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正是她在县城这段不好的经历,谢家免去税务,朱家却从来没有免去税务,也没有任何官员前来探望。
郑朗听到后,立即重视起来,派衙役打听一下,然后唏嘘不止。
与谢家一样,赐钱百贯,绢百匹,勒石作赋,不过换成了《义嫂赋》。同样要画图,这些都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迹,却比英雄事迹更感动人。自己利用了德化全州,图递到京城后,就不知道朝中诸大佬会不会利用了。
见到朱家长嫂,才四十几岁,大约劳累过度,头上出现斑斑白发,崔娴与江杏儿、四儿一起弯下腰深施一礼,道:“见过义嫂。”
当年她卖笑谋生,应有一些姿色的,如今却是这副样子。
在这副看似卑贱的身躯下,隐藏多么高贵的人性光辉!崔娴一直动着小心思眼,此刻看到朱家长嫂的老态,终于被感动了。
“你们折杀了我……”当年很能吵的一个女人,却被这派场吓着,一个状元的妻子,两个状元的小妾,向自己深施大礼,自己敢受么?
“这是你应当得的,岂说我们是晚辈,过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还要向你行一个大礼,只是对你来说,来得太迟,未免不公正……”郑朗道。
他话音一了,朱家上下十几口人哭得象泪人一样。
从朱家走出来,吕公著轻声说道:“郑大夫,我心里好堵。”
“不是堵,是感动,象这样高贵而又卑微的小人物太多太多,我仅从中间选了三个,这才是人性的希望。”
不以为只有士大夫才有人格,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人格,人性尊严,人性亮点。
岂止是德化,对自己几个学生来说,也是一场心灵的洗涤。
重新上船,换了一个地方。
刚才看到的是孝,是悌,这一回看到的是仁。
因此这次赋文换成了《善人赋》。
是陆家庄的一个二等富户陆宁,遭遇也不大公平。
一家人很老实,心善,经常做好事,修路铺桥,有时候拿钱出来赡养孤儿寡母,家中有两百多亩的地,租了一些地给佃农,心善的结果,租子经常讨要不到。
陆家只是笑笑,很象大娘娘,但比郑朗大娘做得更彻底,因为老实,让县里面定为二等富户,怎么可能是二等呢,三等都勉强了。税重,心又善,只好自己努力劳动。然而历任当涂县的县令就象没有看到一样。
总要征税的,又不是日子过不过去,征得多自己政绩才多,越是这样的老实人家,才越要征税。于是逼得夫妻二人带着儿子不得不下田劳动,还要应付差役。
是听陆家儿子的一个衙前朋友对郑朗提及,郑朗派人问了一下,果然如此,才将这个人发掘出来。
看着碑文,陆宁立即谢绝,道:“郑知州,小的不敢哪。”
朱谢二家不知道,可陆宁是一个主户,多少见过一些世面,郑朗的赋碑一出,有可能以后无数学子过来看,陆续对自己赞扬,甚至有可能留名于史册。岂止是画像给皇帝看一看那么简单,哪里敢受之!
“为什么不敢,是你平时做好事,得到的回报,来,带我去看看你修的桥。”
陆宁惭愧不安的带着郑朗来到一条小河边,就着河架了一座石拱桥,正是这座石拱桥,河两边的各村庄得以顺利来往。郑朗道:“这才是善事。前些天我去了一趟临江寺,听闻有人一捐就是几百亩的地。释家真义是空是了,临江寺的香火足以让僧侣们衣食无忧,为何要得那么多的良田?每多一份良田,贫困百姓人家就少了一份生机,何来佛家普渡众生之说。若是业报,这才是真正坠了业障、魔障。”
提及临江寺,一个个不敢作声。
郑朗又道:“只有陆大郎才是真正的做善事,渡来世。不是渡来世业报,今天让我听闻你做的好事,就是现世报。”
“小的那敢有这份妄想。”
“你不是刻意去做,才是真心,才有善报到来。”
说着往回走。司马光忽然道:“郑大夫,我更清楚郑大夫所说的中庸之道了,就象我们才来太平州,看到一些事,让我觉得很迷茫,很灰暗。今天却看到这么多亮点。果然是有阴有阳,有善有恶。”
“本来如此。并且我也有其他用意,因为困于外敌,优柔百官,朝廷渴望财富,自上到下,对财富对谋利不排斥。这也无什么非议,夫子也没有反对谋财。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谋利多会忘义,在这种背景下,更要重视德化,与时俱进也。”
忽然眼睛亮了起来。
他终于想到了中庸核心所在。
很重要的。
魏家那个大波妹说知行合一,是知道了就去做,根本不是王阴阳所说的知行合一,那是一种思想的表现方式,如同郑朗所说的学而致用。核心思想何在呢?
我知道财富的重要性,去抢银行,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我知道开锁的功能,上门撬人家的锁偷人家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学而致用。
能气死王阳明与孔夫子。
因此王阴阳那种知行合一很复杂,不仅是一种形式与行为,还是一种思想,一种体系,这才构成了王学的儒学系统。
也可以说郑朗的中庸是包容调济,可那样诠注,多空泛哪,甚至比史上司马光的中庸更玄之又玄。
一直要寻找这个核心,有这个核心才能去诠注。
今天终于给了他灵感。
主要是岁数太小,前世的不能算,今世才真正认真思考,到他老的时候思想完善了,又不会如此吃力。
道:“陆大郎,我到你家中坐一坐,记一些东西。”
“这是小的荣光。”
“别小的,称我吧。”
等于白说。
郑朗又对杏儿道:“给我准备笔墨纸砚。”
王安石道:“郑大夫,要记什么吗?”
“要记一下的,是我刚刚想起来的修注中庸核心所在。”
一句话说完后,所有人眼睛亮了起来。
中庸啊,有几人未听过这件事?
杏儿磨好了墨,崔娴眼光亮晶晶的看着丈夫。处得久了,更不想争,相反,因为她有才气,懂得多,才知道丈夫学问的浩大,渐渐变得有些膜拜起来。
“司马三郎,我说你记。吕三郎,王三郎,你们也可以发问。”
“喏。”司马光高兴地答道。
“包容调剂,与时俱进,直而温之,简而无傲,乃中庸之理也。”
王安石皱起眉头,包容调剂知道的,可这个与时俱进是什么?既然老师让问,于是直接问了出来。
“与时俱进……”郑朗沉吟一声,这个若说好了,可了不得啦。而这四个字恰恰是四句“真言”中的重中之重!道:“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一加二是不是等于二加一?”
“是。”王安石道,两个结果一样,皆等于三。
“但放在儒学里面,一加二绝对不会是等于二加一,甚至一加一绝对不会等于一加一。”
语不惊人死不休,仅一句,所有官吏一起听傻了眼。
第二百三十一章 黄河
“不明白。”王安石很老实的说。
“你能不能清楚的解释一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按照数学公式,A+B=B+A,也就是二加一等于一加二。那么和而不同也等于同而不和,但产生的结果却是两样,一个是小人,一个是君子。
问题就来了。
王安石一时还没有想到,答道:“不能。”
问通判赵俊,或者太平州其他的官吏,能马上给出一个答案,但王安石想了一下,再次答道:“不能。”
懂皮毛的,一种答案,再懂一点的,能给出五种答案,再懂一点的,能给出十种答案,甚至二十种答案。试问能不能清楚的解释?
这不是重点,下面的才是重点。
郑朗又说道:“故是君子,仅和而不同,故是小人,仅同而不和,仅和而不同者曰君子,仅同而不和者乃小人,如此循环下去,亦乃生生不息。故此句无准确之答案也。与此相仿佛亦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等等。先前条件不同,答案不同,时间不同,答案也不同,人物不同,答案也不同。我刚才说一加一,现在再说它,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故方才一加一非是现在一加一,因之不会相等,顶多相近,甚至有可能相反。”
有人还没有明白过来,在绕呢,头有些晕。
有人稍微明白过来,郑朗所说的一加一,非是一加一,而是事物,方才同样的事物,与现在同样的事物,只要时间地点等条件转变,也必然转变,时间误差一点点,任何事物都会出现差异,或如战场,机会瞬间即逝,一眨眼的功夫,一个抓住战机,一个没有抓住战机,能导致几千几万人的生死存亡。这是明显的事例,不明显的比如现在坐在这里聊天,但细微差异肯定是有的。
“故易经虽云六十四卦,三百余小爻,循环相生,实乃每次大循环,皆有细微差异,其实道家与释家也有类似的理论。这是客观事实,谁都无法避免不了。但与道释的消极相比,儒家更有作为,希望利用不同的情况,将有利的一面留得更长一点。比如复这一卦,是从贲这一卦演变而来,时势是什么,仅外面一个阳爻,里面五爻全阴全柔,最是凶险,所以小人势长,君子此时应顺应时势,停止行动。可世上没有绝对的停止,阴阳在不停的转换当中,因此这一个阳爻渐渐向核心转移,阴爻虽多,必然被排挤于外。再看一看六爻转变,第一爻孤阳于外,五阴于内,最是凶险,于是易说,贞凶,如固守正道不知变,凶险。阳爻向内转移到第二爻,此道阳道依是不足,于是蔑,贞凶。还是要变,否则凶险。到第三爻,阳爻剥于面,侵向内,于是无咎,没有大的过失。第四爻,侵于内,而内横二阴,因此剥于床肤,凶。于第五爻,若宫女接近君王受宠,虽无大功,也没有大过。最后渐剥于里,向复卦演变(上五阴爻,下一阳爻),正道彰显,君子可以摘硕大的果实,小人摘之反而剥去房顶。”
“也就是说根据不同的情况,要做出不同的反应变化调整?”
“正是,所以我说与时俱进。”
比如宋朝之初种种法制,当时制订有积极意义的,迅速由乱入治,否则中原还是一片战乱,可是几十年大治下来,当时的制度,形成了严重的弊病,必须要根据情况做一些调整。
这是不用说了。
有这一条,就为包容调剂指明了方向,也就是核心所在。
但如何调整呢?
直而温之,简而无傲。
直也是公正,恰恰也是中庸的中。
温是温和,孔夫子也不反对勇,甚至将骑射当作六艺之两艺,自己带着宝剑到处跑,但总体来说,反对激进的做法,比如温良恭谦让木讷等等。不到万不得己时,不能用猛药,药性越猛,伤害越大。
但到了逼急的时候,勇可以的,杀身取仁也可以的,可什么为万不得己?现在宋朝并没有到万不得己的时候。相反诸葛亮治蜀时,国家小,刘备大败于东吴,那时候情况危急,才真正到了万不得己之时。
宋徽宗败家败到那种样子,也没有到万不得己的时候,只要不来个海上之盟,关健时候对契丹人支持一下,契丹人不会那么快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即便最后灭国,宋朝也会有准备,有准备未必那么快丢掉大半壁江山。
当真宋军弱了吗?
看一看大大小小的战例,看看接下来对党项人的表现!
因此以温和为药方,阵痛会少,伤害会小,成功的机率更大。
简,简练。越简练越容易执行,越有效率,行政如此,律法如此,虽有多种诠释的可能,但大方向在。相反,越琐碎,越容易让人钻漏洞,甚至诠释到最后,自相矛盾,走向岐途。
傲,骄傲,自以为是,皆不能有,要有一颗谦卑的心,如履薄冰,才不会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
直是标准是法,温是轻重是分寸,简是度,不傲是心。
这样诠注出来的中庸,会成为宋朝最好的良方,甚至对后世起到指导作用。
不仅是治国,可以用在多方面,比如换了不同的上司与下属,就要有不同的策略,要保持公正之心,看不惯的温言相劝,再劝不听的,理智的回避,与世人眼里难得糊涂的中庸似乎很相似,但因为有一个直字,性质截然不同,更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再比如教育孩子,不能自以为是,自己想怎么样,就必须让孩子怎么样,怀有谦虚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尽量简单化的劝解,做到简而不傲。再根据他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遇到困难时,鼓励几句,让他不能气妥。成功时戒告几句,让他不能骄傲自满。学习不认真时,不能来一个望子成龙,拳打脚踢,要慢慢的纠正他。又是与时俱进,直而温之!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中庸!
修身做人、齐家、处世、治国、平天下,那方面用不到?
至于前面的包容调剂,一路上郑朗就对四个学生说过,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首,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等等,这些话都含有浓浓的包容,或者调剂的意味。
《中庸》非是孔夫子所著,乃是后裔子孙所著,秦汉时学者将它整理出来的。
以前一直没有重视,直到唐宋才渐渐意识到它的价值。
可这本几千字的小书里有许多问题,前面说得很好,后面渐渐跑题,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趋向,还有的地方不知所云。
于是前人只好笼统地说所谓中庸就是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合而为一,但什么又是天道,什么又是人道,这一扯更容易跑题,不知所云。
最后变成常用,变成了难得糊涂。
越变越小家子气,甚至很猥琐来着。
倒是后人所诠注的执两用中,颇为准确,然也脱不离小家子气,空泛,未能真正将中庸的博大与实用精神演绎出来。
但有一点,中庸非是孔夫子所言,乃是后裔根据孔夫子的思想演变出来,所著的一本学术性著作。
经郑朗这一诠注,味道在改变,或者更进一步,已非是孔夫子后人的中庸,但绝对是孔子的中庸。所有论点皆是从孔孟荀三人的著作,或者他们所修的书籍中找出来的。
连这四句真言的思想,也全部是儒家的思想。
足够了,只要是“孔子的中庸”,儒家就能接受它。
甚至所谓的“与时俱进”也是一种天人合一。
但此中庸与彼中庸相比,有了核心明确的思想,有了天人合一,有了德行合一,有了一个泛泛的准则,更有积极的普世价值!
一开始其他人还是不明白,郑朗又再次大约做了一个解释。
四小忽然扑过来,高兴的将郑朗托起来,道:“郑大夫,这才是儒学!”
岂止是儒学,这是借着原有中庸的框架,在创造一门新的儒学系统。
赵通判仔细的回味一下,终于明白大部分,喃喃道:“好大的中庸。”
总体来说,现在的宋朝官员心态不是很恶,有嫉妒心理,但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
造成这种环境,一是刘娥,二是赵祯,皆是比较贤明的统治者。真正的那些“奸臣”不存在市场,换蔡京到赵祯朝,肯定非是蔡京,顶多就是一个吕夷简罢了。最恶的人,无疑是夏竦,然而夏竦当真是象史书里书写的十恶不赦?
所以赵俊对郑朗不吃味。
叹息一声,又说道:“郑知州,你也是现世报。”
别管这对小夫妻是不是在作秀,能做到这种样子,一般官员肯定是做不来的。于是好报应来了,让他豁然开朗,终于悟出郑氏中庸……
……
郑朗没有急,想要诠注它,必须有一些帮手,帮手就是三个学生,严荣暂时帮不上忙的,三个学生学业还没有到那地步。自己也是,更欠缺的是阅历,对社会的认识。
确立了核心标准所在,放在哪儿了。
虽然此事与今天三碑赋迅速传扬开来,郑朗也保持着一颗谦卑的心,将视线转移到政务上来。
他那封奏折就到了京城。
其实吕夷简已从吕三叔信上得到许多消息。
看到郑朗的奏折,郑朗心中打的什么主意,一看吕夷简就清楚明了。这小子野心很大啊,离得远,还不知道郑朗另一件野心很大的事,已经出现黎明的曙光。
反正猜测出郑朗要有大动作了,可有一些难题,无论圈圩或者连圩,私人占有的湖泽终是一个难题,有的大户人家占着两千亩的湖泽,反正是废湖泽,官府无所谓,可圈圩时也要赔偿两千亩良田。那成了什么?
以及一些人乘机圈圩,以便连圩时讨要良田。
这种小伎俩,吕夷简见得多了。
因此讨要这份诏书。
这份诏书对其他地方没有作用,就是颁发成律法,那些大户人家该占还是占,不过有了这份诏书,郑朗有了法据,就可以在圈圩时找出对策。
他没有表态,将奏折递给了李迪。
李迪也在苦恼之中,入夏以来,夏雨繁多,汴水多处泛滥成灾。虽不严重,去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