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焦母给女儿巴拉了一筷子到碗里:“淑娘你最爱吃这个了,今天娘特意多搁了一些盐。快趁热吃。”
    淑清拗不过焦母的好意,终于尝了一口。
    唔,肥油被熬的干干的,油渣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腻味,咬着松松脆脆的,带着喷香的猪油特有的味道。
    淑清发现自己吃了一口之后,嘴里主动分泌出了许多的口水。
    便安慰自己:这年代得三高的百姓应该是几乎没有的,放心吃吧。
    淑清就着猪油渣,吃了满满一碗的汤饼,吃完后都不敢瞎走动。
    吃完猪油渣之后的淑清更加想努力编络子,改善家里的伙食。可是家里的线绳自从上次用完之后一直没有再添置,淑清有心无力。
    万般无聊之下,淑清被焦母赶出去找别的姑娘家一起去玩耍。
    要说上一回还是红鸾的时候,好歹同个年龄段的都是及笄的小姑娘,这一会,都是总角。
    这个代沟实在是太大了些,和一群还没有换牙或者是正在换牙的小丫头,每天挖野菜或者搂青草——基本上每家都会养些家畜,有钱的有牛、没钱的有羊。
    焦家就有一头牛。
    淑清的内里是个成年人,总是有着自制力,不会像别的小丫头那样,一会儿分心摘野果子吃、一会儿摘了胭脂花偷偷给自己染个指甲,所以每次回家,淑清的背篓都是满满当当的。
    焦母看得更加疼爱自己的小闺女。
    每天过着幼儿园阿姨一样的日子,带着村里的小姑娘们上山下田的,淑清居然不知不觉成了她们中的领头人。
    别看淑清平时不声不响的,一旦别的姑娘家起了矛盾,都会找她来调停;有哪个傻大妞碰到了什么难办的事,也会来找淑清讨主意。
    比如上次王小花和李梅花打架,是淑清把她们劝住的;比如上回陈大妞摔了一跤把自己的衣裳磨破了,是听了淑清的话,回家对爹娘那么一说,是为了给弟弟摘果子,居然免了一顿打。
    一来二去,淑清在小丫头片子里威信甚高。
    …………………………
    摔!
    淑清如是想着,这个威信拿来干嘛用?
    天天这么过着也不是个事儿。看前两次任务吧,自己好歹学会了梳头、化妆、打络子、绣简单的花、做小点心、下围棋……细细一数还是学会了很多的技能的。
    这一次呢?难道说我学会了搂草、摘野菜?
    这需要学吗?
    淑清左思右想,决定学书法——第一,家里有现成的老师,二哥焦仲卿;第二,家里有应该有现成的纸笔,毕竟蔡伦应该是早早就发明了纸张;第三,现今的社会风气并不禁止女子识字;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淑清最喜欢的字体就是隶书。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淑清当晚在饭桌上弱弱提出自己的要求,焦母一向是宠爱女儿的,二哥也对妹妹是无原则溺爱。
    淑清学写字,get√。
    虽然小何氏蠕了蠕嘴巴,最终还是没说什么。
    开始学习之后,淑清才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天真了。二哥拿出的,果断还是竹简。
    原来,蔡侯纸发明不足百年,现在纸张的造价很高,大部分百姓还是用竹简的。
    淑清泪奔: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事前必须做功课!
    好在淑清一向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性子,穿越都吓不倒她,写竹简也是件很新奇的事嘛。
    习字对于淑清来说,既是简单事,也是难事。
    简单的是,象形、会意千百年来,汉字都是那个理,从前的淑清爱看小说、漫画,繁体字能认得七七八八。
    困难的是,毕竟写了简化字十几年,字体已经有了自己的特性,骤然练习隶书,总是把握不准风骨。
    反倒是焦仲卿夸赞妹妹有天分、识字快、字体构架大气,多加以练习,必定能自成一派风格。
    …………………………
    冬去春来,已是建安七年。
    焦淑清七岁了。
    这一日,二哥回家之后向焦母回禀,自己看上了庐州郡乡间刘员外的女儿。想要焦母上门提亲。
    其实焦母早早就在替二儿子物色媳妇了,可是当儿子这么郑重提出来自己看中了姑娘家之后,心里又颇不是滋味。
    一来想着儿大不由娘,注意越发大了。二来想着这刘家姑娘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模样的,居然让儿子主动要自己提亲去。三来又觉得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子这么着,不合规矩。
    可是焦母一向是疼爱这个聪明、孝顺又有出息的儿子,也不忍心违了儿子的殷切眼神,就先找人去打听刘员外女儿的品性。
    此时的焦淑清还不知道自己的二哥已经遇到了刘兰芝,因为这些事儿都是避开她谈的,看,这就是年纪小的坏处。
    焦母托人打听,这刘员外膝下有一子一女,长子已经成家,女儿年方十七,还未许配人家。据说刘员外极其疼宠女儿,找了女夫子细心教导女儿,是以,刘家女儿擅箜篌、巧织布的名声广为人知。
    说实话,焦母听完之后对刘家女儿不甚满意,哪家女儿不会织布?就她特别精巧了?会弹箜篌怎么地了?小户人家不需这些虚头八脑的……不过淑娘是不是也该学学箜篌或者别的什么乐器?女子擅音擅乐,以后也是个“找婆家的加分项目”。
    果然人心是长偏的,焦母刚看不习惯刘家女会乐器,转头就琢磨焦淑清是不是也该学一学。真是好笑。
    焦母觉得这刘家姑娘还不如隔壁的秦家女儿,至少自己看着秦家女儿长大的,知根知底。
    可是把这话稍微提了一提,儿子就郁郁寡欢。
    焦母看儿子食不知味,很快就服了软,答应去提亲。可是心里对刘家女儿更没有好印象啦。
    这时候,淑清才从小何氏嘴里听到一言半语,知道自己快要有二嫂了。
    淑清自从开始习字之后,倒是没有觉得日子太过无聊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有规律。
    自己也早早习惯了一天两顿饭,反而觉得这么吃,也是很健康的。
    作为一群小姑娘的领头人物,淑清尽管话不多,却是深的大家喜爱。因为她会打好看的络子、会绣活灵活现的、花会梳漂亮的头发、而且还认识字!更别提那一身与自己不同的气派。小姑娘们口拙,说不出到底是个什么气派,只是觉得淑娘一举一动、一起一坐、一颦一笑都和自己不一样,由她做出来,总觉得特别沉静,像一幅画一样,比里正的女儿还像个小姐,尽管里正的女儿还有丫鬟伺候着。
    太过悠哉的日子,倒是让淑清几乎忘记任务的事儿。毕竟接连将近十年,做的都是伺候人的活计,先在这么无忧无虑,真的是太幸福了。

  ☆、第三章

淑清觉得年纪小就是这样不好,家里有什么事,自己都是最后知道的。
    因为焦仲卿中意刘家姑娘,最后焦母还是妥协了,请了官媒去提亲。
    …………………………
    要说焦仲卿是怎么见到刘家小姐的呢?
    那日,庐江府郊的刘员外旧病复发,郎中开了药,需用百鸟朝会,日月同空之下的孔雀泪做药引子,方可有疗效。
    其女弹篌,适逢庐州府小吏焦仲卿和高主簿等人狩猎憩息时弹琴饮酒助兴,篌、琴相和,悦耳动听,似遇知音,竟引来菊园上空百鸟飞翔。
    刘员外不药而愈,高主簿带着焦仲卿等人登门拜访。
    时下男女大防不严重,刘家女儿在父亲母亲在场的情况下出来见了客人一面,并不算轻浮。
    正是这一面,焦仲卿得知眼前这位身姿袅袅的女子就是弹奏箜篌之人;而刘家姑娘也对焦仲卿相貌堂堂,还弹得一手好琴欣赏不已。
    刘姑娘在偷偷觑一眼焦仲卿的时候,被发现了,四目相对,两人皆是心如擂鼓,要是淑清在场,肯定会暗叹,这眼神,对上了都通电啊!
    …………………………
    其实在场的长辈们哪里会没发现两个小年轻的异状?不过是当做不知道罢了。
    出了门了高主簿与焦仲卿开玩笑,可与刘家小娘子成就姻缘。
    而送了客的刘家员外郎也与妻子商量,觉得刚才来的年轻人看上去还不错。
    《汉书·惠帝纪》中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的意思。刘家娘子已经十六了,刘员外虽然家底也算殷实,缴纳罚款也受得住,可是女儿的终身大事始终是一桩心病。
    是以,在焦家来提亲之前,其实刘家也暗暗打听了焦家的情况。
    不可否认,“在职公务员”的名头还是有些吸引力的。
    虽然焦家还有寡母、幼妹,但是以后分了家,寡母必定是跟着焦二郎的兄长的;至于那小妹,不过是陪一些嫁妆出去罢了,还能在家里呆一辈子?算来算去,焦二郎还真是个不错的人选。
    两方都有诚意,最后婚事果断是谈成了。
    …………………………
    自来结婚就不是简单的事。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不折腾半年都不算完。
    淑清想着,看来前期完全不需要体现自己的作用,历史的惯性总是强大的。
    建安七年是焦家忙碌的一年。
    为了小儿子成亲,焦母修缮了房屋,又准备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聘礼,亏得焦家家底不算太薄,焦母勤俭持家,才能把这一切置办妥当。
    小何氏有些泛酸:自己是婆母的堂侄女儿,嫁进来的时候,焦家刚出孝,摆的也算隆重,可是和小叔的就不能比了。
    心里有气,小何氏就爱对自家男人絮絮叨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究其根本,都是在说,为了小叔成亲,家里花了大钱了,等到淑娘出嫁,还得折腾一次,这家里的家底儿都得折腾完。
    一开始焦伯卿就装作没听见,次数多了,老实人也发怒:“这是我亲弟弟、亲妹妹,我在我爹病床前发过誓要照顾好他们的。你这妇人再计较这些,就回娘家去住一段时间吧。”
    老实人发火,把外强中干的小何氏唬了一大跳,吓得好几天缩着脖子做人。
    淑清倒是奇怪:“大嫂这几天都不怎么说话?”
    焦母是个心里明白的,皱了皱眉:“别管她作幺。”
    建安八年,焦仲卿如愿娶到刘家女儿,刘兰芝。
    淑清大开眼界:原来东汉的人成亲是得穿黑衣服的、马车也是黑色,因为玄色为尊;迎亲的时间也是在夜里;交拜却是在青色布幔搭乘的帐篷里举行,是为青庐成婚。
    淑清也在见到刘兰芝第一时间,触发了任务:
    目标:仲卿之妻刘兰芝。任务:避免自挂东南枝。完成奖励:吉星高照,财源滚滚。
    哈!这回与以往两次不同,不是外貌上的奖励,而是物质上的了。
    糖衣炮弹、无力抵挡。焦淑清摩拳擦掌。
    第二日见新妇。
    刘兰芝安矜烟视媚行。完全符合新妇初入门的姿态。
    敬茶、见礼。
    淑清收到的是二嫂嫂给自己的一对银镯子,刻了小朵梅花,很是精巧。
    抬眼望去,自己娘亲收到的是刘兰芝亲手做的一身衣裙,绛红色的底,绣了纷繁复杂的牡丹花开,那停在牡丹花上的蝴蝶都像是活的一般;大嫂小何氏是一对百年朝凤的几案小屏风,凤凰栩栩如生。
    淑清不禁暗暗赞叹刘兰芝的好手艺,却也觉得这一套的礼物未必讨人喜欢:焦母一向喜爱胡服的,自从早年间天子爱胡服之后,民间百姓也有很多人喜欢上了轻便窄袖的胡服,而刘兰芝明显是更喜欢宽袍大袖,给焦母的衣裳就是如此;至于大嫂小何氏,送了附庸风雅的小屏风,还不如自己这一对银镯子得她的喜欢吧?
    不过自来新妇见礼,给长辈的都是亲手做的东西,自然是不会送首饰的,小何氏也就是那么一想而已。
    二哥焦仲卿犹不知,还在帮腔夸赞刘兰芝的好手艺。
    殊不知这举动落在自己老娘的眼里,是十足的娶了媳妇忘了娘。
    淑清看着焦母脸色淡然,不咸不淡地夸了刘兰芝的手艺一两句之后,就说去用朝食罢。
    朝食也该是新妇动手的,刘兰芝刚得了婆母的夸赞,正是满心欢喜,有意表现的时候,下厨恨不能多多表现。
    菜式多样、主食是米粥。
    落在焦母眼里却是新妇不知节俭。小何氏看着焦母的脸色说到:“论理儿吧,咱们家朝食该吃些熬饥的,你大哥可得下地干一天的活,自然是和我们这些女眷不同的。弟妹虽是一片好心,下回可别再如此了。”
    刘兰芝觉得确实是自己考虑不周,可是难免心觉委屈。
    淑清看着一大早,家里由于多了一个女人而多出的这些事端,深深叹息:原来的种田风不好吗?难道要宅斗?“三个女人一台戏”,现在的焦家刚好三个女人,还得加上自己这个丫头片子,估计有得热闹了。
    事实证明是淑清多虑了,在绝对的长辈晚辈关系面前,根本没有宅斗的可能。
    焦母这个婆母就是两个儿媳妇的直接领导,但凡有什么吩咐,两个儿媳妇都要照办的。
    而小何氏和刘兰芝之间,小何氏虽然不喜欢娇娇弱弱的刘兰芝,但是刚开始相处,总是还顾着几分情面的,刘兰芝又一直在逢低做小,所以妯娌之间相处的还算是融洽。
    这里说到了婆母的吩咐,是什么呢?
    就是之前焦母思量的让女儿淑娘学一学乐器。既然刘氏擅箜篌,很可以教淑娘。
    刘兰芝是宽厚的性子,被刘家人养的一派天真,对着婆母急于讨好却总是不得其法,这一回婆母吩咐教小姑奏箜篌,倒是让她难得机灵一回:小姑是婆母的眼珠子,教好了小姑,婆母自然就会对自己满意了。
    …………………………
    淑清正觉得日日书法的有些乏味,自己娘亲提出让二嫂教自己箜篌,倒是让她眼前一亮,这么穿越下去,就算大神不能兑现那些奖励,自己凭着学会的技能,也能在现代混日子了吧?再不济做个发型师,古装戏啥的,总是需要这类的人员的——不得不说宅女里,有出息、有志气的往往是千万里挑一。
    “这会不会太麻烦二嫂了?”年岁八岁的淑清带着稚气。
    刘兰芝抢着回答:“小姑放心,每天抽出一个两个时辰,并不要紧。”
    焦母虽觉得刘兰芝抢着答话很不规矩,念在她是想对女儿好,便没发作。
    一旁的小何氏对婆母了解甚深,知道刘兰芝想讨好却太心急了,暗地撇了撇嘴。
    淑清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很是为刘兰芝点蜡:二嫂你情商略低啊。
    …………………………
    情商略低的刘兰芝智商却是没有问题的。
    箜篌的种类有很多,在此不作赘述。
    刘兰芝是不怎么喜欢胡人东西的汉家女,教淑清的,自然是卧箜篌。
    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
    对于焦淑清来说,这是完全新奇的领域,不同于练习书法,有着识字的功底作为作弊器,弹奏箜篌,那是从零开始。
    淑清觉得这么美的乐器,在现代没有被普及,真的是很可惜(注1),摇指、轮指尽显仕女端庄,揉、滑、压、颤皆是韵味袅袅。
    弹奏箜篌不需戴指套,以淑清的五短身材,勉强能扒拉一下,但是画面会“很美”就对了。
    大汉华章,最是高贵的箜篌所能表现出来的。
    日子在淑清不断的学习、自我提升中度过,建安八年,焦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大儿媳小何氏有孕了。
    小何氏嫁入焦家逾四年,终于有了喜讯,全家都很重视。
    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对于淑清来说,了不得的大事:
    她、换、牙、了!
    虚岁八岁的焦淑清傻眼了,自己根本就不记得换牙是哪辈子的事情了,结果就来了这么一招……
    …………………………
    其实古人由于各方面营养不足,换牙的年龄往往会比现代的儿童较迟,加上这时候大家并不很注意口腔卫生,平民百姓里,有些乍一看挺端正的姑娘,也许张嘴就是一口黄牙、烂牙。
    焦淑清自然是不会偷懒不刷牙的,每天早晚都用柳条枝把牙齿刷干净、饭后也都漱口。一张嘴里是整整齐齐的、白花花的小米牙。
    可是就在得知大嫂小何氏有身孕之后,焦母做了一顿的煎胡饼,淑清张嘴一口,就觉得不得劲。
    嚼了一下,就偏过头把饼子吐在手心里。
    和饼子混在一起的,正是一颗小白牙。
    焦大哥人逢喜事精神爽,抚掌大笑,难道取笑了一回小妹,并吓唬她,牙齿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来了。
    淑清倒是没有害怕,这话也就骗骗小孩儿,自己才不会信。就是觉得说话漏风了,怪不好意思的。

  ☆、第四章

换牙的淑清只得到了焦家人一两分的注意力,现在全家人最关心的莫过于小何氏的肚子。
    原先该她干的活儿,都被焦母派给了刘兰芝,刘兰芝倒是没有觉得委屈,毕竟大嫂身子要紧。
    可是刘兰芝不委屈并不代表焦母满意。
    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