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军工传-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一面指挥各路人马向北京集中或向哈尔滨搬迁,一面从三兵团物色干部,抽调各方人员组织筹备工作班子,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建国初期的通讯设备还很落后,长途电话杂音大,听不清,陈赓一手抓住电话机,一手摇着大蒲扇,大喊大叫:“徐立行吗?我是陈赓呀,你还在哈尔滨吗?”
  电话那边是陈赓熟悉的上海腔,徐立行回答:“报告陈院长,我是徐立行。”
  陈赓说:“你得赶快来北京呀,你们几个头头分分工吧,让张文峰带先遣人员快去哈尔滨,让张衍在重庆督阵,你就跟我建筹委会吧,明天就动身来北京!”
  陈赓为什么点完李懋之的将又去急调徐立行?这是因为他很了解这个在延安抗大时期就认识的“书生干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章 “三边并举” 灵镜胡同调兵遣将(3)
徐立行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中值得浓墨重笔的人物。他的坎坷人生颇有几分传奇性,笔者不可不先交代一下。
  徐立行原名俞献诚,1911年3月生于上海浦东高桥,父亲是邮局的小职员,姐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徐立行九岁丧母,一家人在贫困中挣扎。为了贴补家用,读小学的徐立行辍学做了几年香料厂的学徒,父亲不忍心,省吃俭用又送他到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徐立行天资聪明,在这所用英文授课的中学中成绩名列前茅,学业极佳。15岁那年,已是高中二年级的徐立行因家中生活窘困到了极点,不得不离开学校,转年报考了陈铭枢办的不收学费的中央政治学校,学了三个月,军阀孙传芳的部队打过来,学生们也都编入陈铭枢的队伍,即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于是16岁的徐立行扛枪当兵了。
  学生出身、品行端正、又努力上进的徐立行在旧军队里如荷花出水,鹤立鸡群,深得长官们的赏识,21岁就晋升为连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9路军将士与日寇浴血奋战。徐立行带领战士冲杀在火线上,没料到他突患急性肾炎,全身浮肿,军医让他下火线,他死也不肯离开自己的弟兄们。军医给他开了个偏方,让他天天吃猪肾,没想到他的肾炎竟奇迹般地慢慢好起来。
  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让孤军奋战的19路军爱国将士们欲哭无泪,不得不撤出战场,退到福建。不久发生了反蒋的福建事变,徐立行和陈铭枢的秘书朱伯康是患难兄弟,两个年轻军官积极参加了这次反蒋联共的事变。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中共“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下,福建事变以失败告终。徐立行和朱伯康潜入香港,在陈铭枢先生的指示下,又返回上海从事联络工作。1934年,徐立行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抓住关进大牢,一年后被营救出狱。早就对中国共产党有好感的徐立行在一年大牢中反复思考,下决心找共产党去!他辗转千里,历经艰辛,四处寻找指路明灯——共产党,但谈何容易,那个时候,中央苏区的红军正跋涉在长征的雪山草地上呢。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刚开始,经陈铭枢先生介绍,徐立行赶赴西安见到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将叶挺将军。叶挺给他写了封介绍信,只说了一句话:“去延安吧。”
  1937年底,徐立行在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后又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他认识许多像陈赓一样的令他敬佩不已的中共高级将领,多年压抑在胸中的革命热情猛地喷发出来,徐立行成为抗大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38年,他在延河之滨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抗战时期,他先在八路军总部,在朱德和彭德怀的领导下工作,曾任八路军前方司令部训练股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参谋等职。百团大战后,组织上派他去洛阳任八路军办事处秘书主任。经历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后,又调回延安进一步学习。解放战争时,他在刘邓大军麾下三纵任参谋处处长,皖西军区副参谋长,二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
  徐立行中等身材,淡眉细目,阔鼻厚唇,宽阔的额头显现他的博学。他为人忠厚诚信,性格有点木讷,甚至有点固执,不善言辞和应酬。解放战争中,人也老大不小,近40岁了,却还未婚。当年在延安时他曾有个小对象,不久失恋,害得徐立行苦闷了好一阵,走不出感情的怪圈儿,就一直拖着不肯找对象。那时候,陈赓每次碰到徐立行,总要关心地询问一下:“找没找个老婆呀?年龄不小喽!想一辈子打光棍呀,不能再拖了!”
  陈赓慧眼识英才,他很欣赏徐立行的内秀,他不仅深知徐立行政治上可靠,为人正派,也了解到这位戴着眼镜、满身书卷气的干部有学问,能力强,认真执著,是个办学校的好材料。
  1948年5月,陈赓创办豫陕鄂军大的时候,他就想到徐立行,便决定把徐立行从陈锡联的三纵调出来,不久二野军大在南京成立时,刘邓首长就任命徐立行为教育长,从此,徐立行和军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4章 “三边并举” 灵镜胡同调兵遣将(4)
话再说回来。陈赓和徐立行通过电话的第二天,徐立行带着军务参谋沈清波,风风火火赶到灵镜胡同。
  6月末的北京,干热得一丝风也没有。刚下火车的徐立行满身大汗,军服都湿透了。陈赓摇着扇子,招呼道:“喝水,喝水,脱了衣服说话。”
  多年没见,徐立行见老了,他脱下军帽,露出过早歇顶的宽大的前额,陈赓注视了好一阵,看着徐立行在擦汗,陈赓凑近小声问道:“听说你结婚了?找了个好看的小媳妇?嗯?”
  徐立行脸一红,“嘿嘿”笑了两声,吞吞吐吐地说:“50年秋天在重庆和刘华清一起举行的婚礼。她是二野军大第一期学员,叫王雅琴,比我小16岁呢。”
  陈赓乐了,“好嘛!好饭不怕晚!你快40岁才讨老婆,还能找个老太婆?听说挺漂亮?干什么工作?”
  徐立行说:“在校部当打字员。”
  陈赓说:“赶快调来!我们正缺打字员呢。”他对坐在一旁的沈清波说:“老弟呀,你记着,明天上街找找打字机行,挑选个合适的打字机,没那个玩意儿咱们没法子办公呀!”
  徐立行喝完水,把这次奉陈赓之命,到哈尔滨调查的情况扼要汇报一遍。
  徐立行带着助手肖连山和沈清波,持中央军委的介绍信于5月上旬抵达哈尔滨,松江省军事部江部长负责接待,并陪同徐立行一行选择建院地址。先看柞树林,后去沙曼屯,徐立行都认为不合适,最后来到文庙街。这里虽然立着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五六栋小楼,但基本上是一片空旷的荒野,离火车站也不算远,徐立行看中了这片有发展前途的地方。侧面打听一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领导不愿意离开文庙街。
  徐立行刚汇报到这里,沈清波插话说:“东北卫生部卢副部长已来北京,住在天坛那边。”
  陈赓拧着眉头,用大蒲扇点点沈清波:“老弟,你等一会儿要个电话,告诉卢副部长,请他不要走,明天我同他一起到政务院打官司去!”
  原来陈赓认识这位卢副部长。既然政务院已把哈尔滨医科大学搬迁新址的指示下达到东北人民政府,卢副部长不会不知道,为什么不做工作?
  陈赓的火气开始上升,他喘着粗气,问徐立行:“你们在哈尔滨呆了一个多月?干什么呆那么长时间?”
  徐立行说:“选好校址,又起草报告,送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军区,他们让我们等批复,可等了一个月也没有回话,我去沈阳催过两次,就是迟迟不答复。”
  陈赓站起来,踱了几步,又转过身朝着沈清波说:“老弟,再去给我要个长途电话,我要找东北军区贺晋年副司令员讲话。”
  沈清波到外屋要通了电话,请陈赓来接。
  陈赓抓起电话,嗓门挺高:“老贺啊,中央决定,我们军队要办一所技术院校,在你们地盘内要块地皮就不给呀!再不给要闹出个国际问题啦!苏联专家很快要来看,你跟你们的高主席说,就说是我陈赓讲的!”
  电话那头的贺晋年很客气,陈赓听完电话时,气已消了大半。
  听完徐立行的汇报,陈赓把中央军委有关指示和“三边并举”的方针又简要讲了一遍,他要徐立行先做两件事,一是落实筹备处办公地点,二是准备接待苏联顾问。“就这么分工吧,你在北京给我管全面工作,等李懋之来了,让他跟我跑腿,张文峰去哈尔滨打前站,张衍在重庆断后,调工作人员,要越快越好!”陈赓说完,打电话要车,送徐立行去招待所休息。
  夜深了,胡同口卖小吃的小贩子们也无心吆喝了,古城慢慢安静下来。
  傅涯打来洗脸水,看陈赓还在汗流浃背地忙活着,心痛地说:“从前线回来没几天,又忙得吃不好、睡不好,工作也不是一天干得完的,你这么拼命怎么行呢?”
  陈赓说:“按军委的计划,明年秋天要开学,一年多一点的时间要建起一座大学,不争分夺秒不行呀!我的同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4章 “三边并举” 灵镜胡同调兵遣将(5)
7月11日,军委电话通知陈赓,毛泽东主席刚刚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任命书将由机要参谋送到灵镜胡同。
  到8月底,陈赓身边有了三位得力的助手,也是组建军事工程学院的三个方面军的代表人物,即徐立行、李懋之、张述祖,他们走马上任,让陈赓松了口气。此外,在陈赓身边的一批优秀的政工干部中,还有二高步校的傅德林、王秉衡、许鸣真等人;志愿军第三兵团的干部,有军务处长黄景文和高庆魁、徐文林、党中才、苑舒君等;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两位副主任胡翔九和张述祖等。30多名工作人员在短时间集中到灵镜胡同10号,每天出出进进,使这条原本清静的小街热闹起来了。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持敌视态度,他们在外交上不承认新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全面封锁和物资禁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几乎陷于停顿。在这种严峻的国际政治格局下,新中国不依靠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不“一边倒”,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同样的道理,当斯大林建议中国应该建立一座军事工程技术学府的时候,中国只能向苏联寻求援助。
  1952年6月3日,在中央军委决定调陈赓回国的同时,粟裕向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呈送了《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顾问的报告》,在周恩来的嘱托下,粟裕代为草拟周恩来总理致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关于军事工程学院聘请苏联顾问》的函件,当日,周恩来审批签发。为了成立一所大学,由国家总理亲自写信向友邦求援,这在中国外交史上恐怕是惟一的函件。周恩来的信中写道:
  我国现在筹备创办一个军事工程学院,主要是培养我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部队的军事工程的高级工程人员,求得逐渐能够修理和装配各特种武器的各种机械,以减少和避免像现在所常发生的故障及损失……学院拟设五个系、26个科、72个班,计划招收1100名学员,第一期计划三年毕业,待取得教学经验和各方条件具备后,再酌量延长至每期五年毕业。
  我们因无创办此类学院的经验和教育干部的缺乏,因此院部及各系科均需有顾问同志的帮助,才能办好。为此,请您能够根据这样的组织机构,或看还需增添必要的系、科,派遣足够的专家并准备课程前来帮助。我相信和感谢您能够热诚地给我们以如愿的答复。
  周恩来的信通过信使队送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经外交渠道再送到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布尔加宁元帅的办公室。显然,在斯大林享有绝对权威的苏联,布尔加宁不可能直接回复中国总理的要求,于是,周恩来的信很快被送到苏共中央总书记、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阵营公认的伟大领袖——约?维?斯大林的宽大结实的橡木办公桌上。
  客观地说,此时的斯大林对中国持相当友好的态度,尽管在潜意识中,斯大林不愿意看到中国变得过于强大,但是,自从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在冰天雪地的朝鲜山地与美军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阻挡美军北进的强大炮火,保卫了社会主义阵营东翼的安全,减轻了苏联的压力,这一点又使斯大林深为感动。斯大林认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太过羸弱,如不改变落后的工业和国防,仅凭其充足的人力是难以抗衡美、日及韩国、中国台湾构成的军事威胁。给予中国一定程度的支援,帮助中国发展自己的工业和改善军事装备,是符合苏联利益的。通过派往朝鲜军事顾问的汇报,斯大林一方面对中国军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他又发现中国军队极其缺乏有文化素质的青年,特别是掌握军事技术的文化青年。他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办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议,原由正在于此。所以斯大林对周恩来的信颇为重视,而且很快作出反应。
  7月的莫斯科,天高云淡,气候宜人。克里姆林宫高耸的红色塔楼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雄壮宏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章 “三边并举” 灵镜胡同调兵遣将(6)
秘书把一位身穿笔挺空军军服的中将军官带到斯大林的面前。年迈的斯大林面色苍白,显露病态,但是两只灰色的眼睛仍然闪射着犀利威严的光芒。
  “你好!奥列霍夫同志!”斯大林与中将握手,声音低沉沙哑,“派你去中国,帮助他们建立一所军事技术大学,中国人太缺少军事工程师了。具体的工作你与柯托夫上将商量吧。”
  斯大林没有说得太多,他有些疲劳。他瞥了一眼向他敬礼告辞的奥列霍夫,重又坐回椅子里,缓慢地从桌面上摸起他的大烟斗,半闭着眼睛,不知在思考着什么。然而,历史没有给斯大林留下太多的时间,他没有看到中国这所军事工程学院的建立和发展,8个月以后,这位20世纪威震全球又毁誉参半的历史大人物就与世长辞了。
  7月底的一天下午,陈赓和徐立行一行人在西苑机场等了好久。干燥的热风让人们烦躁难耐,汗水早把人们的白衬衫打湿了,陈赓刚刮过胡子,汗水一泡,有点火辣辣的滋味,可他还是谈笑风生。不知什么时候,远处的天空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到了,苏联顾问到了!”年轻的参谋人员兴奋地喊起来。
  “把鲜花准备好!”陈赓吩咐几个女战士,回头招呼大家向停机坪走去。
  飞机停稳了,机场地勤人员把扶梯搭向打开的机舱门,只见一位瘦削秃顶的“老人”出现在门口。
  陈赓迎上去,扶住刚走下扶梯的“老人”,用俄语大声问候道:“斯特拉斯维杰!”(俄语“您好”)
  “老人”有点惊诧地看看陈赓,又看看翻译,小声问道:“怎么,陈将军会俄语?”
  陈赓笑道:“1926年9月,党派我去苏联学习了半年,那时候学了一点俄文,可几十年不用,我那点俄文底子早就当饭吃掉喽!”
  陈赓豪爽坦诚的风度给“老人”留下极好的初步印象,在陈赓的陪同下,他坐进小汽车里。
  “老人”就是苏联政府派往中国的四人专家设计组组长,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瓦?依?奥列霍夫中将。说他是位“老人”,其实还没满50岁,只是说他面相老,他比陈赓大两个月,生于1902年12月28日。早在奥列霍夫一行来华之前,陈赓已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柯托夫上将那里了解到奥列霍夫的个人履历。这是一位老资格的革命家,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征战沙场多年,然而,性格耿直的奥列霍夫没有因为赫赫军功而得到提升。直到1927年奥列霍夫才正式加入苏联共产党,好学上进的年轻人不甘心一辈子当“老粗”,他刻苦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六年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以俄国航空科学家茹柯夫斯基命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他在校期间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员,担任学习排长和党支部书记,每年两次的莫斯科红场阅兵,他总是担任分队长或大队长职务。五年的刻苦攻读使他成为航空科技方面的专家,1938年,他作为优秀毕业生离开莫斯科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被选送到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工作。幸运的是,已经成熟起来的奥列霍夫,没有在当时“大清洗”的恐怖岁月中遭遇不测。卫国战争时,他作为高级参谋人员,随最高统帅部坚守在莫斯科,参与指挥苏军与法西斯德军空前残酷的大搏斗。
  1942年,久经考验的奥列霍夫被苏军大本营提拔为空军干部部副部长,不久又升为部长。1949年,军衔为空军中将的奥列霍夫任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
  在奥列霍夫的职业军人生涯中,他曾获得库图佐夫勋章,库图佐夫是击败凶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俄军统帅,奥列霍夫为获得这枚勋章而深感自豪。他后来因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