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上岸一问人,才知道去京城的几个乡绅提前将好消息带回来,赵祯允许他在太平州还呆一年时间。郑朗长松了一口气,太平州刚刚起步,问题多多,现在自己走,不是很好。
留一年就有一年时间充足的安排。
杨察也松了一口气。
来太平州,说句不好听的,纯是前来摘桃子的。
自己被吕夷简挑中,与摘桃子无关,是运气。呆了那么多天,也看到许多情况,比如桑麻,两年后所有桑树才正式成林,并且周边会有许多人种棉花,仅一个锦锈监前途就不可限量。
还有蔗糖,卖到天价了,今年蔗糖产量会更高,税有了,利也有了。
并且有这个粮种,今年粮种就能看出差距,过几年后差距更大,增产是必然。大圩一开,四周会有更多的稻米,从江北到江南,运到芜湖城出售。粮食、衣服、经济,甚至城中的各个作坊,连下水道都安排好了。
只要不胡作非为,就等着政绩到手。
这不是摘桃子,是摘一个天大的金桃子。
可也看出还有许多问题存在,没有解决好,对这些新事物,自己又不大懂。马上将郑朗调回去,自己接手,可能会做好,但若是做不好,那不是摘桃子,与郑朗一对比,会成为自己一生吏治的污点。
留一年最好,不是一个伪作之人,冲郑朗拱手道:“郑知州,太好了,我也在担心,这下子悬着的心落了地。”
……
好消息接着而来,到了六月,崔娴生产。
太平州城中的百姓自发地选出最好的三个接生婆过来服侍,待遇完全是公主式。
郑朗也紧张。
医学落后,婴儿与母亲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生产的时候。
忽然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会儿接生婆出来,报道:“恭贺知州,是一个漂亮的小娘子。”
怎么办呢,这时候很重男轻女,但生了女儿不能变成儿子。只好说很漂亮了,其实才出生不久,脸上还有褶皱,再漂亮也看不出漂亮。但母亲长相如此,大约不会差的。千万不要象知州。
这话不好说出口,郑朗会伤心,难道我就这么丑?
郑朗又问道:“我妻子如何?”
“母女平安。”
“那就好。”郑朗要给赏钱,三个接生婆不要,其中一个岁数大的伏下说道:“知州,我们家中很苦,直到知州来,一家人才温饱,谢都来不及,还敢讨要什么赏?而且是知州在我们太平州生下的孩子,这是我们全州百姓的荣幸。要么取一个名字,叫太平。”
太平?
可不敢取这个名字,往那方面想都不好。
郑朗道:“太不敢用,取苹吧。”
那也好,平嘛,太平的平,整意会错了。不过就是取了郑平中性化的名字,也比高滔滔好,怎么叫滔滔呢?
抛开这无聊的心思,走进房中,看到崔娴一脸无奈。
郑朗问道:“干嘛不高兴?”
“妾不好……”
“傻不成,是男是女,都是你身上的肉。”高兴地抱着女儿,亲了一口。长得漂亮不漂亮看不出来,但大约脸型却很象崔娴,长瓜子脸,不象自己一张团脸蛋。
然而崔娴不喜,最想要的是男孩子,丈夫家单薄,多生几个儿子,也就不单薄,生女儿有什么用。
“别在我家弄寐生。”郑朗喝道。
“喏。”崔娴这才笑起来,指郑庄公母亲的事,生郑庄公难产,大约当时很痛,于是不喜郑庄公,取名寐生,才有了兄弟闾墙之乱。
“来,吃鱼汤。”郑朗一边抱着女儿,一边拿着黑鱼喂崔娴。
饮食上一家人很有意思,崔娴她们喜欢吃蚕蛹,这个吃法从远古就流传下来。蚕茧抽去丝后,蚕蛹留下来做美味佳肴。但终是昆虫类,郑朗不敢吃。
郑朗敢吃的,比如鱼虾,这个一家人能接受。但还有鳖鼋,蟮鱼,河鳗,螃蟹。特别是鼋,大者一百多斤,后世郑朗根本就没有看到过,肉更多,肉质比鳖肉更鲜美。对螃蟹一家人不大反对,对鳖鼋勉强接受,可对蟮鳗,却之不恭。
但对黑鱼不排斥,据人说的吃了对产妇好,有没有科学根据,郑朗也不知。但既然好,多吃吃,没有好处,吃了也不坏。
“妾自己来。”
“好。”郑朗抱着女儿走出来。
几个学生好奇地看着。
郑朗说道:“你们要回去了。”
两人父亲在外地任职,吕夷简在许州,司马池在河中府。要过去看一看,按理不能在各自管辖区域内解试的,若那样,在太平州也可以。还要回各自的原籍处解试。因此要兜一个小圈子。
再不走,就来不及。
司马光与吕公著眼神有些黯然,相处这么长时间,一起讨探学问,一起分析事务,若师若友若兄,舍不得离开。
“你们答应我一个条件,你们殿试通过,我会向陛下请救,将你们调到我身边任职。”
“是真是假?”
“我几回打过诳语?”
两少高兴地跳起来,这是可行的,郑朗继续要求外放,这一回外放,不管那一个州都会比太平州更大。州内也会有更多的县,更多的职位,求两个不是很难。
别的大臣说闲语,然而不在一起,他们不是师生关系吗?
杜衍对范仲淹如亲子,范仲淹对杜衍也有若长辈,谁又敢质疑这一对品行高洁的大臣?
看着他们的笑容,郑朗同样开心地笑起。
吕公著不用担心,担心的正是司马光,成长道路还很长,未来十几年间仕途也会对他内心产生巨大的影响。
比如蔡京蔡卞兄弟,未来的蔡卞因为得到王安石的赏识,收为女婿,品行十分端正,蔡京没有得到这个机缘,于是机格越来越阴柔。若是提前对他教导,会不会是以后的蔡京。没有他的蛊惑,宋徽宗会不会走到一条昏君的道路?
不知道,但前半生的影响很深远。
所以还想将司马光栓在身边栓上几年。
这个想法不会说,也要他们接受,不排斥,自己才好开口央请。
但不仅是他们,回到家中,还有他们的父母亲,又说了一句:“未来陛下若召我进京,我会拒之。”
这个懂。
郑朗淡淡说过,司马光还补充过意见,到朝堂上做什么?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在下面有了政绩,又算什么,一是年龄的制约,这个年龄担任知州问题不大,可到朝堂上能升成什么官职?二是资历又浅,说话未必有人听得进去。郑朗多次说过党项人的事,然有没有人听,去年赵元昊出兵兰州,未做得过份,可凶相更显,朝中依然没人察觉。
郑朗用了什么词,狼子野心!并且将他改赵为李,根本不承认他是宋朝的家臣!有什么用?
朝堂上是折磨,一事无成,不如乘着年轻,在地方上多做一点实事,积攒一些政绩,也算是为朝廷出了力。
让郑朗很无语,不过腹黑也是一种本事,腹黑本身没有错,看用在什么地方。自己有时也腹黑过,如对付赵元俨那次。
继续说道:“我只会请求三州,秀州、明州与密州,在哪里我会做一票大的。”
崔娴在房中正在喝汤,听到这句话,差一点将汤碗摔了。
你准备带着几个学生做强盗或者做土匪?
可是司马光与吕公著眼睛放起光,这个大的,他们明白。可惜不是杭州与苏州,否则这一票会更大。
郑朗又嘱咐道:“李斯写了谏逐客书,说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于是驱秦吞六国,并八荒,一统天下。然而他与韩非子知道说难却死于说难一样,既得六国,既出此语,更知道包容。可得到六国,却视六国百姓如刍狗,何来包容?又失其正道,默视赵高篡改诏书,让胡亥登位。以至自己身遭惨死,秦国瞬间湮灭。”
“是,这也是中庸之道。”
“不仅是中庸之道,也是治国之道,若我朝还象过去那样分为南人北人,那么南北不亲,大臣不合,这比冗兵冗吏冗政更危险。”
“是。”司马光与吕公著答道,只听懂郑朗话中一半意思,人分南北由来已久,连赵匡胤自己也说,南人刁猾,多用北人为臣。而寇准则更过份,每看到北方中一新进士,动辄曰,又为朝廷得一北人矣。
这样说对南方不公平,如今财税远离不开东南(非是指太平州,乃扬州江宁往东南一带,也多是大州,许多州十几万户,有的二十几万户,是北宋人口财富最集中的地区)。
“我对你们的要求就是时刻记住这个包容调济之道。”
“喏,先生,你放心吧。”
一夜无话,第二天两人离开。同行的还有四个小婢,吕三叔与丁胜。
自发涌来许多百姓送行,看到船只离开,百姓再次无语,虽将知州留下来,但只有一年时间……
忽然一个个伤感起来。
不但沉默不言,州内连吵架也消失了,一条最流传的语录就是知州只呆一年,别给知州惹麻烦,这几年苦了知州,让他享一年清福。
以至吏部评议各州县官员政绩时,毫不犹豫将郑朗排在第一。
想作祟都不敢。
但此时赵祯心中的想法,不是杭州与苏州,也不是郑朗重新提出的秀州、明州与密州,经韩亿一提醒,赵祯份外想将郑朗调回来。
他此时内心是最迷茫的时刻。
吕夷简很会做事,他是知道的,因此这几年一直在重用,可是这样的重臣居然也在结党,这让他很失望。于是用了几个长者,可这几个长者的所作所为,更让他失望。
询问又不好询问,若问尚书左丞宋绶、韩渎等人,一定说只要将吕夷简召回,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若问杜衍与韩琦等人,一定会说将范仲淹召回来,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因此这时候他最渴望一个有能力,还会识人,又没有私心,又不会结党,对他还十分忠心的大臣在身边。
不是韩渎,他除支持吕夷简外什么也不会,不是韩琦,他们都是“君子”。
至于到一州的州政,就算你将太平州变成天下第一富州,一年税赋达到一百万缗钱,神得不能再神,牛得不能再牛,但对于朝廷这一百万缗钱算什么?
一个小小的决策,几百万缗就没有了。
前思后想之下,认为郑朗回京好。
而且离开这么久,十分想念。当初在君子对自己恶言相向时,只有他一个人不顾这些君子会不会骂他是小人,说出自己晕倒的真相。
但就在他打定主意时,杭州来了人。
是因为钱塘江。
这一带沿海地区变化很大,从海州(连云港)起,一直到秀州(松江嘉兴),许多地方此时还在大海里。但在外沿伸。
钱塘江却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入海向着东北方向,许多地方在海潮冲刷下,渐渐北移,但在南边却有许多泥沙沉淀。没有形成喇叭口,而是一个三十度角的三角形。
所以这时受海潮危胁的不仅是秀州海宁与盐官地区,还有杭州。
在历史上,以前杭州地理位置也不是很重要,而是以会稽,也就是宋朝的越州(绍兴)为中心,直到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杭州才渐渐取代越州成为东南要地。
可杭州一直受二害困扰,一是西湖之害,二是钱塘江之害。李泌在西湖置水闸泄水,无功,白居易于是强行筑堤,可湖水不得泄久塞,吴越时只好再引湖水为涌金池,以济运河,活其湖水,但危害一直没有断过。
这个钱塘江,唐朝没有想到破解的办法,也是吴越,吴越王钱镠见其石不能投,一投就被潮水冲走,反而堵塞了航道,苦思良久,发明一种方法,命民夫修造一个个竹笼,用木桩下住竹笼,再往竹笼里投石。有竹笼之困,潮水不得冲,于是堤成。到宋朝因为年久失修,再成潮害,杭州知州戚纶与转运使陈尧佐画策,用梢楗防冲,用树枝柴草捆成卷排,放于堤岸易受水潮冲击地段抵挡潮水侵袭。不得功,发运使李溥、内供奉官卢守懃又用钱氏旧法,逾年乃成。
然而如同郑朗所说,南北待遇不一样,杭州仅成了北宋的敛财重地,非乃中心。修好,又忘记了,这时的江堤十分危险,有石头,有木柴,有泥土,还有巨木,整一个大杂烩。
到了今年六月,杭州刮起一场罕见的台风。
风害不提,那一年都有,记都不用记载的,可这场台风刮得钱塘江起了六尺高的巨浪。脆弱的江堤经这个浪头一催,哗啦啦的,崩掉千余丈。一丈怎么来着也有三米一,三千多米的决口出现,海水流得那个欢畅。
无数人家被海水冲之一尽。
东南人口密集,秀州十几万户,杭州十几万户,越州二十几万户。越密集受害人口越多。
朝廷反应很快,赵祯一听很紧张,立派工部侍郎张夏为两浙转运使前往杭州治堤。
这个大臣治水能力不亚于范仲淹,在泗州任知州时就有治水之功。其父张亮又是吴越国的刑部尚书,对钱塘江也很了解。
本来很正常的。
但出了事,不但老百姓,最苦逼的一群人,还有各个商贾大户人家,损失也不计其数。前思后想,不怪朝廷疏忽,也没有这么长的眼光想到南北问题。
只是想本来的官员不作为,不但坐视江堤久而不修,即便修也是糊差事,为了推御卸责任,分段守护,中间的不好赖,但边上这一段你说是他的,他说是你的,正是这样的江段出的事故。
因此恨上了杭州知州郑回。
其实朝廷真正派了一个治水能吏过来,但也没有百姓相信。
只好想,想到了范仲淹,不是郑朗,那么长的海堤正是出自范仲淹之手。
原来差一点就来到杭州,让苏州百姓留下了。
可范仲淹不是你想要就要的。
这时就听到郑朗还有一年任期的事。
杭州百姓一听也不错,虽未治过海堤,可那么多的湖泽,生生让他变成了圩田,也是水利之能。
人是对的,郑朗还记得一个比竹笼法更高明的治钱塘江堤法。
但这样想是不对的,圈圩与筑钱塘江堤是两回事。圈圩只要测量好湖泽深浅,防止暗潭,留下蓄水的湖面与泄洪的河道,就是普通的官员记住做好这三点,都会圈。
这个钱塘江堤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活。
可平常的老百姓哪里知道这个区别。
不但是江堤,还有吏政。想一想郑朗在太平州做的种种事情,不但老百姓渴望,大户人家,商人同样渴望。想一想那些新事物,许多商人流下口水了。
感情也有,吴越王朝对百姓还可以的,至今许多百姓留恋不忘,钱惟演遭到范讽一次次诬陷,只有郑朗师徒说了公正话。对此,许多怀旧的百姓也抱以感谢。为蔗糖,少数商人去了太平州,还刻意提到此事,不过郑朗没有表态。
这一想,几乎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表示赞成。至于郑回,同样一个郑,见鬼去吧。
一年,一年也没有问题,咱们先预订着。
于是一干商人与一些大户人家,来到京城,也上书央请赵祯,陛下,咱们求你一件事,太平知州卸任后,让他到杭州来吧。
赵祯很无语,这个岂是你们说来就来的。能吏不多,若全是象你们这样,想要那一个知州就得到那一个知州,整个宋朝就那么几个能吏,还不得分了吃。
对太监吩咐道:“传朕的口旨,明年再说,这不是他们说的算,也不是朕说的算,是吏部与中书的安排。”
用官腔将这十几人打发走。
可这十几人不这样想,不对,为什么太平州两次上书全部成功。是了,那是人多,几万人恳请,咱就十几个人恳请,朝廷不当一回事。于是立即回去,得发动群众。诸位父老乡亲,你们想不想过一个好日子?
当然想了。
想不想沧海变成桑田?
想了。
还好,没有胡说,不然差一点能说出来想不想换一个日月天地,然后十几万户人家说想了,那么郑朗麻烦就来了。
想那就好,咱们也按手印,再怎么的,比太平州的手印会多。
第二百七十七章 无敌(上)
但参加的百姓并不多,秋收到来,没有受灾害的百姓在忙着秋收,张夏又征集民夫筑堤。
太平州百姓在忙碌,杭州百姓同样在忙碌。
鼓动的商人与几个大户看到这情形心中很焦急。
时间说不多也多,要到明年太平州那个三元才能决定去向,说多也不多,大半年时间眨眼就过去。现在百姓是一头热,热度过去,再冷了场,朝廷如何放人?
又想到一个方法。
派一些人看,从老百姓中选,年龄地位身份无关,但要去过太平州的。
从杭州到太平州近,也不远,从湖州到太湖,到阳羡水、潥水到固城湖,就到了太平州,或者从陆路,翻过天目山,到安吉、广德,也就到了太平州。不是所有人到过,但有。有的人年青时去过太平州,有的因为差役去过太平州,或者其他种种原因。
召集一百多个老者,上了船,从水路出发,你们以前也看过太平州,有的就在四五年前去过。再看看如今的太平州是什么变化。
几天后到了太平州,先从圩田看,正是收获时季,然后再到芜湖城。
这些老者看到后十分震撼。
几名商人同样震撼,才半年未来,又产生变化,圩内盖了许多新房子,芜湖城多增加了居住人口,多了许多店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