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如果毁灭-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军人开会,只要不是需要保密的,嗓门普遍很大。我和几个同事在探坑的另一边,都清楚的听到了刘班长的话。“虚伪。”我腹诽了一句。在这一整天,我们都在迎接纷至沓来的参观者。对整个工程来说,这不是一件大事,却绝对是新鲜事。有些人就干脆是来避暑的,相对于其他探坑燥热的环境,我们这个探坑因为有了湿气,温度大为降低。在沙漠中,一个有湿气的独立空间,是多麽珍惜和罕见啊。这种感觉,是没有在沙漠中工作过的人,无法理解的。
ps:求收藏,求支持!
;;
第十二章 一个大家伙()
这天傍晚,我们这个探方迎来了参观的**。不是高峰,不是人数上多,而是来了一个重要人物。这个项目的最高指挥和决策者,在周队长的陪同下,来到我们这个探坑。
在签署保密协议的那个军事基地,我就从大校口中听到过七号这个词。七号,是对我们这个项目的总称,军方习惯称为七号考察队,或七号行动。
这里我就要说明一下,我们这里人员的组成成分。这个项目的核心人员,应该是我们这些搞考古的,和那些材料学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们两组人,因为专业不同,寻找的方向和在这个项目里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还有就是我们工作的地点距离极远,我们考古专业的几乎就在这个项目的中心位置工作,也就是这个隐藏在伪装网下的工程,是以我们开挖的这十几个探方为中心,向四外延展的。那些材料学专家。。工作的地点在整个工程的边缘地带的一侧。我知道那个方向,可是从来没有去过。并不是我的好奇心消失了,或者还心存侥幸的想少知道些秘密,从而能少一些麻烦,能有机会脱离这里。而是那里整天沙尘弥漫,可以说是整个项目环境最脏、活最累的地方。去过那里的考古队员,回来后都暗自庆幸,做那个苦力的不是自己。另外就是,我们的工作在跟天气抢时间,我确实没有时间过去。;…;
我们这两组人,是整个项目里唯一没有军队背景的人员。其他人员,都是从部队调过来的各种专业人员。比如实际参与挖掘探坑的工程兵连。负责吊装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军工厂技术人员,前期安装调试吊装系统时,这类技术人员非常多,现在已经没时间开挖新的探方。也就不会增加新的吊装设备,这类人员已经大幅消减,人员也相对固定了。这里我要说一下,最初我对这个庞大的吊装运输系统颇有不屑,但是经过这段时间工作,对这个吊装系统的效率有了重新的认识。深刻的认识到了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真的是这样,也许前期准备工作耗时很长,浪费资源巨大,但是挖掘效率太高。
这里还有负责运输的汽车兵部队,后勤给养部队,医疗队,通讯部队等等。甚至还有一个负责发电站运行和维护的连队。这是个柴油发电站,是这里日夜发出隆隆噪音的源头。
无论我们哪一组人,都是这个项目的一分子,只是分工不同,保密授权级别不同。意外的是,没有军方背景的两组人,却是保密级别授权最高的两组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我们这两组没有军队背景的人,都在刻意避免七号这个叫法。我们考古专业的把这里成为沙漠考古队,甚至连地名都刻意隐去。材料学专家则根据目前他们的恶劣工作环境,把这里称为采石场。大概大家都不愿意把自己跟这个秘密捆绑的太紧。;…;
而真正领导、管理、协调各方工作的,则是军方的一个工作组。他们很少露面,或许是这里部队的人太多,即使他们来现场查看,我这个新来的也不认识。
今天来我们这个探坑的,就是这个工作组的组长,这里的一号首长。
这是一个消瘦的中年人。我的身高接近一米八,在他面前似乎还要略微仰视才能正视他的眼睛。他的军衔很高,具体我就不说了,的确,也只有这个级别的军人,才能够快速调动各种资源,能够对现场出现的任何状况,第一时间做出决定。…;
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人,他给我的感觉是冷静、果断。他态度很和气,说话简练,单独问了我几个问题,主要针对工程进度和接下来的具体工作计划。我的这个探方没有出土大型器物,我就根据已出土的几个陶器和瓦片,说出了自己的判断。综合起来主要就是一句话:这里应该有人类活动痕迹。
首长亲自来考察工作,对刘班长来说是受宠若惊。我就没有太大的感觉,接下来的工作,依旧有序的进行着。;…;
挖到湿沙层,并不意味着就会挖出水。如果挖十几米就能出水。。那就不叫沙漠了。而且湿沙层只是沙层中有了水汽,跟水源没有关系。但是到了这一层,探坑的安全性比在流沙层要好了很多,刮土的难度要大一些,坑壁的防护却要好做不少。更何况人在有湿气的环境下工作,感觉要好很多。所以工程进度并没有降低。
在十一月初的一天,一个战士兴奋地叫声把我吸引了过去。我过去看了看,叫他们停止手里的工作,马上通知了考古队周队长,有发现了。
一个战士坐着吊笼上去报信,我手里没有现成的工具,就拿过一个战士的铁锨,在一块沙地上仔细的刮起来。我们的这个探坑深度已经超过十五米。地面是极细的沙和泥土混合在一起构成。其实在发现挖掘面呈现这个状况的时候,尽管还没有见到熟土层,我就已经预料到我开挖的这个探坑接近谜底了。这个估计不单纯是我自己做出的,在每天晚上的工作会议上,当我有一天汇报出我这个探坑的工作进展,说出挖掘层面的变化时,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个预感。尽管没人知道埋在沙子底下的是什么,会有多深,这种土层的出现的确是水落石出的征兆。;…;
首先出现的是一个足球大小的石球。我用手把粘着在上面的沙土清理干净,发现石球表面刻着放射性的线条。石球只露出地面一半,因为工具不顺手,我担心对这件东西造成破坏,就没有继续挖,而是仔细的清理起周围的地面来。
工作到了这个阶段,就不适合这队工程兵插手了。我首先要确认这个大家伙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一系列存在的一部分。如果是前者,在出土这个大家伙以后,这队工程兵还要继续在这里工作。如果是一系列存在,后面的工作就主要由我来做了,这队工程兵中的大多数人将会撤出这个探坑,只会留下少数辅助人员。
ps:喜欢这个故事的朋友请收藏!
;;
第十三章 石柱()
没多久,周队长就赶来了。
他把手往石球与地表的间隙里使劲插了一下,没插进去。泥沙层不同于上面的沙层,已经很结实。“下面还有,可能是个石柱或石塔。”周队长一边说,一边叫战士从翻斗里取出工具。“先看看下面什么情况。”
我点点头,从他带来的工具箱中取出探铲和连接杆,熟练地组装起来。以石球为中心,周队长确定了几个点,我俩就分头打起探洞。
我的第一个探洞,下去一米多一点就有了感觉。这一刻,我确信到了掀开谜底的时候了。
最深的探洞也只有五米多一点就有了感觉。为了不破坏地下的东西,我们没有多打探洞,而是带着这队工程兵离开了这个探坑。
刘班长带着战士们回营地待命,周队长去指挥部汇报情况,我就去宿营地准备更多的工具。这么大面积的探方。。可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对付的,虽然周队长没有说,我也能估计到,会调派其他的考古队员共同发掘这个探坑。而接下来的工作,必然会异常辛苦,不会再如监工一般看战士们刮土,以后这些活就要由我们来完成。;…;
收拾完工具,我忙中偷闲的睡了一会儿。下午,我被叫起来,到指挥部开会。考古队的三个队长全到了,根据那个探方的情况,考古队决定再调出三名考古队员共同发掘,会议的重点就是讨论放弃哪一个探方。这是因为参加这个项目的所有考古队员,都有探方在主持工作,把他们抽调出来,他们主持的探方就只能停工。
这个讨论难度不大,放弃的只会是进度最慢,收获最少的,所以很快就决定了下来。但是即便如此。也很难在年底前,把这个探方彻底发掘出来。对此七号首长表示不能接受,他提出了一个加快进度的方案,让工程兵继续协助挖掘。
对这个提议,我们的反应很一致,就是不可接受。这个工作是需要专业技能的,虽然都是刨土的活,种玉米的就是干不了这个活,否则只能搞砸了。
很明显,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分歧很大。对于我们保护古迹、文物的观点,一号首长嗤之以鼻。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考古队的三个队长非常坚持,经过一番争执,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非重点位置的开挖,交给工程兵负责。;…;
这样一来,就必须多下探铲,以免有所遗漏。造成文物损失。会后,被抽调到我这个探方的考古队员,集中下了探坑,开始密集的打探洞。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据此画出比较详细的地下结构图。
第二天,周队长、萧队长,还有另外两个考古队员一起进了探坑。同行的还有十名工程兵。根据逃生舱座位,这个探坑最多只能下来十六个人工作。占用最后一个名额的,是指挥部的一名联络员,他的主要工作是随时跟指挥部联系,汇报工作进展,再就是协调考古队跟工程兵的工作关系。经过昨天的争执,指挥部对考古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虽然他们不会认为考古队会有意拖工程的进度,但是无意间影响进度是极有可能的。
现场有些混乱,我们给工程兵划出了几个作业区域,每个作业面允许他们挖掘的深度也有标注。我们五个考古队的,就针对文物或遗迹距离地表最近的几个点,展开工作。我跟周队长负责已露出地面的石球。…;
石球当天就完整的露出来,如预料的一样,下面还有。这是一个巨大的石雕器物。;…;
十一月底,石雕器物露出了一大截,虽然还没有看到它的全貌,也能判断出这是一根石柱。从已出土的部分看,石柱呈圆形,直径六十公分,石柱顶部的圆球应该代表太阳,石柱表面分层雕刻着人类、怪兽、似乎是分等级或分类雕刻的。无论人畜都仰着头,面对石柱顶上的圆球,表情、姿态各异,有的面露惊恐,有的表情肃穆,有的虔诚凝视。
可是最上面一层雕刻的形象令人费解。这一层是四个人面雕刻,表现出人类的四种情绪。。喜怒哀乐。而且这四个人面不是向上看,而是微微低头的姿态。还有就是这四个面部浮雕,虽然表情各异,却可以明显看出来雕刻的是同一个人,似乎在预示一个人的四种状态。这个石柱的造型本来就令人费解,在石柱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前,我们也没有把精力放在研究石柱的雕刻上,更没有奢望马上搞清楚它的实际作用和意义。
这个石柱雕刻工艺很高,埋在地下侵蚀了数千年,表面蚀痕斑斑,可是这些人畜雕塑依旧栩栩如生,表情生动。我跟周队长对它的判断很统一,都觉得这是一根图腾柱。代表着这个遗迹崇拜的对象:太阳。当然。判断对否并不重要,因为这只是最初的印象,不会影响到以后的鉴定。;…;
在同一时间,其他人也有了不同发现。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萧国林队长挖出了一段砖墙。青砖墙,有一小段还覆着青瓦。这个发现也引起了一个小轰动,如果这个遗迹跟前面出土的文物是一个考古断代,那这个发现就可以把砖瓦的出现年代,提前一大截。
由于这个探坑进展的太快,已经把别的探方远远甩在后面。指挥部开了一次扩大会议,终于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开挖这个探坑。暂时放弃其余的探方。这样就有可能在风季到来前,把这个探方彻底清理出来,可以出一个阶段性结论。
会议结束后,所有考古队员都放下手头的工作,集中到我这个探方里来了。周队长则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他成了所有考古队员中,唯一一个不在探坑里工作的人。其实他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也确实不适合从事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就是,现阶段遗迹渐渐出土,实在不适合工程兵的粗放式工作方式,工程兵的主要工作,就由挖掘转变为搬运清理。
这时候,探坑内的十六个人员组成是这样的。十名考古队员,五名工程兵,一名指挥部的协调员。;…;
;;
第十四章 遗址片段()
因为实际参与考古施工的都是专业人员,我们的工作更有序,而且进度丝毫没有降低。同时,指挥部对暂时停工探方的保护工作也展开了。这个工作没有先例,也就没有可借鉴经验,完全是基于常年在沙漠工作的工程兵,对沙暴有可能造成的破坏的估计的前提下,临时设计的。这个思路的中心就是固沙,把基地和周围的沙,通过强硬手段固住。他们的手段很简单,看起来也可行,就是运来大量铁板,连成一片焊接起来,至少要让十余个探方和周围的沙,不会在沙暴来临时流动,然后在周围建起挡风墙。
这个计划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行性极强。前期建立的吊装系统,不但可以为这个工程提供帮助,还可以跟覆盖地表的铁板焊在一起,形成地面和空中的双重固定,加强了这个系统的稳定性。
他们的工程没有影响我们的进度,毕竟还是以我们的工作为主。如果说有影响,那就是整个基地内噪音震天。。空气中都弥漫着焊弧产生的刺鼻气味。
在这个复杂混乱的环境中,唯一感到轻松的就是那些材料学专家,因为目前的挖掘工作,都压缩集中到了一个探方,出土量骤减,使得那些材料学家们解脱了出来。现在甚至有时间来参观我们的工作。;…;
工作繁重而紧张,不但是我们的工作,焊接铁板固沙的工作同样繁忙。夜间挖掘和固沙的工作停止了,运输材料和装卸设备的噪声,又吵得我们睡不好觉。考古队里每个人的状态都不好,脸色很差,特别是那些年龄偏大的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弦绷得太紧,处在崩溃的边缘。
我的状态同样不好,最主要是晚上睡不好觉,脑袋总是昏昏沉沉的。一天晚饭后,我和宋贵龙队长一起从餐厅往回走,两个人的脚步都很沉。宋贵龙心事重重的对我说:“我最近总做噩梦,晚上根本睡不好。再这样下去怕是要顶不住了。”
我何尝不是如此,不过好在年轻,还能熬。我看了一眼皱着眉头的宋贵龙,发现他两眼布满血丝,脸上泛出灰色,看来真的拼到了极限。年龄不饶人啊。“实在不行就休息两天,你这样下去会出问题的。别太拼了。”我认真地劝了他一句。
这次谈话两天后,宋队长倒下了,被紧急送到大本营。也就是我签保密协议的那个军营。
因为伤病被送到大本营休息或治疗有过先例,算不上什么稀奇事。我也预料到最近的这种状态,我们中间迟早有人会顶不住。宋贵龙先崩溃了,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几天后,宋贵龙回来了,精神好了很多。萧国林跟他年纪相仿,见他恢复的不错,还羡慕的调侃他说:“明显是为了休息,上演的苦肉计。”
好在其他人都坚持了下来。没有因为伤病影响工程进度。
十二月中旬,我们的这个探方整理完毕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古遗址的片段。
这个探坑的深度已经接近二十米。从上往下全貌的看,三分之二青石地面,一根石柱矗立在青石地面上。在长方形探坑的一个窄边,散落着几段砖瓦残墙。其中有几道墙,可以依稀看出是房屋的屋墙,其中一面墙上,有一米多的豁口,那里应该是门。
在砖墙围起的区域里,出土了几件残破的陶器,从样式上来看,明显是生活用具,工艺粗糙。除此之外,在整个青石板铺成的类似于广场的地面上,就没有任何东西出土。对此,不但是我,就连周队长等人也没有表现出意外。毕竟在所有探方挖掘过程中,我接手主持的这个,是收获最小,最没希望出土大宗器物的一个。令人纠结的是,我主持的这个探方,最先掘下了挖出熟土层的一铲。这一铲改变这个探方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当然还有很多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了。…;
;…;
在这个探方的清理工作告一段落之后,考古队员们不约而同的来到探坑顶上,俯视这个古迹片段。没有人再去说什么震撼的话,都感觉这个文化遗存太神奇了,它在很多方面要领先于当时的文化。可是出土的这个片段太小,我们没有办法对它做出更具体的判断,不过这个青石地面广场,让我们有一些联想,那就是这个广场有可能是这处遗址的中心。当然,这只能是基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