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苍天-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郭胜虽然亲近何后,但对新帝刘辩也不以为然,可是此时此刻,他却感到新帝完全不一样了,眼睛里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懦弱。

    而且天子只说了一句话,便没有再理会他,不同于灵帝的喜怒形于色,新帝的知而沉默,反而更让他心中莫名地生出一种惶恐的感觉。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八章 董侯刘协() 
前夜十常侍刚谋划着要毒害天子,这两日却没见到张周,天子的病似乎反倒好了,让他们心里直打鼓。

    姬平哪有心思理会郭胜,只是想着怎么才能逃出皇宫,出了永安宫,看郭胜还要跟随,皱眉道:“郭常侍,你自己去忙吧,朕去看看母后。”

    郭胜应了一声,飞一般迈着小步子离开了。

    &有,不要让朕知道你们事后找耿忠和小玉的麻烦。”姬平又补了一句。

    郭胜身子一僵,忙道:“臣万万不敢。”说罢逃一般仓皇而去。

    看着耿忠和霍小玉眼里透出感动的神色,姬平笑了笑,没说什么。

    十常侍虽然专横,毕竟是宦官,依附于皇权,暗里有手段,但明面里对天子自然有所顾忌,他保护身边几个人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若是换成董卓,他恐怕连自身也难以保全。

    姬平先去北宫找了唐婉,一道见过母亲后,便在宫中转悠起来,路过一处宫殿前,听到殿中传来读书声,声音稚嫩,他便与唐婉一道推门进去。

    &弟见过皇兄,皇嫂。”殿中一个**岁的小男孩正在读书,看到姬平二人,忙起身上前行礼,正是姬平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协,那夜十常侍图谋取代他的董侯。

    灵帝**荒唐十数年,但大多子嗣夭折,最终活下来的皇子也就他和刘辩两个人。

    &家兄弟何须多礼。”姬平笑着扶起刘协。

    &兄是天子,礼不可废。”刘协一本正经的模样。

    姬平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读书也要劳逸结合,不如与我出去走走如何?”

    他不知道十常侍是否找过刘协了,但对这个兄弟,姬平或者说是刘辩的心中是有几分愧疚的。

    自己的母亲何后不但毒死了刘协的亲生母亲王美人,又逼死了抚养刘协长大的董太后,刘协如今在宫中更是孤苦无依,或许将来要做皇帝,但此刻处境要比姬平惨得多。

    小小年纪的刘协,已经显得颇为早熟,这其中的心酸和代价,谁又能知道。

    &兄,臣弟今日的书还没读完呢。”刘协还在迟疑,却被姬平强行拎了出去,刘协踢腿挣扎了两下,似乎觉得行为不雅,便不再反抗。

    一旁的唐婉不由抿嘴轻笑,她对小小的刘协也很是同情,也赞赏他的聪慧,但此时,唐婉却觉得姬平这种带着几分无良的性格更让她亲近喜欢。

    一路上,刘协举止沉稳,完全没有孩童应有的活泼和朝气,反倒是姬平这个兄长言笑随意,很“轻佻”。

    姬平也察觉出来,刘协看似事事尊敬他这个皇兄,但实际上总保持着一种淡淡的疏离。

    他心中有些无奈,却也没办法,何后杀了王美人和董太后,刘协不恨屋及乌就已经算很不错了。

    几人从北宫出来,又顺着架在空中的阁道向南宫走去。

    雒阳皇宫包括东西南北四宫和永安宫,其中南宫和北宫是两大主体宫殿群,南宫在西周时就有修建,至吕不韦食邑雒阳十万户,再次扩建南宫。直到东汉明帝时,才修建了北宫。

    两宫相隔一里,分别占据城内南北两半部分的中心位置,都建于夯土高台上,北宫地势更高,其间以架空的阁道相连。

    从阁道上望去,迷蒙的雨幕下一片片宫殿看不到头,姬平暗自慨叹皇宫的宏伟气势。

    不说别的,单只北宫的主殿德阳殿,东西长三十七丈多,可以容纳上万人,玉阶高达两丈,殿中还有喷泉,极其奢华,可惜不久之后就要被董卓一把火烧个精光。

    他看似在游玩,实际上却是在踩点,暗中留意四周路线。

    事关自己的小命,容不得半点疏漏,万一在十常侍作乱那次逃不了,他很快便会被董卓软禁起来。所以,只有趁现在这个机会,仔细了解一下皇宫的情况。

    在踩点中,他一直在琢磨着一个事情,这皇宫之下会不会有逃走的密道?

    他前世去过西汉长乐宫遗址,从遗址看,西汉在长安的皇宫是有密道的,不知这雒阳的皇宫有没有?应该会有吧。

    凡是统治者,最怕谋反,建造皇宫时多半会留有后路,何况南宫是吕不韦那个老谋深算的家伙修建的,或许北宫也有。

    只是,从外面看是看不出来密道的,他决定趁着这段时间去东观、兰台的藏书之处,找找密道的线索。

    南北宫之间的空中阁道曲曲折折很长,走了很久才到南宫。

    他们避开了处理政事的尚书台等宫禁之地,主要在后·宫游玩,不过在路经建章殿时,他心中一动,便要进去。

    除了兄弟刘协外,他其实还有一个姐姐,名叫刘菡,封号万年公主,是灵帝当年荒唐时和一个宫人所生,所以地位不高。

    不料到了建章殿外,几人听到一个尖锐的声音在责骂:“什么公主?一个贱婢……”

    姬平不由皱起眉头,带着唐婉和刘协闯入了宫殿。

    宫殿中,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宫装女子正低头落泪,斥骂她的却是一个手持鞭子的宦官,神情极为乖张。

    尼玛,这些宦官还真反了天了!

    看到这一幕,姬平怒从中来,面沉如水,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是猛力一脚,将那宦官踹了个大马趴,脑袋磕在了柱子上。

    他又俯身拎住那宦官的脑袋,猛力在柱子上撞了几下。

    姬平身后,唐婉和刘协惊愕的张大了小嘴,霍小玉眼中却闪烁着异彩。

    &个杂碎……”那宦官脑袋磕得头破血流,一时发懵了,随即爬起来舞着鞭子就要破口大骂,抬头却看到沉着脸的姬平,狰狞的面目一僵,呆在那里啜喏着:“陛……陛……陛下。”

    那低头的宫装女子抬起头来,清秀的面容有些苍白,美丽的眼睛微微红肿,急急躬身行礼:“贱妾拜见陛下,渤海王,唐贵人。”

    姬平忙扶起她,和声道:“姊姊不须多礼。”这个时代姐姐都唤作姊姊,他总有些不习惯,但还是要顺应时代。

    唐婉也上来扶住她,柔声安慰:“姊姊,你没事吧?”

    万年公主眼睛一红,偷偷看了一眼那宦官,眼里闪过一丝惧色,忙连连摇头。

    姬平看姐姐身为公主,竟然如此惧怕那宦官,可见平日里没少受欺负,十常侍害他也罢,这帮小杂碎也如此跋扈,打骂他姐姐!

    他本是消了几分的怒气再次暴涨起来,二话不说,回过身来,一把夺过那宦官手上的鞭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抽打,又狠踹了几脚。

    那宦官在地上翻滚嘶嚎着,很快变得鼻青脸肿。

    一旁刘协早看呆了,他从来没想到自己软弱的皇兄竟然有如此强悍暴力的一面,耿忠却不感到意外,毕竟他那夜亲眼看到天子杀人,如今打一个人又算什么。

    看着那宦官连连伏地求饶,姬平冷哼一声,道:“狗奴,还不报上名来?”他一向尊重人,但对这欺负他姐姐的狗宦官却毫不留情。

    那宦官忙道:“奴婢是黄门令丞张屏。”

    黄门令丞是黄门令的属下,协助黄门令主管宫中宦官,与耿忠的中黄门仆射相当,官秩都是六百石。

    张屏看姬平面色冷肃,忙又道:“奴婢是张老祖的义子。”

    &让?”姬平眼里闪过一丝阴郁。

    张屏身子一颤,愕然看了姬平一眼,忙低头应是。

    张让历任三朝,被宦官尊为老祖宗,便是姬平的父亲灵帝也呼张让为父,张屏哪能想到姬平竟敢这般直呼张让之名。

    姬平冷哼一声:“你滚去告诉张让,朕要带长公主回北宫居住,若是再敢以下犯上,便以谋反论处!”

    说到后面,他声音已是森冷,令一旁几人都不由打了个寒颤。

    姬平对张让毫不客气,一个作威作福的宦官,又处心积虑谋算他,灵帝是呼张让为父,难道还让他姬平呼张让为爷不成?

    张屏面色惨白的应了一声,连滚带爬跑了出去。

    姬平看刘菡还有些惊惧,安慰了她两句,让唐婉和霍小玉帮着姐姐一并收拾东西,自己却和刘协出了宫殿,来到殿前院里。

    瞥到院子东南有一口井,他走了过去,看到井口石栏上刻着一个“甄”字,身子一颤,又走近前探索了一番,暗思:“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甄官井?”

    传闻在董卓焚烧洛阳迁都后,孙坚便是在甄官井中发现了丢失的传国玉玺,后来孙坚身死,孙策便以传国玉玺向袁术借来兵马,开辟了江东基业。

    不过甄官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官职名称,有甄官令,专门管理和制造砖瓦等建筑材料,所以甄官井也未必只有这一口。

    这时,刘协在他身后道:“皇兄,此事恐怕会得罪张常侍,须要告知太后。”

    姬平摸了摸刘协的脑袋,叹道:“宫中的宦官势力是太大了,你我身为皇族,生死却操控在他们手中,着实无奈。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不会太久了,你日后做了皇帝,可要引以为戒,对于身边的宦官,必须控制他们的权力,不可放纵和依赖,当然,对于朝臣也是一样。”

    刘协身子一颤,忙跪下道:“皇兄,臣万不敢有非分之想!”

    姬平一愣,扶起刘协,看他面色苍白神色惊恐,不由失笑道:“我说说而已,你不必在心。”

    他知道将来董卓会废了他,立刘协为帝,也就是有名的汉献帝,所以下意识说了出来,不料竟吓着了刘协。

    刘协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带着几分责怪道:“皇兄贵为天子,话可不能乱说。”

    姬平看到他认真的模样,无奈的连连应是。

    回到北宫,已近黄昏,报知了何后,将万年公主安顿了下来。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九章 灵帝与士人() 
接下来的两日,他一边在兰台、石室等藏书之地寻找皇宫结构图及密道的相关线索,一边调查了解那些党人和士人的情况。

    目前的敌人中,宦官他基本了解了,董卓那人也知道,只有士人集团,他才了解的比较少。

    这期间,他看到了灵帝当政以来的一些文献,心中若有所思。

    他觉得,其实灵帝也不像后人所说的那么昏聩,虽然有很多荒诞无稽的行为,但本身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姬平如今身为皇帝,自然能体会到皇帝的一些无奈和难处,纵观数千年历史,明君又有几个。他觉得总体而言,灵帝的为政是利弊参半。

    从灵帝亲政,到中平元年黄巾乱起的十五年间,大汉发生战乱近三十次,但地方民乱仅有两次,其余九成多为异族之乱。

    由此可见虽然朝政混乱,但百姓生活还勉强过得去,而民难,很大一部分在于天灾。灵帝当政期间,发生大规模天灾十数次,包括水灾、旱灾、疫灾、震灾等,受灾范围都很大。

    对此,灵帝也不是全无作为,采取了致送医药、拜天祈雨、修建河渠、减免田租等荒政。

    其中发生了四次瘟疫,前三次灵帝都有赈灾,唯有最后一次没有致医药,而张角便是在这次疫灾中趁机施符水,发展壮大了太平道。

    转变就发生在中平元年黄巾乱起后,或许是因为黄巾的缘故,灵帝似乎对百姓产生了怨恨,变得愈加荒唐起来,非但没有赈济百姓,反而加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此后不到六年便发生了十数次民乱。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黄巾之乱的疯狂破坏和劫掠,引发了大范围的民不聊生。

    而且姬平发现,灵帝还是很会用人的。他宠信宦官,但并不完全迷信宦官,当政期间,铲除了王甫、曹节等有实权大宦官,任以权势地位稍差的十常侍,将宦官势力掌控在了皇权中。

    而对于当政期间最严峻的异族侵袭,灵帝先是继续任用名将段颎平定羌族,使羌乱平息了十五年,后来又任用刘虞,平息了乌桓之乱,使辽东百姓安居,同时在黄巾之乱中任用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一大批将才,平定了民乱。

    除此之外,灵帝当政时不乏能臣,还有盖勋、傅燮、张奂、卢植,甚至西园八校尉的曹操、袁绍,以及孙坚等。

    只是灵帝这人有些寡恩,一向是有难时启用人才,渡过难关之后就是翻脸无情,该撤就撤,该换就换,等再需要时继续任用。

    在文化上,灵帝也颇有建树,令蔡邕等人校刻熹平石经,作为官定儒家经本,成为儒学史上之盛事。同时对于士人垄断太学,也建立了鸿都门学,选拔地位较低的寒门子弟,以制衡士人太学势力,但士人势力太过强大,终究是失败了。

    不过尽管如此,灵帝驾崩后陵号依然是文陵,显然是群臣称誉其在文化上的作为。

    看到了这些资料,姬平脑海中思路也越来越清晰,至于中平元年恢复州牧制一事,被后人认为是地方割据的开始,但灵帝实际上也并未滥行,极为控制,只任命了四个州牧,唯一可叹的是他寿命太短,之后无法再控制州牧的滥行了。

    而且灵帝也颇有度量,一般大臣若不是强谏,他也能听取意见,如盖勋曾直言灵帝穷兵黩武,灵帝没有生气,反而赞许道:“你说的对,恨见君晚,群臣从来没说过这些事。”

    灵帝又曾问弘农杨奇:“朕何如桓帝?”杨奇暗讽:“陛下之于桓帝,亦犹虞舜比德唐尧。”话中之意是虞舜和唐尧一样贤明,而你与桓帝一样昏庸。

    灵帝聪明的听出了话中之意,却没怪罪,只是说:“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死后必复致大鸟矣。”弘农杨震乃汉室名臣,死后有大鸟高丈余,落在陵前,俯仰悲鸣,泪下沾地,葬毕,乃飞去。

    如此看来,灵帝任性纨绔,但颇为聪慧,又有些度量和作为,若非私生活过于荒唐,身体早早亏空而死,天下大乱很可能要推迟很多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党人之所以被禁锢,或许是因为他们争权夺利、威胁到皇权,又主动攻击政敌、没有务实办事而被灵帝厌恶。

    因为被禁锢党人只是士人很小一部分,对大多士人,灵帝还是任用的。

    而对于士人和党人在这天下大乱中扮演的角色,从看到的文献,结合后世史学家的分析,姬平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士人只说十常侍祸乱天下,但从士人情况来看,也绝不乏贪腐之辈,甚至被党人誉为“三君”之一的前大将军窦武,也是大贪官,一门三侯,又常从宫中取宫女饮宴作陪,旬月之间,动辄花费上亿钱,何等惊心怵目。

    这可都是民脂民膏,便是卢植还劝过窦武内息贪利之心,偏偏窦武在党人中声望极高。

    还有那些向灵帝买官的士人,多半都是花费数百上千万钱,他们的钱从何而来?而百姓却是生活艰难,饿死无数,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这就是所谓清高忠贞的士人集团,如同一座大山压在社稷之上,压在天下百姓的头顶。

    东汉立国,便是以地方豪强为基础,随着经学的兴起,基本上形成了地主豪强、士林学门、官僚集团的三位一体的士人集团。尤其是一些大的世家,有着自己庞大的庄园、有依附于土地的佃农、有自己的部曲武装。

    而且士人也在渐渐垄断察举制度,举孝廉举士,多半都是看族姓门第,门阀政治已经初见端倪,时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童谣,便是莫大的讽刺。

    与之相对应的是皇权的旁落,大量的在籍人口的流失,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国家税收锐减,反而还要给这些做官封侯的士人发放俸禄。

    至于失去土地的百姓,一部分依附士人,另一部分却变为流民,而黄巾之乱百万之众,大多都是流民。

    士人在疯狂贪婪的蚕食着大汉的元气,盘剥着百姓的血汗,却一边还喊着为国为民。

    天下之乱,士人集团有些不可推卸的责任。

    灵帝察觉到威胁,自然要反抗,发动党锢,不过他借用的宦官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反而闹得朝政日非。

    三天后,姬平又在尚书台附近拦截到了荀攸。

    这次荀攸少了上次的拘谨,不过面色很是凝重:“陛下,袁绍为大将军画策,要大将军召四方猛将及豪杰入京,兵胁太后。”

    &将军同意了没?”姬平沉默了下,开口问道。

    荀攸叹了口气:“尚在犹疑。”

    姬平心中满是阴霾,这天下就要乱了麽?起因居然是士人。

    自党锢之禁解除后,党人也有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