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第一公主-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福挤挤眼睛,“按着娘子说的,咱们只送不卖。京兆府的达官贵人们抓耳挠腮,挤破头了也没处买的宝贝,有市无价,倭国人不懂行情,狮子大开口,要几百件呢!”
  朝廷优待留学生,倭国使团和倭国留学生在长安的生活奢侈风光,比倭国本地的皇族强多了,但是真要他们自己掏一笔巨资——难。
  裴英娘莞尔道:“几百件么……和他们说,他们要多少,我们有多少,但是我们不收金子,只要银矿。”
  “银矿?”
  阿福和阿禄对视一眼,没听懂。
  裴英娘手指微曲,轻叩书案,“不,先去找新罗人,告诉他们倭国人想独占瓷器贸易。”
  她会和倭国人公平交易,但如果能够压一压价就更好了,把新罗人扯进来,倭国人绝对会自乱阵脚。
  压价这种事阿福做惯了,立刻点头如捣蒜,“是!”
  裴英娘合上账本,呷一口温热的木樨花茶。
  进贡,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国际贸易活动。
  所谓朝贡,就是那些藩属国的小城邦随便扒拉扒拉点土特产,送到上国,朝廷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恩赏回去。
  如此一来,藩属国得了实惠,乐得称一句中原朝廷为上国。而中原政权借此安定边境,收揽人心,博一个万国来朝的威名。
  双方皆大欢喜。
  彼时唐军兵强马壮,声威赫赫,出使的大臣一个不高兴可以借兵随手灭掉一个城邦。藩属国不敢敷衍上国,进贡的特产大多是奇珍异宝,双方的贸易还算等值。
  那也只是还算而已。
  她不要还算,只要划算。
  作者有话要说:
  文里这句“出使的大臣一个不高兴可以借兵随手灭掉一个城邦”是夸张的说法。
  具体情况比较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唐朝出使的大臣被某个国家某个不长眼的部落给杀了,侥幸逃走的大臣借兵杀回去,把那个部落给灭了。
  具体涉及各方利益冲突,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就不多说了。


第139章 
  申时一刻,李旦骑马回府。
  “阿郎归府。”婢女们的声音一个接一个响起; 消息像流水一样; 一迭声的传进内院。
  裴英娘早早迎出来,见他面色疲惫; 先让人去预备香汤。
  他低头抱抱她,正好可以亲吻她的发顶。
  洗漱之后,确定身上没有酒臭味; 回房陪她一起吃饭。
  “英王府的贺礼送去了?”他突然问。
  裴英娘愣了一下; 摇摇头。
  李旦夹了片羊肉; 放进她的碟子里,说:“其他的不必……送几只兽园豢养的斗鸡够了。”
  裴英娘哭笑不得; “你今天见过七兄?”
  没事谁会用斗鸡当贺礼?除非李显自己开口讨要。
  “嗯。”他点点头。
  李显是特意来相王府拜访的,半路听说他不在府中,顺路去东市闲逛。
  他料理完事情; 走出胡肆时正好被李显一眼认出来。
  兄弟俩吃了顿酒; 李显直接说他看上相王府的斗鸡了。
  斗鸡是裴英娘的陪嫁。
  时下城中儿郎风行斗鸡、波罗球; 富贵女郎出嫁,娘家送几只威武雄壮的斗鸡给郎子; 不算出奇。
  李治不喜欢斗鸡; 但想着李贤、李显这样的年轻儿郎几乎无一例外全都痴迷斗鸡; 还是让宫人给裴英娘搜罗了十只百里挑一的斗鸡。
  李旦不爱斗鸡游戏。
  李显早就眼馋他府上的斗鸡了; 只恨相王府护卫森严,没机会偷走,刚好趁着这次兄弟们送贺礼; 死皮赖脸找他讨。
  裴英娘哈哈笑,“正好免去一桩麻烦事。”
  第二天,她让狸奴挑出几只精神抖擞,彩羽辉煌的斗鸡,鸡脖子系上彩色绸带,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送去英王府。
  赵观音听婢女说相王妃送来十只斗鸡,先怔愣片刻,然后抚掌轻笑,“去告诉郎君,斗鸡送来了。”
  回廊很快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显迫不及待冲进房,“斗鸡呢?斗鸡呢?”
  赵观音微笑道:“送去后院园子里养着了。”
  李显立刻要去后院。
  赵观音开口叫住他,皱眉道:“郎君……虽说孺人有孕是喜事,你那日在宫宴上,还是莽撞了。”
  李显急着想走,又不想当着婢女的面落她的面子,耐着性子道,“好了好了,我知道错了。”
  赵观音板起脸孔,“郎君真的知道错在哪儿吗?斗鸡是相王府送来的,郎君也好意思?!”
  她最近变得温柔许多,忽然板起脸说话,李显下意识一个哆嗦。
  “为什么要不好意思……”他小声嘟囔,“反正阿弟不爱斗鸡,十七娘也不爱玩。”
  赵观音长叹一口气,“相王和相王妃新婚燕尔,成亲第二天入宫谢恩,拜见阿翁阿姑,你却当众说起韦孺人有了身孕。相王怎么想,我不好揣度。相王妃恐怕不高兴。”
  李显摸摸后脑勺,一脸茫然,“她为什么不高兴?”
  十七娘和韦沉香没什么矛盾吧?不高兴的,不应该是身为正妃的赵观音吗?
  他有点心虚,谄笑道:“还请娘子赐教。”
  赵观音轻声说,“圣人是为了相王和相王妃才把我们唤进宫的,你偏要和相王抢风头,就不怕皇亲们背地里讥刺你兄弟相争?相王和相王妃再大度,心里也会不舒服,郎君下一次想宣布什么大喜事,一定要注意场合,三思而后行。”
  她刻意加重“大喜事”三个字的语调,勾起唇角笑了笑,“韦孺人如何,和我不相干,我做不来那种害人性命的腌臜事,郎君放心便是,用不着如此煞费苦心。”
  当众宣布韦沉香怀孕,还不是为了警告她,让她不要轻举妄动。
  李显的心事被戳破,脸上通红,尴尬道:“我当时太高兴,不知怎么就说出口了……”
  赵观音微微一笑,不说话。
  隔壁厢房,韦沉香皱着眉头喝安胎的汤药,喝完一碗,脸色煞白。
  婢女上前说了斗鸡的事。
  她面色一沉,不甘心道,“相王妃只送了斗鸡?”
  婢女小声说,“奴亲眼看到的,只有斗鸡,一只只可威风了,郎君欢喜得不得了,和娘子说了会话,立马抱走一只,说是要出去寻人比斗。”
  韦沉香咬了咬唇,眉间紧蹙。
  相王妃实在是太滑溜了,她到底是仇视自己呢,还是漠不关心?
  韦沉香有自知之明,她此前算是把相王得罪狠了。
  不过未能如愿做相王妃,嫁给李显也不差——李显性情软绵,可比严肃古板的相王好糊弄多了。而且李显真心怜爱她,她是十几岁的小娘子,心思再多,还是盼着能嫁个好夫婿的,庆幸之余,心中亦有几分甜蜜。
  唯一的缺憾,她只是孺人,不是英王妃。
  她不仅需要和敌视赵观音的人结成同盟,同时也需要一个强大的靠山做后盾,帮助她坐上英王正妃的位子。
  她自小跟在赵观音身边当喽啰,知道赵观音脾气急,骄横跋扈,得罪了很多人。
  宫中两位金枝玉叶——太平公主和永安公主,和赵观音关系冷淡。
  她嫁给李显以后,费尽心思,想和太平公主或者永安公主搭上关系,奈何两边都不怎么搭理她。
  太平公主天真烂漫,好像对谁都没戒心,以前曾和贺兰氏情同姐妹。
  她头一个想到的是太平公主,觉得对方更容易接近。
  然而太平公主这两年行事粗中有细,和长安的豪门世家看似来往密切,其实没有真和哪家走得近。
  这时相王即将迎娶永安公主的消息传出,韦沉香吓了一大跳。
  难怪常乐大长公主和赵观音三番两次使心机,相王始终没有动摇。
  原来那个时候相王就下定决心要娶裴英娘了,那得有好几年啊……
  她心惊肉跳,没有犹豫,赶紧和族人联系,要求韦家人代她向裴英娘送上厚礼,以示善意。
  既是为之前的尴尬道歉,也是为以后铺路。
  可裴英娘没有理会韦家,更没有理会韦家背后的韦沉香。
  她没有放弃,当初她接近赵观音,也颇费了一番心力,想要得到好处,自然要有所付出。
  谁知这个当口,李显竟然在相王和相王妃进宫的时候把她怀孕的事当众说出来……她又气又笑,还得装出一副很感激的样子,对着李显抹眼泪,其实心里早把李显骂得狗血淋头。
  相王妃一定恨死她了!
  她盯着各个王府送来的贺礼,从王妃们的礼物中可以看出她们对她的态度。
  太子妃裴氏滴水不漏,六王妃房氏出手大方,太平公主同样有孕在身,送的礼物很合用……
  相王妃送的是斗鸡!还是李显自己主动要求的!
  韦沉香捏紧香罗丝帕,真想把李显按着捶一顿。
  她摸摸自己的肚子,宫绸制成的襦裙宽松舒适,外人看不出她早已大腹便便。
  环顾一圈,房内的摆设器具俱是李显掏私房钱买来赠给她的,怕她受委屈,他还悄悄把城外一处庄子划到韦家名下,方便韦家帮她管理。
  李显对她真的很好。
  可是妾室终究是妾室,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管赵观音叫母亲。
  听说,天后当年之所以能打败王皇后,靠的就是一个夭折的女儿……
  韦沉香抿紧唇,闭上眼睛。
  柳色青青,庭院的小池子里开始冒出一片片巴掌大的莲叶,颜色极鲜嫩,那巴掌是小娘子的巴掌,娇软纤巧。
  忙了两天后,李旦又闲下来了。
  他忙的时候很突然,行踪不定,神秘莫测。
  闲下来也很突然。
  裴英娘没有多问。
  李旦记得她说过想逛园子,趁着天光放晴,正值惠风和畅,气候舒适,饭后领着她闲逛。
  一座院子接一座看过去,围着隆庆池转了个大圈,沉香亭、一字桥、九曲水榭全都逛过,裴英娘腿脚酸软,走到一处曲折回环的长廊前,看到一层层台阶,腿更疼了,“歇歇吧,我走不动。”
  婢女们连忙扫干净半栏,铺上软毡。
  她靠着半栏伸懒腰,手臂刚刚舒展开,被人拦腰抱起来,李旦拥着她低声笑,“真走不动了?”
  “走不动。”她理直气壮地重复一句,这还能有假?
  李旦挑眉,把她放回半栏上,弯腰回头看她,“过来。”
  他要背她?
  裴英娘看一眼台阶,再看一眼眉眼带笑的李旦,趴到他背上,搂着他的脖子,嬉笑道:“郎君今天真体贴。”
  他笑了笑,胸膛震动。
  婢女们对望几眼,识趣地退开,没有跟上去。
  一级一级台阶走上去,他一步一步,走得很稳,世间最珍视的一切此刻就在自己背上,当然要小心翼翼。
  长廊顺着地势起伏,飞桥直通殿宇阁楼的跃层,两人爬到高处,杨柳风扑面吹拂,裴英娘缚发的彩绦随风飘扬,时不时擦过李旦的脸颊。
  她左顾右盼,发现婢女们站在台阶下,长廊里空无一人。手臂用力抱紧他,下巴往他宽厚的肩膀上一放,舒舒服服地长舒一口气。
  “阿兄。”她贴着他的脊背,轻声问,“你想当皇帝吗?”
  平平常常的口气问出来的话,如果有别人在场,一定早就吓得大惊失色。
  李旦却反应平静,同样用平常的语气坦然回答,“不想。”
  太子李弘当不了,还有文武双全的李贤。李贤之后,还有李显。
  他是最没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幼子——除非他的兄长们全部出意外。
  他从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要君临天下,屹立含元殿,俯首看百官匍匐,万国来朝,那太虚幻了。
  少年时爱意气用事,那时候阿父管得越严,他越反感,曾想过如果自己把几位兄长全部打败,登上帝位,阿父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不那么想了,阿父担心他们几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残杀,却忘了母亲已经掌握权柄,并且舍不得让给别人。
  权力就像最醇香的酒,尝过其中滋味的人,很难抵挡诱惑。
  李旦自小长在锦绣堆里,什么都不缺,权力于他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他不想变成母亲那样的人。
  母亲爱权力,夫妻疏远,母子相疑,也在所不惜。
  他不同,他有更珍爱的东西。
  裴英娘早就猜到李旦会怎么回答,但亲耳听他说出,还是有些震动。
  她侧过脸,身子往前探,轻轻啄吻李旦的脸颊。
  后路早就备好了,山陵崩的那天,他们可以离开长安,走得远远的。
  温软的唇一下一下湿哒哒往脸上亲,她觉得好玩,换了个方向,吻落到他的耳垂上。
  他颤栗了一下,身体立刻紧绷。
  她不知道危险临近,吃吃笑,蕴着一股淡淡幽香的气息萦绕在他的耳畔鼻端,香气像带了钩子,勾得他心旌摇荡。
  他忍无可忍,脚步陡然一停,把裴英娘放下来。
  她以为他累了,乖乖松开手,双脚踩着彩绘木质地板站稳,“我……”
  只来得及说出一个字,高大的身体突然罩下来,迫使她不停后退,她无处闪躲,只能紧紧靠在廊柱上。
  结实的手臂钳着她的腰,宽大的手掌扣住她下意识想反抗的双手,压在头顶。
  他眼底黑沉,把她死死挤进逼仄的空间里,近乎虔诚狂热地吻她的唇。
  身后是冰凉冷硬的廊柱,身前是火热结实的身体,她动弹不得,只能被迫承受他激烈的吮吻。
  “阿兄……我……我错了……”她试图讨饶,伴着呜咽和难耐的呻吟喘息。
  他顿了一下,下腹火热,吻得更带侵略性。
  一吻终了,她瘫软在他怀里大口喘气,胸脯剧烈起伏。
  “英娘……”他的声音压抑暗哑,紧紧抱着她,像是要把她嵌进自己的身体里,侧过脸温柔吻咬她的颈子,胡茬刮蹭她细嫩的皮肤,又酥又麻,“我想要你。”
  裴英娘面色赤红,眸光艳丽潋滟,颤抖着抓紧他的衣襟。
  他掰开她的手指,逐根握紧,十指交缠,轻声说,“给我吧。”
  她心头发颤,手脚发软,差点栽倒,倚靠着他结实的胸膛勉强站稳,很想堵住他的嘴巴。
  为什么说这种话的时候总是这么一本正经!


第140章 
  冯德发誓他不是故意打扰主子和王妃亲热的。
  宫里送来赏赐之物,他为了讨王妃喜欢; 硬抢下传话的差事; 欢欢喜喜小跑进园子,找到王妃跟前得用的心腹侍婢; 笑眯眯道:“娘子在何处观景?”
  婢女们对视几眼,抿嘴笑,半夏重重地咳嗽几声; “稍等片刻。”
  不一会儿; 台阶前传来脚步声; 李旦和裴英娘一前一后走下长廊。
  冯德连忙迎上前,“郎君; 娘子,圣人有赐。”
  裴英娘双颊晕红,抬手抚了抚发鬓; 浅笑道; “是什么稀罕东西?我过去瞧瞧。”
  她嘴里说着话; 不动声色和李旦拉开距离,脚步迈得飞快。
  腿酸; 脚疼; 也要赶紧走!
  冯德莫名所以; 跟上去殷勤道; “说是吐蕃送来的,多是兽皮、香料、象牙、玛瑙石。”
  不知道是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觉,他恍惚觉得郎主刚刚好像狠狠瞪他一眼; 有点气急败坏?
  送礼的人是裴英娘认得的内侍,少不得彼此客气几句。
  问清李治没有其他要紧事,只是单纯派人送赏赐,她不再多问,打发新任外管家请内侍去外院吃酒。
  新任外管家是阿禄,先前那位已经被强行送回南边庄园荣养。
  婢女掀开帘子,李旦走进正厅,看一眼毡毯上罗列的珍奇兽皮,眉峰微皱。
  裴英娘挽起袖子,给他斟茶,“吐蕃赞普今年年初迎娶赞蒙,朝廷派使前去恭贺,这是回礼。”
  阿芒最后娶了尚陵钦的妹妹。
  朝中大臣认为吐蕃赞普年纪尚小,还未掌握实权,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娶功臣之女为赞蒙。甚至有大臣建议李治可以适当放松对吐蕃的严防死守,他们的君主和大臣忙着内斗,应当无力侵犯大唐边境。
  裴英娘却觉得心惊。
  阿芒费尽周折,不远万里走一趟长安,为的是暗中除掉尚陵钦。
  只因为出了武三思的变故,破坏了他的计划,他竟然能果断放弃全部计划,改为娶尚陵钦的妹妹为妻,这一份壮士断腕的坚忍心智,简直可怕。
  听内侍说了些出使官员在吐蕃的见闻后,她心中更加不安。
  出使的鸿胪寺官员满载而归,笑呵呵和众人说,他们抵达逻娑城的时候,阿芒没有伪装,大大咧咧接见他们,还问他们当初是怎么识破他的。
  这一问,等于是直接承认他当初曾假扮随从潜入长安。
  这种事,可大可小,局势紧张的时候,可以拿这个当借口攻打吐蕃。但是战争的代价太大,朝廷不愿大动干戈,加上想趁机挑拨他们君臣不和,便没有揭破。
  阿芒去掉络腮胡子的伪装,分明是个唇红齿白的少年郎,没人会把他和憨厚的随从联想到一起。
  他主动当众承认自己是随尚陵钦出使的随从,并且送上丰厚礼物,以示赔罪,言说自己年轻气盛,仰慕长安繁华,方会如此行事。
  大大方方把应该遮遮掩掩的敏感纠纷揭过去。
  看似双方心照不宣,皆大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