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兰麝天下-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自己的经验来!这才是正经该优先办的事儿!咱们现在军舰有了,武器装备也有了,缺的就是合格的海军了!”

    邓普拱拱手赞道,“杨老先生高见!我回去就跟我水师将军大人禀报此事,说不定下次再把舰船拉出去跟洋人对峙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尝尝我们最具威力的弹药的滋味儿!”

    “好!年轻人有志气!大清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了!”杨德海喜气洋洋地夸赞让邓普再次俊脸红透了,连称不敢当,便告辞了。

    杨德海为今天与邓普的一席谈话十分振奋,他一心埋头军舰制造,一想到自己出产的军舰是由这样的年轻人操舵,心里便由衷觉得喜滋滋儿的。

    看邓普走远了,杨德海身后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男人才开口说话了。他是杨德海的长子,名叫杨昭,一直跟在父亲身边打理族中事务,是未来的杨家家主。

    “父亲,这次皇上这招真的是太险了!现在这二十艘军舰只是个空架子,万一被英国人识破了,一艘英国军舰就能把这些新舰船全部都毁了!”

    杨德海正在兴头上,一听儿子这话顿觉扫兴,不高兴地训斥道,“你当咱们杨家造的军舰是纸糊的吗?知道没有弹药,打不过不会跑吗?咱们这些军舰上都是装的蒸汽机,只会比英国军舰上的机器好,不会更差!”

    杨昭见父亲动怒,忙赔笑着说道,“那不是只有指挥舰上装的蒸汽机是德意志买来的原装货吗?其它十九艘舰船上装的都是水泥厂镇的工厂出产的,我这不是担心吗?”

    杨德海见他兀自犟嘴,气道,“水泥厂镇的蒸汽机厂你又不是没见过,那是华夏集团最早的重型机器厂之一,为了建造这个厂,配套工厂做了多少?矿山那边的炼焦厂,炼铁厂、铸造厂,这是多大的手笔!当初华夏集团最早的那些公司的股票收益几乎尽数投资在这些工厂上!说起来,还是九公子雄才大略,这么大的魄力就是当年的咸丰皇帝也没有啊,不仅国库不拨款,还紧着跟九公子要钱去充实他的小金库……”

    话一说出口,杨德海登时省得又说漏嘴了,撇撇嘴,忍住不说了。

    他这一番唠叨,倒让杨昭想起一件事来,低声问道,“父亲,咱们家虽然是广厦房地产公司的股东之一,可是毕竟那时实力有限,如今几年下来,我们实力大增,可是这造船厂并不是华夏集团参股的,而是咱们家独资的……”

    杨德海没反应过来,不高兴地随口呵斥道,“你在说什么?咱们家独资不好吗?你倒要招惹谁进来?”

    杨昭欲言又止,他早就想提起这件事,一直也担心自己是草木皆兵、杯弓蛇影,这会儿提起了,便想干脆跟父亲谈出来,就当提个醒儿。他往四周看了看,旁边都是随从,见状立即远远地走开了十几步去。

    “父亲,这次儿子去上海,听说了一件事儿。”虽然随从都走开了,杨昭仍然压低了声音说道。

    “哦?你说来听听!”杨德海见儿子说得郑重,也不禁上了心。

    “听说松江徐家在主动向朝廷上缴土地,据说达到五成,那可是几千顷良田啊!”杨昭小心地附耳上去,告诉父亲这个惊天秘闻。

    “什么?这是为何?”杨德海最近一年多很少去上海,上海广厦房地产公司自有常务代表经营,不需要他们操心,只要每年参加股东大会,也都是让长子代劳,他们杨家远在南通,专心经营造船业,是以这类小道消息不多。

    “说是朝廷要革除弊政,重新丈量土地以后,要重新分配土地给普通百姓,估计松江徐家要么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要么是受到什么压力了,才会做出这等非同寻常的举动!”杨昭在上海的门路不多,也只能是听到了一点儿皮毛。

    “这么重大的事情怎么能不打听清楚就回来了?而且你都回来几天了?现在才想起来跟我说?”杨德海毕竟老江湖了,一听消息便知不同寻常。

    杨昭本来是想表表功,听到了这么诡异的事情!没想到这消息一说出来,居然惹来父亲一番训斥,顿时心里大感委屈,却不得不硬着头皮解释。

    “儿子也不知道兹事体如此重大,只是觉得非同一般,这才多方打听了一番。这几天又忙着新船下水的事情,便耽搁了。”

    杨德海忿忿不满地瞥了儿子一眼,懒怠去理会他的委屈,追问道,“到底是什么原因查清楚了没有?”

    杨昭有些心虚,嗫嚅道,“听说是北方有好多家富可敌国的大地主豪绅家族,哪怕是西北边远之地,在前两年里,陆陆续续地被土匪莫名其妙地抄家了,都是捻军特别猖獗的地方……”

    杨德海很不满意这个回答,气道,“正是因为捻军猖獗,这些大户才容易成为掠夺的目标,方便他们筹措粮草军费,这不是很正常吗?谈何莫名其妙?”

第一卷九儿 第二百二十九章渐变无声

    这倒提醒了杨昭,赶紧补充道,“这些大地主豪绅家族被抄得蹊跷!但凡是土匪抄家,一般总归钱财搜刮干净,刮地三尺分文不剩,还要奸淫妇孺!可是这些家族被抄之时,被杀的总是枝繁叶茂的几房,尤其嫡子长房,悉数被灭个干净!钱财也掳掠搜刮,尤其地契,当场烧毁,但是不侵犯妇孺!这两年下来,连着犯了十几宗,听说上海和京城那边,早就在悄悄议论了!”

    杨德海的疙瘩拧成了一团,这听起来确实有阴谋的感觉了。杨家一直一门心思地打理生意,看来还是太单纯了。“有没有打听到,这些被抄的家族,后面的家产是怎么分配的?”

    杨昭见父亲神色,知道刚才的话说对了,立即继续说道,“儿子为了打听确凿的消息,特意去拜访了徐家幺房的家主徐翰锦。”

    杨德海眉毛一扬,喜道,“好!这个人结交的好!这个徐翰锦的生意可都是直接跟九公子合资的,从他这里必定能够听到内幕消息!”

    杨昭心里一惊,不好意思地嗫嚅道,“儿子是跟他初次打交道,并没有问出什么确信儿。儿子觉得,他是看在咱们也是跟九公子有交往的份上,勉强透露了一些:他只是含含糊糊地说,他也是听说的,那些人家的家产大部分被官府收回去了,很少有还回去的。儿子再想问得详细些,却被他拿话岔开了!”

    “无妨!”杨德海摆摆手,神色之间突然精神百倍,仿佛当年杨家在乱世挣扎浮沉之时,他肩担家族重责时的犀利和果决。“你马上放下手中所有事情,立即返回上海,专门打听这一桩事情,如果有必要。就去京城一趟,无论如何打听清楚了再回来!你只记住了,这才是事关家族存亡的一等一的大事情!”

    杨昭见父亲神色郑重,赶紧答应下来,不过他也往这个方向上想过,便想给父亲提个醒,“父亲,咱们杨家毕竟是在南通偏安一隅,虽然土地是有一些,可是跟徐家这样的大地主比起来。还差得远呢!咱们有必要这么警惕吗?”

    “糊涂!”杨德海立即拉下脸来,呵斥道,“徐家是华夏集团首功之臣。况且这般谨慎!咱们跟徐家比起来算什么?更何况,你别忘了咱们家船厂现在可是独家专营的军事舰船,这是国防之重器,岂是我们小小杨家能够一力承担的?”

    杨昭听父亲这么一说,登时额头上汗如雨下。心底对父亲佩服得五体投地,到底姜是老的辣,不像自己,早就听说了消息却还懵懂到现在。杨昭再不敢耽搁,恭恭敬敬地跟父亲告辞,便急匆匆地赶回去打点。准备立即去往上海了。

    *******************************

    隆冬季节,大雪纷飞,普宁二年就要到来。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筹备过年的年货。丝毫不受京城内忧外患的困扰。

    北方各地的捻军之乱已经渐渐平息。捻军频出的地方一般都有恶霸豪绅与地方官勾结,逼得民不聊生,以至于走投无路的流民投奔捻军之人不断,给捻军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生力量。但是,自从几年前开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首先从陕西开始,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土匪。专门跟土豪劣绅作对,动辄将偌大的家族连根拔起。这种风潮席卷了陕甘、山西、河南,甚至直隶等地。动作如此之大,可是土匪却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连名号都不曾流传出来。

    这引起了各地驻军的注意,毕竟那些土豪劣绅与当地官员甚至驻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不管还好,一旦当地官员或驻军参与了,竟连当地官员或驻军首脑都被一起铲除,手段之狠辣,令人望风而逃。朝廷军队在捻军与太平军之间疲于奔命,根本无力应对。那些大族被灭之后,留下极其广阔的田产,当地的各种势力立即卷入一团乱战,背后所涉及的势力也是惊人,据说端华等军机重臣也有参与。

    这种明着抢夺土地的乱象一直持续到咸丰二年,奕欣作为恭亲王摄政之后,才有所缓解。当时的恭亲王避重就轻,提出先丈量土地,咸丰帝在病重期间无力理会朝政,以端华、载垣为首的两派朝廷重臣为了互相掣肘,也只好暂且答应。双方步步紧盯,更有陈孚恩等汉大臣或是其他在当地有些势力的朝中大臣,也都敏感地关注着北方的丈量土地事宜。在与太平军如火如荼的炮火之中,在洋人的虎视眈眈之下,朝廷上倒有一多半儿的人在暗地里瞄着这件事情。

    御前大臣载垣府上已经扎上了过年的彩灯彩绸,挂上了巨大的红绸灯笼,阖府上下连仆妇随从都换上了一身儿新衣,看上去喜气洋洋。

    载垣下朝之后便进了书房,他换上了一件半新不旧的长棉袍,足蹬老棉鞋,躺到垫着厚棉毯的躺椅上,舒服地伸展了一下老胳膊老腿儿,惬意地哼哼了两声,这才接过小妾手里的茶盏,细细长长地抿了两口,热茶顺着喉咙一路下去,让他冰冷的身体迅速暖和起来。

    “老爷,黑子回来了!”小妾接过茶盏,见载垣心情不错,精神也挺好,便递了句话。

    “哦?黑子回来了?叫他进来!”载垣眼睛一亮,立刻精神振作起来,他一直在等着黑子的消息呢。

    自从咸丰二年末普宁皇帝登基以后,借故把端华踢出了军机处,端党伤了元气,尽管赋闲在家的端华很快把儿子肃顺推上朝堂,但是毕竟势力弱了许多。载垣在朝中说话分量登时重了起来,这两年载垣顺风顺水,心情自然大好。只是南方半壁被太平军占领,都是稻米出产地区,却赋税难收,户部银钱米粮仍然紧张,除此之外,倒并没有什么糟心的事情。便是如此,载垣已经觉得日子相当好过了。

    载垣不似端华那样心太大之人,而是性情平顺,不喜跋扈,只要不出什么意外,哪怕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也无妨。所以英国人的军舰依然在大沽口外游弋,他也无所谓;太平军前段时间包围了上海周边,强攻不进,他也若旁观一般,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话表达一下鼓舞之情,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反正普宁皇帝和皇后娘娘都在时刻关注着,操着心。

    想起普宁皇帝和皇后,载垣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他们对于西学和新式学堂知之甚深,皇上每每在朝堂上说出一些新名词来,经常上满朝文武不知所云,便形成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下朝之后,所有大臣都赶紧去翻阅最新一期《洋务周报》。后来有人回过神儿来了,但凡普宁皇帝有什么新点子,一般都会在《洋务周报》上面造势,久而久之,大清官场人手一份《洋务周报》,甚至《新生活》和《申报》成了官场必备参考,比《邸报》还受重视。而在这些文章后面,都有皇后施加的深远影响。所有人都在逐渐接受这个现实:皇后参政已是既成事实,只是还没有公开议政而已。

    可是载垣却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报刊上刊登的那些新鲜事,恰似以前康熙帝乾隆帝所不屑的奇技淫巧,他其实打心眼儿里排斥,以至于浏览上一遍都觉得勉强。但是他是主掌户部银钱的官员,十分清楚普宁皇帝和皇后的主张是非常实用的。近几年来,大清国库的收入在逐步有了一些起色,而这些起色主要来自新式公司的税收;还有就是西北屯田制度的普及,自归绥道试验成功之后,立即在所有北部边疆推行开来,边疆驻军基本上都实现了军粮自给!这让户部省去了一项最庞大的开支。

    事实摆在眼前,载垣不得不承认自己跟不上普宁皇帝和皇后的脚步,当然也不甘心放弃自己手中的权位,所以便采取了跟随的态度。凡普宁皇帝的新提议,他一概支持,哪怕他根本就没弄懂是怎么回事儿!

    就像今天上朝时廷议的事情,是关于归绥道与漠北蒙古的限制贸易一事。此事说起来又有一桩公案:按理说,大清二百多年以来,蒙古一直与满清靠着姻亲关系而紧密结盟,蒙古成为大清有力的边疆屏障。虽说近年来漠北蒙古深受沙俄所扰,似乎发生过一些事情,载垣隐隐约约有些耳闻,但是后来归化将军莫名其妙地死了,成了一桩纠缠不清的悬案。后来载垣又听说了一些秘闻,归绥将军出事儿那段时间,正好是当时为家的皇后北上归绥道探望道台惠征的时候,儿恭亲王恰好也在那边,这才慢慢有所领悟,打定主意闭嘴做闷葫芦,只投赞成票。

    可是漠北蒙古的事情却很棘手,根源却是普宁皇帝宣布从此实行一夫一妻制,向天下宣布他只会有现任皇后一位妻子。而历代清朝皇帝与蒙古贵族的联姻都是稳定蒙古的重要手段,此举在满朝激起轩然大波,蒙古各部也提出了抗议!普宁皇帝面临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第一卷九儿 第二百三十章旧事重提

    偏生漠北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出了个幺蛾子,不仅没有抗议,反而上书拥护,让整个满蒙贵族阶层都着实大吃了一惊。一时猜疑四起,舆论乱成一团,正巧那段时间英法威胁再次发动战争,太平军又如破竹之势北上,这件事情便耽搁了下来。

    载垣其实在心里有些幸灾乐祸,他很有兴致地想看看,普宁皇帝和皇后会怎么给这出戏收场?

    今天廷议的题目一说出来,载垣刚开始以为,普宁皇帝和皇后是因为这件事情想给漠北蒙古解禁,给其他蒙古部落带上枷锁,没想到浑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今天在朝堂之上,普宁皇帝亲自解释了漠北蒙古的安抚策略。说来话长,还是要追溯到那一年归化将军陆机横死一事。众朝臣都听说过这件事情,当时是还是咸丰皇帝刚登基不久,陆机竟然胆敢伙同漠北右后旗首领济齐哈,勾结沙俄做起了鸦片走私生意!咸丰皇帝很果断地便把这件事情处理了,以陆机通敌,全家连坐三代杀头论罪!但是此案迷雾重重,留有许多疑点。

    载垣是接替穆扬阿的理藩院大臣之职,只是兼管,却一兼就是好几年,就好像咸丰皇帝和普宁皇帝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宁愿放在载垣头上,毕竟载垣很好说话。但是如今旧话重提,载垣不得不当即站出来说出了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实:“启禀皇上!可是据老臣所知,沙俄人似乎从来不碰鸦片生意的呀!”

    难得提出一个反对意见,载垣态度特别恭敬。他注意到普宁皇帝并无恼怒,反而点了点头,解释道,“这便是陆机的可恶之处!他知道济齐哈被沙俄收买了,却不告发济齐哈。而是威胁济齐哈从沙俄处以鸦片来交换,最后起了内讧。身为戍边将领却通敌卖国,走私鸦片戕害大清百姓,陆机死有余辜!那个济齐哈倒逃得一条性命,不过奉前朝咸丰帝的旨意,被交给土谢图汗部落处罚,被贬为奴。”

    土谢图汗部落便是博尔济吉特氏的部族,当年济齐哈与陆机事发之时,济齐哈被韩子介押送至土谢图汗部落牙帐,人赃俱获!土谢图汗部落诸长老立即连夜商议。最后达成协议,向咸丰皇帝发誓,将整顿整个漠北蒙古。发誓决不再会发生小部落与沙俄勾结这类丑事!当然,条件是咸丰皇帝不再追究此事,否则漠北蒙古可能因此招来灭族大祸!

    其实,土谢图汗部落的态度正中咸丰皇帝下怀,因为朝廷完全无力追究他们的责任。更不要说兴兵讨伐!那时候兵既不壮,也无银钱粮草,再说还有洋人环伺在侧!

    奕欣登基之后,一表率推崇一夫一妻制,土谢图汗部落却是最开心的。他们有重大把柄握在皇帝手上,博尔济吉特氏岂敢再奢望能有女子入宫侍奉?眼看着一旦大选秀女。博尔济吉特氏的脸面便会丢尽,要在天下人面前出乖露丑,正不知如何掩饰。谁料到蒙古贵族却突然都失去了这个机会!博尔济吉特氏简直要大呼侥幸了!

    想起便是那年的归绥之行,奕欣不由得会心一笑。正是那次追随九儿北上,第一次知道了精英军的存在,第一次痛快地行军打仗,不仅将陆机嫡系全歼。而且将济齐哈的抢掠队扫平,那个酣畅淋漓啊!大丈夫当如此快意江湖! 不过这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