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以后有几国-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后人评价鱼豢“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可陈寿毕竟在蜀汉为官多年,难道他们皇帝的事,他还没有在曹魏的鱼豢清楚?而且在年龄记录上,刘禅分明是建安十二年出生(公元207年),鱼豢却写成他在小沛时已然“数岁”,不是瞎说是什么?

  稍安勿躁,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刘禅成为“三大败家子”的核心原因。一桩被春秋笔法尘封的往事,造就了一个——“麻木的政客”皇帝刘禅,一切的一切,将在下回逐渐为您展开。

第3节 被隐藏的刘备之子
关于刘禅同志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他从出生到登基这段历史空白时期的疑问,古已有之。毕竟,并非只有咱们这样的现代人才具备狗仔精神——远在南朝刘宋统治时期的一代名臣裴松之同样也发现了不妥。

  为此,裴松之还特意在《三国志》中注释道“臣松之案: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於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於长阪,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於小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败於小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二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馀言,异也!”。由于原文较长,我大体上翻译一下“微臣裴松之以为:《三国志。二妃子传》中说‘后主刘禅出生在荆州’,而且后主传里还写着‘后主继承皇位在17岁’,也就是他出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而鱼豢却说刘备在小沛时刘禅已经出生,据我估算,能知道父亲姓字的孩子,也该有5、6岁,但若据此推算到刘禅继位那年,他至少应超过20岁,显然与《三国志》不符。所以从事实上来讲,鱼豢这段记载是站不住脚的,纯属虚妄之言。但这段记载却出自《魏略》当中,以《魏略》如此翔实的史料,却保留了200多字这么站不住脚的记载,实在太奇怪了!”

  首先裴松之是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为主进行分析,所以他否定了鱼豢的《魏略》记载。因为毕竟陈寿是蜀国旧臣,他提供资料在可信度上当然比魏臣鱼豢为高。但同时裴松之也强调了“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馀言,异也!”,就是说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被称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的《魏略》,会将刘禅出生到成年阶段用这么不可信的语言记载着。

  单就逻辑学来说,以历史资料间联系来判断资料正确与否显然是没错的,裴松之在此处论述了《魏略》所记载的刘备失子并非‘刘禅’。这个证明过程也是合理的。但裴松之却忽略了一点,就是姓名这玩意,只是个代号,是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乃至于个人喜好的不同而随意更改的。就好像现代西方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在报道中对朝鲜的伟大领袖,永恒的太阳——‘金日成’将军,是否就是当年的朝鲜抗日英雄金日成存疑一样。

  他叫‘刘禅’,就真的是刘禅吗?或者说,此‘刘禅’,真的是彼刘禅吗?

  应用剃刀法则,我们暂且抛开姓名这副枷锁,甚至不考虑此‘刘禅’是否彼刘禅;而是依据这个年龄漏洞向前推论,乃至推论到在刘禅出生之前,探索一个最至关重要的问题——刘备还有没有与鱼豢记载中年龄相仿的儿子存在?

  假设此前刘备已有子嗣,那么他就是后来皇帝刘禅的大哥,也就是所谓的皇长子。这样一位皇长子,他最后哪里去了?究竟是不是如《魏略》中记载的那样回到蜀国了呢?若回到蜀国,那么此人是究竟谁?为何《三国志》对此毫无记载呢?

  细看《三国志》,其实我们还是能找到些蛛丝马迹的。

  比如《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这段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是说吕布乘隙攻刘备那段历史,最主要话在于最后一句“布还其妻子”;此处大家需要明确一点,古时所谓的‘妻子’,是今天‘妻’与‘子’的统称,特指‘老婆’和‘孩子’,而不是单指‘老婆’。     那时侯大耳长臂猿刘备还是“天天背背”,人嫌狗不待见的东奔西跑,老婆孩子也习惯性保不住,一直到后来“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更创纪录的把关羽和老婆孩子一起丢了。请大家注意,此处记载出自《三国志。武帝本纪》,也就是曹操的生平记录中。但同样是说“虏先主妻子”,也就是抓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而不是单单抓住了他老婆。

  从陈寿或经意,或不经意间透露出的这段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最晚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大耳长臂猿刘备至少还有过一个儿子,因此刘备的后裔落到过老曹手上恐怕也是事实。后来史载关羽借刺杀颜良成功之际逃归刘备,却没有只言片语记录了关羽曾将刘备的妻子一并带回;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之说,未见《三国志》或《魏略》采录,恐怕只是后人附会之言,难以取信。

  但假若刘备确实在荆州生阿斗刘禅之前还有个儿子,而且还真如《魏略》所说那样生还了蜀汉,那么问题就变的相当复杂,相当严峻。 

  因为按《三国志。糜竺传》记载“建安元年,吕布乘先主之出拒袁术,袭下邳,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于是进妹于先主为夫人”。

  这段很好理解,简单说就一句话“吕布袭击了刘备并抓走他老婆孩子,所以糜竺乘机把妹子嫁给刘备当老婆”。由于当时老糜家是支撑刘备势力苟延残喘的重要力量,所以糜夫人去到刘备那里就是“妻”,即大老婆这个等级,并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诡异的事情出现了!——我们大家可都知道,吕布后来曾与刘备暂时和好(刘备守小沛),他又将刘备妻子还回来了!

  这就悲剧了!明明有这么母子俩,却偏偏不见于《三国志》蜀汉妃子传中,谁敢说没有隐情?——坟头烧报纸,你糊弄鬼呢!

  按规矩,除非刘备大老婆死了,否则糜夫人是永远没有机会爬到大老婆头上的。因为大老婆先进刘家们,是“嫡室正妻”,即使平级都是“妻”,糜夫人也只能算次妻,老二而已。

  至于后来的甘夫人,则更新鲜。据《三国志。二主妃子传》“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看看此处,备备哥不愧是“背背哥”,丧就丧(丧,失去,但并不一定指死,比如成语“丧家之犬”)还“数丧嫡室”(嫡室,即正妻,大老婆)。甘夫人所以能“常摄内事”,是由于备备“数丧嫡室”,她这个实际上已经不知道是几奶的妾氏才能兴风作浪。

  我们都知道,甘夫人后来母凭子贵,更被追封为昭烈帝皇后,有幸在死后过了把大老婆瘾。但若非刘备的正式妻儿一去不返,她终究也将只是个二奶,只是个妾。

  而汉室立嗣常规是立嫡以长(当然,非想不这样也成,比如汉武帝就不是长子,但通常意味着将以内乱为代价)。试想若刘备正妻长子皆在,那么甘夫人作为刘备的~小~小~小~老婆,首先就没有刘备正妻身份硬气;其次,作为儿子,‘刘禅’又比他那个哥哥至少小了十二岁,同样没得斗——也没机会斗。

  真动了手,凭她们娘俩那点地位,明摆着是二打六毋得争。

  也就是说,即便单单从礼数和惯例看,哪怕刘备这个儿子在外流浪多年,但万一他回到蜀汉,刘备身后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也依然是他,而不是刘禅。

  陈寿评价蜀汉国不置史,因此史料缺乏,这个批评是很正确的。

  相对蜀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来说,里边隐藏的谜团也实在太多太多,以至于连刘备自家的事情,都如入云雾般飘缈难定。    

  刘备的这个长子,似乎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消失掉了,湮没到历史里。如果不是局外人鱼豢在《魏略》中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记得还有这么个人存在过。 

  那么,这个人,他究竟会是谁?

第4节 这孩子是谁?
裴松之在对《魏略》关于刘禅童年那段记载的反驳中,只是证明了这个人不会是后来的‘刘禅’;但假若将此人视为刘备本来的长子,另外一个‘刘禅’呢?

  从蛛丝马迹中,我们或者还可反推出当时所发生事件的凤毛麟角。

  首先,《魏略》对于‘刘禅’失散那段的记载中,有这一句话非常关键,直接点出了将此‘刘禅’带回刘备身边的经手人,“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翻遍三国志中蜀国部分,刘备手下姓简的将军只有一个,那就是简雍。根据《三国志。简雍传》记载,“简雍字宪和,涿郡人也。少与先主有旧,随从周旋。先主至荆州,雍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入益州……拜雍为昭德将军”。此人和刘备老乡,是除关张二将之外,和刘备关系最近、最早跟随刘备的嫡系将领。

  虽然我们不能绝对肯定这个姓简的将军必然是简雍。但从姓名和经历来看,能去拜谒张鲁,还敢把刘备失散多年的儿子带回蜀汉的简姓人物,职位低是不可能的,和刘备不够亲近更是不可能的,而符合完全符合《魏略》中所说的那简姓人的特征,无疑只有简雍。

  而且对于简雍这个人物,还有一点非常诡异的地方,那就是《三国志。简雍传》有头无尾。而在陈寿《三国志》又被立传记载的人物中,没有交代其人物后事如何,几时“卒”——也就是没交代怎么完蛋的,总共只有三人,除了那可有可无,被拉出来充蜀汉门面的“名士”杜微杜聋子外,另外两人就是简雍和排在简雍下边的伊籍,这不得不引起后世喜欢窥探秘史者的注意。

  简雍这刘备的老乡,曾经拿女性生殖系统用一句“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的黄色笑话进谏过刘备的“滑稽将军”(详见《三国志。简雍传》),在他身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为什么和他一起的伊籍传同样有始无终呢?

  记得后世北齐(北朝之一,汉人高欢所建,后文详论,此处不表)杜弼在《檄梁文》中有过一段关于“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记载,我想可以说明些问题,故事内容如下:

  一个是说楚国的故事。传说楚王有一只心爱的宠物——白猿从宫里逃走,而据路人所言他是逃进树林里,回归大自然了。楚王便立即派人去追寻,但古代时人类活动范围有限,而原始树林又太大太深,根本无从找起。楚王一怒之下,竟下令放火把整个树林烧光——最后白猿与森林都被付之一炬。所以叫做“楚国亡猿,祸延林木”。

  而另一个是说宋国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宋国国都城门突然失火,附近的乡民与士兵赶紧找水灭火,而附近最近的水源——就是一个小鱼池。于是人们拼命的打水,拼命的扑火,奋战一天一夜总算是把火熄灭了。可再一看池塘,本就不多的池水竟然全被用完,而池里的鱼——全被晒成了鱼干。所以称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简雍与伊籍的关系,难道不会像“白猿与林木”,“城门与池鱼”那样吗?

  我并不是说陈寿会为已经灭亡的蜀汉而刻意隐瞒什么,但是由于蜀汉没有史官,历史资料更残缺不全,尤其这些又都是陈寿出生前的往事,所以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陈寿迫不得已照搬因为某种原因而残缺的蜀汉官方资料,同样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为了补足这段被人或刻意,或非刻意模糊了的历史,我们需要假设其可能性的极至。即简雍不为人知的结局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我们首先大胆假设,即假设简雍成功将此‘刘禅’带回,而彼‘刘禅’又好好活着,将会引发什么后果?!

  很简单,正如同当代历史上绝对不会容许有两个‘金日成’一样,既然后来其实一个‘刘禅’贵为皇帝,那么另一个,就必定不能再是‘刘禅’。

  若真如此,那简雍带回来的‘刘禅’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从“缺少了下半截”的《简雍传》中,我们充其量只能看出简雍具备《魏略》中所记载的简氏舍人的特征,更深入并看不出来什么。但即使只用脚趾头去想,以刘备的性格,及其存世亲戚比之魏、吴稀少得多的客观事实判断,他也不会轻易诛戮自己亲子。假若简雍带回另一个‘刘禅’,在刘备尚在世之时,他几乎不可能,也没有理由立刻将这个前途未明的‘长子’处理掉,毕竟在那种前途未卜的年代,多一个儿子就多一道保险。而此子假若有机会跟随刘备,以其身世,必不至湮没于碌碌之中。

  但是,这个人又不可能继续叫‘刘禅’。因为刘备不知道是怀念故子,还是按照家族中的什么规定给在荆州所生子又起名叫了刘禅,所以失踪多年的‘老刘禅’,肯定需要更换新名字。

  由此推论下去,在我们所熟知的刘备集团中,最可能符合这一身份的,就只有一个人——刘封,一个能归于“王道悠悠,封禅永理”中的名字。

第5节 刘封,被封印的秘密
根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余”。等等,各位看官说了,时间上不对啊!

  大家问了,《三国志》中记载刘备收刘封至少要在刘禅出生之前,不然前文提及的“至荆州”,“未有继嗣”的收子过程就无从谈起,但《魏略》所载的简氏将军认出刘备之子‘刘禅’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怎么可能差这么多?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关于刘封的出身,史料上记载根本缺失不详。除了《三国志》外,就只有《三国演义》中遵循了《三国志》的说法,认为他是罗侯寇氏之子。

  如果单就《魏略》记载的“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看,除了“罗侯寇氏”和“刘括”的谐音外,与‘刘封’再没有交集。

  可假若我们抛开刻板的史料记载,单从刘备攻葭萌时刘封“年二十余”的记载推断,就能看出眉目。若刘备自建安元年左右出生,到建安十九年认祖归宗,那不也是“年二十余”吗?不正好就与简雍带回的‘刘禅’年龄相仿吗?你能说这些只是单纯的巧合吗?

  但即便如此,他们之间的相似处似乎也仅此而已。假如我们认定《三国志。刘封传》中记载完全准确的话,那么刘封便决计不可能为刘备在《魏略》中那失散到汉中的儿子。

  可遗憾的是,我们是在从一段残缺的历史中探求真相,所以只能加入些‘臆测’来补足被尘封的历史。出于无奈,我们必然要先视《三国志》中某些记载为可以动摇的,然后才能去论述、印证、批驳它。

  关于刘封其人经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描述出入也很大,愚以为恐怕罗贯中也从中觉察出些蹊跷才做了修改。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封属于随刘备第一批入川的武将;但在《三国志》中,他却是和诸葛亮一起的第二批队一员。那么,我们假设一下,有没有可能他是第三批队?

  可能第三批队的说法瞧起来十分可笑,但对于同样可笑记载的疑问却出自《马超传》的裴松之注中“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不得如书所云”,这段是裴松之对于关羽为何能那么快就得知马超归降,还要和他比武事件的质疑。

  试想当时社会消息封闭,信息不通,尤其是益州山路崎岖与荆州间来往不便。连后来吕蒙袭取荆州那么大的动静,蜀汉都后知后觉,乃至葬送了关羽小命,怎么收马超关羽就能突然知道,怎么关羽与诸葛亮间书信往来又那么神速?所以裴松之解释为“不得如书所云”,认为这一段是误传的。

  但事实上,有没有另一种可能?

  那就是刘备在攻取益州的漫长过程中,曾在马超投降,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回到荆州调兵遣将,为准备一举拿下益州全境做最后的*部署呢?

  如果这样,那么马超归降这段消息就是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