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人记_石头与水-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破窑出好瓷,这闺女明白。”
  孟姑娘与冯四妹平日里也就是做做针线,或者去何老娘屋里说说话,何老娘见两个姑娘都不错,还叫三姑娘指点一下她们针线。孟姑娘冯四妹虽说都是芙蓉县人,但于三姑娘的师傅薛千针也是有所耳闻的,更见了三姑娘的绣活,那叫一个羡慕。何老娘笑,“你们三姐姐像你们这么大时,一幅绣活也有三五十两银子的。你们虽不靠这个吃饭,把手艺练好了也没坏处,日后成亲嫁人,有这针线手艺,公婆也得赞呢。”何老娘见惯了自家丫头片子的豪放,说到成亲嫁人的,也没觉如何,倒把人家两个小姑娘说红了脸。
  何老娘道,“这有什么脸红的,是这个理,现下在娘家得把本事练出来,以后才不叫人说嘴。别想着那种在娘家时日子舒坦,爱怎么受用怎么受用,等嫁了人可就要吃苦了。”
  冯二太太道,“老太太说的,可都是掏心窝子的话。”
  “那是。”何老娘道,“咱们又不是外人,我来帝都日子不长,也听帝都人家讲究什么‘女儿要娇养’,说这话就糊涂。要是儿子娇养些,以后有爹娘一辈子兜揽着,总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出不了什么大差子。女孩子终是要嫁人的,你把她娇养的屁都不懂,样样拿不出手去,难不成到婆家让婆家帮你调理?说这话的人,真不知是喜欢孩子,还是要害孩子呢。就是儿子,也不能娇养太过,儿子以后是要顶门立户的,你现下能帮他顶着,难不成能帮他顶一辈子?”
  冯二太太听这话大合心意,她对闺女也是样样好强的,只是没何老娘想得这般通透罢了。听此话不禁大赞,“亲家老太太真不愧是出过书的人哩,好生见识!说把这话写出来,叫天下人知道!”
  何老娘呵呵笑道,“我已新写了书在印了,待印出来送二太太两本,你放着看。”
  冯二太太有些为难道,“有不识字哩。”
  “让四妹给你念就是了。”
  冯二太太,“四妹也不识字哩。”
  “咦!”何老娘有些吃惊,“你家可是书香人家,如何闺女都没上过学?”这话说的,何姑妈当年也没上过学呢。但何老娘如今混入出版届了,何况,何老娘自从写书时候起,自己就常叫丫头片子教她认字。这人要是有了决心哪,反正有些能力外的做不得,但识字这样的事,何老娘还真认了不少,起码,一本千字文她是都认得的。再加上自家丫头片子也是自小上学的,故此,何老娘说这话很有底气。当然,她也是很早就把自家划分到书香门第范畴里去的。
  冯二太太道,“我家日子虽略略好过,她们姐妹要是儿子,送书院去也出得起这份儿银子。可她们是女孩子,外头哪里有女孩子读书的书院呢,富贵人家都是请女先生教导家里女孩子。那女先生,一年束脩就得二十两银子,再加上四季衣裳,吃穿用度,这一年,三十两怕都打不住呢。”
  何老娘想了想,道,“这也无妨,反正丫头片子也没事,三丫头也是识字的,咱们也不学什么高深的学问,把千字文上的字学一学就是了。不说别个,以后看账算账总便宜些,或者写个书信什么的,也不用求人的。”
  冯二太太欢喜道,“她们自是愿意,就是太麻烦两位姑娘了。”
  何老娘笑,“又不是成天学,一天学个十个字,一个月就是三百个字呢。”
  何子衿三姑娘也不会不教,笔墨何家也有,这事便定了下来。冯二太太自是谢了又谢,就像何老娘家的,闺女家,最好是在娘家把该学的本事都学好了。孩子识字,以后到了婆家也能叫婆家另眼相待呢。
  于是,冯孟两位姑娘便在何家开始了热热闹闹的学习生涯。
  其实,这年头女人多是不识字。
  不要说冯家这小户书香人家,就是后邻梅家自诩为书香传世,满腹清高的,家里儿子都是念书的,女孩儿们便都顾不上,端看各人造化了。
  何家的日子过得平顺,不几日,何涵爹何念带着两个闺女找了来,打听何涵的事。何老娘与他们说何涵跟着纪将军去北靖关的事,何培培何丽丽眼圈儿就有些红,何念还好,知道儿子音讯的喜悦让这个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男人的眼中再一次有了神采。何念道,“有消息就好,有消息就好。”
  何老娘道,“阿涵跟着纪将军,纪将军很是信任他,阿涵现下也是百户了,正经官身,在北靖关也娶妻生子,想来日子不错。你也别太担心,当初阿恭已说过他们,叫他常给家里去信,他已是记住了。想到到了北靖关也会给家里捎信的,你就放心吧,在家里平平安安的,待那孩子升了官儿,还不接你们过去享福呢。”
  何念笑道,“享福倒不用,只是这些年不见他,想看一看哩。”
  “高了,也壮了,穿着铠甲,威武的很!”
  听何老娘这般说,何念高兴的眼泪都下来了,看何念这一家子如此,何老娘心下也不大好过,转头又问起何培培的亲事来,知道定的阿行。何老娘道,“阿行那孩子也是好的,以后只管好生过日子。阿涵现下是官身,你就是百户妹妹了。”
  何培培道,“只盼我哥在北靖关平安。”其实,北靖关在哪儿,何培培也不大清楚,只是听说远的很呢。不过,哥哥有了消息,她也不用招赘了。
  略说几句话,何念就带着闺女们告辞去了。
  何老娘见何念这一家子,想着,多少年的邻居,要不是王氏闹妖,也不会如此。
  再过二三日,何念就带着媳妇孩子回乡了。临走前过来问何家可有信儿要捎带,何老娘也没什么捎带的,让周婆子包了些吃的,给他们带在路上吃。
  何念一家便回了乡。
  这时光,说快也快,说慢也慢,自哭陵到先帝安葬,一个多月的功夫,转眼也过去了。官员们脱了腰上的白腰带帽子上的白布条,重理官服,该当差的当差,该上朝的上朝。
  何老娘的新书也刊印了出来,何子衿拿了二十本给何老娘,何老娘连带先时的第一本书,先去何祖父的牌位前烧了,与自家丫头片子道,“让那短命鬼也在地下读一读我写的书哩。”
  何子衿笑,“可得把我祖父吓着,别个时候都是给送钱送衣,怎么今儿给送书了呢。”
  何老娘得意,“那短命鬼也没写过书哩。”
  “可不是么?祖母,你是咱们老何家的文豪啊!”把何老娘哄的笑个不停,何老娘先送了冯二太太两本,毕竟,冯二太太是客么。然后,给自家闺女何姑妈两本,一本让何姑妈自己看,另一本可酌情送人。然后,何老娘打发人给冯太爷送了一本,冯太爷生出个进士儿子,虽然自身寻常,也是识字的,一看亲家何老娘又出新书,直咂舌,“我的个乖乖,亲家老太太不得了哩。”
  孟老姨太太却是个文盲,道,“这有什么了不得的,不就是印本书么,我看书铺子里满铺子的人,可见写书的人多了。”
  冯太爷道,“是是是。”只是心下到底觉着亲家老太太有几分不凡,想着当初老婆子给长子定的这亲事果然是极好的,连丈母娘都能出书。
  何老娘想了想,又给自家丫头和三姑娘一人一本,与她们道,“你们跟着我长大,应该学会了我三成的本事,原不想给你们,还是得多看看,尤其三丫头,重阳也渐渐长大啦。”
  二人皆笑着接了。
  把自家人都送完了,何老娘又用白底蓝花儿的棉布包袱包了两本,亲自过去送给亲家沈老太太,沈老太太见着书,直道,“唉哟,亲家,你这又出新书啦。”
  何老娘笑眯眯地,先谦虚了一句,“先前不是出过一本么,原不想再出了,写书怪累人滴。”然后转入正题,“可书商们都说我那书卖的还不错,一直催着叫写,我心里也的确还有许多法子没写出来,故而便又写了两本,这是一套,分上下册。这两套,是给亲家你的。你自己个儿留着,还是送人,都好的。”
  沈老太太摩挲着膝上沉甸甸的两套还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感慨道,“亲家你不凡哪,写这么多书,可见肚子里是真有学问的。我不识字,但我们太爷是极喜欢看你这书的。”
  江氏也跟着凑趣,“要别的书之乎者也的我看不下去,倒是大娘写的这书我念着很好。”
  何老娘哈哈直笑,道,“反正都是我的一点儿小见识了,不敢跟人家有大学问的比,但养孩子这许多年,也有一二心得。”她老人家说话还文雅起来了。
  江氏做官太太多年,也颇是会奉承人,抿嘴笑道,“这不是一二心得,这是一辈子的心血哩。”
  何老娘愈发开怀了。
  待沈素回家,沈老太太还与儿子说了亲家何老娘又出新书之事,沈素一乐,笑道,“别说,大娘写的那书,卖的比我的书都好。”
  沈老太太道,“这么说来,亲家是真有学问的。”
  沈素笑,“是还成。”
  沈老太太跟自己老头子说私房话时道,“你说也奇,当年咱们阿青跟女婿结亲时,唉哟,亲家那嘴脸,我记一辈子。这些年,女婿家日子也好过了,女婿也有了出息。亲家也不似以往了,可你说,亲家以前也没听说多有学问哪,怎么到帝都就左一本书右一本书的这么出呢。”
  沈太爷道,“亲家那书啊,虽有些白话,但那道理细想是不差的。”
  沈老太太笑,“兴许就是帝都风水好哩。”
  老夫妻二人说些闲话,都觉何老娘这事儿稀奇,不要说何老娘做了半辈子家庭妇女的,就是多少有学问的人,一辈子怕也出不了一回书,哪似何老娘,一年出三本,这效率,比那等一辈子磨叽着出一本的人可强太多了。
  当天,何老娘只来得及送送自家送送亲家,待第二日,她就开始送街坊四邻了。
  不要说沈家两位老亲家觉着稀奇,就是街坊四邻也觉着,何家不说有个总出书的老太太就够稀奇的了,关键,何家整个就一奇人家庭。
  除了出书没个完的老太太何老娘,就何家那菊仙姑娘也够奇的,不就是会种个花儿么,几家街坊的日子,除了梅家紧巴外,其他三家家里都有花匠的。当然,他们各家花匠没有菊仙姑娘养绿菊的本领,但,绿菊再稀罕也就是一盆花儿呢。哪怕贵些,那也是花儿。
  但,人家菊仙姑娘就能得了先帝青眼,当然,还有前太子妃娘娘,今皇后也对她格外与众不同,证据就是,人成亲那日皇后还打发人送东西哩。至于先帝,当然也有赏赐,但先帝这都入土了,大家便把皇后搁前头说了。
  还有,刚来帝都时,说自己是耕读人家,的确,祖上十八代没出过一个举人功名,但人家住了几没天,春闱一下场,一个庶吉士一个探花儿。
  大家都觉着,何家可是一家子深藏不露的人家哪。
  于是,收到书的几家人还都过来道了一回谢,何老娘听诸人赞她的书,更是喜的了不得。看何老娘这眉开眼笑的模样,几家太太愈发纳闷儿了,心说,怎么就这么听不得三句半好话的乡下老太太,就能这么左一本书右一本书的折腾呢。哎,闹得她们也想去出书了。
  不然,咱们岂不是给何老太太比下去了么!
  何老娘在家掰着手指算自己的书,与自家丫头片子烦恼道,“那二十套少了啊,不大够送,可怎么办?”
  何子衿看自家祖母那一幅小暗示的模样,道,“想让我再白给你书就直说呗。”
  何老娘笑,“那可说好了啊,再给我送十套来。”然后又一脸无奈道,“哎,这亏得在帝都啊,交往的朋友还少。这要是在咱家,这么送可就要亏本啦!”
  何子衿看她祖母一幅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得意样,十分无语。


第292章 帝都行之二七
  何老娘这次的书没有上次卖的火爆,主要是,先帝刚死,举朝哀悼的时候,街上连个热乎气儿都没有,谁还有心买书啊!好在,趁着前番大热东风,先帝热孝也过了,铺子里打出招牌来,也还卖得动。
  何老娘借着卖书,一下子就成了个书香人。
  其实,卖书赚的银子有限,当然,有限何老娘也不嫌少。主要是,何老娘有了自己的著作,她现下与街坊间来往,半点儿不觉着差人家一头了。而且,何老娘很会在心里安慰,时常想,俺还出过书哩。
  于是,底气也有了,信心也足了。
  倒是何子衿,趁着何老娘打发人给小唐大人送书,是的,何老娘与小唐大人竟成了忘年书友,上回何老娘赠书后,小唐大人就说他回头也要再出本书的,只是,小唐大人的书还没出,何老娘的第二套书就出来了。
  小唐大人来沈家拜访时还特意过来了何家一趟,与何老娘道,“唉哟,老太太,不得了啊,我那第二本还没出呢,你这都出到第三本啦。”
  何老娘笑呵呵地,“这两本是一套,其实是第二套。”还与小唐大人道,“出书要快啊。”
  小唐大人点头,“是得抓紧。”
  小唐大人中午饭是在沈家用的,何子衿打昨儿就知道小唐大人要来,因为她舅同她说了,托她再做只烤鸭,小唐大人好这口儿。
  这可真是磕睡了就有人送枕头,何子衿早就预备好了,让铺子里大师傅烤得,唉哟,那水准,那味道,真个甭提了。尤其铺子里的大师傅还练出一手的好刀功,烤好之后直接片皮,小唐大人用荷叶饼葱白甜面酱裹了一个,直道,“比上回在探花家吃的味道还好。”
  沈素笑,“先时那是子衿烤的,这个是铺子里师傅烤的,如何能一样?”
  小唐大人道,“术业有专攻么。”
  沈素笑,“小唐你这学问可是学通了的。”
  小唐大人笑,“过奖过奖。
  小唐大人出身尚书府,据说老唐家祖上还出过神仙,这事儿多邪乎,再有名的人家,也就是世家,祖上都做官的,家族传的年头长了,就称世家,祖上说起来荣光,也就是出个公啊侯啊的。看人唐家,直接公侯都打不住了,人家出的是神仙。当然,神仙事迹已远。现下唐家当家做主的是小唐他爹,今户部尚书,新君心腹。据说新君还是藩王时,就跟当时的唐总督现下的唐尚书打过不少交道,今上登基,唐尚书的前程或者有再进一步的希望。连小唐大人,先时在太子詹事府当差,现下太子登基为新君,立得了御史台的差使。
  可想而知唐家的显赫了。
  小唐大人交际颇广,就像沈素这样没啥后台平平常常念书升上来的寒门子弟,俩人认识的时候就早了,那会儿小唐大人他爹就是总督了,小唐大人也没觉着沈素出身低啥的。俩人一直谈得来,故而,沈素颇知小唐大人的性子,就喜欢人夸他有学问。
  所以,沈素一说小唐你学问学通了,小唐大人颇是欢喜,就问起沈素烤鸭铺子的事儿来,道,“可是你家开铺子做烤鸭了?铺子开哪儿了?我也去瞧瞧。”
  “还没开呢。正在寻铺面,帝都城开铺子哪里有这么容易,想找个合伙人都不好找?”
  “这话怎么说,这手艺还怕开不起铺子来?再说,你家又不是个穷的,难不成本钱不够?”
  沈素道,“不是我开,外甥女想开。”
  “唉呀,菊仙姑娘啊,这可得好生去捧场。”小唐大人一听就乐了,他对菊仙姑娘很有好感。当然,也知道人家姑娘嫁人,小唐大人自己也有妻有儿,这种好感并不是男女之情那种好感,就是一种纯粹的感觉。小唐大人又包了个鸭肉卷,道,“阿素,这可不是我说你啊,你做舅舅的,菊仙姑娘要是一时手紧,你可不太抠门儿啊。”
  沈素白他一眼,“不是这个事,你也知道,在帝都城,甭说想把生意做大了,就是想站住脚都不容易。我这小小翰林,我姐夫和阿念官儿也小,没个合伙人撑腰,怕是铺子难开。”
  小唐大人十分灵光的问,“菊仙姑娘不会是想跟我合伙吧?”
  沈素笑,“你大忙人,也不晓得生意上的事,不知尊夫人意下如何?”
  小唐大人答应的十分爽快,道,“要是你,那是没门儿,要是菊仙姑娘,就没问题。”小唐是知道一些内幕的,此事说来十分复杂,当初小唐大人也是凑巧帮着何家打听谢莫如何许人也,这才知道前太子妃今皇后娘娘还有一位嫡嫡亲舅舅方昭云方先生在世。
  至于方昭云先生的来历,那就更复杂了,这位先生不论母系还是父系,都能在史书中找着名字的。当初,菊仙姑娘做了方先生的信使。小唐大人并未多想,但当时先帝对太子妃成见颇深,太子殿下册封一年了,太子妃的正式册封还没动静。再加上颇有些太子妃的政敌做祟,太子妃的处境很是艰难,都搬出东宫住回藩王府去了。但先帝对菊仙姑娘却是不加掩饰的另眼相待,菊仙姑娘竟还得太后娘娘的召见。这里头的事,小唐就不大清楚了,但后来太子妃顺利晋封,如今又做了皇后。起码,菊仙姑娘从未对前太子妃今皇后不利过,事实上,小唐还怀疑菊仙姑娘是不是给皇后娘娘在先帝面前说过好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