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遗事-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韶一到任,就提出两件事:一是,在秦州西边的古渭寨设立市易司,由官家垄断与番族的边境贸易,让全部通商营利尽归朝廷所有。二是,在沿边一带募人垦殖大片荒地。目的嘛,除了发展边境经济,解决守边经费困难,垦殖军民也是一支重要的战备力量。一举数得,不是再好不过吗?因为安石力主,这两件事很快就付诸实施了。就让王韶兼管,还专门给了他三十万贯钱作为营运的资本。
  刀子,也就是往这两件事上捅的。动手的,乃是秦州知州李师中,王韶的顶头上司。这李师中原是支持王韶的,不但支持,还高抬他,说他有王佐之才,举世罕见。及至听到风声,说枢密使文彦博、参政冯京都骂他生事邀功,立马就转了向,向王韶捅起了刀子。一是说,河西一带根本就无荒可开,王韶是在欺诓朝廷。再呢,就说远离秦州在古渭寨设置市易司,是开门揖盗,引诱西夏滋事进攻,而且又影响秦州方向的原有贸易;最不能容忍的,是王韶贪赃不直,将本钱交给亲朋故旧,让他们买卖取利。几千里路开外,要查,可没那么容易!何况,派的人不一样,结论还可以随心所欲呢!
  文彦博接到折子,当时就找皇上说了。冯京与他已经有过多次配合,自然也要帮着呐喊。
  安石苦苦一笑,辩道:“陛下,用人不疑。王韶是做大事的,难道会靠撒谎邀功?而且,他似乎也不可能贪赃不直,全部资本不过三十万,就是贪,所得也有限。当年,太祖皇帝任用边将,每每倾其所有:凡边境上的一应好处,全都赏给主帅。他们有职有权,富于资财,才更尽心戮力,忠于国事。那时边境相安无事,这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照臣看来,陛下可以不去计较。至于王韶该不该在古渭寨设司,最好也相信他的判断。他深入实地多年,所以选定古渭寨,总有他的理由。秦州原是要往古渭寨运钱的。那里生意做好了,省得运钱,一举两得,并没有坏处。番人里面也有富贵大户,资产远远超过三十万。要说启衅诱攻,首先该是这些番族大户,且轮不到古渭寨!”
  “安石说得虽不无道理,但李师中也是方面大臣,想来也不至于无中生有?不论怎样,派个人去查查,总不为过。”文彦博以退为进。
  “是呵,派人一查,是非黑白不都清楚了吗?两方面都洗清了。”冯京附和说。
  “不是不能查。难得有人勇于为事,王韶又是个难得的干才,我是怕挫了他的心气!”安石实在无奈,只好托出了心思。
  “是倒是。可不查一查,怎么能分清是非呢?是不是就请枢密院派人去查一下?”皇上有他的逻辑:凡有是非,就得弄个水落石出,皇上怎么能含混?至于有些是非可以、而且不必去计较,皇上暂时是没这个概念的。
  皇上都有了决定,安石也就不再说话了。
  文彦博派的人,还能查出别的结果吗?地是没有一亩;贪污,确有其事,九十贯左右。既抓住证据,文彦博、冯京当然不会放过王韶。御史们也闻风而动,纷纷要求严惩王韶。人家有证有据,安石有口难辩,只好退守:一是请皇上从宽处理;二是反复申述利害,请皇上另派人实查。皇上也看重王韶,又磨不开安石的面子,且贪污数目不大,欺诓事出有因,也就网开一面,只贬去了王韶的著作佐郎,依旧让他经管原事,以观后效;另又派了别人,前去复查。
  这新去的人更绝,两头不得罪。送折子回来说:贪污的事,弄错了,没有这事儿;至于地,还得进一步勘察体量,才能得出结论。
  虽没能彻底还王韶一个清白,到底有了转机。安石抓住由头,请皇上再派能臣前去调查。皇上也看出蹊跷,另外又派了人。他的结论是:两者纯属子虚乌有。荒地确实有,王韶也根本没贪污。既然如此,贬去的著作佐郎只好又还了他。反复之间,李师中自然也难讨好,被贬去知舒州了。文彦博、冯京,不过白白欢喜了一场。
  可颠来倒去让人反复核查,结论又瞬息万变,一个稍有自尊的人,心里都不能没有想法,何况王韶这样志大才大的人!他已经上了折子,请求辞职归田。那话,当然也不免刺激难听。因为到底还了清白,安石也一再去信抚慰,请他务必以国事为重,他这才一心任职了。至于安石,保住了爱将虽不无欣慰,那种辛苦恣睢的无奈,自然也同样要让他心里多少有些发凉。
  

大宋遗事 第九十六回(1)
诚先忌远人咸来服
  礼后兵熙河皆归国
  王韶既被洗刷清白,又一心想着报效朝廷,要实施他的下一步计划了:请朝廷准许设置洮河安抚司,以古渭寨为起点,用市易赚的钱,结纳收抚从武胜军到青唐城这一大片土地上的吐蕃各族。他还特别提到一个叫智缘的和尚,请朝廷准他赴西北协助边事。吐蕃人不是信佛吗?董毡、木征等对和尚特别尊敬,往往言听计从;更有那和尚,自己就领着一支人马。智缘是京内外有名的一个高僧,专在官场上厮混。请他,是要利用他的名望能力,以便打动吐蕃,更好交流。王韶这心,也真算用到极致了。
  皇上收到王韶的折子,请大家来商议。文彦博第一个就质疑道:“王韶说措置洮河事情,只要用市易赚的利钱就够了,无须动用本钱,恐怕有些言过其实!匠人造房,希望事成,开始也无不都往少里说,引主人上当。到真动起手来,多花十倍的钱都不止!可再多也得投呵,已经动了手,半途而废,就什么都没了!我怕这事,也是一样!”
  “不管怎样,房子坏了该修还得修。哪有坏了不修的道理?”皇上反驳说。
  “而且,主家也不尽是傻瓜,让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善于计算的主家,匠人要欺骗他,也没那么容易!”安石笑着接道。
  “也只有王韶,才愿意为朝廷出力。搁别人,躲还躲不及呢!”神宗不无夸奖之意。
  “说到究竟,吐蕃脆弱,也犯不着这么费力劳神。”文彦博又换了一个角度。
  “弱不弱,要看事实。星罗结那帮人在边境为非作歹,秦州竟拿他们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何况,他们还有豪杰之士制定法令条文,勾结党羽,网罗约束百姓。怎么能说他们脆弱?照我看,他们一点儿也不脆弱!”安石摆出了事实。
  “吐蕃人根本不会制定法令条文!”文彦博辩道。
  “不然。唃厮啰,就制定了一大堆法令条文!除了唃厮啰,还有鱼角蝉也制定过。这是明摆的事实!这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是为西夏人所收服,麻烦就大了。王韶的眼光,高就高在战略上:防患于未然,斩断西夏人的右臂,为我所用。”安石怕文彦博囿于识见,不仅拈出事实,还特意拈出王韶的战略作了解释。
  “丞相这话,怕也太过虑了!吐蕃人根本就不愿归顺西夏!”文彦博顶道。
  “裕勒藏哈木,眼下就降了西夏。他投降之后,秦州方面还派人带着队伍去做过工作。真不愿归顺西夏,早该倒戈了,可他根本不买账!怎么能说他们不愿归顺西夏?”安石又拈着眼前的一件事实。
  “这些人根本无足轻重。就是归顺我大宋,又有什么好处?”文彦博又是一转。
  “哈木降了夏国,他那一片土地就成了生地。干隔着一个西夏,不便无端引起纠纷,大宋人马再不能深入了。仅就这一点看,吐蕃属我属夏,也有相当的利害关系,不能说毫不相干。”安石也耐着性子与文彦博周旋。
  “就是收了他们,也是一个累赘。别的不说,一旦他们受到攻击,总要咱们援救吧?”既无可辩驳,文彦博就另出难题了。
  “这倒不用过于担心。眼下他们尚未统一,都能固土自守,不为西夏吞并,到统一之后,自然更有力量互相扶持,无须咱们出力解救。再说了,他们要是真正成了大宋的屏障,有事要咱们出兵相助,那也是该的,应当在所不辞。何况,还不一定需要!”安石回答。
  “东汉班超在西域几十年,不用中国军队,只让蛮夷自己互相救援。朕看王韶用的,也是这种策略。”皇上插话说。
  “先不用,后来却未必不用。当年伐西夏,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大花费,还不是越搞越大!”既已到了这地步,文彦博顾不得许多,连皇上也照驳不误。
  “西夏事又当别论,原先设想的并不是这样。因为措置失当,违背了初衷,这才破费劳烦的!”皇上争辩说。
  “一旦起兵,当然难保没有后患。可现在不是打仗,是要和戎,日后怎么会有劳费?”安石指出了症结。
  “大家且说说,该怎么措置才好?”皇上也无心再争,直接提出了问题。
  文彦博争而不胜,再不说话了,一任安石他们主张。安石建议,遵照王韶的意见,专设一路,让他独当一面,有职有权,另外再给十万贯钱作为市易资本。皇上都同意:“这样好。应当放手让他去做,等个几年再看成效!过去朝廷有什么决定,总想着能立竿见影,一时不见成效,就有人出来说话。一有人说话,朝廷就手忙脚乱,决定也废弃不行了。尧帝用鲧,还用了九年,实在不行,才加了罪。若一时不见成效,因为几句浮言就沮废成事,谁还敢竭忠效力!”
  “皇上说得再对不过了!”当政几年,皇上是越来越成熟了!安石打心里高兴,竟不由自主地赞叹起来。
  皇上会心一笑:“人总是吃一堑长一智,朕也一样。王韶的事,你们就去办吧!”
  诏书很快就下达了:王韶由著作佐郎、同提举秦州西路番部及市易官,提升为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兼管勾秦凤路缘边安抚司、兼营田市易等。另置一个洮河安抚司,也由王韶兼任。自古渭寨至青唐、武胜军一线,凡招纳番部、市易、营田等事,皆由王韶全权处理。至于一应军需事情,则由秦凤路负责应付。十万贯钱,也到了位。智缘则由驿站乘专车,加急送给了王韶。皇上专赐了智缘三百两白银。原来还要封他官儿,是安石说未见成效,骤然封官,怕招人议论,到真正有功再封也不迟,并将怎么跟他做工作、他又怎么理解的话等,也都跟皇上说了,皇上这才作罢了。
  

大宋遗事 第九十六回(2)
王韶一走马上任,就办了一件大事。
  吐蕃中有个俞龙珂,一支人远在青唐,势力相当大,成为四面八方的一块肥肉:大宋、西夏以及董毡等吐蕃势力,谁都想将他们拉过去。秦州方面主张征服;就是王韶手下,主张强攻的也占了一多半。王韶却力排众议,认为朝廷的旨意是和戎,怎么能兵戎相见?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要人心服口服,永远归顺大宋,只能劝,不能压。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轻言刀兵!他吩咐手下:“你们只为我准备一份厚礼,除了派十来个押送士兵,不要一兵一卒。我只与智缘大师结伴前往。”晚上,他又请智缘将给俞龙珂的信与礼单,全都译成了吐蕃文字:汉文与吐蕃文的,全都要带上。
  第二天,他们还真就那样上路了。手下的人说什么也不让王韶走,一定要武装护送。王韶呵呵笑道:“我谢谢大家,只是你们不必担心。和戎之所以不成,多半因为互相猜忌。从今天开始,我要先撤了樊篱,专等对方投桃报李!万一不测,权当血祭和戎,也算死得其所!大家请回吧!”
  说得这么凶险,大家更不敢放他走了!直到王韶变了脸,说再不放行,一律军法从事,这才怏怏而回了。
  俞龙珂接到通报,当即命令:“人不解甲,马不离鞍,四面设伏,等我的号令。探马连环刺探,一时三报。”
  连着十几报,都报王韶只有十来匹人马,不像进兵,俞龙珂也蒙了。可他到底还是不放心,仍然传令:“汉人诡计多端,不能上当。命令不变!”
  到王韶人马已经离他大帐不远,他还拿不定主意,到底该待之以礼,还是该待之以兵?仓促之间,终于吩咐:“所有将士各就各位,刀剑出鞘,亮出咱们吐蕃人的威风!请王韶王大人报名而进!”身边的军师一听,急得脸都白了!可还没说话,他已经挥手制止;而且,王韶一行已经到了帐外,要阻止也来不及了!
  随从士兵听到要王大人报名而进,脸全变了!只有王韶呵呵一笑,响响地报出了名字:“大宋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兼管勾秦凤路缘边安抚司、洮河安抚司司官王韶,求见吐蕃大头领俞龙珂大人阁下!”
  大帐内外,静得怕人。好久,才从帐里传出极威严的一声:“请!”
  王韶领着智缘应声而进,十几个士兵全被挡在门外。看着一帐的刀光剑影,王韶脸上依然笑容不断。正准备向正座中那个胖大番官叉手行礼,一个番官突然闯了进来,径直走向胖子,对着耳朵就是一阵嘟噜,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那胖子又一骨碌站了起来,哈哈大笑,笑得毡房都直抖动!王韶脸上虽还挂着笑,心里也多少有些发毛了:不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呀?!
  “误会误会,王大人请恕我俞龙珂无礼!”俞龙珂一面说,一面向王韶深施一礼。除了浓重的西北口音,竟是一口标准汉话。
  王韶心里一个石头滚到地,也向俞龙珂深还一礼:“哪里,哪里!”
  俞龙珂大手一挥:“我与王大人兄弟相会,用不着你们,都下去吧!”剑拔弩张的卫士这才收起家伙,统统退出去了。
  王韶略一叉手,谢道:“谢谢大头领礼让。下官这次来确实没有别的意思,不过奉朝廷之命,以通友好!这是礼单。不成敬意,还请大头领笑纳!这一封是朝廷的文书,专问大头领安好!”说着,从袖口里掏出礼单、文书,又双手捧着递了过去。
  俞龙珂双手接过一看,礼单与信都是双份:一份汉字,一份吐蕃文字。信恭敬而诚恳,礼厚重而精当——竟是合着吐蕃的习俗需要来的!俞龙珂刚一读罢,就仰天叹道:“想我俞龙珂,不过化外番族,何德何能,敢受朝廷这样礼遇!惭愧,惭愧!来人啦,大宴侍候!”
  转眼看见智缘,才又问道:“这位是——”
  “呵,对不起,我忘了给您介绍。他是我们汴京大相国寺的智缘禅师,佛学精深,中外驰名。朝廷因为贵族崇尚佛法,特意请他陪我前来广结善缘,问安通好!”王韶介绍说。
  智缘也前掌当胸,打着手势用吐蕃语问了好。俞龙珂眼圈儿都红了,只一个劲儿地叹道:“无微不至,无微不至,更叫我无地自容!”
  一会儿工夫,酒宴就摆上来了。除了汉食,自然也少不了吐蕃食品。王韶一无所忌,而且,只与俞龙珂推杯换盏,别的只字不提。直到日渐偏西,也不提打马返回。被招待的那十几个押礼士兵,同样只管一醉方休,也没个人来说回去。
  俞龙珂故意漫不经心地问道:“什么时辰啦?不知道大人还有什么安排没有?”
  王韶哈哈一笑:“酒逢知己千杯少,还有什么事要安排?大人,干!”
  直到夜阑人静,王韶才醉倒在地。俞龙珂上前喊他,已经昏昏入睡。连智缘与十几个士兵,也都一样早就醉入梦乡了。
  一连三天,王韶除了让俞龙珂带着欣赏欣赏高山、牧场,只管与俞龙珂推杯换盏,别的还是一字不提,也同样不提走。晚上就是不醉,也任俞龙珂安排,随遇而安。俞龙珂一直与他同住一个帐篷。夜半听来,他竟没有一夜不鼾声如雷!
  到第四天,王韶终于说走了:“下官在您这儿一直搅扰了三天,今儿该走了。谢谢大头领的款待!”
  俞龙珂还要挽留,王韶笑道:“客走主安,可不敢再叨扰了!还望大头领赏光,也给我个机会做做东道,回报回报!”
  

大宋遗事 第九十六回(3)
“大人视我为兄弟,心无芥蒂。人非木石,敢不从命!”俞龙珂感动地说。
  “不是视您为兄弟,咱们就是兄弟。汉唐时代,番汉原是一家,此地都是故国,何来彼此之分?只是后来战乱,这才大家生分了!”王韶纠正说。
  “大人放心,这几天我也想通了。谁都眼巴巴地盯着我们这一块肉!可谁有朝廷这样,拿我们当自己人看!请大人转告朝廷,我俞龙珂一部十二万人,从此永远是大宋的子民了!”俞龙珂心悦诚服,信誓旦旦。
  “谢谢您的信任,我一定尽快转达朝廷!”王韶向俞龙珂保证。
  两个人惺惺相惜,俞龙珂一直将王韶送到十里开外,才洒泪而别了。
  王韶很快就将招抚喜报报到朝廷,说俞龙珂携十二万人举族内属,并请朝廷封赏俞龙珂及其手下头领为殿直等官,以资宠信。中书与枢密院同时得到捷报,都来禀报皇上。
  文彦博将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皇上,这话可得掂量掂量!十二万人?怎么就这样具体?臣也不是说王韶就一定欺诓朝廷。可这是大事,不实地点集过数,到底心里没底!”
  皇上也满腹狐疑:“是呵,怎么就是十二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