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选只有五人,这五人未必能全部来。
第一个人选是道州人氏,在荆湖南路二人还做过一番交谈,也就是传说中王安石的老师周孰颐。又有人说王安石得周敦颐赞扬,由是天下知名。前世郑朗忽信忽疑,到这一世时,郑朗才啼笑皆非。
周敦颐活着的时候也许在道州有名气,并且在莲花峰下开设了濂溪书院。不过整个宋朝知道的人了了无几,说不定韩琦此时都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教王安石,或者赞扬王安石。说不定王安石赞扬周敦颐,周敦颐能名闻天下。
因此周敦颐生前事迹世人多不知,史书也无法记录。不过他类似梵高,生前没有几个人知道,死后随着对理学的反省,名气却越来越大。
郑朗要修儒学,因此想请周敦颐来郑州。但未必能来,不是清高,在郑朗面前,以此时周敦颐,根本没办法清高得起来。主要周敦熙自己还有一个书院,看能不能放下。
第二个人是范阳人氏,不过此时在洛阳教书,更难请,邵雍,赵祯屡次下诏授官不赴。郑朗肯定没有赵祯面子大,因此郑朗亲自书写了一封信,不说什么名利,只说学问,反正你也是教人子弟,不如来郑州教,又不远,还能共同讨论儒学。能来不来,郑朗不大能确定。
第三个人乃是嘉祐二年进士,祁州司法参军,不过这个人反而有把握请到,张载。因为其生平,张载是西北人氏,看到西夏对宋朝的侵略,少喜谈兵,曾上书范仲淹边议九条,得到范仲淹器重。但范仲淹却劝他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弃兵读书,十五年后三十八岁的张载考中进士。受文彦博支持,于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此人因为郑朗于西北数番大捷,还写过文章讴歌,郑朗同样回过信,算是有一两回神交。一个司法参军,也不是什么大官,反正功名有了的。
因此比之前两位白衣,相反更容易请来。
第四第五个人是一对兄弟,二程。小程程颐未考中功名,不过当老师的时间长,二十四岁便在京城授学。其胞兄大程程颢也是景祐二年的进士,此人仅是上元县的主薄。这对兄弟后来飞黄腾达,十分了不起,现在还不算什么,请来的机率非常大。这五人年龄最大的邵雍已经五十二岁,周敦颐四十六岁,张载四十三岁,大程四十一岁,小程四十岁,都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都没有受世人重视。
一旦请来,对郑朗修儒学会产生多大帮助,自不用说的,北宋儒学五家就是这个五个人。
但能不能请来,也未必可知。
第七百八十六章 小重山(四)
欧阳修确认河工顺利竣工,赵祯诏书天下,当然,还有……大赦。
随着这道诏书下达,无数鞭炮自京城响彻黄河南北。特别是黄河数流南北,五丈河,汴河以及淮河许多地区,这些年来饱受水患之苦,终于得以解脱了。那一天赵祯又大宴群臣,兴罢而归。
郑朗则在家中,不是在灵棚里,过了百日之孝,要照顾生病的四娘,因此搬回家中来。也没有人说不对,韩琦六诏似乎在开玩笑,不管怎么说,也是六诏。
以郑朗功绩资历,回到朝堂便是首相。
丢之如粪土。
十诏也不行,俺就呆在家中守丧。名声也很重要的,地位、政绩与名声,再加上对儒家的新颖认识,这才是郑朗有把握请五先生来的后盾。至于能来多少,就看这五个先生怎么想了。
先来的是沈括,还有韩琦陆续地塞过来几十名学格物学的弟子。
三十几人正围着槐树,谈论格物。
沈括身份有些特殊,郑朗说做我学生吧,沈括不会排斥,会乐颠颠的过来。如果说做我学生,教你格物学,未必会来了,毕竟格物学在时人眼中与科举无关,仍是小道。
郑朗来了一个迂回方法,不是说传授他格物学,闻君对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那么能不能来我这里,做我书院的老师,与我一道撰写儒家书籍以及注解格物学经义。
老师是一部分,实际是准备将沈括当成最重要的学生。
来到郑家庄后,郑朗还遮遮掩掩,假假地与他讨论一些儒学,随后见到沈括开始对各种科学知识着迷,索性抛开面具伪装,正式教他格物学。至于儒学,见鬼去吧,这个还得等五先生过来。
正在传授时,门客进来禀报,说道:“外面有人求见,说是洛阳程正叔求见相公。”
“大开中门。”郑朗高兴地站起来说道。
来到外面,兴冲冲地对小程说道:“没有想到君果然赏脸到来,让我望眼欲穿哪。”
太客气了,让小程很不好意思。
将小程迎到书房,指着其中一排书,对小程说道:“这是你与你哥哥伯淳所著的书籍。”
五先生当中,二程理论与郑朗的理论十分相仿佛。第一个反对汉朝的流弊,不认为经书是高高在上的,它们仅是载道的工具,是工具,不是道,远不能与道相比。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以己意解经,疑经,甚至文义解错也无害。仅这一条,就让郑朗欢喜了,能想到两条,活泼,而不是明清那呆板的朱子理学。还能想到,百花齐放!
第二条还是批汉学,章句训诂,繁琐释经,令人白首到老不能通,不能通的经要它做什么!另外更让郑朗欢喜,痛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乃是客观自然,与人事不会对应。特别是不能议论尚同,议论专一,将会妨碍更进步的新思想产生。
第三条反对作文害道,时人专务章句,悦人耳目,那么大家看文章中的词句,还是看文章中的道?文章与经义一样,甚至远不及经义,只要讲清楚道理就行了,不用那么多华丽的词藻。比较合郑朗的口胃,但未必合三苏的口胃。
第四条是圣人作经,是为了明道,读经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带着求道之心,将自己放进去,通过读书,寻求圣人之心。其实老子的道德经与佛家的金刚经,也有类似的道理,大道无边无际,有什么人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呢?不要看文字,不要听语言,得用心去悟那个道。
第五条更合郑朗口味,由经穷理!佛家释教已经成为一个极端,佛祖像也能烧,酒肉也能穿肠过,甚至能骂佛祖,也不用看经书。当然佛教已经走上神坛,也走上一种虚无飘缈的云端,只能感化于民,不能使用施政,后来种种佛经更是脱离了金刚经本义。这个不管的,郑朗修的是儒,非是佛。因此二程说了由经穷理。经在道下,想了解这个道,必须先学习各种经义,先学习,然后感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是主,是学习最终的目标,但经是工具,是一个过程,虽次,不可缺少。
第六条穷经以致用,达于政事,治经目的是求道,道存于经典当中,可学习与求道的用意,乃是为了入世,治世,必须将学来的道贯彻到日用和政事当中。这一条与郑朗的理论更相吻合。
但有很多冲突的思想,郑朗、王安石、二程思想相同之处皆很多,认为圣人之可改,只是二程与王安石喊得更彻底一点,郑朗则是偷偷摸摸的,主张随时因革,反对泥古拘旧,这一条三人皆相同,郑朗说法更好听,叫与时俱进。最后一条却不同,二程改革是用义理指导,王安石认为义理太过虚缈,改的目标是为了结果,也就是利。郑朗早期与王安石很相近,以利为指导,但随着人生感悟,提出上中下三道治国后,在使国家富强之外渐渐重视自上到下的道德思想改变,也就是以利为辅为表,以道以理为主为里。
其次是重孟子,郑朗却认为孟荀仅是孔夫子以后两个分支,不是那么太重要,做为儒者,应当从夫子本身寻找一条与时俱进的新儒学,而非拘束于孟子那一脉。
第三条是对中庸的看法,认为中只是不偏,偏则不易中,庸是常,是定理。在义理的基础上,加以权衡,经与权相互结合,而不离中。将中与庸狭义化。郑朗认为的中庸非是如此,中不仅是调节,还是三分,阴与阳,黑与白,善与恶等是两个极端,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绝对的阴阳黑白善恶,存在的是这个三分,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节。
还有其他,不过在五先生当中,二程理论与郑朗理论最为相近。
小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郑朗又说道:“我看到你们兄弟的书,其中有一段说《春秋》书灾异,盖非偶然,不云霜陨,而云陨霜,不云夷伯之庙震,而云震夷伯之庙,分明是有意于人也。天人之理,自有相合。人事胜,则天不为灾,人事不胜,则天为灾。人事常随天理,天变非应人事。如祁寒暑雨,天之常理,然人气壮,则不为疾,气羸弱,则必有疾。非天固欲为害,人事德不胜也。如汉儒之学,皆牵合附合,不可信。读到此段,深有痛感哪。”
小程肯定没有学过格物学,虽说灾象不能代表着什么,但与人类活动还多少有些关系的,能产生这个辨证观,在宋朝是何其不易。
“过奖了。”小程很满意,仅凭郑朗的尊重,这一趟来得就值得。又问道:“郑公,夫子后可有圣人?”
一句问得郑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半天后答道:“不知道,就是有,生前为臣,死后为圣。因为陛下乃是圣人,天不可二日同盖。”
“郑公,我愿意留下来了。”小程说道。
有意问的,郑朗种种做法已经成了非人类,一个非正常的士大夫,至少其他士大夫几乎根本达不到郑朗这样的高度,无论德操学问,或者吏治能力。一为圣,二为诡奸!
仅一个天不可二日同盖,让小程全部释然。
“那太好哪。”郑朗暂时还没有想到小程内心的想法,又道:“请你们来,有几个用意,一是教一些学生,这些学生不是童孺,而是省试落榜的举子,即便如此,也要进行摘选,选一些对经义有感悟的举子,不多,仅几十人,大家共同学习讨探。二是顺便替朝廷教一些格物学的学子。三就是著书,第一个我们各自著书立说,我修儒学,你们几位先生也修儒学,让儒学百花齐放,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我们那敢……”可是小程已经心动了。
“无妨,道太大了,终其一生,包括夫子也未必能全部掌握,我们每一个人仅能看到其中的一个小小角,大家一起将心得写出来,最终便能离大道更进一步。”
“好。”
“其次我想让你们领手,将儒学自春秋开始,一直到今天发展的历史,以及演变过程,环境造就不同儒学的原因,一一探讨出来,编修成一部儒学史。”
“我们能做吗?”小程激动地站了起来。
“能做,就是不能做,也能起一个抛砖引玉作用。”一旦真要修成这部书籍,会给人们带来许多反思,不过工程太浩大,郑朗也没有这个时间碰它。就看这五个先生能不能做到了。
“然人手不足啊。”
“有人手,那就是我们摘选进来的学子。正叔,请跟我来。”郑朗说着将小程带到书院。
还没有修好,倚着郑家的田与土山修的,南方走向,先是一道大门,门上树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求索书院。两边有一逼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门两边乃是两个石像,非是常见的狻猊与狴犴,而是一对赑屃。又名霸下,传说中龙之第六子,似龟,喜负重,传说中被禹收复,为禹治水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用它做守门兽,已经标明书院的立意,入世救民,安邦治国。上面两个大石碑,东面乃是夫子《论语》中的学而十六章,后面乃是夫子石像。西面乃是《离骚》,后面乃是屈原像,一个是学习与圣人,一个是忠臣与德操。
再加上求索,已经将这个书院性质全部覆涵。
但没有雕刻好。
进了大门,是青砖铺就的石道,两边移载许多古槐。周代宫廷外有三棵古槐,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因此槐树为贵。为了移载,砍去许多枝条,虽活了,但叶子还没有长起来。不过一两年后,就十分可观了。
通道两边是四个跨院。
东首的就是教儒学地方,两个教室,圆形,刻意用了宋朝产的药玉做成巨大的玻璃窗户,不是很透明,但因为开得大,教室倒也十分明亮,正好现在宋朝烧制的玻璃杂质多,呈绿意,使得教室里光线十分柔和,反而比真正的玻璃窗多了一份雅约。
这些大玻璃乃是韩琦拨过来的,还有其他一些工匠,与建筑材料。郑朗也是为国家输送人才,不能全部让郑家掏腰包。最好慢慢教吧,夫子教了一生子弟,其乐融融,行知,你能不能做到呢?
两个圆形教室正好呈了一个八字,象蜜蜂飞舞的路线,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寻寻觅觅的过程。边上是一个二层小洋楼,里面乃是宽敞的图书馆,还有一些座椅与桌子,可以安心地坐此翻阅书籍。一部分是郑朗的藏书,一部分郑朗向朝廷以及太学讨要的部分书籍。不及太学藏书丰富,不过已经与一些中型书院相当了。
边上就是那个荷花池,在中间又开挖了一个小活水池,叫洗墨池,里面有一座太湖石制成的假山,空余的地方还载了一些翠竹与花卉。其他路面铺了小石子。
西边的跨院郑朗没有带小程去,那是教格物学的,形式差不多,不过少了图书室,多了一些试验室,倚在边远的山坡下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安全试验区,一部分乃是危险试验区。后者隔离起来。在后面还有一个小仓库。
再往后去,就是宿舍区。一共是一百五十栋宿舍,一人一间,考虑到无论老师或者学生,多半已经成家立业,五十栋宿舍是四室居,五十栋宿舍是三室居,还是五十栋二室居宿舍。
整齐地排在一起,十分漂亮,也载了许多花卉树草,再加上后面两座土山的美化,若论环境之美,在所有书院里能名列前茅了。甚至考虑到有一些少数单身汉,还设了一个食堂。
学子过来后,家庭富裕者,自供伙食,不富裕,这个就要郑朗掏腰包了。
没有修好,但大模样出来。
小程看了更心动,回去后立写了一封信给其胞兄,动援他过来。别做什么没出息的主薄,还是这里好。
又写信让家人过来。
暂时还不能进书院,于是无事时就与郑朗讨论儒学,郑朗让学子将他们的谈论记录下来,送到晚报上刊登,不仅是普及宣传新儒学,也看看其他士子的感想,融纳吸收。
宋朝又出来一家晚报,是在南方,弄不清楚日报与晚报的区别,产生误会,以为日就是太阳,是朝廷的报纸,晚就是月亮星星,是民间的报纸。因此在晚报上许多士子敢畅所欲言,但两份报纸皆是京城发行的,于是文化发达的两浙地区士子不服气,自己又办了一份西湖晚报。可出进士最多的不是两浙,而是福建,因此泉州与益州也有商人要求办一份报纸,朝廷正在审议。
这是好事儿。
当然,郑朗与程颐的谈话不可能载于南方的西湖晚报,只载于京畿晚报。
此事引起巨大的反响。
不是小程名气,而是郑朗的名气。
洛阳那个人看得眼热,在郑朗第三封邀请信到达后,邵雍。但在他之前,周敦颐却先来到郑家庄。
这是郑朗最没有想到的。
大约老先生在南方呆得倦了,想看一看中原的情况,接到郑朗快信后,立马运身,收拾行李,居然用了两个月时间,就赶了过来。
两人理学观念还是不同。
其理学与郑朗相同之处就是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不同之处更多。郑朗到后来的儒学思想,越来越模糊了对立关系,善恶阳阴,包括仁义。是对立的,但又是互生互存的,可是仁与义还是有着对立关系。周敦颐想法却不同,也以宜为义,但说以阳生万物,阴成万物,既生且成,成则为义。看似与郑朗所说的有一些共同点,可这个义非是与仁对立,是一个结果。也就是两人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更多。
随着在六月份,张载与大程抛弃官职,交接完毕后也来到郑家庄,张载最著名的就是气学,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的太虚乃宇宙本原,但反对气乃是虚的产物,更反对中国神话中气乃虚之下降产物的说法,认为气就是虚,如同水凝则为冰,冰释则为水一样。二程却认为宇宙的本体是道是理,气只是这个精神本体的作用。
很有些绕口,这是现在的郑朗,若是才来郑家庄的郑朗,与这些大儒们谈论,会十分十分地吃力。
因此宇宙万物是气组成的,气分阴阳,由此论证他的心学。最有名的三句话,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被郑朗无耻的抄袭了。
还有就是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人本无心,因物有心。
总之,周敦颐与张载还有邵雍,其理学虚的多,实的少,这也是后来朱熹多从二程理学里吸引营养的原因。
但就是朱熹本人若在世的话,也未必想看明清教条的理学。
理学与宋朝一样,乃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宋朝军事软弱,可是经济发达,文化发达,儒学也发达,这是儒学的第三个春天,也是最后一个春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