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第一公主-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父当年能狠心杀死庶长子为嫡子铺路,又岂会在意其他儿女的死活,不会怪他见死不救。
  这才是原本的他,他只想保护自己在意的人,其他的,与他何干?


第202章 
  除夕很热闹; 这晚城内没有宵禁,坊民们通宵达旦; 庆祝佳节。
  虽然还在国丧期间; 节日的欢闹气氛依然不减。正旦是举国同庆、辞旧迎新的重要日子,意义非凡; 官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并不禁止老百姓们欢度元日。
  只要不太出格; 一般民不告,官不究。
  今年大明宫内的除夕之夜略微冷清些; 没有管弦歌舞; 也没有盛大御宴。
  照例要唱傩戏;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宴席也是有的; 只是规模比往年小很多; 宗室皇亲们都被扣押起来了,赴宴的只有朝中大臣和依附武太后的亲信。
  殿前燃起数万枝巨大的灯烛,名贵的木料一车车化为香烟; 火光直冲入云霄。
  十几里外的坊市间,也能闻到空气中的馥郁浓香。
  李旦没有出现在宫宴上; 武太后问起; 上官璎珞回禀说他一直待在梁山。
  “相王恳请将相王妃陪葬乾陵,圣人答应了。”
  武太后皱眉。
  席上众人言笑晏晏,千金大长公主举起酒杯,奉承武太后; 恭贺她长寿安康,其他人连忙跟着一起举杯。
  武太后淡淡一笑,示意宫人把千金大长公主的席位挪到自己身边,好和千金大长公主说话。
  千金大长公主精神抖擞,满脸得意,继续吹捧武太后,态度之谦卑,让周围的大臣们无不变色。
  知道大长公主这人没骨头,也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吧?您好歹是高祖的女儿啊!
  ※
  别院内,裴英娘和李旦也在守岁。
  庭院里架起篝火充当庭燎,摇曳的光影落在窗边,窗前一片彤红。
  用过晚膳,裴英娘打发走半夏和忍冬,让她们去找自己相熟的伙伴玩,今晚他们夫妻俩自己待着,不需要人伺候。
  火炉床四面床帐密密匝匝围着,李旦盘腿坐在火盆前,手执匕首,划开一枚栗子,丢到炭火里,等栗子烤熟,飞快用银签夹出来。
  这种烤栗子的办法太笨了,一不小心就会烤成黑炭,不过他速度很快,烤出来的栗子竟然比下人们烤的要好吃。
  裴英娘不由得对李旦刮目相看,原来他还会这一手。
  李旦剥出烤熟的栗子肉,一枚枚堆在刻花银盘里,推到她跟前。
  她吃了几枚,吃不下了,“阿兄,别烤栗子了,我们来下棋?”
  守岁得熬到子时,这会儿才戌时,她已经犯困了。
  李旦挑眉,她不是最讨厌下棋的么?
  他放下匕首,把她揽到自己怀里,“睡吧,到了子时我再叫你。”
  裴英娘掩嘴打了个哈欠,摇摇头,守岁要一起守才有意义,不能让李旦一个人守岁。
  棋桌在棋室里,两人懒得叫使女进来服侍,挽起袖子,合力把棋桌抬到火炉床上。
  第一次动手干活,感觉很新奇,两人对视一眼,都笑了。
  黑白子乱下一通,裴英娘输着输着都输习惯了。
  勉强挨到亥时,她眼前一阵阵发晕,眼皮越来越沉,最后连黑子和白子都分不清,下巴一点一点,差点栽到棋桌上。
  李旦笑了笑,挪走棋桌,还没说什么,裴英娘往下一栽,刚好栽进他怀里。
  他拥住投怀送抱的温香软玉,拍拍她的脑袋,抱起她送到床褥上,走到外间,让使女进房撤走火炉床。
  使女们蹑手蹑脚忙活,外边一片窸窸窣窣响,裴英娘没被吵醒,抱着枕头睡得很香。
  不知睡了多久,迷迷糊糊间听见几声爆响和渺远的钟声,她揉揉眼睛爬起来,懊恼没有陪着李旦,“到子时了?”
  书案挪到床榻边来了,李旦坐在灯下写什么,案上胡乱堆着几卷书册,四下里静悄悄的。
  山里冷清,不像在长安,一到子时,满城钟鼓齐鸣,钟声鼓声和轰轰烈烈的爆竹声沿着鼓楼往四面散开,此起彼伏,闹到大半夜才会慢慢停歇。
  “嗯。”李旦停笔,起身走出去,不一会儿折返回来,拉开裴英娘的手,一张温热的锦帕盖到她脸上轻轻摩挲。
  她仰着脸,下意识说:“阿兄,恭喜发财……”
  李旦眉心微皱,收走锦帕,“什么?”
  裴英娘一下子清醒了,连忙改口,念出正旦吉词,“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李旦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小十七要长命百岁,岁岁平安。”
  他坐在脚踏上,目光刚好和她平视,昏黄的灯火笼在他头顶,五官柔和而深邃。
  他的眼神很平静,也很认真,很坚定。
  她心中柔情涌动,掀唇微笑,勾住李旦的脖子,蹭他的脸,“阿兄也是。”
  第二天早上裴英娘醒来时都到巳时三刻了。
  昨晚本来就睡得晚,李旦又心血来潮抱着她研究新的姿势,她被折腾来折腾去的,最后哭着讨饶,寅时过后才再度睡下。
  倒也没有累到爬不起床,其实反而有点神清气爽,面颊也比平时更红润些,肌肤光泽如玉。
  不过腰真的很酸,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的新招数……
  饮过屠苏酒,吃五辛盘、粉荔枝、胶牙饧,她眉头皱得老高——被五辛盘辣的。
  “郎君呢?”她换了件新袍子,揽镜自照,窗外鸟雀叽叽喳喳,日光透亮,是个大晴天。
  “郎君卯时就起了,在书室接见长安那边来的人。”半夏回道,低头帮裴英娘戴上一串翡翠珠串,珠串夜里收在锦褥里,早上取出来时翡翠珠子不会冰着她。
  卯时就起来了?裴英娘咋舌,那李旦昨晚岂不是只睡一个时辰?
  他的身体熬得住吗……
  裴英娘想着要不要给李旦吃点大补的东西,守孝期间一直茹素,她不怎么出门,能受得了,对李旦来说未免太严苛,他早出晚归,旅途奔波,太过耗费精力,偶尔得吃点肉食。
  以日易月,于事为宜,李显早就出孝了。
  她正琢磨什么吃食既营养丰富又不会犯忌讳,阿禄飞快跑进庭院。
  半夏打起帘子让他走进正堂,他站在嵌山水图落地大屏风外面,气喘吁吁道:“娘子,袁相公下狱了!”
  袁宰相素来圆滑,既不和李唐宗室亲近,也不过于讨好武太后,隐隐是中立派之首,武太后对他拉拢多于威慑。
  裴英娘惊愕而起,走到外边回廊里,裙裾扫过毡毯,差点打翻供花瓶的梅花小几,“是什么罪名?”
  阿禄低头回道:“谋反。”
  谋反,又是谋反,如果是其他罪名,朝臣们肯定会为下狱的人求情,但一顶谋反的帽子扣下来,朝臣们怕受连累,躲都来不及,谁敢替袁宰相伸冤?
  看来武太后真的想要杀了袁宰相。
  “袁相公怎么会得罪太后?”裴英娘问。
  阿禄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所以然。朝堂上的事外人哪瞧得明白,他们只关心今天哪个大臣被贬谪了,明天哪个世家被抄家了,里头的弯弯绕绕,他们看不懂,也没法懂。
  午时李旦回到正院。
  裴英娘坐在长廊底下的美人靠上,手里拈着一枝蜡梅花,花朵颜色浅淡,香味却很浓郁。
  李旦从背后靠近她,俯身抱她时,发现她发丝间也沾染到蜡梅花的香味。
  裴英娘没有回头,放心地往后一靠,整个人倚进他怀里,“阿兄会替袁相公求情么?”
  李旦的声音在她耳畔响起,“不会。”
  她低低嗯一声,不说话。
  李旦有他的计划和考量,他对她有多在意,对其他人就有多冷漠,素来不大管别人的生死,她早就知道这一点,不会因为同情外人而去逼迫他改变。
  更何况此事关系重大,武太后这会儿正在气头上,想再抓几个袁宰相的“同伙”,好坐实袁宰相谋反的罪名。
  李旦摘下几朵蜡梅花,别到裴英娘的发鬓上,浅黄花朵很配她身上穿的杏黄明绿间色裙,“昨晚宫中夜宴,袁相公当众说起汉朝吕后的故事,规劝母亲还政于七兄,母亲勃然大怒。”
  武太后雷厉风行,立即命人以谋反的罪名查抄袁府,袁家女眷入掖庭宫,男丁和袁宰相一起入狱。
  李旦问裴英娘:“你想救袁相公?”
  她摇摇头。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能够坚持信念,不畏生死。他们刚正不阿,秉公直断,傲骨铮铮,哪怕一路跌爬滚打,受尽坎坷,最后只能落一个粉身碎骨,凄凉收场,也在所不惜。
  裴英娘佩服这样的人,敬仰这样的人。
  然而她自认无法做到像袁宰相那样,明知不可为,还是以卵击石,奋力一击。
  袁宰相谨慎了一辈子,活到七老八十了,竟还有这样的热血。
  她长叹一口气。
  两人靠着坐了一会儿,桐奴过来请李旦去书室。
  他站起身,揉揉裴英娘的头发,“下午这里晒不到光照,坐一会就进去。”
  她点点头,“我晓得了,你去忙吧。”
  心里却腹诽,还不是因为他昨晚太狠心了,任她怎么撒娇都不肯停下来,害得她现在还觉得腰酸,这样坐舒服,她就不进去!
  等李旦走了,她叫来阿禄吩咐,“袁家的子孙中,年幼者多半会被流放到岭南去,让那边的人注意南下的车马,若是看见了,好歹照拂一二。”
  阿禄答应下来。
  她望着庭中沐浴着萧瑟寒风独自盛开的蜡梅树,想起以前在长安时和袁宰相的几次交谈,裴宰相遭到贬谪以后,她以为袁宰相会走另一条路,没想到他比裴宰相更决绝。
  ※
  长安,大理寺。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在几个狱丞的簇拥下走进一间净室。
  出身不同,贵贱不同,关押在大理寺期间的待遇也不同。
  比如袁宰相,因官居三品,在朝野颇有威望,即使以谋反罪关押,也没人敢怠慢,住的房间打扫得很干净,而且家人、侍从可以入狱伺候他的起居。
  老者进入净室时,被一道竹木屏风挡住视线,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暗暗嘀咕:我入狱的时候只有一张草席,怎么袁猫成了阶下囚,却有案几香榻,屏风毡毯?
  卷着袖子的侍从拎着一桶水出来,看到老者,大吃一惊,哐当一声,水桶跌落在地,污水泼洒得到处都是。
  狱丞皱眉,当着老者的面不好训斥,忍了忍,没吭声。
  老者眯一眯眼睛,这么大的动静,袁猫怎么没出声斥责?
  他转过屏风,脚步一滞。
  屏风后面一片愁云惨淡,袁宰相躺在香榻上,身上盖了几层厚厚的锦被,面容衰败,目光涣散,明显是即将谢世的光景。
  袁大郎和袁小郎跪在香榻旁,低头抹眼泪。
  老者快步走到香榻旁,啧啧几声,想说什么,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最后唯有叹息一声,“袁猫,我来啦!”
  袁宰相抬起眼帘,瞥一眼老者,精神一下子变好了,“裴狐狸,我就知道、你、你还会回来!”
  裴宰相咧嘴一笑,“是啊,我不仅回来了,还官复原职,比以前更风光。”
  袁小郎抬起头,愤愤道:“家父垂危,裴公风光得意,自当得意去,何必来奚落家父?”
  袁宰相哀叹一声,摆摆手,“大郎,小郎,你们出去。”
  袁小郎捏紧拳头,“不行,阿耶,我不走!”
  袁大郎看看阿耶,再看看眼底隐有沉痛的裴宰相,擦干眼泪,二话不说,把傻弟弟拖出去。
  其他人也都走了。
  “袁猫,你聪明一世,怎么也栽跟头了?”裴宰相道。
  袁宰相从鼻子里冷哼一声,“我是为了先帝,为了自己的良心,我比你强!”
  “是是是,你比我强。”裴宰相坐到香榻旁,“比我强又如何?眼看你一家老小,全要跟着你受罪,你家大郎、小郎,还有小郎君、小娘子们,这辈子的前程都毁了!”
  袁宰相闭一闭眼睛,一颗浊泪滑出眼眶。
  多少年的勾心斗角,阴谋算计从脑海里一一闪现,一步步爬上三品官的高位,他吃了不少苦头,做了很多有利社稷的好事,也做过不少有违良心的坏事。
  他自嘲一笑,“其实我没想过要惹怒太后,裴狐狸,我和你说句实话,那晚在宫宴上,我刚刚把规劝太后的话说出口,就后悔了,后悔得不得了,我是真怕呀,我富贵了一辈子,不想就这么白白死了。这两天我连认罪的折子都写好啦,只要递上去,太后一定会消气,我接着做我的三品官……”
  裴宰相轻声问,“我帮你代为转交?”
  袁宰相在枕上摇摇头,发丝苍白,皱纹遍布的脸上挤出一丝笑,“这些天,外边的人都在夸我……我那些学生,部属,宗室皇亲,民间的文人学士……都夸我不畏强权,你去外边听听,他们都在夸我呐!”
  年少时,他曾鲜衣怒马,仗剑行走中原,梦想能靠一己之力,斩尽天下恶人。
  后来他受尽冷嘲热讽,发现武力根本无法和世道抗衡,于是发奋读书。
  明科高中,一举成名,他踏马曲江池畔,春风得意。
  入朝为官时,他妄想靠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为民请命,造福一方,名留青史,受万世敬仰。
  再后来,他一步步高升,除去一个接一个的政敌对手,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身后的同盟越来越多,心肠也越来越硬。
  年少那些寒窗苦读,闻鸡起舞,对着院中的老梅吟诵古人诗句,发誓要效仿君子,严格要求自己的年月,离他越来越远。
  他成了笑里藏刀的袁宰相,而不是那个正直单纯,锄强扶弱的袁郎君。
  “太后想废黜圣人……她的野心不止于此,吕后尚且知道立幼子为帝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太后不屑与此,她根本不是吕后,她是王莽,她要断绝李氏江山……”袁宰相慢慢道,“我受先帝提拔,多年君臣相得,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总得有人站出来,我不想站,还是站出来了,既然站出来了,就不能退回去,好让天下人晓得,还是有人忠于李氏的……”
  他忽然攥住裴宰相的手,“裴狐狸,你莫要笑话我……我怕死,我现在很后悔,我老了,可我还是不想死,还想多活几年……斗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我输了,你比我聪明,你赢了……”
  他的话音越来越低,到最后只剩下虚弱的喘气声。
  裴宰相沉默良久,轻轻叹口气。
  “袁三,你没输,输的是我。”
  两日后,袁宰相死于大理寺。
  袁家女眷,上至老妪,下到幼儿,全部充入掖庭为奴。几位郎君发配至岭南,终生不得返回长安。
  朝野震惊。


第203章 
  武太后没有给朝臣们太多喘气的辰光。
  新年伊始; 在流放袁宰相满门后,她下令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改三省及诸司名称; 修明堂,尊佛抑道; 捐出数百万财物大修佛寺; 加尊号“圣母神皇”; 称“陛下”,自称“朕”; 并于花朝节前率领群臣迁都至神都。
  李显还没有被废黜; 但基本上和废黜没有什么两样。
  李唐皇室在长安留下太多烙印; 武太后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进一步削弱降低皇室的威望; 她要在洛阳开启新的篇章; 尽情施展她的政治抱负。
  官职衙门的名称、官员的服色和随身佩戴的佩饰、年号……只要是和李氏有关的,武太后全部下令更改。
  上元节的彩灯还未撤下,先前被贬谪的丘神勣和武承嗣奉诏回京; 进宫觐见武太后,进献凿刻有“圣母”“神皇”等字迹的白石; 立马升官。
  越来越多的官员以进献祥瑞的名义奉表进京。
  今天南边飞来一只神鸟; 明天东边海上爬来一只神龟,后天北方降下一道霹雳,劈开一棵古树,树中藏有神图……
  老百姓们应接不暇。
  所有神迹通通指向一个主题:女皇临人; 永昌帝业。
  一片哗然。
  原先以为武太后只是想效仿吕后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太后这些举动,显然是在为登基做准备,李世江山将不复存在。
  武太后的心腹宠臣们野心勃勃,从龙之功让他们热血沸腾,他们鞍前马后,积极为太后扫清障碍。
  而那些摇摆不定的,要么彻底投向武太后,要么孤注一掷,暗中联合宗室,准备起事。
  高祖十一子韩王元嘉、十四子霍王元轨、十九子鲁王灵夔、太宗八子越王贞以及他们的子孙亲友,密谋共同起兵,攻向神都,逼武太后退位。
  是年三月,李敬业等杀害扬州长史,据扬州起兵,才子骆宾王写就《讨武氏檄》,派人散发往各州、县,楚州司马率众响应。
  扬州是运河枢纽,商业重镇,李敬业等人占据扬州,反对武太后,投奔他们的人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骆宾王一篇洋洋洒洒的《讨武氏檄》,顷刻间传遍大江南北,骆宾王原本就是闻名遐迩的大才子,檄文流传开来后,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下文人学子看过《讨武氏檄》后,无不击节赞叹,既敬佩骆宾王的出众才华,也仰慕他的过人胆识。
  春暖花开时节,山中桃杏花次第开放,站在寺中阁楼远目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