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到古代找个好老公-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辛湖也不在意这事了。而且就算真的不能生,虽然她会觉得遗憾,但这种事情也是无法强求的,只能顺其自然了。

    不过,这样想来,她还蛮同情三个娘娘呢,本来燕王就不怎么喜欢她们,她们要是还不能生养,这辈子就没任何指望了。这三人可不象她,起码还能落个与大郎夫妻恩爱啊。她反正不担心,大郎会因为她生不出孩子来,就休了她,又或者纳妾。

    如果大郎真这么做了,她也不在意,大不了一别两宽呗。没想到,她还没说什么,大郎就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实在是太令她感动了。一直以来,她都觉得大郎不会说情话,两人没有谈过恋爱就变成了老夫老妻,但原来一切的爱恋都早已经在那些岁月中,深入骨子里了。

    有些爱恋是不需要说出口的,而大郎就是这样一个闷骚的人。

    这个小插曲,令辛湖与大郎的感情更深厚了。

    但大郎还是怕辛湖心情不好,决定带她出去玩一趟,让她散散心,顺带也帮燕王办事。燕王让他随便逛逛,寻找一些新的机会。

    这次,他们沿着当初他们逃难的路走的,两人重温了当时的场景。在找到大郎母亲的坟时,大郎再次流泪了,他一直想把母亲的坟迁走,但一来没时间,二来没地方,他不知道该迁到何地去?芦苇村,虽然还有他们的房子与地,但那里他们又基本不会回去生活了,把母亲一个人留在那边,好象也不好。而且迁坟是个大工程,不可以后再迁一回,所以他必需要弄个祖坟,再弄块祭田,以后他们老了还可以回来这里安度晚年,等他们百年后,子孙们还能来祭拜他们。

    他想来想去,还是只有芦苇村比较适合。只不过,现在的芦苇村不比当时的芦苇村了,只怕找不出多大的地方来了。如何能给他一块祖坟与祭田呢?

    “不如,我们就在这个地方再建立一个新的芦苇村啊。”辛湖提议。

    虽然这里方圆几十里根本就没有村庄。但其实这里自然环境不差,一样也能开垦荒地,慢慢经营起来,而且这里离官道还近呢。

    有一条道路,想富起来就简单了。就象现代一样,要想富先修路,这里近邻官道,真的比芦苇村的地理环境还更加便利呢。

    大郎仔细想着她的话,果然眼前一亮,说:“你这个想法不错啊。我们如果能在这里建立两个村子,只需要百来人口,就能繁华起来。”

    “是吧,这里应当是无主的,买下来也便宜又容易吧。”辛湖问。这里地界属于哪个州府,她并不清楚,但方圆都是荒坡野岭的,想买下来应当容易。

    “恩,这事我去办。咱们先在附近好好瞧瞧,看适合种什么庄稼。”大郎心情大好,立马开始盘算如何建立新的根据地了。

    他们所处的这一片,其实是丘陵地带,高高低低的土坡上也有些石头,长满了荒草与大大小小小的杂树,甚至的的地方还能长一片较大的树林,看来此地的土壤还算肥沃。

    辛湖随便找了个块地方,拿出刀来随便挖了挖,笑道:“这泥土不错呢,应当能种庄稼。咱俩先试试,随便种点东西呗。”反正也没什么事干,这一趟出门,大郎说了,随便她往哪里走,喜欢到哪里住就到哪里住。

    说完,她去包袱里找出一把豌豆和大豆,两人就用菜刀开始挖地,整出一小块地来,花了一天多的时间,种了一小块豌豆和一小块大豆。

    “哎哟,早知道会来种地,应当多带些种子的。”辛湖有些可惜的说。这些豆还是她随便塞进来,准备喂马的饲料。

    “没事,咱们先去找城镇,买点种子回来,随便种些。”大郎不以为然的说。这都是临时想起来的,哪里会准备得齐全。

    两人快马加鞭,花了三天时间,找到了一条村子,杂七八拉的各买了些种子回来了,甚至还弄了些秧苗回来了。

    然后,栽好得之不易的油菜苗与小麦苗高粱苗,包括一些菜苗,然后随便种了些蔬菜。他俩打算在这里过几个月,等这些庄稼成熟。

    两人在这里安营扎寨似的,搭了间不大的小屋,住下来了,又过上了刚到芦苇村时的生活。

    虽然这里条件很差,但两人兴致挺好的。天天日出而作,而落而息,很有小时候的感觉。只不过,现在的他们能力更加强大了,开田挖地很容易了。

    一眨眼就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们的房子也盖好了,他们种下的庄稼也存活了不少,绿油油的一小块一小块,长势喜人。附近已经被他们打理得有了人烟的样子。

    “哎哟,真的可以呢。”辛湖非常开心的给庄稼浇水,除杂草,看着庄稼一天一天长高长壮。两人每天忙忙碌碌的,日子平淡而温馨。

    白天,两人共同下地干活,再一起煮饭,晚上,两人搂在一起,有时候看着月亮星星,来一场缠绵的夜生活,日子过得不知几快活。快活得,辛湖好象都忘记了他们还得回去。但不管京城也好,还是凉平也好。他们都不可能完全不管了。而且时间长了,这里就他们两人也会觉得有些寂静。

    终于有一天,大郎说:“这里不能靠我们俩啊,得找些人来帮忙,再者建立一个村子,总不能就我们一家人吧。我们回去凉平弄几个人过来。”

    “不好,燕王带到凉平的人手,怕都是有用途的,哪里有多余的人手给你啊。不如就近找些人呢。”辛湖反对。

    大郎想了想,觉得她说的也在理,但是他们不可能老呆在这里,但这里的庄稼也需要看管,他们怕他们一走,就被野兽祸害了,又或者无人打理会全部死掉。

    最后,大郎说:“我们去芦苇村找几个人过来帮帮忙吧。”

    “行啊,就不知道有没有人肯呢。我好久没回过芦苇村了,还蛮想念的。”辛湖有些兴奋的说。这里离芦苇村不算远,而且芦苇村熟人多,带过来也放心。

    “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收拾收拾明早就出发。”大郎当场拍板了。这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第209章 新村

    第二天一大早两人就出发; 花了五天才到了芦苇村。众人热情欢迎他俩; 虽然离开的时间也不算太久; 但辛湖的变化还是蛮大的,甚至有人都不太敢认他们了。特别辛湖; 她自打离开了芦苇村就没有再回来过了。大郎反倒还回来过。

    “哎哟; 难得回来啊。这次回来,可要多住两天。”有人打招呼。

    “那可不是。”大郎笑道。

    他们家的房子一直都让胡大嫂他们照看着; 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两人才放下了行李; 胡大哥就匆匆从地里回来了。

    “哎; 回来了啊。你们家的房子虽然还能住人,但家里总不能烧饭,就到我们家去吃饭吧。”胡大哥摸着满头的汗水; 急切的说道。

    喊他俩去吃饭的人; 很多。这里受过他们的恩惠的人不少; 难得他俩回来一趟,大家都恨不得直接拉到自己家去。但因为胡大哥这家也算是最早和他们有关系的人家; 有份患难真情在。所以; 他俩就先去胡大哥家吃饭了。

    胡大嫂是个麻利人; 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这几年他们家的生活倒是挺不错的; 毕竟占着来的早,家里的土地相对来说多,而且还可以与阿志阿富相约去打个猎什么的再贴补一下; 这三户互为亲戚,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阿湖啊,你先坐会儿啊,今天可得让我好好做几个拿手菜来招待你们。”胡大嫂说着,开始在灶房冬冬的大操大办起来。

    胡大哥笑了笑,又去捉了一只肥母鸡,麻利的杀了,说是要炖个汤给他们吃。虽然家里腊肉腊鱼什么的都有,胡大哥却总觉得太简陋了些,又拿着网要去打鱼。

    阿志和阿信却各自拿了些家里的好菜过来,他们的妻子也过来给胡大嫂帮助做饭,说是:“咱们三家一起招待大郎和阿湖,人多也热闹热闹。”

    “这个主意好。”大郎笑道。

    胡大嫂她们三个女人在家里忙活着,大郎辛湖就跟着阿信阿志在村子里转悠。顺道拉拉家常,了解一下村子里其他人的生活状况。

    “现在村子里,大半人家的生活都还不错,要说最艰难的,就是那后头来的,又没有什么地,家里人口还多的。”阿志说。

    “可不是,别说芦苇村了,外面几条村,还有更穷的人呢。毕竟这周边也就那么多资源,人多了就比不得当初我们可以随便去打猎,随便捕鱼弄莲藕粉等等,都可以赚钱。穷人多着呢。不过再怎么说,还真没有穷到一年到头吃不饱的地步,也算是比其他地方好了。”阿信说。

    “哦,那有没有人肯离开这里,去别的地方过日子。就象我们当初在这里落户一样。”大郎直言道。

    “肯定有啊,人挪活,树挪死,在本地过不下去了,哪有不乐意出去的。前头我都听说,朱家的想把两个半大的孩子送出去当学徒呢,他们家孩子多,嚼用太大,很是吃不销。”阿志想了想,说。

    “那个外头姓张的那家,比朱家的境况还不如呢,我去打听打听,看他们乐不乐意走。”阿信说。

    “行,你们回头去问问。如果乐意走,就跟我们走。多几户也要的。”大郎说。

    “是去帮你们做生意吗?合家一起走?还是怎么着?”阿信问。

    “也一样种田,就是要自己开荒,当然是合家一起走啦。”大郎答。

    “那边条件好吗?”阿信又问。

    “其实比芦苇村这边还要稍微强点,就是一切都得从头开始,那边现在还什么都没有,刚开始两年总是很辛苦的。”

    “那要我们去吗?”阿志问。

    “你们在这里过得好好的,愿意跟过去吗?”大郎有些惊讶的问。

    “你们既然要再弄个村子,肯定需要人多,再说了,我们两家,日子虽然比别人家强些,但这几年,家里孩子越来越多,以后孩子们嫁娶也是大事。要是那边还能更好的发展,咱们当然愿意过去啊。”两表兄弟说。

    “行啊。有你们两家的话,我就更放心了。因为我和阿湖也不能长期在哪边。得有个人主事。”大郎开心的说道。

    “那就说定了,我们两家都过去,大哥他们就不去了,毕竟他们年纪大了,比不得我们年轻身手好。另外两户如果不肯去,我们再去找两户。”阿信说。

    “好,这事就交给你们了。再问问,其他人乐意过去也行。”大郎说。

    谈好了事情,家里做饭的也差不多可以吃了。

    胡大哥家房子宽敞,他们两口子只有两个孩子,一女一儿。

    堂屋里摆了两桌,几个男人们坐一桌,辛湖他们几个女人坐一桌。三家的孩子全聚在一起了,加起来都快十个了,满满当当的也坐了一桌。最大的不到十岁,小的才一两岁,热闹的很。

    不过,三家人对孩子的教育还算不错,孩子们都比较听话,没有哭闹的,各自端着碗,大口大口的吃着饭菜。这满满当当的一桌子菜,鸡鸭鱼肉蛋样样都有,就算是过年,估计也没这么丰盛过,孩子们吃得满嘴是油,个个都只顾埋头苦吃,没有人闹。

    辛湖看到这么多孩子,心里突然又有些羡慕他们了,虽然人家过得很普通的生活,但一大家子也热闹的很。在现代难得见到哪家有这么多孩子了。

    对于他俩成亲的事情,基本上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因为芦苇村有些生意还是通过他俩在做的,所以陈家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一些。自然而然的,就有人问到他俩生了孩子没有。

    “还没呢,一直聚少离多的,不急。”大郎笑道。

    “不急不急,你俩身体好,这事不急。”大家连忙说。

    这事大家就揭过了,喝酒吃饭,热闹的很。

    听了他俩来的意图,胡大嫂和胡大哥都赞同阿信与阿志他们跟过去,但是他俩年纪大了,并且也只得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养家的压力小得多。不象阿信和阿志年轻,还可能生养。

    这年头也不讲节育,大家都是可劲的生,阿信和阿志两家都有三四个孩子了,他们还不到三十岁,这生育期还没过,很可能还会再添孩子。等这些孩子全长大了,嫁娶就是很大的压力。再等到他们家的孙子辈出生,家里的地就完全不够了。

    另外的两家,都没多少地,生活很贫困。但家里壮劳力却多,一家有五口,一对中年夫妻,两个半大小子,一个小姑娘。另一户是年轻夫妻一对,两个小娃娃,一对老年夫妻还带着个快成年的小儿子。

    在芦苇村呆了四天,等他们四户把事情交待好,大郎也和养马场的借了几匹马,要带四户人家走,家家都是会带上自己家的所有家当,行李物品可不少。除了阿信和阿志家各有两匹马之外,另外两家可没有牲口,肯定不可能靠步行走过去。

    他们走的时候,阿志妻子的两个表哥和养马场的两个人熟人,帮忙送大家,顺带认路和把借的马带回来。

    大郎与辛湖两个人出来时,特意骑了三匹马,本来到芦苇村来,只带了些简单的行李,可回去时,三匹马都驮得满满当当的东西,这家送一点,那家送一点,都是人家的心意,不收还不行。

    这一行人,二十匹马,又拖家带口的,还带着大量的行李物品,回程花了七天。

    到了地方,看着大郎与辛湖搭建的简陋房子,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了。

    “你们两人就住在这里,专门种田?”阿信不敢相信的问。

    “那是当然,说来话长,我们也是找到这个地方觉得合适,一时兴起就决定了。所以没什么准备,能将就就将就一下了。”大郎不好意思的说。他们住的地方确实太简陋了。

    “这里真不错,确实适合种田。”阿志四下转了一圈,说。

    “恩,你们看我们俩种的些庄稼,长得都很不错吧。”大郎指着那一片绿油油的庄稼,说。

    “你俩也真是能干。”大家一起赞叹。

    “先把房子盖起来吧,趁着现在天气好,把房子盖好了,老老小小安顿好了,再开田。”大郎说。

    “是这个理。”大家都赞同。

    有了壮劳动力,很快的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小村子,搭建起五座大宅子。都是芦苇村一样的格局,不过更加大了,反正今年已经不可能再种新的庄稼了,主要是开地,盖房子,再把周边修整好。房子还是一次盖好更加省事。

    四家人都盖了五间正房,再加一溜的灶房杂物房,就连辛湖和大郎住的地方也改成了三间的正房与三间的灶房带着小院子。

    幸好当时辛湖和大郎种的菜多,他们的小屋子周边都长满了,不然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口,吃菜都是个大问题,现在勉强能够吃。好在家家户户都带了不少的咸菜,菜干,酱菜等,再现种些时令蔬菜,基本还能过得去。

    大郎有时候也和阿信阿志出去打猎,就是要跑得远一些,到山那边去才能收获大些,附近都是些小土坡,除了野兔子难得见到大点的猎物。

    张家一户人,朱姓一户人,有了这么大的宅子,再加上时不时的被分到野猪肉等猎物吃,可比他们以前过的日子要好我了,干起活来真是一点儿也不含糊。

    人人都卯足了劲,因为大郎说:“先一家开十几亩田出来吧,开出来的都算自己家的。等我把这里规划好了,再看其他的田要怎么弄。”

    一家十几亩田,对于大家来说,基本够一家子大小的嚼用了。而且他们这些人,今年光开地,也就能开这么多田出来而已。至于今年的嚼用,阿信和阿志两家,有存粮手头上也宽松些,自然不用大郎他们操心。因此,大郎就一家给了十五两银子。另外的两户,真是穷,什么也没有,就各家分了三百斤粮,又给了十五两银子。

    两家人喜的是千谢万谢,干起活来自然更加卖力。

    在大家的努力下,不出一个月,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村落。房舍整齐,整条村子还整出了干净结实的路。

    四户人家都是和家搬来的,家里的鸡鸭猪羊等家禽牲畜全都带来了,鸡鸣羊叫的,小孩子的打闹哭笑声,大人的呵斥声等等,倒是热闹的紧,一下子就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与荒芜,构成了一副热闹自在的田园风光图。

    作者有话要说:  打个广告,开了个预收新坑,《男友画风突变》,只有方案,正在存稿中,欢迎大家收藏。

 第210章 幸福村

    眼看着新的小村子有模有样了; 辛湖说:“咱们也该给村子取个名字了。”

    “就是; 就是。”大家纷纷附和。

    “大家都想想; 叫什么名字又容易记又有好意头?”大郎说。

    基本上人人都贡献了一两个名字出来,但大多数都很土气; 也没任何新意; 大郎与辛湖都不满意。以前的芦苇村是因为那大片的芦苇林,很容易就让记住了。可是这周围都是高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