反聚焦化的趋势,从而使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一种非持续型的战略性危机。
  有外国专家评估“中国制造”,认为“中国制造”除了价值含量低,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低水平,尤其是制造现场低水平的非增值劳动和浪费现象严重。某计算机公司对其一个分厂生产键盘的66道工序进行了一项调查,首先把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记载下来,实际观察现场工人做了什么,以确定要记载的工序。每道工序都用非常简明的语言加以记录,接着对所有的工序进行分类。如“熔断”、“放置新元件”、“焊接”等为产品增值的工序被归为一类;如“登记测试结果”、“运去检查”、“等待箱子装满”等非增值性的工序归为另一类。统计表明,生产计算机键盘的66道工序中,仅有21%的工序是增值的,其余均是无效劳动。很显然,这些费用被计入生产成本,不是提高了产品价格,就是降低了销售毛利。上述可以被去除的79%非增值的工序,在精益生产中被称为浪费,可以说它是任何的制造现场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先天产物,但若任其蔓延成长,将导致企业逐步丧失市场竞争优势。
  美国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在《管理未来》里指出的:假如我们获得利润的代价是以降低生产率或者没有创新,那么,这些利润就不是真正的利润,而是在破坏资本。类似“缝缝补补”粗枝大叶的“商业模式”不断让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四处碰壁,无处安身。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企业正面临着战略性危机,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是转型才能走出这种深陷泥潭的困境。

价值洼地 现场捉襟见肘(2)
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25%,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有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诚然,中国得到的只是这点微薄的加工费,换来的却是环境严重污染的苦果。著名环保问题专家梁从诫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的“厨房”,成了世界的“泔水桶”。我们把做好的美味端上世界餐桌,让外国人享用,但是,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却留在了自己的厨房里,留在了自己的泔水桶里。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结果之一就是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要么接受大量投资和产业转移,要么以本土制造能力参与全球化,为全球市场生产各种商品和工业产品。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意味着要为全球市场来生产,要为这种生产来消耗能源与各种资源,从碳排放角度来看,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恰恰是产业链上碳排放强度最大的环节。
  面对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硬约束,中国只有通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才有可能突破经济增长的瓶颈。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
  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地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使中国的产业与技术在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竞争中能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业走到了十字路口,是保持“中国制造”的现状,靠越来越少的成本优势存活,还是蓄势待发,在阵痛中实现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变身“中国创造”?毋庸置疑,“中国创造”才是“中国制造”唯一的出路。为了提高产品利润率和增强产业话语权,中国企业正在努力从附加值低的产品与服务向附加值高的产品与服务、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升级。
  低成本优势在渐行渐远
  低成本加硬实力,是中国企业的历史;低成本加软实力,是中国企业的未来。
  ——软实力“成”语
  应该说,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欧美部分国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中国将在50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发展和富有是要有物质基础的。中国今天走到了工业化的中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绩,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勒阿恩·马多克爵士在1982年的《新科学》杂志上告诫人们:“珍惜传统、古建筑、古典文化和典雅的生活方式是有价值的,不过在科技的世界,固守过时的生产方法、旧的生产线、旧市场、管理者或工人的陈腐态度,则是一剂自杀的药方。”
  无可置疑,“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甚至约有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是制造业贡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以势不可当的草根韧性打破计划经济的堡垒,盘活了中国经济,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就业机会,也造就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本土制造型企业。“中国制造”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指点江山,甚至在世界市场中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低成本优势。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价值洼地 现场捉襟见肘(3)
在中国,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劳动力等价格明显被低估,这些低成本的资源曾一度成为“中国制造”的乐园,并让“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工厂林立的世界工厂。无数的打工者在这里找到工作,也有无数个老板在打价格战。他们不管自己的生产是否需要创意和管理,他们只关心哪家同类工厂的价格又降低了。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靠着“低成本优势”这个法宝抢占世界市场的制高点。然而,这种所谓的“低成本”好日子似乎要到头了。2008年7月,石油的价格飙升到每桶140美元,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材料价格有所下降,但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无可争议。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充裕,勤劳能干却不廉价。接踵而来的还有人民币升值、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压力,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能走多远?应该说,低成本优势在渐行渐远,而且也走不了多远了。
  2005年,前商务部长薄熙来向欧盟的官员算了一笔账: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一席话击中“中国制造”的要害——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缺乏自主品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中国99%以上的中小企业从来没有申请过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中国企业因而成为世界性的“技术洼地”。
  随着经济环境的日益严峻,技术洼地的负面效应最终会显现,中国企业一直倚重的成本利器,变得越来越钝了,尤其是对外出口企业,中国商品的低价诱惑在逐渐消失,而他们又由于无品牌、无技术,海外采购上并不接受成本上涨后的涨价,提价意味着市场萧条,不提价意味着亏损,令很多企业进退两难,因而企业倒闭被淘汰在所难免。
  价值洼地使得“中国制造”在提价中相对被动,而质量问题又成为制造业的一大软肋。许多国家越来越多地对“中国制造”的质量表示担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监管门槛,每提高一次,总有一批企业遭淘汰。国外机构对1994年到1997年全球成长最快的200家公司的调查表明,这200家高成长公司给其投资者带来的回报平均达到45%。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全球成长最快的200家企业中,只有16%的公司能够保持10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我国的高科技公司在近20年间,有近90%的企业被淘汰。
  “中国制造”有近200个产品产量独居世界鳌头,但其大多品牌籍籍无名或者贴上其他国家的知名商标,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却搭不上品牌价值的顺风车,产品的含金量就低了很多。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战,也不是软件的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现在国内企业需要洗脑的地方很多,但最紧迫的是要扭转观念落后、管理粗放、执行力不强等突出问题,要在转变观念、精细管理、强化执行上狠下工夫,才能开创企业新局面。
  有家药企刚刚起步,资金很不充裕,有一批价值数十万元的六味地黄丸,配料时在其中一个配料锅里发现了一块不明物体。事故发生后,不少员工认为其实只要把这一锅物料废弃,同批其他产品的质量是不会受到影响的。然而公司的领导层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整批产品销毁。命令下达后,全厂震惊,在销毁现场,不少人还痛心地流下了眼泪。从表面看,这家企业的做法显得过于冒险,但日后的事实证明,其良苦用心收到了奇效,从此以后,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该公司的六味地黄丸凭借上乘的质量信誉,迅速占有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后来每一位员工在谈起类似几起危机事故时都面色凝重。看得出,这些事件对他们的震撼之深、影响之大。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要处理得当,危机可转变为契机,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和引导,如何加强宣传教育,这也是企业经营者观念转变的一个案例。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培养了一批有希望的企业,也“宠”出一批懒汉企业。就好比过惯了好日子的人,心底总认为好日子还在延续。其实,这是阻碍中国企业进步的最大的精神绊脚石,这种维持现状的观念不打破,中国企业就很难脱胎换骨,重新获得生长的力量。在笔者看来,企业一旦萌发“安生”的念头,就意味着面临生存危机。这种潜伏的危机来自企业本身,而且迟早会发生,只是中国30多年来持续增长的大好经济形势为“安生”的企业们提供了苟延残喘的平台,使企业本身潜伏的危机一直推延发生。
  不可否认,转型中的很多企业正遭遇着各种不同的困难。糟糕的公司可能在抱怨中消亡,普通的公司在逆境中辛苦经营,唯有优秀的公司会在变革中成长和壮大。经济转型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打破坛坛罐罐”的机会,可以重新建立规则。从表面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从深处看,却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裁员减薪 推平小成本耸起大成本(1)
降成本需要软实力,除了价值创新外,还得适时进行利益整合,在内部营造和谐的成本运作环境。成本运作久了必然结成千丝万缕的利益网,如果不顾全局,只就某个方面某个环节或细节降成本,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弄不好会挫伤员工积极性,催生新的成本。
  员工积极性与成本代价
  员工积极性是企业软实力的根本,一旦受损,企业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代价。
  ——软实力“成”语
  解读成本到深处,你就会发现,为什么成本不能轻易地一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