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遗事-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避免拉关系、请托,包拯当御史的时候就不大与人来往。知了开封府,更少与人联系了。虽不能阻止别人来拜访他,你说的事情他却从来不置可否,送出大门也就了了;而且,不管你是谁,他一个也不回访。一次讨了教训,谁还会来第二次?一传十,十传百,来的人自然也就少了。上有皇帝及皇亲国戚,下有皇上宠幸及权贵大臣,稍稍吹口气都会惊动、得罪一大帮人,更不要说办事了。这天子脚下的父母官所以难当,当不长不说,有时还会飞来横祸,轻的倾家荡产,重的则要死于非命,甚至株连九族。包拯都不打交道,倒也是一招:所有的人都得罪了,就一个也不算得罪了。有事,就不至于有一部分人非要食肉寝皮不可了。
  俗语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先不说断案曲折,光是进门就很不容易。历来规定,原告不能直接进入公事堂,有状子也只能让守门的差役转递。至于门子投不投上去,只有天知道了!要想万无一失,只有先用钱将他买通了。没有钱呢,只好望衙兴叹。包拯像往常一样,一到开封府就将这一条革了。他叫手下在正衙门口设了两面屈鼓,谁告状谁击鼓。击过鼓就可以直登大堂,当面向他陈述一切。少了一道中间环节,差役门少了一道可以勒索小民的机会,投诉的自然方便多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宋遗事 第三十四回(3)
尽管如此,也还有人连击鼓的机会往往都捞不着。这个人就是张丽琼,乡贡举人袁文正的妻子。
  袁文正原是潮州潮阳县人,带着丽琼与一个三岁的儿子一道进京参加会试。进京会试,怎么带着妻子、儿子呢?说来虽是冤孽,却也缘于年轻。丽琼也是个官人的后代,原籍扬州,因为父亲在潮阳做官才跟去的。自小父母溺爱,当个假小子养着,琴棋书画样样来得。书读得多,就难免异想天开了,一心想着也能出来见见世面。丈夫也是个性情中人,一听妻子也想进京,当时就点了头。说走,还就上了路。万里迢迢,两个人谁也没想到风波劳碌与世情险恶。总算运气不坏,一切顺利,不仅平安到京,连考试都很顺当,只等着放榜了。
  闲来无事,自然要上街逛逛。一家三口刚转上潘楼街,看着两面店家林立、人来人往高兴呢,猛然听见一阵喝道的声音。声音刚到,人与轿马就冲过来了,让都没法儿让。
  轿子里的那位官老爷骂了一句粗话,已经打算放过他们了,一抬头看到丽琼花容月貌,傻了片刻,立马改变了主意,朝左右喝道:“还愣着干什么?将这几个人给我抓了。”
  随从们一拥而上,当时就要将文正一家三口全抓起来。
  袁文正也是一方名士,至少,书上的事情是见过不少的,并不害怕,他断然抗争道:“帝辇之下,首善之区,你们也敢?冲了卤簿,不过廷杖而已,官府咱们没见过吗?何况,你们横冲直撞在先,根本容不得人回避!丽琼别怕,随他到开封府见包大人去!”
  他说的是一口潮州话,京城人听来自然就是鸟语。但看他的脸色口气,也大致知道是一番义正词严的道理。轿子里的人倒踌躇了,一挥手叫道:“且慢,带他过来。”等他过来,这才压低声音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进京来干什么?”
  袁文正一叉手:“在下潮州举子袁文正,进京会试。冲撞了大人,还请恕罪!”
  这回说得慢,意思大致都能琢磨出来了。随从喝道:“叫国舅爷!”
  文正瞥了那人一眼,没说话。倒是轿中人堆着满脸笑容,一摆手:“罢了。这真是不打不相识,怎么知道是皇上的举子呢!下官曹偕,当今皇后的二哥。且请随我到府上吃杯水酒压压惊,也让我有个机会将功补过吧!”
  文正见他这么谦逊,反倒不好意思起来,拱身辞道:“原来是二国舅爷,失敬失敬!国舅是勋族贵胄,在下岂敢打搅,多谢了!就请别过!”
  曹偕朝左右一使眼色,又盛情邀请道:“先生说哪里话?刚才多有得罪,总该给我一个道歉的机会。不然,传出去,咱们做皇亲的面上也不好看。请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袁文正也只好随缘了,带着丽琼、孩子,与曹偕一起进了乐游坊狮子巷曹家大院。曹皇后的父亲吴王曹玘,一共生了三个儿女,长子曹佾,次子曹傅,皇后行三。曹玘已经死了,夫人还在。曹偕原是叔伯兄弟,对外却从来不分彼此。曹佾现任宣徽北院使,与母亲一起住在祖父封赠的老屋里。曹偕现任郑州都监,一年倒有半年时间在京里吃喝玩乐,无恶不作。落到这么个魔头手里,要想再出去,难了!
  曹偕进门倒也没摆脸色,而且还真摆下一桌盛宴向文正夫妻赔罪。文正夫妻深受感动,以为真的是一场误会。文正开怀畅饮,很快就烂醉如泥了。不到一个时辰,曹偕就叫心腹将他塞到一个废井里去了。三岁的孩子,也一样了账。到傍晚丽琼要与丈夫、孩子回客栈,曹偕家的女婢却告诉她:“您丈夫已经醉死了,孩子也得急病死了。咱们国舅正等着与您拜堂呢!”跟着,曹偕果然来逼婚了。一死倒是痛快,丈夫、儿子的深仇大恨就永远没法儿报了!一阵呼天抢地之后,丽琼只好从了曹偕,暂时含垢忍辱,苟且偷生。
  三天不见客人回来,能人居客栈的老板娘王翠花慌了。包拯主政之后,制度森严,住客皆有登记,遇有重大情况得随时报告。否则,出了事得连坐。自打吴七被砍了头,谁也不敢将包大人的话当耳旁风了,性命交关的事情,谁敢开玩笑!
  王翠花到开封府敲了屈鼓,径直走上大堂,向包拯禀道:“草民王翠花,是能人居客栈的老板娘。我店里前一向住了个潮州举子,名叫袁文正,一家三口。三天前上街游玩,到现在都没回来。草民不敢隐瞒,特来报告大人。”
  包拯问她:“会不会改到别家住去了,或是另有别的亲戚?”
  王翠花答道:“一应行李全在我店里,不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包拯点点头:“你说的有理。你知道他们上街那天去的哪儿吗?”
  “隐约听他们说,像是要去潘楼街?”
  “你还知道些什么情况?”
  王翠花摇摇头:“草民再不知道了。”
  包拯当堂赏了翠花几吊铜钱,让她去了。这里又吩咐差役捕快四下里打听消息,尤其让他们关注三天前潘楼街一带的情况。
  很快就打听到消息,是曹偕请他们一家三口去了曹家大院。包拯也早闻曹偕的大名,知道他是个无恶不作的盗花使者,想来一定凶多吉少了!不过,表面仍不动声色,只叫捕快便装守住曹家各处出口,防止他家转移罪证。
  七天未见动静。
  

大宋遗事 第三十四回(4)
包拯又派了三个能吏,夜半潜入曹偕住处,仔细搜寻各处可能藏尸灭迹的地方。两夜之后,在枯井里找到了袁文正与孩子的尸体。包拯仍不让惊动曹家的人,只依旧守着各处出口。
  第二天一早,包拯就让衙役们抬着羊羔、美酒,打着全副执事到曹府贺喜去了。太夫人接着包拯,见过礼,问道:“包大人一向公务繁忙,今儿怎么有空到敝府来?是有什么见教吗?”
  包拯站起来又一叉手,道:“特来贺喜。”又一挥手,吩咐外面:“将礼品抬上来。”
  太夫人一见羊羔、美酒,吃了一惊:“包大人这是从何说起?本府并没有什么喜事,喜从何来?”
  包拯嘻嘻笑道:“太夫人或者有所不知,喜是一定有的。下官虽然糊涂,断不会糊涂到连送礼也送错了。”
  太夫人见他说得有理,也真摸不着头脑,只好含糊答道:“我也是真老了!连儿孙们有喜事,都瞒着我了!老身这里谢过了!待佾儿回来,再叫他到府上道谢吧!”
  羊羔、美酒,可以作为婚姻礼品,也可以作为祭奠之物,怎么想都成。曹佾下朝回来一听说包拯送了羊羔、美酒,当时就头皮一炸,知道八成是曹偕又出事了,一连声喊道:“快叫二爷,快叫二爷!”
  曹家大院对外虽称一院,里面的大小院落何止几十处!曹偕独居数院,与曹佾别门进出,图的就是自在,他这边的事那边房里并不全都知道。曹佾十万火急,曹偕却满不在乎,慢条斯理地过来问道:“大哥找我?”
  曹佾圆睁两眼,问道:“你是不是又做了什么歹事?包黑子都给我们送羊、酒来了!”
  曹偕也吃了一惊!“这么快,他就知道了!”不过转而一想,这种事也不是头一遭了,回回还不都平安无事,也就坦然了:“不过玩了一个小妞,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曹佾一拍桌子:“你还不知道包拯的厉害!当年劾张尧佐,皇上都怕他三分呢!你不要死人头上不知死!你究竟做了什么事,老老实实说出来,或许还能想个万全之策。”
  曹偕见他这么说,也有些慌了,只好将袁文正的事说了出来。曹佾一听,立马傻了!倒是太夫人还能带事,安慰儿子道:“事情既然出了,怕也无益。放着皇后娘娘现在宫里,这点儿小事,想也没有什么!你们且商议个万全之策吧。”
  万全之策只有两条:一是让曹偕赶快将丽琼带回郑州,免得牵连太夫人与大国舅;二是,带出丽琼后斩草除根,叫包拯查无对证。
  曹偕带丽琼出曹府时,手下就建议包拯抓人了,包拯却直摇头:“不。这种事,只能不告不理。没有原告,不能抓人。且跟到郑州,日夜监视曹府动向,走一步看一步再说。”
  一到郑州,远离了危险,曹偕又我行我素了。直到接到曹佾来信,催他赶快动手,不要自误误人,这才用酒将丽琼灌醉了。拿出刀来待要动手,看见她那一副含香沉醉的模样,猛然想起李白的《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怎么也下不了手了!
  他放下刀,长叹一声,上院子里徘徊去了。刚进院门,就见老院公张山迎面走来。曹偕灵机一动,喊道:“张山,你是个老成人,有件难办的事你去替我办了吧!”
  张山一问是杀美人的事,先劝道:“留她一个整尸吧,将她塞到枯井里得了!”
  曹偕说:“随你吧,只要不留活口就成。”
  他将丽琼交给张山,丢开手走了。张山将丽琼带到后花园一座枯井旁,正待动手,丽琼却被一阵冷风吹醒了。心里有事的人,睁眼一见那阵势,什么都明白了。已经无话可说,只是悲悲泣泣地抽咽。月光朦胧,一个美人儿在月影下低声啜泣,铁石心肠也要动情。张山也不动手了,只陪着叹息,眼睛里也有泪花儿闪烁。或许是求生的本能鼓舞了丽琼,她到底说话了。从进京赶考到父子被害等,全都哭诉了一遍,最后又求张山救她。
  张山早听成了个泪人儿,没等她将话说完,就回去讨了十两碎银子交给她:“夫人,赶快走吧!这事只有包大人能救你,赶快回开封找他!”
  张山催着她悄悄出了后门。丽琼这里一出门,就被开封的便衣盯上了。有他们暗中护持,丽琼自己又装出一副邋遢模样,一路总算没出什么大事,平安到了开封。丽琼先去能人居见了王翠花,安顿下来,当晚自己写了状纸,第二天一早,就直奔开封府敲屈鼓告状了。
  包拯早就等着这一天了!接了状纸,传齐了各种证人;又分兵两路:一路围了曹府,直奔井边捞了袁文正父子的尸首;一路火速赶到郑州,拘捕曹偕。因为假托太夫人召他进京,曹偕还蒙在鼓里,抓他倒是一点儿也没费劲!
  人证物证俱在,曹偕一心只想着皇后、皇上救他,招供倒特爽快,一点也不想抵赖。外面,则急坏了太夫人与曹佾。曹佾是担心堂弟供出他来,坏了他一世清名不说,弄在包拯手里,出什么事都很难讲。太夫人担心的,自然是侄子的安危。包拯的事她也有耳闻,说是不怕,也真没有十分的把握。十万火急赶着进了宫,皇后听了此事也着急。别的事,或者可以不管,事关二哥的生死,虽说不过叔伯,也是十指连心,怎么能不管!其他的考虑,全都往后摆了。
  

大宋遗事 第三十四回(5)
皇后悄悄出了宫,找到开封府,包拯却给了她一个软钉子:“皇后娘娘,不是微臣有意拂您的意旨!国舅抢夺有夫之妇,滥杀无辜,实在罪孽深重!就是法能容情,也有损您国母的形象!而且,您微服出宫,要是叫皇上知道了,微臣怎么担待得起!”
  皇后知道无望,就与母亲一起去求皇上。皇上也无计可施,皱着眉道:“什么人都好说话,就是包拯没法儿说话!”
  可皇后与吴王夫人两个人的面子,也总得给,而且,事涉国舅,也关系皇家的脸面。皇上先悄悄口谕两府大臣,让他们到开封府找包黑子求情。
  这些人还没进门呢,就见开封府正门外竖着一块告示牌,上面写道:国法昭彰,不容私情。凡为罪犯求情开脱者,一律与犯人同罪。下面印着开封府的大印。包黑子说到做到,谁没事拿性命开玩笑,到那儿找死去!全都缩着头不说话了。
  仁宗见大家说情都不灵,只好沉着脸自己出面了:专门为曹偕下了一道特赦令,赦免他的一切罪行。
  特赦令也救不了曹偕!
  包拯摘下头上的直脚幞头摆在桌上,站起来朝皇宫方向一叉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微臣要替皇上秉公执法,顾不得许多了。来人啦,将曹偕拖出去斩了!”
  刽子手从牢里拖出曹偕。到这时候,他才知道了包公的厉害!可也晚了,只好引颈就戮。开封府里不但没一个人敢连署,还有人来劝包拯三思而行,至少可以等等再行刑。包拯既不请人连署,也不听人劝阻,只一挥手,领着人奔小校场行刑去了。到一骑飞至,送来皇上的第二道赦令,曹偕早已身首离异了!
  当天晚上,开封城里无缘无故炸响了半城爆竹,听得人热血沸腾,心惊胆战。当事各方,谁都不愿再提二国舅的事了。
  第二天,满城都传播着一句新词:“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有些过节儿的权贵豪右,则人人谈包色变,收敛多了。
  包拯乘着余威,又办了一件棘手的事。
  从城南穿城而过的惠民河,被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绕河圈地,在城里城外修了许多私家园林。本来十分通畅的河水受到阻隔,再也不畅了。平常还不觉着怎样,水一大,麻烦就出来了。这次水灌开封,人人都看出了毛病,可谁也整治不了:要得罪的人太多!包拯发了一道命令:凡侵占河道,阻塞水流者,限七天之内一律自行拆除。过期不拆,一律以违法论处。想着国舅爷没头的身影,再横的也不敢不自律。一件棘手的事,不到七天就处理得不相上下了。
  丽琼原本还请求处理曹佾,被包拯劝住了:“好了,你的大仇算是报了,大国舅就算了,我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尽了!回去好好过日子吧!”
  丽琼想想也是,只好算了。包拯又从公使钱里给了她一笔路费,让她回潮州去。文正家已经没有什么至亲,万里迢迢,一个单身女人也没法儿回去。辗转之后,丽琼还是回了扬州,另外嫁人了。
  包拯这样八面威风,该是人见人怕了?但就是他,也还有入人彀中的时候。而且,让他入彀的,还就是他手下的那些吏役。
  有个叫李财的商人犯了法,该在背上打板子,害怕得不得了,找到许镖求他想想办法。许镖一拍胸口,说:“没事,你找我算找对了。大人一定会将事情交给我处理,你只管乱嚷嚷分辩,我自然替你掩护。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一板一两银子。先交十两定银。”
  李财怕的是打,多的是银子,当时就成了交。过堂的时候,包拯果然叫许镖来行刑。这里刚一说“打”,李财就胡乱嚷了起来。许镖大声呵斥道:“打完板子就放你出去,你乱嚷个什么劲儿!”
  没想到包拯一听倒火了,一拍惊堂木:“许镖,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吗?你在这儿卖乖!左右,将许镖责打二十大板。”
  包大人的话谁敢不听,真的将许镖拖来打了。不过,毕竟是自己人,板子下去轻多了。打过了放下,李财倒给放了。自然,剩下的十两银子,事后是要补的。
  包拯只想着不准手下伸手卖权,哪里想到是他们有意结的扣儿!连包拯都给左右这么蒙了,这世上的事也真太难说了!
  

大宋遗事 第三十五回(1)
辞职府界改知常州
  辛劳一场功败垂成
  欧阳修推荐的其他三个人,或者略有疏漏,但荐安石,说他“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用之才,所谓无施不可者”,却称得上一语破的:对安石学问才干、道德为人的概括,实在精当极了。欧阳修这话说白了,就是称赞安石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放在那儿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朝野上下当得起这种评价的人,能有几个?就算话里有水,挤了水,分量仍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