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皇帝全传-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重贵自小喜好骑马射箭,讨厌读书念经,石敬瑭曾请当时名儒王震为他讲授《礼记》,但授业多日,重贵仍似通非通,不明义旨,就对王震说:“这实在不是我愿学的事。”于是终日奔走沙场,不习诗书。石敬瑭称帝后,任命他为北京留守(今山西太原),后又为开封尹、广晋(今河北大名)尹,进封齐王。
天福七年(公元942年)五月,石敬瑭病重,请宰相冯道在他死后辅立幼子重睿。不过,到六月敬瑭死时,冯道却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马步都虞侯景延光商计:天下多事,应立年长者为君。于是二人与百官共同拥立广晋尹齐王石重贵为帝。石敬瑭病卒的当天,石重贵即位,是为后晋出帝。
景延光手握兵权,又自认为有拥立功,在出帝即位后,开始专擅朝政。石重贵虽正在服丧,但照旧玩乐不已,朝政大事几乎全交给了景延光少数几个人。
石重贵即位第三天,即遣人迎进寡居的冯夫人,纳为妃子。这位冯夫人原是石敬瑭养子石重胤之妇,石重胤为邺都留守(邺都即广晋府)时,娶副留守冯漾女为妻,即冯夫人。冯夫人生得颇有几分姿色,重胤死后一直寡居邺都。
冯夫人得宠,她的嫡兄冯玉自然也鸡犬升天。冯玉原来只是礼部郎中,盐铁判官,一下子被擢升为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借着冯夫人的势力,开始干预朝政。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与景延光平分秋色,共执大权,成为后晋的关键人物。
后晋与契丹的关系,在石敬瑭末年就出现了一些嫌隙,朝中大臣对向契丹称臣一事也已厌倦。因此,出帝初即位时,景延光等人主张向契丹的告哀书应当只称孙,不称臣。因石敬瑭称契丹主为父,自己甘当儿皇帝,所以延光主张称孙,用家人的礼节而不用臣子的礼节。石重贵采纳了景延光的建议。
其实这个称呼并没有改变后晋与契丹实质上的主奴关系,但契丹主得知后仍然大怒,下令凡有晋国使节,一律关在幽州,并连岁入寇,搅得后晋边民苦不堪言。石重贵派天雄节度使杜威率大军抗敌,杜威性情卑怯,竟临阵倒戈。
杜威投降后,马上随契丹主拥兵南下,他派出部将张彦泽率2000骑先行渡河。张彦泽渡河的第二天,石重贵才听到杜威投降的消息,当晚,又听说张彦泽已攻占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石重贵马上召冯玉、李崧等人计议,冯玉建议急召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入援。但已来不及了,翌日清晨,张彦泽率军入城,列阵于皇城南门外。
石重贵令人在宫中放火,自己亲自驱赶宫人10余人与他一道自焚,被亲军将领薛超拦下。不一会,张彦泽又派人送来契丹主书函,称石重贵只要屈身投降,可免杀身之祸。石重贵马上令人灭火,把宫城门全部打开,又召来翰林学士范质起草降表,自称“孙男臣重贵”。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正月一日,契丹主入开封,晋文武百官出迎郊外。五日,契丹以石重贵为负义侯,要将他迁往契丹境内。
又过数日,契丹以三百骑兵押送石重贵一行北去。除太后、皇后及皇弟重睿、二位皇子外,还有冯玉及宫人、宦官共百余人。沿途没有供给,一行人不得不采野果、杀牲畜充饥。至幽州,满城百姓拥于街旁观看,指指点点,毫不顾忌。石重贵这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从皇帝变为囚徒。
到契丹境内后,石重贵先居黄龙府,后又奉契丹国母之命迁往怀密州,尚未抵达,又传来新当权的契丹永康王命令,要他们折返辽阳。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二月,又由辽阳迁到建州。在城北数十里外,划出50余顷土地,石重贵及其随行人员就在这儿建造房舍,耕种土地,过起流放生活。至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46年),石重贵死于建州,史称出帝。
第四十二卷 五代(后汉)
第二百二十四章 高祖刘知远
后汉高祖,姓刘名暠,本名知远,沙陀部人,世居太原。父刘琠,母吴国太夫人安氏。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二月生,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卒。终年54岁。
刘知远少时家境非常贫寒,牧马为生,后投军为后唐明宗麾下骑将,与石敬塘交好。明宗死后,知远力劝石敬瑭南下,石氏晋国初建,即以知远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权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典掌禁军。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七月,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次年,石敬瑭卒,出帝即位,知远据地河东,自顾扩充兵马,对契丹的屡屡南下不闻不问,河东兵马很快增至5万,势力之强,远过于其他藩镇。至天福十二年正月,契丹入据开封,俘出帝,知远仍不肯入援,只是分兵遣将,防守四境。
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据开封后,各地百姓纷纷兴兵抗拒,归附契丹的后晋藩镇也多阳奉阴违。面对这种局面,知远决定兴兵自立。藩汉孔目官郭威、武节都指挥使史弘肇以及行军司马张彦威等人积极劝进。二月十日,刘知远称帝,自称不忍改后晋正朔,又不喜欢“开运”年号,遂使用晋高祖石敬瑭的天福年号。
刘知远称帝后,面临的局面十分严峻,当时河北、河南地区完全被契丹占有,关中诸藩镇也多归降契丹。河东三面受敌,契丹主听到刘知远称帝的消息,分别向潞州(今山西上党)、相州(今河南安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北)等战略要地派出节度使,率重兵防御。知远称帝后,并不急于出兵,等待着有利时机。
五月七日,知远召见群臣,商计进取战略,采纳了郭威提出的“晋州南下,过陕州东行,不出两旬,洛阳、开封即可攻下”的计策。于十二日,率军自太原出发,以史弘肇为先锋将。
六月三日,知远至洛阳,在开封的后晋百官派人迎侯,知远下诏凡受契丹任命者都不必忧惧,仍可留任原职。但他却秘密派人杀死了李嗣源之子李从益与益之母王淑妃,他不愿意这位随时有可能被拥为皇帝的人继续存在。九日,知远进入开封,改国号为汉,仍用天福年号。下令凡契丹所任命节度使以及各级将吏,要各守其职,不再变更。各地藩镇陆续上表称臣。七月,握有重兵的天雄节度使杜威、天平节度使李守贞也相继表示臣服。
杜威在向知远称臣时,为了表示诚意,还请求改任他镇节度使。这本来只是一个表示而已,但刘知远却顺水推舟,任命杜威为归德节度使,接着又任命李守贞为护国节度使。杜威七月初接到命令后,拒绝执行,把儿子送往契丹为质,请求援助。契丹派出1500人外加幽州兵2000人赶到天雄节度使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知远闻讯后马上下诏削去杜威官爵,任命前归德节度使高行周为招讨使、镇守节度使慕容彦超为副,讨伐杜威。知远放心不下,亲自赶往魏州监战,却遇到慕容彦超和高行周两人为了小嫌隙大打出手。知远知道是慕容彦超理亏,把他召到帐中责骂一通,令他向高谢罪,战阵之前两名主帅的纷争方告平息。到十一月,魏州城中食尽力穷,开门投降,杜威的亲兵尽被诉杀,家产也被籍没,杜威本人随军回到朝中,授以太傅兼中书令之职。次年正月,知远宣布改元,定年号为“乾祐”。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暠”。
一月二十七日,知远突然病重,召苏逢吉、史弘肇、郭威、杨邠入宫,要他们辅立皇子承祐,并嘱托“善防杜威”。当天,卒于万岁殿。
知远庙号高祖,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葬于河南告成县(今河南登封)之睿陵。
第二百二十五章 隐帝刘承祐
刘承祐是高祖第二子。母为李太后,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5年)三月生,乾祐三年被杀。终年21岁。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高祖刘知远病亡,刘承祐即位称帝,当时只有18岁,国政大事完全取决于几位重臣宿将。他极力想抓回权力,但总是不能如愿。几位执政大臣中,以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以及苏逢吉为主,大家各行其是,只是把他作为名义上的君主。
刘承祐即位之初,在诸位大臣的辅佐下,国家比较平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等人发动叛乱,也很快被镇压下去。但刘承祐想自理朝政,又缺乏平衡各种势力的能力,总是被某一派势力利用,使朝中大臣间固有的矛盾更加激化,把自己也卷入了朝臣斗争的漩涡之中。
早在刘承祐登基伊始,同平章事李涛秉苏逢吉之意,请刘承祐将杨邠、郭威二位枢密使派往重要的地区做节度使,他们在朝中的权力则交给宰相苏逢吉等人。这使将相间的矛盾表面化。文武大臣的矛盾没有解决,刘承祐自身与权臣们的矛盾又发展起来,他对权力的旁落不肯善罢甘休,而此时后汉权力的实际掌握者仍是握有兵权的杨邠、史弘肇、郭威等武将,文人宰相并无实权。刘承祐亲政的主要障碍就是这几员武将。
刘承祐在乾祐三年间,曾多次向杨邠、史弘肇荐举他的亲信。想让太后之弟李业作宣徽使,使内客省使阎晋卿等人都依次升迁,但都未办成。史弘肇性情残忍,滥施刑罚,对皇帝也不开恩,太后故人之子请求入禁军供职,弘肇竟斩首示众。加上有一次杨邠、史弘肇殿上议事,刘承祐插了一句嘴,杨邠竟说:“陛下闭嘴,有臣等在呢!”这让刘承祐更是忿恨难平。
在这种情况下,刘承祐身边的近臣们纷纷向刘承祐告发杨邠等人的“隐事”,称他们专横跋扈,早晚要叛乱,刘承祐与李业决定诛杀杨邠等人。十一月十三日早朝,杨邠、史弘肇、王章刚走到广政殿前,就有几十名武士由殿中涌出,杀死三人。
除掉杨邠等三人后,刘承祐马上派人命令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步军都指挥使曹威杀郭威及监军王峻,同时又召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等急速入京,预防发生兵变。郭威知道内情后,立即举兵南下,声称诣阙请罪。两军在封丘南的刘子陂相遇,各自安营扎寨,未有战事,刘承祐亲自到营中劳军。次日,刘承祐又来到军中,慕容彦超率军与郭威稍稍交锋,即溃不成军,彦超几乎被擒。到黄昏时分,慕容军多向郭军投降,彦超只率十余人逃回泰宁节度使治所兖州,刘承祐与几位宰相及从官数十人宿于七里店。二十三日晨,刘承祐率众返京,到玄化门,过去的佞臣、知开封尹刘铢拥兵门上,不许入内。刘承祐回马走进城西北的赵村,追兵也正赶至,刘承祐下马藏入百姓家,仍被追兵搜出斩杀。葬于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之颍陵。史称“隐帝”。
第四十三卷 五代(后周)
第二百二十六章 太祖郭威
一、出身寒微耽读史籍
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七月生,显德元年正月卒,终年51岁。
郭威家道贫穷,早年丧父,本姓常,母亲携他改嫁郭氏,于是改姓郭。
郭威3岁时,随母亲和继父迁居太原。但没有住多久,继父就被沙陀突厥军虏杀,母亲不久也谢世。郭威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由姨母韩氏收养,姨母也是一个破落户,家道并不宽裕,因此,郭威少年时过着十分贫困艰苦的生活。
长大以后,郭威生得虎背熊腰,形体魁梧,力大如牛,胆大气壮。郭威特别爱好武艺,不愿种田,渴望从军。18岁时,割据地方的军阀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继韬为了扩弃势力,招募豪勇,郭威遂跟随其生父的亲属常氏去应募。李继韬见郭威年轻气盛,好斗有力,十分喜欢,当下即留于帐下为牙兵。牙兵乃藩帅亲兵,待遇很高,但纪律较严,由于郭威生性好动,经常犯禁。李继韬爱其勇,常给予庇护,这就使郭威更加任性了。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杀与梁结盟的潞州军阀李继韬,并将李继韬的牙兵统统配为观夫,郭威当然也在其中。当时郭威才21岁,转在后唐充当“马铺卒使”。
郭威并不是一个莽汉子,他自小聪敏,颇喜欢读书。从军后,仍然经常读书,有一次他去拜访义兄幽州人李琼,李琼正在读《阃外春秋》,郭威一看是一部兵书,好不欢喜,遂拜李琼为师,要求李琼悉心教导,从此,对历史上的存亡治乱之事,治国用兵之道都悉心研讨。当时郭威公务很忙,他就把书藏在袖中,出公差时亦随时带着,有空闲便看,于是见识大增,政治上逐渐成熟老练起来了。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郭威24岁。这一年他交了桃花运,娶得一位绝代佳人柴氏做他的妻子。有了柴氏作贤内助,郭威的事业和生活有了起色。可惜,小两口生活虽美满,却多年未生一男半女。柴氏就把哥哥柴守礼的儿子柴荣领来收养。柴荣幼而聪明,深得姑母姑父的喜欢。
二、屡建军功自立称帝
郭威一直在军中任职,有勇有谋,十分能干。他曾从石敬瑭攻战,替石敬瑭掌管军籍,得到倚爱。石敬瑭称帝,建立后晋,郭威也小有升迁。后来郭威改隶于石敬瑭的部将侍卫马步都虞侯刘知远麾下,又成为刘知远的心腹。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军在汉奸杜威导引下攻入开封,掳走后晋少帝石重贵,灭掉后晋。契丹军因遭到中原人民的反抗,没敢久留,掠得大量财物后即退走了。郭威与苏逢吉、史弘肇等在太原劝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由于郭威为刘知远的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下子由牙将超升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帅大军的将领。其养子柴荣也被封为左监门卫将军。郭威统兵南下,进占汴梁(即开封),后汉将其定为都城。不久,刘知远恢复了后晋的版图,坐稳了皇帝,对郭威也更加信任起来。
这时柴夫人已死,未能享受这富贵生活,郭威既位至宰相,也就续弦娶了几房姬妾,不久生下两个儿子,取名青哥、意哥。养子柴荣也娶妻生了三子。一家人在京城开封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
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病死。郭威与苏逢吉同受顾命,立刘知远子刘承祐为帝,是为隐帝。隐帝拜郭威为枢密使,掌全国兵权。郭威于是成为后汉最重要的大臣。
不久,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据城反叛,朝廷震骇。接着,又有赵思绾、王景崇举兵反叛。隐帝任命郭威为同平章事西征,各路兵马并由郭威节度。郭威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小说下栽+。电子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