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特别经历-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观澜的妻子徐明清记得,有一次,王观澜回到家中,面有怒色,嘴里小声嘀咕着:“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徐明清心想,莫非丈夫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麻烦?
正想着,王观澜突然问妻子,“明清,你说‘边区’和‘统战区’有没有区别?”
“当然有区别。要么怎不叫一个名称呢。” 徐明清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时丈夫才说出了原委。“今天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统战委员会常委会时,王明居然武断地宣布‘边区’和‘统战区’没有区别,他还重弹‘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老调,我和他大吵了一通。”
“你们俩人在苏联时就吵,现在到了延安还是吵,你们真是冤家对头!” 徐明清插了一句。
“王明这人自高自大,在苏联时就目空一切,容不得别人的观点。现在又旧病复发,他提出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是投降主义的口号,如不加以反对,就会危害到全党,危害到整个解放区。”
后来,王观澜在起草“关于陕甘宁边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报告”的提纲时,就明确主张,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坚定地贯彻党中央的方针,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一主张,得到了毛泽东的有力支持。
在桥儿沟召开的边区县委书记、统战部长会议上,王观澜为此作了三个小时的工作报告,王明也听了报告。
不久,王观澜到毛泽东那里,正好王明也在场,毛泽东问王明,桥儿沟报告怎么样?王明只好说,好是好,就是太长了。毛泽东诙谐地说;“长点好呀!我们有些同志,就得像老师给学生讲课那样,给他慢慢讲才行呢。”
王明对王观澜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公然和他唱反调,心里很不舒服。他伙同当时担任社会调查部部长的康生一道,想找王观澜的岔子整他。他们调来档案,没找到什么借口,便再次提出“王观澜在莫斯科学习时反对支部局,有托派嫌疑。”不宜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云云,向中央提出审查王观澜。
王观澜怒不可遏,当面找王明、康生对质。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直截了当地对王明、康生说,“王观澜经过了我十年的考验,这个同志如果不是好同志,我们党内就没有好同志了。”毛泽东的评语,让王明等人的阴谋没有得逞。
不久,在毛泽东主持下,成立了由王观澜任主任委员,萧劲光、林伯渠任副主任委员的陕甘宁边区统战委员会。
毛泽东在会上说,今后,边区统战工作中的一般问题就由统战委员会解决,大事直接请示中央,这样就使得王明难以干扰边区统战工作,施加错误影响。
这时,国民党在陇东、庆阳地区继续制造###摩擦事件,准备纠合保安队,进攻八路军驻防部队。王观澜以陕甘宁边区少将参议身份赶赴庆阳,同国民党代表谈判,迫使国民党代表签订协议,撤退围攻我八路军驻防部队,释放我方被抓人员,稳定了八路军抗日后方。
1938年10月,王观澜从庆阳赶回安塞,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会的筹备会议,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
毛泽东探望病中的王观澜
7、“既来之,则安之”,毛泽东书赠病中王观澜
就在安塞参加党代会期间,工作的过度疲劳,使王观澜再一次病倒了。
自到陕北后这两年,王观澜因长征途中患肠胃病埋下了病根,身体一直很虚弱,再加工作繁忙,过度操劳,经常犯病。
徐明清多次劝他住院好好治疗一下,可王观澜总说“一点小病用不着如此麻烦”,不顾病情不断加重,仍坚持工作。徐明清见状焦急万分,担心他虚弱的身体会彻底被拖垮,无奈中只好向毛泽东求援,请他出面帮助劝说王观澜。
毛泽东十分同情和支持徐明清,随即把王观澜找去,关切地问:“观澜同志,你每天都是怎样做工作的呀?”王观澜实话实说:“每天无论工作怎样多,我总要处理完毕才睡觉。”
毛泽东听后善意地劝道:“做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像你这样怎么行呢?我们要让懒人学勤快,让勤快人学巧干。”一席亲切的谈话,让王观澜和徐明清夫妇深受感动。
继而王观澜又患重感冒休克,复发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病症,不得不住进了延安中央医院。徐明清也听从组织安排,放下了中央组织部和陕甘宁边区妇联主任的工作,全力照顾王观澜。
毛泽东对老战友的病十分关心。一天早晨,他在傅连暲陪同下,徒步走了五六里山路,冒着深秋的寒冷,涉过一条河,从杨家岭来到中央医院看望王观澜。
长期严重的失眠,让王观澜常常连续几天几夜难以睡好觉,他面容憔悴,头疼难忍,痛苦无耐地躺在床上。
毛泽东走到他的床边,坐在一张窄条硬木板凳上,亲切地安慰说:“观澜同志,不能睡就静静地躺着,不要着急,总会睡着的。”他还嘱咐医院领导要精心治疗,劝慰徐明清要放宽心。
那次探望后,毛泽东仍惦念着王观澜的病情。不久,他又派秘书到医院送去一封信。
徐明清打开信一看,里面是毛泽东用毛笔为王观澜写的一幅题词,题词写道:
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至最后战而胜之,这是对付慢性病的方法。就是急性病,也只好让医生处治,自己也无所用其着急,因为急是急不好的。对于病,要有坚强的斗争意志,但不要着急。这是我对于病的态度。书之以供王观澜同志参考。
毛泽东
12月16日(1941年)
这幅题词,不仅对王观澜与疾病进行顽强抗争,给予了很大精神力量,后来还广为流传,成为许多革命同志对待疾病,始终保持坚强、乐观态度的一个座右铭。
毛泽东的复信奇迹般挽救了他
8、毛泽东的复信,对处在死亡边缘的王观谰产生了特殊效果
经过3年多的治疗修养,王观澜的病情渐有好转。1945年初春,毛泽东闻讯后赶来看望。他发现王观澜能下床走动了,极为高兴,热情鼓励王观澜坚持锻炼身体,争取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王观澜很受鼓舞,一心盼望能把身体养好,像毛泽东希望的那样,参加“七大”。他天天坚持锻炼,从室内到室外,从平地到爬山,体力大有恢复。之后,他又开始拼命地看文件,读书学习,一心想弥补失去的时间。但由于体力、精力的消耗一下超过了负荷,就在“七大”召开前夕,王观澜的病症又一次复发,且比以前更为严重。
他的十二指肠溃疡,造成了血管破裂,血像喷泉似的从嘴里涌出来,一连吐了二十多天,坐都坐不起来。肠黏膜脱落造成了肠堵塞,使他近两个月不能进食,输液输血也很困难,只能靠滴肛维持生命,后来又引发了严重营养障碍,双目失明,周身神经发炎,疼痛不堪,彻夜呻吟。这时他身体的许多机能丧失,除了心脏尚在微弱跳动,生命危在旦夕。
一位苏联派驻边区医院的医生别洛夫,无奈地告诉徐明清,王观澜最多活不过一周了,让她准备后事”。
苏联医生的话让徐明清万般伤心,黯然泪下。她含着泪水,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充满悲伤情绪的信。
此时,国民党正在抓紧部署全面内战,毛泽东的工作相当繁忙,但接到徐明清的信后,很快亲笔写了回信。
明清同志:
你的信我们都看了,甚为感动。观澜同志的病情如此,当然使你难过到这种程度;但是一种事实到了面前,如果是无可如何时,再急再痛也无益,只好承认事实,而客观地对待之。何况观澜的病不一定是你所说的那样,不一定不能救。……请你代我们问候观澜同志。
毛泽东
4月14日(1946年)
毛泽东的信,对王观澜产生了特殊的效果,面临死亡边缘,他依然没有惊慌和急躁,始终保持了镇静和乐观。
据徐明清回忆,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匮乏,但党中央对王观澜的病关怀备至,组织医务人员千方百计地抢救和精心治疗,又专门请来陕甘宁边区副主席老中医李鼎铭先生等专家共同会诊,用中药和针灸配合治疗,使他渐能进食少量流汁,又给他服用肝汁和菠菜汁,使他的眼睛逐渐复明。
毛泽东更是体贴入微,他知道王观澜的肠胃功能很弱,特地把自己平时土法烤馒头片的铁鏊子(现存延安历史博物馆)送去。因王观澜手脚发凉,头晕失眠,他又把自己用的热水袋、体温表、西药针剂和葡萄糖粉送给王观澜用。
在党中央、毛泽东的亲切关怀、医务人员尽心努力下,王观澜终于跨过了死亡的边缘,微弱的生命竟奇迹般地复生,并一天天好转起来。到1946年秋高气爽之时,王观澜已经能开始练习走路,练习爬山了。
有一天,徐明清陪他登上了医院附近的黄土高坡时,王观澜禁不住激动地高呼:“是党和毛主席给了我新的生命!”
毛泽东特意向周恩来介绍
9、毛泽东特意向周恩来介绍,他与王观澜合写《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1947年春,国民党调动大军向延安大举进攻,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方针,暂时撤离延安。
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安排王观澜夫妇先行一步,渡过黄河,转移到晋绥一带的安全地区继续疗养治病。
组织上考虑到王观澜的身体虚弱,特别安排了担架,请4位青年农民轮换抬王观澜转移,同时还为有孕在身的徐明清准备了一匹马,让她带着两个孩子和行李,先行安排食宿,每到一个村,再由村长安排人抬下一程担架,就这样一程一程地艰苦接力,王观澜全家终于平安转移到了山西的临县和兴县的张家湾。
那时,康生正在临县一带搞土改试点。王观澜一向关心农村工作,身体刚有些好转,就找来农村干部和农民交谈,了解情况。
从谈话中,他了解到康生搞的土改试点“左”得出奇,不仅对地主、富农搞肉体消灭,而且将富裕中农、中农也扫地出门。一个地主的老婆,多次被斗争后,无奈跳黄河死了;晋绥分区参议会副会长、开明绅士刘少白,也被拉到街上游斗;他们还强迫开明绅士的儿子牛荫冠(后为中共部级干部),拉着地主成分的父亲游街……这些都严重违反了党的土改政策,破坏了统一战线,造成恶劣影响。
王观澜听后感到气愤,立即把驻村土改工作队队长找到床边说:“这样扩大打击面,侵犯中农利益是不对的,是不符合中央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的土改政策的。对地主不能乱打、乱杀,实行肉体消灭。你们还要仔细学习《怎样分析阶级》,掌握好党的政策呀。”
不久,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也渡过了黄河,来到山西兴县,住在中央晋绥分局所在的蔡家崖。病弱的王观澜闻讯后,心情振奋。随即让徐明清借来一匹枣红马,骑着赶往蔡家崖,代他向毛泽东反映上述情况。
毛泽东听得很认真,听完后,从椅子上站起来,在窑洞里踱了几圈后,很生气地跟徐明清说:“把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派到农村去,名之曰锻炼锻炼,实则是去害人!”
谈完工作,毛泽东转而又关切地询问了王观澜的病情,当听说他的病有好转时。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次一定要好好休息,一定要等病好后,才能让他工作,不能再像上次那样了。”徐明清感激地说:“主席,观澜说是你和战友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啊!他只有为党多做事情,才能报答恩情。”
毛泽东笑着说:“观澜同志是个意志坚强的人,战胜疾病归根到底还得靠内因嘛!”
据徐明清回忆:那天,谈着谈着,不觉已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毛泽东特意留她吃饭。正好周恩来也来了,留下来共进午餐。
饭间,毛泽东特意向周恩来介绍说,“这是王观澜的爱人徐明清。”接着,又说:“《怎样分析阶级》那篇文章,就是我和观澜同志合作写的。”可见,毛泽东对当年在中央苏区和王观澜合作写《怎样分析阶级》之事,印象极深,看得很重,一直念念不忘。
饭后,毛泽东又提笔给王观澜写了一封信,建议他去苏联治疗,并提出:“待秋季你到五台区,如果平绥路打通,路上好走,即可和那边(苏联)交涉前往……”
徐明清的蔡家崖之行,让毛泽东了解了农村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实情。后来,毛泽东在晋绥分局全体干部会议上,中肯地批评了土改中一度出现的“左”的倾向,不久,《晋绥日报》还发表了《怎样分析阶级》一文,王观澜夫妇感到非常欣慰。
1948年秋,王观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准备去苏联治病,取道河北、山东、东北出国。途径河北时,得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都住在西柏坡,就和徐明清一道去看望毛泽东。当时王观澜的身体仍很虚弱,是坐着担架去的。
徐明清记得,他们和毛泽东见面,是在他住房前的一棵大槐树下,毛泽东和他们紧紧握手,然后亲切交谈起来。
当谈到正在开展的土地改革时,毛泽东征询王观澜的意见说:“划定富农,把其剥削率从15%提升到25%,你看怎么样?”王观澜说;“太好了,这样就可以扩大我们在农村的团结面。”
毛泽东一向很尊重王观澜对农村问题的看法,他曾经说过:王观澜在我们党内是懂得农民与土地问题的,在修改土地政策时,要重视听取他的意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不能一味照搬苏联模式
10、他认为,苏联的集体农庄形式,中国不能一味照搬
1949年春天,王观澜夫妇辗转到了沈阳,就要启程出国了。当时,王明正在莫斯科,在苏联仍有影响。王观澜考虑到19年前他在莫斯科时,曾因“托派嫌疑”问题和王明产生过矛盾,这次王明有可能再找麻烦。故而1949年4月2日去电,请求党中央,对他的历史再作一文字结论,以防万一。
4月6日,毛泽东指示党中央发去回电:电文说,王观澜同志要求对他的历史作一结论,经过我们研究之后,认为:(一)王观澜同志过去在莫斯科学习时,留莫支部曾怀疑他有托派嫌疑,并无事实根据。回国后在中央苏区工作时,又被开除党籍,是错误的处置。因此,王观澜在政治上是可靠的,应为党所信任。
(二)王观澜同志过去曾为党、政做了有益的工作,在工作上表现了他的能力和坚定,中央希望王观澜同志出国安心治病,病好后回国工作。
接到中央回电,让王观澜夫妇感到十分欣慰和喜悦,也完全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一个月后,他们即与陪同人员一道,顺利到达了莫斯科。苏联医生通过检查,发现王观澜的病情严重,立即把他送往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
治病期间,只要王观澜的身体稍好,他便利用时间翻阅报刊,从中了解国际和中国的形势动向,当看到人民解放军已经渡过了长江,占领了南京,他兴奋地说,“新中国就要诞生了。就像毛泽东说的,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建设,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上去。”
他更有感慨地说;“现在的苏联,变化太大了!和我19年前来学习时大不一样了。苏联的不少建设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接着,他便打算亲自到苏联的一些工厂和农庄考察学习,吸收人家的建设经验。徐明清非常理解丈夫求知心切的心理,但她也担心外出考察的劳累,会让体质虚弱的王观澜旧病复发。后经医生批准,王观澜的心愿才得以实现。
除了参观工厂,王观澜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农业生产上。他要徐明清陪他到莫斯科郊外的集体农庄与合作社去考察。徐明清却顾虑去农庄路途遥远,怕他的身体经不起颠簸,劝他先不要去。
但王观澜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劳动力非常密集,但耕作手段十分落后,基本上是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和分配方式。而国家收入的很大部分要靠农业。如果农业不能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经济命脉就难以维系。
过去,解放区也办了不少农场,但由于缺乏经验,一般都采取了供给制方式,给投资、给机械、给人员和物资,甚至还讲排场,但很少引入经济核算的观念,再加经营管理不善,因此成效不大,很值得总结。”
王观澜还说,“我过去长期调查和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现在有机会来亲自考察苏联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组织结构等,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有益的、饶有兴趣的对比研究机会,可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寻找可借鉴之路。我怎能轻易放过呢!”
徐明清深知丈夫的脾气,拦也是拦不住的,于是就陪同他一道去了。
在农庄考察时,王观澜看得很仔细,并有意识地和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