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求生记-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卖啊,不卖马,蒙人用什么东西交换日常所需?”林远反问道。
“不是说,蒙古对自己的战马资源很是看重,不允许向中原贩卖战马吗?”志文又问。
“那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俺答汗之后,就基本废了。”林远摇头道,“再说,又没个统一的政令,怎么管得住,我等普通牧民,除了那几匹马,还能卖什么?”
语气有些惆怅。
“羊。。。,你们不愿意卖吗?”志文有些好奇,虽然他并不想收羊。
“郑兄弟,这么和你说吧,马,是我们牧家的工具,没了它,我们出不了门,干不了活,狗,是我们牧家的伙伴,牧羊放哨都离不开它,羊,却是我们的粮袋啊,普通人家就那么几只羊,缺粮的时候,就全靠它过活了,怎舍得轻易卖了。”林远说道。
“这马不是也有马奶么?”志文想起了初识薛平的时候,他们三人就是靠马奶过活的。
林远摇摇头,“马吃的比羊多,产的奶却比羊少,你觉得养什么更划算?”
而且还得是母马才有奶,公马就纯粹没有什么产出了,所以,一个蒙古部落,尤其是林远他们这种小部落,往往就只留几匹公马做种马。
普通牧民家里的马匹数量,也就是人均一匹多一点,人均两匹马的人家,日子已经算得上小康了,多出来的马,都得想办法卖出去,无他,养不起,比如林远兄妹俩,现在有三匹马,林远就想卖一匹给志文。
听了林远的解释,志文和小英这才明白,为何价定的那么高牧民们也不愿卖羊,而要卖马。
“林兄放心,我不收羊了,只收马和。。。”说到这里,“咦,林兄,怎不听你提起牛呢?”
“牛啊。”林远接着说,养的就更少了,就达林台首领养了些,主要用在祭典上,平常很少舍得杀,原因嘛,和马一样,养了不划算。
“那个。。。,郑兄弟,你还是收些羊吧。”说完,林远又吞吞吐吐地道,“只是价钱上,看能不能多给些。”
有几户人家,没有多余的马,若不卖些羊,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就算是饮鸩止渴,也得先把渴止住再说。
林远能做的,也就是帮这些人多争取些优惠。
听了林远的解释,志文一时没有开口,林远以为他不同意,“郑兄弟,你若为难,那就算了。”
“啊,林兄不要误会,我是在想,价钱给得再多,他们能坚持多久呢?到时候卖羊的粮吃完了,羊又没了,他们如何是好。”
林远无话可说。
志文不是圣人,这会儿也不是对素不相识的蒙古牧民大发善心,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因为羊毛。
零星地收几只羊,价给得高些,没问题,可这些羊历经千山万水,与他们一起回到涿鹿山,被杀了吃肉似乎就是它们最好的结局了,对志文他们没多大用。
而卖羊的牧民,今后要面对的,却是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志文眼里,这些人今后就是廉价向他提供羊毛的“员工”了,自己还是有必要关心一下,顺便卖个好。
“林兄,羊我还是都不收了,但我要收药材,只要新鲜不沾土就行,也不分种类了,一斤药材换一斤半,不,两斤粮食如何?”志文眼珠一转,随即想到上次京畿之行,孙大夫要的药材没弄到,不如在此地用粮食换上一些,等到张家口再买一些,这样牧民们不用卖羊,自己也能刷些好感。
“这。。。,多谢郑兄弟。”林远郑重行礼,说实话,志文的这个价不高,不过药材嘛,只要愿意出力,总能挖到些的,真正是给了那些贫苦牧民一线生机,就连他自己,也可凭此赚些粮食,不用指望达林台首领赏赐了。
说着话的工夫,已经到了志文他们的营地,现场气氛有些杂乱,不过还好,没有发生冲突,柳才和薛平等人挡在囡囡和妞妞身前。
“哥!”囡囡冲志问喊道。
志文将食指放在唇边,做了个噤声的动作,示意她稍安勿躁。
“林兄,刚才你我二人商讨的这些事,麻烦你和大家说一下吧。”志文向林远做了个请的动作。
林远没有推脱,他知道志文与牧民们语言不通,走上前,大声地用蒙语,把刚刚志文决定的两件事宣布出来。
现场一片欢呼。
志文走到薛平三人旁,安排他们负责把控马的质量,自己这帮人中,没有人比他们三个更合适做这个的了。
囡囡虽然不懂蒙语,也从周围各种人的行动中看出了端倪,“哥,咱们不收羊了?”
“傻丫头,咱们要的是羊毛,要羊做什么?涿鹿山有养羊的地方吗?再说了,谁会赶羊?”
“可咱们也不会赶马啊。”囡囡说道。
已经有人牵着马在排队,薛平等人开始忙起来了。
志文指指三人,“忘了他们以前是干什么的了?”
第231章 毛衣大卖()
“郑兄弟,你真决定要这么做?”林远问道。
刚开始收马,志文就再次找上了他,请他按之前出的主意,帮忙把附近的部落都邀请过来。
虽然佩服志文小小年纪就很大气,帮了自己和部落不少忙,但林远对志文携带的货物还是有些怀疑,和他们这么一个小部落交易没问题,可真要把周围百里的部落都找来,那最少都是上千人,他有那么多货应付吗?
“放心好了,林兄。”志文故弄玄虚地说道,“我已经传信回去了,过不了几天,就会有货抵达,到时候你自能看见。
现在涿鹿山那里,志文最担心的不是粮食,他走前留下的粮食足够多,就算招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担心的是羊毛,虽然在河西之时找到了不少羊毛,可纺线织布这种活儿,对这个时候的汉人女子来说,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儿,几天就能上手,那些羊毛到底能消耗到什么时候,志文心里没谱。
当然,要想大量地织毛衣、纺毛布,前提还得看洗羊毛的速度跟不跟得上,也不知道俘虏的那帮闫家村护卫,干活给不给力。
志文这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尽管他已经知道牧民大部分没有积存羊毛的习惯,但还是抱着能收一点是一点的原则,这么多人,终归能捡到些漏吧。
捡漏之余,还能在这些蒙古人面前混个脸熟,要是能在其他部落里找到类似林远这样的角色就更好了。
等他忙完这回,先回趟山,把那如山的物资卸了,开春再出关,到时候人熟了,收羊毛就方便的多。
林远点头,“行,我找人帮你安排。”
“谢了,林兄。”志文说道,“部落里愿意出去送信的人,都可以先到我这儿预支些粮食,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哎呀,郑兄弟,你这一套一套的,弄得我都想帮你送信去了。”
“林兄哪里话,你帮的可是大忙,稍后自有厚礼送上。”
。。。。。。
涿鹿山。
一座院落内,宋献策、李智、宋才捷(小捷)、孙可旺、李定国、孙八千等人团团乱转,正忙得焦头烂额。
“老李,招了多少人,粮食够吗?”宋献策问。
“五千人,连上家属上万了,都安排在关隘外,粮食不用担心,再招一两万人,几个月内也够了。”李智答道。
志文走前是这样安排的,文事,也就是经营和田地上的事,由宋献策主管,李智辅之。
武事,练兵加护卫,李定国负责,孙可旺辅之。
嗯,可旺有感于孙大夫对他的关怀,已经让孙大椿(八千)都有些嫉妒了,在志文他们离开前,正式向大家宣布,易胡姓孙,自此后,他的大名就是孙可旺。
洗羊毛一事,由孙大椿单独掌管,洗羊毛的俘虏们,有专人负责看押。
“毛衣呢?毛衣织了多少件了?”宋献策又问。
李智擦擦汗,“交回来五千多件了,主要是羊毛有些跟不上。”
“不够啊。”宋献策说道,“周公子那边已经又来催了,让我们最好能拿出一万件毛衣来,趁着融冰前,还能赚一笔。”
毛衣生意能火,宋献策他们都有信心,但能火到爆,就是他们没有料到的了。
正月初八,周承允在山下的那个市集宴请了自张家口而来的各大掌柜后,涿鹿商社就向涿鹿工会发来了毛衣订单,只要有货,都是现银交易。
对了,那个市集已经被涿鹿商社全部买下,还改造了一番,并命名为“涿鹿集”,做为商社招待客商、洽谈业务的地方,客商自行上门取货,也是在此,就不进山了,同时,工会招难民做工也是在此,涿鹿集比邻通往京师的官道,路上难民不少。
先期交付的五千件毛衣,才露面就被各个掌柜哄抢一空,现在又要一万件,织毛衣的速度已经赶不上需求量了。
“八千,羊毛还能洗得再快些吗?”宋献策问道。
孙大椿顶着两个黑眼圈说道,“不行啊,已经是白天黑夜连轴赶了,再逼他们,估计要出人命了。”
宋献策咬咬牙,“多出些钱粮,招人来洗羊毛,行不行?”
“钱粮上没问题。”李智说道。
“行是行,”孙大椿说道,“我就怕照这速度下去,羊毛不够啊。”
“啊?”宋献策急了,羊毛不够?这可不行,急忙问道,“小捷,羊毛还有多少?”
库存的所有物资,都是宋才捷掌管。
“还有几万斤吧。”宋才捷只说了个大概数字,实在是这数量变化频繁,每天都有人来领羊毛。
“八千的担心有道理,照这消耗速度,怕是撑不到三月。”宋才捷说道。
宋献策放下心来,“那就还好,这两天就是最后的疯狂了,进了二月,我估计量就会下来,能撑到春暖花开剪羊毛的时候。”
“定国,”这里最忙的估计就是宋献策了,“周公子说,一万件毛衣一旦完成,要我们派出战队,护送到胶东港口,从海路下江南,你和可旺安排一下吧。”
此时他们自然也都知道,京畿之围已解,可以通行了。
“好的。”
“没问题。”
李定国与孙可旺双双应道。
“干嘛走海路?不是说从运河下江南么?”宋才捷问道。
“这不是运河还没开冻嘛,”宋献策解释道,“周公子说了,海运更快些。”
“种子呢?老李,都领的差不多了吧?”宋献策又问。
“嗯,差不多了,愿意种田的人家都开始翻地了,等天气再暖些,就能下种了。”
“我们自己的地呢?有没有人去伺弄一下?”宋献策问道,志文走前再三交待,一定要留块地自己种,做那什么“试验”,不过这也算是合了孙可旺等人的意。
“宋婶儿在弄呢,我偶而去帮下忙。”孙可旺有些惭愧,本来说好他要亲自上阵种地的,结果实在是忙不过来,现在基本都丢给小英娘了。
不过现在田里事情不多,一个人还顾得过来,等忙的时候,他是肯定会去帮忙的。
“哟,诸位都在呢。”一道声音从院外传过来,两道身影一前一后走进院内,正是周承允与司茶主仆二人。
“见过周公子。”众人一一行礼。
“怎么样,毛衣数量够了吗?”周承允还了礼后,也急切地问,他现在在江南把毛衣定位于中高端的档次,比普通棉衣还要贵些,但因为毛衣轻便、保暖、透气的特性,还是供不应求。
春暖前卖得越多,名气自然越大,来年自然能卖得更好。
“还差些,周公子,能否宽限几天?”宋献策回道。
“三天行不行?”周承允问道,“咱们得多预留些时间在路上,毕竟有个什么事情耽误,谁都说不清。”
“行!”宋献策应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就不信招不来洗羊毛的人。
第232章 黄台吉的犹豫()
辽东,盛京,后金皇宫内。
黄台吉阴沉着脸,坐在御书房内,不住地转动着手上的玉扳指。
刚从大明回来,满载而归的好心情,就这么被破坏了。
晋北张家口的范轩使人来报,他们押送的巨量物资,在蒙古苏尼特部和科尔沁部交界的地方,被人尽数盗取。
这种事本来他是不上心的,东西还没有运送到盛京,损失再大,也与大金无关,范轩来使也再三强调,不敢有丝毫怨言,只恳请宽限些时日,让范轩他们重新筹措物资。
黄台吉没有为难范轩派来的人,这一趟大明京师之旅,收获颇丰,粮食也有不少,还是等得起的,和颜悦色地答复了来人,让他们尽快筹集就好,连时间都没有限定。
只是随后递到他手中的损失清单,却让黄台吉瞬间就黑了脸。
粮食,布匹,这些东西被那些蒙古人拿了去,他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后面损失的这些东西,就在黄台吉的心里扎了根刺。
铠甲、箭支、硫磺,还有精铁,数量巨大,像科尔沁这样的大部落,都能装备两个了,这帮蒙古人想干什么?这次入关给他们的收获还嫌不够丰厚吗?
这帮贪得无厌,厚颜无耻,居心叵测,反复无常的小人!
与范轩等人的看法一样,这么多海量的物资被盗,黄台吉也认为不是几个小部落能做到的,必然是几个大部落相互勾结才有这个能力。
现在已经不是还要不要处置蒙古的问题了,而是怎么处置,蒙古人凭空得了那么多的军事物资,大金不可能视而不见,给自己留下后患。
黄台吉刚借这次入关的大获全胜,打压了一直与他不对付的另外三个大贝勒…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气焰,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但这件事要是处理不好,又会再次影响他的威信,大好局面就此丧失。
想到这里,黄台吉又狠狠问候了下蒙古人的祖宗八代。
刚才的御前会议,除了阿敏尚留在关内外,两大贝勒加四小贝勒全数到齐,为的就是讨论此次事件后,怎么应对蒙古人。
身为大金可汗,居然不能如南朝皇帝那般乾纲独断,而要与三个大贝勒和四个小贝勒共商国是,实行什么“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黄台吉也是异常憋屈。
不过这是努尔哈赤的遗命,黄台吉暂时也反抗不得,好在目前四小贝勒基本已经被他掌控在手,话语权大增。
莽古尔泰那个夯货,只知道舞刀弄枪,除了喊打喊杀,能有什么好建议。
代善也好不到哪去,居然提议,强行将已归顺的漠南蒙古各部,全部编入已成型的蒙古左右两翼中,这与直接向这些部落开战有何分别。
倒是多尔衮的提议有些意思,按他的说法,他的措施若能实施,首先能给蒙古人一个狠狠的教训,震慑诸部。
其次,能使蒙古战力大降,再无人有统一蒙古的能力,从而彻底丧失威胁大金的能力。
“范章京,你怎么看?”黄台吉踌躇着,多尔衮的建议还是有些强硬,他就怕引起蒙古人的强烈反弹,反而让已经西遁的察哈尔林丹汗渔翁得利。
一个人影从房内的黑影中走了出来,来到黄台吉面前,跪下行礼,“陛下,奴才在!”
这个被称为范章京的人,就是范文程,此时他在文馆任职,被黄台吉称为“章京”,意即“将军”,并不仅仅以文官视之。
“起来吧,这里只有你我君臣二人,不用这么多礼。”
“陛下,礼不可废。”范文程坚持道。
“你呀。”黄台吉貌似责备,心里却是非常享受。
这陛下二字听上去,就是要比其他人喊的什么“可汗”、“大汗”舒服,还有阿敏这厮,居然还在喊他登基前的称呼…四贝勒,是可忍孰不可忍,早晚要把他废了。
再加上这一套规规矩矩的礼节,这才是皇帝啊。
“好了,说说吧,你怎么看?”
“陛下,大贝勒和三贝勒的提议过于强硬,不可行。正白旗旗主多尔衮贝勒的提议不错。”范文程站起来后回道。
“我问的是你的看法,范章京无需顾虑。”黄台吉和颜悦色地说道,范文程刚才这几句话,没有任何意义。
“陛下,宋元之交,完颜金国的教训,不得不防啊。”范文程这才吐露心声。
听到“完颜金国”四个字,黄台吉悚然而惊,那段历史他是知道的,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强势崛起,以席卷天下的姿态,先后灭了辽和北宋,但最后却被蒙古灭了国。
他们建州自承是女真后人,所以定的国号也是“金”,范文程这是在提醒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要小心蒙古,不要重蹈完颜氏的覆辙么?
完颜金国,这四个字让一直有些犹豫的黄台吉,瞬间做了决定。
“范章京,我是怕太过强硬,引起蒙人反弹,反而坏了眼下的大好局面啊。”黄台吉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
“陛下,这次跟我们一道入关的蒙古人,表现如何?”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