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影世界穿梭门-第3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世家不一定出过大人物,却代代都有人读书,隔三岔五就能出个秀才,举人之类的功名,时运一起,进士也是有的,家里藏书万卷,积累深厚。
  薛牧山观王旭的字,诗,都是上上之选,放到大儒身上都是佳作,更何况是放在孩童身上,自信没有一定的家族底蕴,一个八岁孩童就是再神异,也万万写不出这种诗文。
  “不曾……”面对薛牧山的疑问,王旭回答的很肯定。
  王家发迹不过三十年,之前也算富足,但是跟耕读之家相比,那就是天上地下了。
  敢自称耕读持家的,哪个不是良田万顷,积世大族,王家就是个乡下小蚂蚱,在乡下蹦跶蹦跶还行,放在府县之上就是土鳖。
  “不曾?”薛牧山更加惊异了,又问道:“你家祖上,可曾出过文宗,诗豪,家学渊源?”
  “也不曾,我王家只算乡绅,祖上最阔的一位,也不过中了个秀才,在县里给人当过师爷。”
  听到王旭的话,薛牧山目瞪口呆,久久不言。
  好一会后,他才面带恍惚,长叹道:“不是文人世家,也不曾出过盖世文豪,你小小年级,长于乡野,却能写出这样的诗文来,难道真有人生而知之?”
  对于这个话题,王旭不好回答,只能报以纯洁的微笑。
  薛牧山啧啧称奇,看向他的目光越发柔和,他为当世大儒,见过不知道多少年轻才俊。
  那些人,有的欺世盗名,有的言过其实,有的志大才疏,有的持才自傲,能成器者寥寥无几。
  可就是那些所谓的才子,摆在王旭的诗文面前,也不由黯然失色。
  玉不琢尚且如此,要是遇到巧匠打磨,未来成就怎可限量。
  稍微一想,薛牧山便有了主意,开口道:“看你的年级,也应该蒙学了,你家中是怎么打算的?”
  “我家住在九泉镇,家母说,镇上的私塾人蛇混杂,不是个求学的好地方,打算为我寻觅名师。只可惜,千里马常有,伯乐难寻,蒙学的事也就这样耽搁着。”
  王旭这话说的漏骨,就差说我还缺个老师,你快把我给捡走吧。
  薛牧山一听,大喜过望。
  好的老师,也需要好的弟子,不是每一位大儒,都能有衣钵传人。
  大多数大儒,除了自身以外,能教导出几位进士就算好的了,很多人名震文坛,家中后辈却只出过举人,连金榜题名的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不善育人以外,更重要的,是读书不能只会苦读,三分记,七分悟,天赋比勤奋更重要。
  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多了,金榜题名的又有几个。
  只靠死记硬背,一辈子也就是个童生,能不能考中秀才都是两说。
  大儒之道,在于一心。
  欲带皇冠必受其重,没有足够的天赋,才情,大儒就算想要将衣钵传授给你,你也接不住,反而会砸脚。
  显而易见,王旭便是一个天资不凡,足以继承衣钵的绝佳传人。
  短暂沉默之后,薛牧山就有了主意,开口道:“老朽薛牧山,诗文之道也算略懂,你可愿拜我为师?”
  “弟子愿意……”王旭一番谋划为的就是拜师,听到薛牧山的话怎会犹豫,当下一躬到底,行了一个大礼。
  “好好好,为师目前在隐居,不便为你张罗拜师宴,这里有为师当年用过的毛笔一根,名为绿豪,乃是为师进京赶考时所用,就当做你的拜师之礼吧。”
  薛牧山喜不自禁,取下了一杆供奉着的毛笔,亲手递给了王旭,以全师徒名分。
  这杆毛笔葱葱绿绿,看着是绿玉,实际上是种竹子。
  拿到手上的瞬间,王旭便觉得有股清凉,顺着笔杆涌上脑颅,比观看小电影还提神。
  再看毛笔的笔头,毛笔尖呈现金黄之色,一看就知道是用了上品阶的妖兽嫩毛制成,由大师级笔匠所制。
  文人下笔惊鬼神,诗出镇四方,有一款好的笔墨纸砚,能为诗文平添三成威力。
  薛牧山出身北方豪族,自幼便文采惊人,他用过的东西又怎么差的了。
  王旭打量着绿豪笔,这杆毛笔起码是四阶文器,进士用着都算趁手。
  他连童生都不是,薛牧山就将帮助自己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的绿豪笔送给了他,可见对他期待不小。


第869章 灾民
  成功拜当世大儒,文豪薛牧山为师,王旭在这方世界总算有了根基。
  根基这种东西,听上去不显眼,实际上有没有它,简直是云泥之别。
  就拿司马光来说,司马光砸缸的典故,不知道的人应该很少。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缺口流出,小孩得以活命。
  这个故事很多人知道,可是有谁知道,南宋司马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更是官至兵部郎中,在当地是有名的世家大族。
  普通人要是砸缸,救出了缸里的小朋友,恐怕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被质问为什么要淘气,严重了甚至要吃竹笋炒肉。
  就算家长开明,夸两句,给几块糖吃也就到头了。
  正因为司马光出身大家族,有根基,才能跟让犁的孔融一样,为司马光造势。
  没有这个根基,就跟郭德纲讲的相声一样。
  郭德纲说,他六岁的时候也给人让过梨,结果爹妈不但没有表扬他,就连村里人都说他是傻子。
  你看,同样是让犁,有的人成了典范,有的人就成了傻子。
  区别在哪,在于有没有一个运营团队。
  身为现代人,王旭深知运营的重要性,运营得好,乞丐也能被包装成鬼棋王,还有一群键盘侠相信,他获得过奥林匹斯奥运会象棋冠军,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1993年的奥林匹斯奥运会,根本没有中国象棋项目。
  人都喜欢从众,只要故事编的好,谁会在乎真假。
  王旭拜师之后,便住在了三涧溪,每日听薛牧山讲学,并鼓捣着自己的运营计划。
  没有名声,怎么办,抄诗?
  抄诗只是下策,以抄诗为业,最终害的只能是自己,想要名声也不只是抄诗一条路。
  要不研究一下,请几个演员,重演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需要的演员不多,运作得好,也能给他贴上机敏,早慧,天才儿童的标签。
  但是仔细想想,儒界不是低武世界,演的再好只要不是真的,也会露出马脚来。
  难道说,要找一群小伙伴,再弄几个大缸,天天叫大家过来玩,守株待兔,等着小朋友掉下去?
  这也太逊了,费时费力不说,还不一定能成,费这个劲还不如抄诗呢。
  “少爷,少爷!”
  这一日,已经是初冬,王旭正在做早课,外面便传来了管家刘全的声音。
  走出薛牧山为他搭建的茅屋,王旭跨过迷雾,来到了三涧溪外,只见刘全正带着好多护院站在外面。
  “出什么事了?”两个多月,从深秋一直住到入冬,王旭一直居待在三涧溪,只以书信与家中联系,还真很久没回去了。
  “出大事了,灾民,灾民来了!”
  寒风刺骨,比风更冷的是刘全的话。
  王旭愣了一下,惊异道:“哪来的灾民,北方大旱,不是已经从南方运粮,将灾民安置在青州了吗?”
  距离北方大旱,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这两个月中,朝廷趁着秋收之际,大肆从南方运粮,赈济北方灾民,据说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将大批北地灾民安置在了青州,冀州一代,并没有让灾民继续南下。
  “少爷,不是北边,是南边!”
  刘全上气不接下气,喘息道:“交州今年的产粮也不高,再加上江南一体赈济北方,上交了大批米粮,粮价一天三变,很多吃不起饭的百姓,已经拖家带口往我们扬州来了。”
  “交州!”
  王旭眉头微皱,扬州地处江南,北与青州,西与荆州,西南与交州三地接壤。
  其中,荆州,青州,都是中原腹地。
  交州就差的远了,既没有中原的地理优势,也没有扬州粮食三熟的气候,反而与南疆的蛮族接轨,小摩擦不断,在江南三州中是底蕴最差的。
  让王旭皱眉的是,金山府位于扬州西南,溧阳县更是西南中的西南,距离交州只有数千里。
  不用想也知道,溧阳县首当其冲,绝对是灾民的第一站。
  “我父亲怎么说?”
  “老爷说,灾民犹如乱民,县上根本拿不出对策来,这几日将城门都关上了。灾民到不了县里,自然就会来乡下,我们这些乡下乡镇,没有城池作为依托,恐怕灾民一到,就跟过梳子一样,一粒米也留不下,不给也得给呀!”
  说到这里,刘全又看了看左右,小声道:“老爷还说,以我王家的根底,万万是挡不住灾民的,如果少爷能将薛先生请回去坐镇,或许有一线生机。”
  灾民都是吃不起的饭的人,卖粮是行不通的,他们也没钱买,有钱的也不至于当灾民。
  可是人要吃饭,没钱买,就要去枪,你有粮食,我没有,把你的粮食抢过来,我就有粮食吃了。
  灾民到了镇上,就像蝗虫看到了庄家,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不然激起民变,就不只是要粮食了。
  毕竟,灾民之中不乏青壮,闹起来,县城还能抵挡一二,乡下村镇根本一触即碎。
  人饿的狠了,易子而食都是常态,这种人祸,不是九泉镇,或者王家能够抵抗的。
  只有将薛牧山请去,有当代大儒坐镇,方能化险为夷。
  “没想到北方闹得厉害,最后北方的灾民没来,反而是南方先乱了。”
  王旭感叹世事无常,对着刘全安抚道:“你先等等,我去请老师出来。”
  “不用请,我已经听到了。”
  不等王旭去请,薛牧山便走了出来。
  已至寒冬,薛牧山依然穿着单薄的儒士服,与深秋之季见到时没什么变化。
  走出茅草屋,薛牧山没用王旭开口,便率先问道:“如果我跟你回去,你会怎么做?”
  王旭看向自己的老师,在他的目光中看到了考教。
  有大儒坐镇,可保王家万无一失,但是难民还在,怎么处理就值得思量了。
  到底是依靠大儒之威,驱赶灾民,袖手旁观,还是组织人手赈灾,全在王家或王旭一心。
  如果选择保全家业,袖手旁观,甚至大发国难财,王旭寻思,一定会在薛牧山眼中留下坏印象。
  甚至,就算单纯的赈灾,恐怕也只是合格,想要出彩还得另辟途径。
  “如果老师跟学生回去,学生一定说服父亲,联合乡亲,力所能及的赈济灾民。”
  王旭知道这是薛牧山的考验,但是他没有说的太满,天灾人祸,天灾还有迹可循,人心就没那么容易了。
  王旭只能说自己尽量去做,尽量做好,至于功过,不是现在该想的问题。
  “好,我便随你走一趟。”
  薛牧山背负着双手,轻声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万里路不只是走,更是看。看看这天下,看看这人心,你会发现有些事情,比书本上写的更有意思,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学问。”
  “弟子受教了……”王旭再次躬拜,拜的不仅是薛牧山的教导,更是摆明车马支持他的态度。
  如果说王旭参与赈灾,收获的名望是一,有薛牧山摆明车马的支持,他收获的名望就是一百。
  没有大儒坐镇,谁会在乎他这个孩子。
  反过来,有大儒相随,这件事便能成为士林中的美谈。
  到时候,江南士子都会知道,旭八岁,能赈灾,以后名传天下,也会有人说:“哦,我知道这个人,他八岁就参与过赈灾,表现出了不凡,我一直都看好他。”
  其实,哪有什么看好,名人与普通人摆在一起,名人的成功被认为理所当然,普通人的成功才会让人惊鄂。
  王旭为什么需要名望,因为他希望日后取得成绩时,别人会认同而不是质疑。
  为什么很多苦逼流主角,走到哪都能装逼打脸,被各种不服,因为一鸣惊人者往往被人轻视。
  王旭想要名望,想要运营自己,将自己包装成天才,为日后的才高八斗做铺垫。
  眼下这次赈灾,运作得好,就是个刷名望的好机会。


第870章 车中对答
  坐在马车上,一路向九泉镇而去。
  一开始,因为三涧溪位置偏僻,还看不出什么来。
  靠近附近村庄,变化就开始出现了。
  很多衣衫褴褛之人,成群结队的走在路上,其中以饭量大的青壮年居多,夹杂着少数老幼妇孺。
  “老爷,给点吃的吧,我好几天没吃饭了!”
  “大人,您行行好,我孩子病了,能不能借给我几十文钱,几十文就够,来世我做牛做马报答你。”
  “老爷,我身强力壮,什么活都干,你们那缺人不,我给你做工,管饭就行,不要钱,真不要钱。”
  看到有车队过来,人群一窝蜂的往上挤。
  王旭掀开车帘看去,这些人大多面黄肌瘦,一脸风尘仆仆之色,说是叫花子也不为过。
  “看出什么来了?”
  薛牧山坐在马车上,守着暖炉,眼也不睁的问道。
  王旭微微回头,回答道:“这些灾民,应该是从铜山县过来的,铜山县在交州与扬州的交界地,只有从那边过来的人,才能这么快赶过来,灾民的大部队还在后面。”
  “还有呢?”薛牧山再问。
  “还有?”
  王旭再次看向人群,发现七八个青壮之间,才夹杂着两三个妇孺,寻思道:“铜山县的灾情应该不算严重,多数人里面,家中还有些余粮,所以逃荒的以青壮居多。青壮吃得多,家里养不起,只能往外逃,老幼妇孺吃得少,也跑不动,有口余粮能撑着过日子。这些人有朝廷救济还好,要是没有,十个人里面多半是青壮,八成要生乱。”
  薛牧山轻轻点头,轻声道:“往下说……”
  王旭一时语塞,摆在明面上的就这些东西,没什么可说的了吧。
  可是看薛牧山的样子,明显还不满意,显然他没有说到点子上。
  有什么是很重要,又被自己忽略的,王旭想不出来,只能请示道:“还请先生解惑。”
  “看待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到更深处的内在。赈灾是一句话,怎么赈,如何操作,从哪下手,那就是学问了。以民的角度,你想的不错,站在赈灾者的角度上,还远远不够。
  这群人既然来自铜山县,又百多人聚集在一起,将老幼妇孺围在中间,说明他们彼此间认识,哪怕以前不认识,也在路上认识了。
  蛇无头不行,在逃荒之路的磨合中,肯定有了自己的首脑,或者威望足够,能震慑住其他人的人。
  赈灾二字说的简单,可是一个不好,赈灾也能演变成哄抢,自古以来,好心施粥却落个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你可能没听过,那是因为出了这种事,上面都给压下去了。
  不过,你想组织赈灾,这里面的条条框框却不得不查,不然好事也能办成坏事。”
  薛牧山缓缓睁开双眼,看着站在车窗旁的王旭,笑道:“你来告诉我,怎么赈济这些人?”
  王旭一听就笑了,该怎么做,薛牧山都点出来了,他怎么会回答不出:“找到他们的蛇头,有蛇头安抚,这群人自然不会乱。”
  “如果灾民的队伍扩大一百倍呢?”薛牧山继续问道。
  王旭思索片刻,回答道:“这群灾民有百多人,一百倍就是万人,万人的灾民队伍,很难有人镇压得住,多是无数个小团体拼凑起来的。既然如此,应该让他们选出代表,帮助赈灾,在派出数百人维持秩序,如此一来应当出不了乱子。”
  薛牧山目光含笑,道:“再加十倍……”
  一万人再加十倍,那就是十万人。
  十万人可不是小数,九泉镇也不过十万人,要是十万灾民处置不当,顷刻间九泉镇就要化为飞灰。
  王旭暗暗估算着,十万人的灾民,就不只是九泉镇赈灾了,还得防备着有心人生乱。
  毕竟,双方的力量相差无几,甚至九泉镇还要弱些,保不准就有人会起祸心。
  王旭思考了好一会,想了多种可能,这才开口道:“十万灾民,光靠九泉镇的力量无法压制,为了避免生乱,还得派人去县城,请来官府这身虎皮。眼下灾乱初始,人心不安,有官府的大义,再从镇上挑选青壮,组成千人规模的保乡团,才有把握渡过劫难……”
  距离秋收催粮,粮价太高,百姓流离失所不过一两个月。
  这么短的时间,官府的公信力还没有被质疑,就算有心人蛊惑,也敌不过民心似铁,官法如炉,你二大爷还是你二大爷。
  薛牧山先是满意的点点头,随后竖起一根手指:“再加十倍!”
  “还加?”
  王旭眉头紧缩,整个溧阳县,也不过八百万人口。
  九泉镇,只是溧阳县下面,数十个镇级单位之一,涌入十万灾民尚且能周旋一二,要是涌入百万灾民……
  王旭不敢想,真要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