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轮回闯末世-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只好绞尽脑汁去找话题。

    他们现在在陆家,这是一个世家豪门,此次黄巾之乱,让他们这类家族都看到了天下重新洗牌的契机。

    而这个天下纷争的诸侯割据,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刘焉。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西汉鲁恭王刘余(汉景帝第四子)后裔,汉末群雄之一。

    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后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风,加上当时天下大乱,刘焉欲取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割据一方。

    于是刘焉向朝廷求为益州牧,封阳城侯,前往益州整饬吏治。

    郄俭为黄巾军所杀,刘焉进入益州,派张鲁盘踞汉中,张鲁截断交通,斩杀汉使,从此益州与中央道路不通。

    刘焉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兴平元年,刘焉因背疮迸发而卒,其子刘璋继领益州牧。

    刘焉为西汉鲁恭王刘馀之后裔,汉章帝元和年间,刘馀一支徙封竟陵。

    刘焉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延熹三年,因老师祝恬去世而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

    后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历任雒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郡太守、宗正、太常等官。

    中平五年,刘焉目睹汉灵帝治下朝纲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故而向朝廷建议说:

    “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

    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此时郤俭已被黄巾军首领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

    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县。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

    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但内心别有图谋。

    “五斗米道”首领张鲁的母亲长相美丽,加上懂得神鬼邪说,和刘焉家有往来,刘焉就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

    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进攻汉中郡,杀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在汉中得势后,却杀死张修,截断交通,斩杀汉使。

    刘张两家由此结怨。刘焉则以米贼作乱阻隔交通为由,从此中断与中央朝廷的联络。他进一步对内打击地方豪强,巩固自身势力,益州因而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天下诸侯讨伐权臣董卓之时,刘焉也拒不出兵,保州自守。

    犍为郡太守任岐及之前平乱有功的贾龙在司徒赵谦的游说下起兵反对刘焉,赵谦又奉命率军进益州,但是因贾龙等被刘焉击杀,于是撤军。

    中原大乱之下,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

    这支军力虽然引起了不少民患,但是也成为刘璋继任后平定赵韪内乱的决定性力量。

    初平二年,刘焉更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

    荆州牧刘表上言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意指其图谋不轨)”。

    此后,刘焉称病,让朝廷将其子奉车都尉刘璋从京城派到益州,刘焉趁机将其留下。

    兴平元年,刘焉在朝中的长子、左中郎将刘范与次子、治书侍御史刘诞、征西将军马腾策划进攻长安。

    但密谋败露,逃往槐里。刘范不久被杀,刘诞亦被抓获处死。议郎庞羲送刘焉的孙辈入蜀免受牵连。

    此时绵竹发生大火,刘焉的城府被焚烧,所造车乘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四周民房亦受其害。

    刘焉不得已迁州治到成都。因为伤心死去的两个儿子,又担忧灾祸,不久便发背疮而死。

    说起东汉末年的大乱,一般人总会想到董卓。

    确实,董卓入京,废立汉帝,是东汉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事件。

    天下诸侯通过董卓,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是像董卓一样没有名位,没有出身,甚至是没有足够的智慧的人。

    只要有权力,有军队,那就可以宰割天下。

    可是,导致东汉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说是汉代的各种制度,比如刘秀建国之初对各路豪强的羁縻政策,就为东汉末年诸侯林立埋下了祸根。

    还有后来的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等,都是重要原因。

    不过说到东汉末年的乱国奸贼,除了董卓,其实还有两个人不能忽略:袁绍和刘焉。

    简单来说,正是由于刘焉的进言,朝廷设立了军权政权合一的州牧一职,成为凌驾于各县令郡守甚至刺史之上的官员。

    从此之后,各地州牧开始可以自行掌控一方的财政赋税乃至招兵买马等各项事务。

    和后来的蜀汉昭烈帝刘备不同,刘焉的身世很清楚,是汉代鲁恭王之后,在东汉章帝年间因为封在竟陵。

    于是在当地落户,可以说,谱系的传承非常清楚,是公众认同的大汉皇族。

    并且,刘焉的家底还算不错,在汉桓帝时代还曾经以皇族的身份担任中郎,有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

    可是,毕竟刘焉的家世已经没落,虽然比刘备要强几分,可是比起当朝的那些贵戚,又不知道零落多少。

    本章完

第324章 废史立牧() 
可以说,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有一大部分都是出自刘焉的手笔。

    吕素素疑惑问道:

    “这是为什么,他也是刘氏皇族啊,怎么会颠覆大汉政权?”

    宁凡叹了口气,道:

    “一切都在于四个字——废史立牧!”

    三国志记载,刘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于是向朝廷建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

    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表面来看,刘焉的这个建议,是因为汉灵帝即位以来任用宦官,屠杀清流,导致政治衰败,国家连续发生灾难,比如说震动全国的黄巾起义。

    可是真正的原因并非如此。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仔细品味刘焉选拔州牧人选的几个标准,就可以知道刘焉到底在想什么。

    刘焉认为,朝廷为什么会暗黑,百姓为什么会受苦,那都是一些刺史太守搜刮钱财,祸害百姓。

    于是,选拔管理一方军事民政的重要人选的时候,必须选拔那些“清名重臣”。

    什么叫做“清名重臣”?

    就是舆论当中不爱钱,比较高尚有德行的人,并且不但是要有德行,还要是朝野公认的重要角色,那种民间的高士是不肯能直接担任州牧的。

    也就是两大标准:一个是不爱钱,一个是有身份。仔细对照刘焉,恰恰符合两个标准。

    刘焉是汉室宗亲,汉家兴亡,和刘焉那是一体的。何况刘焉是刘氏皇族中公认的有德行的君子。

    当初刘焉担任中郎的时候,老师祝公去世了,刘焉竟然辞官为老师服丧。

    做弟子的本来没有义务给老师服丧,可是,刘焉竟然能够如此,当然说明了刘焉不贪图名位。

    一位把官职看得很淡的官员,当然不会是一个盘剥百姓,搜刮钱财的庸俗官员了。

    也就是说,刘焉其实是对照自己所具有的两大优势,提出了州牧选拔的标准。

    不但如此,三国志记载,刘焉在提出设立州牧的建议之后,就积极运作,希望能够出任交趾州担任州牧。

    交趾在是东汉版图的最南端。

    本来,交趾并非是一个州,而是一个郡,可是因为交趾连年发生百越叛乱事宜,朝廷为了清剿,特别提升交趾的级别,成为州。

    派遣刺史和多位太守前往镇压。应该说,刘焉还是有眼光的。

    交趾是个好地方,远离朝廷风波,凭借刘焉的威名和手段,把交趾改造成刘焉的私人财产,不是什么难事。

    像后来交趾的刺史士燮,就几代人割据交趾,一直到三国后期才为东吴所灭。

    恰巧当时的益州刺史郤俭盘剥百姓,整天就知道捞钱,结果怨言四起,朝廷上下都说郤俭实在不像话。

    加上并州的刺史被杀,凉州的刺史也被杀,各地暴乱四起。刘焉的设立州牧的观点,就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既然益州刺史名声很臭,那么,由有清名的汉室宗亲刘焉出任益州牧,代替天子管理一方,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当时谁在掌权呢?大将军何进。

    何进为了收揽人心,采纳了刘焉的建议,任命刘焉担任益州牧,同时任命刘表担任荆州牧,刘虞为幽州牧,三位宗亲担任三个大州的州牧。

    这三个人中,刘焉和刘表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唯独刘虞忠于汉室,没有割据之心。

    可是,有割据野心的刘焉和刘表,倒成就了二十年的霸业,而忠于王室的刘虞反倒很快被公孙瓒杀害。

    人世的善恶结局,往往就是这么无情。

    汉朝,是炎黄古代国运最长久的一个封建王朝,两汉共计405年的国运,远远超过了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

    然而,再长的国运,也有终结的时候。

    到了汉灵帝时期,汉朝因为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加之皇帝本人骄奢淫逸,甚至公开买官卖官,导致国力衰败、危机四伏。

    发生于184年,也就是最近的黄巾起义,更是给了汉朝沉重的打击。

    令人欣慰的是,汉朝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几乎每一次发生内忧外患后,统治者都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查漏补缺,继续苟延残喘。

    汉灵帝并不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他最终还是幸运地平定了黄巾起义。

    汉灵帝做梦都没有想到,黄巾起义没有做到的事情——摧毁汉朝基业,却被一个汉室宗亲做到了。就是刘焉。

    在汉灵帝时期,刘焉耳闻目睹朝政混乱、王室衰微的状况,甚为担忧。

    他注意到,在平定黄巾起义时,各地刺史、太守获得了由朝廷授予的军权,独揽地方军政大权,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朝廷。怎么办呢?

    188年,刘焉向汉灵帝提出了一个建议。

    “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刘焉借口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所以,要任用清廉的朝廷重臣担任州牧,到地方去镇守,安定天下。

    汉灵帝也对刺史、太守等人权力过大感到忧虑不安,听到刘焉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批准了。这就是著名的“废史立牧”政策。

    没想到,“废史立牧”政策的确抑制了刺史、太守等人的权力,但他们的权力并没有收到朝廷来,而是造成了一股更大的割据力量——州牧。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各路诸侯,如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吕布等,几乎都是从州牧起家,或者有担任州牧的经历。

    如果说,刺史、太守等人还能够受到朝廷控制,而州牧就基本上不听朝廷的话了。

    以至于到了后来,曹操居然敢公然绑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长达24年之久。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朝四百年基业的毁灭,三国割据局面的形成,都是拜刘焉“废史立牧”这四个字建议所赐。

    就连提出“废史立牧”建议的刘焉本人,也成为这个政策的受益者。

    当时,他自告奋勇充任交州牧。走到半路上时,听到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心里一股激灵,马上向朝廷打报告,申请去做益州牧。

    朝廷找准,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封为阳城侯。

    在那以后,刘焉父子在益州苦心经营20多年,将益州变成了他们的独立王国。

    当中原陷入连年战乱的混乱状况时,唯独益州独善其身,基本上没有遭到战乱影响,成为一片难得的“桃花源”。

    连诸葛亮都忍不住赞为“民殷国富”,向刘备提出夺取益州的战略建议。

    于是,刘备和刘璋反目成仇,大举进攻益州。

    经过两年多恶战,终于迫使刘璋投降。

    刘备成了新的益州牧,并7年后在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正如侍中董扶所预言,益州果然有了天子之气。

    只不过,这天子不是刘焉,也不是刘璋,而是外来的刘备——假如刘焉地下得知,该作何感想?

    本章完

第325章 四世三公() 
或许是出身士族世家,大汉刘氏皇族外戚,姐姐是吕雉的缘故。

    吕素素对于宁凡讲的东汉王朝覆灭原因十分感兴趣。

    宁凡投其所好,在讲完刘焉之后,继续讲使得大汉分崩离析的士族大豪门袁家。

    董卓为什么能够成功掌权?因为当时的宦官势力刚刚和朝中的外戚势力火拼,两败俱伤之时,董卓捡了个大便宜。

    而董卓之所以有捡便宜的机会,能够带领大军名正言顺的离开凉州驻地,来到京城,那还要感谢袁绍。

    若非是袁绍一再要求大将军何进剿灭宦官,并且告诉何进,如果担心出事,自己不想动手,那可以邀请诸侯入京,借助别的诸侯之手来除掉宦官势力,董卓根本不可能有入京的机会。

    袁绍的出身可不简单,四世三公,当时最大的士族大豪门。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

    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

    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职位,东汉时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后来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

    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

    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

    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

    东汉末年,在天下众多诸侯中,要说哪一家可以取代汉室王朝,袁氏则有很大的可能。

    袁氏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两兄弟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加起来占天下的一半,袁术暂且不说,今天来说一说袁绍。

    袁绍实为大汉帝国的真正掘墓人,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一齐埋葬,最终摧毁这两根支柱支撑下的汉室皇权。

    彻底颠覆大汉王朝,这便是大汉帝国头号阴谋家,袁绍袁本初的用心。

    经过一次次“党锢之祸”和竭力打压,世家大族和东汉皇室早已离心。

    只是东汉士族以儒学传家和养望,直接对抗皇权,”忠孝义“这关在其意识形态上过不去。

    所以依托皇权的宦官集团也每每能占据上风。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是世家大族精英人才的杰出代表,他弱冠年华就浸淫帝国官场,负天下士族之望几乎整整二十年。

    当曹操还立志做大汉征西将军的时候,袁绍就已经处心积虑在怎么终结这个四百年王朝,并取而代之了。

    其之后一步步策划,都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汉灵帝死后,外戚集团首脑,何太后之兄长,大将军何进杀死宦官蹇硕,接管西园上军后。

    本已取得持续百年的外戚加士族对阵宦官之战的新一轮对决胜利。

    袁绍定要鼓动其将所有宦官赶尽杀绝,连何太后这等全无政治经验的妇人都知道不妥,又怎会是任何政坛老手的谋划?

    需知是年袁绍可不是二十出头的愣头青,而是年近四十岁的中年成熟男子。

    杀尽两千宦官,看似举手之劳,可想想东汉王朝百余年来,多少天下名士、三公大将军尽折其手。

    后世大唐王朝大明大王又有多少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尽败于此辈,说白了无非投鼠忌器,顾忌其背后的皇权。

    当时汝南袁氏的首脑,名义上是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

    可是论名望论能力,难道袁隗能高过二十年前的陈蕃么?

    陈蕃轻易就被宦官们击败了,袁氏却能将宦官集团一举剿除,正因他们有一个胆大包天、无视皇权,不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