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夜(猫腻)-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菹隆�

皇帝陛下辞世,他便支持皇帝陛下的遗诏,所以他现在支持李渔姐弟。然而当召他回京的圣旨,一直没有到镇南军时,他忽然觉得这件事情有些诡异。

他带着一百余名近卫离开了镇南军,潜行山林,向长安城而去。

夜宿崤山下。

王景略对于大将军的决定再次提出了质疑。许世把眼睛一瞪,厉声喝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现在君都他妈的没了!”

王景略后来回忆着这句话,总是有很多唏嘘感慨。人老了,总会容易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喜欢赌气,许世大将军急着回长安,有他忧心国事的原因,但再往深处想,大概只是他急着回去见陛下最后一面吧。

第九十六章崤山夜雨,清河水红

王景略把洗脚水倒到帐外,取毛巾替许世擦脚,用力擦着将军脚底的老皮。

“按照我的预计,圣旨这时候恐怕已经到了镇南军,您说我们这么偷偷摸摸地离开,违反唐律军纪不说,万一出点儿啥事怎么办?”

“我没有带着大军离开,这一百多名近卫,是当年陛下赏给我的私军,只是因病来山中休养,哪里违反了唐律军纪?就算违反了,谁敢治我的罪!”

“得得,您就当我没说,怎么现在脾气越来越大了。”

王景略有些恼火地说道。

许世现在确实像孩子,见他恼火,自已反而开心地笑了起来,安慰说道:“不用担心,我堂堂镇国大将军,走在大唐国境里,难道还能有什么危险?”

便在这个时候,帐外传来了紧急军情。

…………金帐王庭大军南下!

西陵神殿诰令天下伐唐!

军帐里一片死寂,王景略脸色很难看,许世的脸上也早已没有了笑容,回复到大唐军方首领应有的威严与沉稳。

“你马上回镇南军。”

许世看了一眼帐外黑沉的崤山,说道:“如果新帝和殿下没有犯糊涂,这时候让镇南军北上的军令,便应该已经到了。”

王景略微微一怔,说道:“那您呢?”

许世说道:“既然举世伐唐,我当然要去长安城坐镇,你不用担心什么,殿下肯定有旨意让我尽快北归。”

王景略点了点头,但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忽然想到一件事情,蹙眉说道:“西陵神殿既然发出诰书,他们肯定想对您不利。”

许世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先前就说过,这是在我大唐境内,谁敢来杀我这个镇国大将军?”

王景略说道:“现在还有什么事情是西陵神殿不敢做的?”

“我从军数十年,难道不比你清楚?如今我们在崤山之下,如果有人想要对我不利,便要从清河郡那边翻山越岭而来,清河郡那边的人又不是瞎子。”

许世微笑说道:“而且你要弄清楚,我虽然已经老了,但不是那么好杀的,世上有资格来杀我的人,没有几个。”

王景略心想确实是这个道理,扳着指头数来数去,还真找不出来谁,能真正威胁到老人家,老人家虽然很老了,但还是很强的老人家。

…………军情要紧,王景略要带回许世大将军的最新军令,还要协同镇南军将领组织北上抗金之事,所以连夜离开了崤山下。

就在他离开崤山后不久,许世穿好军靴,认真地穿好盔甲,然后走出了军帐,看着夜色中的山林,缓缓眯起了眼睛。

营帐里的近卫们,听到了盔甲与剑鞘撞击的微声,极为警惕地走出帐来,来到大将军的身边,低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许世没有回答,只是静静看着夜山。

他很想像先前支走王景略一样,支走这些近卫。

但也正像他先前对王景略说的那样,这些近卫是皇帝陛下赐给他的私军,忠诚无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离开他的身边。

“世上有资格来杀我的人,确实没有几个。”

许世看着安静的夜林,缓声说道:“西陵神殿掌教大人,魔宗二十三年蝉,剑圣柳白,还有那几个年轻的天下行走……我总以为这些人不会以千金之躯犯险来杀我,更没有想到,居然是您来亲自出手。”

一道宏亮如雷的声音,忽然在夜山里响起。

“夫子与唐帝死后,大将军你便是唐国最后的精神气魄,如果我不亲自出手,岂不是显得对你太过不敬?”

话音落处,崤山一阵震动,山岩崩落而下。

一座巨辇,碾林碎石而现。

辇上幔纱万重,纵在漆黑夜色里,也能看到里面光芒万丈的那个高大身影。

西陵神殿掌教大人亲至。

辇畔是六十四名西陵神卫。

“荒原之战前,掌教大人多年不下桃山,如今竟为了我这个老病将死的老家伙深入唐境冒险,许某也不禁生出些飘飘然之感。”

许世的声音就像寒冷的钢铁,一字一字破风而去,落在黑暗的山林里,在巨辇之前炸响:“但我还是想知道,今夜究竟谁能活着。”

说完这句话,他忽然咳了两声。

…………王景略正在夜林里疾行。

忽然他停下了脚步,抬头向上空望去。

今夜有云,无夜,天穹一片漆黑。

此时忽然落起雨来,雨水落在他的脸上,啪啪作响。

雨水流进他的嘴里,感觉有些咸与涩。

王景略霍然转身,向来路奔去。

当他冲出夜林,来到一处崖头时,只见远处山林崩飞,飞沙走石,即便夜雨再如何狂暴,也无法遮掩住那处恐怖的天地元气冲撞。

王景略清晰地感觉到了许世大将军的气息。

他感觉到大将军的气息越来越黯淡。

他跪倒在雨水里,撕心裂肺地喊道:“不!”

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将军先前已经隐约看到了命运的走向,所以才会让自己回镇南军,实际上是让自己避开这场惊天之战。

春风亭雨夜后,王景略从军,便一直在许世将军麾下。这些年来,他像子侄般服侍着将军,自幼便习惯了孤单的他,开始喜欢上军营的嘈乱,他甚至觉得许世大将军就像自己的父亲。

他微胖的脸渐渐瘦削,他那颗游戏人间的心渐渐沉静,他渐渐明白相对于自由,世间还有很多别的美好,同样值得珍惜。

然而在今天这个雨夜里。

那些美好都被撕碎了。

王景略跪在滂沱的大雨中,失声痛哭。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他重新站了起来,抹掉脸上的雨水和泪水,神情渐显坚毅,转身向北方狂奔而去。

他不回镇南军。

他要用最快的速度回长安城。

他要告诉长安城的人们。

许世大将军死了。

那个杀死大将军的可怕强者,正在向长安城而去。

而清河郡……叛了。

…………清河郡的风景明秀雅致,民宅白墙黑檐,高低互现,清溪石桥,与大唐别处的壮阔风景,有着很大的差别。

风景最好,还是富春江。

清河郡诸阀的庄园,都设在富春江畔,为首的崔阀庄园,自然占据着江畔最美丽蜿蜒的一段石岸,和最清秀的一片山林。

只是地处南方原野,山林虽秀,却远远谈不上险峻。

崔园深处的小楼里,依然像从前那般昏暗。

崔老太爷把热毛巾递给身后的儿子,看着椅中那六名皓首老人,叹息说道:“昊天垂怜,在我们死之前,终于能够等到这场千古未有之变局。”

其中一名老人平静说道:“所谓心意,早在多年之前便已定下,各族祖训,时刻未忘复国之事,只是有些细节,仍须好生斟酌。”

崔老太爷平静说道:“具体的事务,自然有族中子弟去执行,我诸姓在清河郡生息多年,断然不会出任何问题。”

“大兄所言甚是。然则各族子弟在长安城中为官求学者众,李家断然不至于让我们有机会接他们出城,这……该如何应对?”

“李渔殿下之所以信任我们这些老头子,除了认为我们承受不起临时转向的撕裂,便是相信我们舍不得那些族中的血肉。”

崔老太爷淡然说道:“然而她不知道,我清河郡诸姓,从数百年前开始,便一心一意想着复国,根本不是临时转向,她也完全想象不到,为了完成复国大业,莫说那几百个族中子弟,即便是死再多的人,我们也在所不惜。”

看着那几名皓首老人复杂的神情,崔老太爷微微一笑,说道:“你们也不用提前便开始伤感,只要战事进行的顺利,李家为了日后的打算,说不定非但不敢对我们族中子弟痛下杀手,甚至还要好好供养着。”

“只是战事真的能够顺利进行吗?”

“道门筹谋多年,唐人骄横奢浮,如今东北边军覆灭,金帐王庭南下,掌教大人亲自出手,许世必死无疑,只要清河郡大开方便之门,西陵神殿大军与晋军挥兵北上,且不说唐国会否灭亡,但长安城再也无法对我们颐指气使。”

“说起来,还要感谢那位书院十三先生宁缺,如果不是他要护着冥王之女,院长怎么会遭天诛而死,如果不是他在荒原上一箭射死了燕国太子,燕皇此番又怎会像发疯一样,发起全国动员?”

崔老太爷微笑说道:“清河郡日后复国成功,当在富春江畔修一石碑,记载此番盛事,到时可千万莫要忘了加上宁缺的名字。”

小楼里响起老人们欢愉的笑声。

…………清河郡诸姓的历史,要比世间绝大多数国家都要绵长,在千年之前,这里本来就是诸阀轮流统治的松散国家。

依凭着宗族礼法,崔宋诸阀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而清河郡更是被他们经营的像是一块铁板,无论长安城怎样试图分化剥离,都只能触及最外层的存在,而无法深入到清河郡的核心地带。

如今的清河郡及阳关城,从城守到州军将领,再到逾千名中低阶官员,或者便是诸阀子弟,或者便是与诸阀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

就连朝廷严厉看管的大唐水师,也被清河群诸姓渗透的非常厉害,这也不能怪长安城警惕性不高,水师招募兵员,自然是清河郡百姓应征居多,而清河郡的百姓与其说是唐人,还不如说是诸阀的下人。

随着时间流逝,那些曾经不起眼的普通水师官兵,熬着资历,积攒战功,渐渐获得了相对重要的职务,虽说水师的高阶将领,依然全部是长安城任命,由别处调来,但水师中下层则已经无法摆脱清河郡的控制。

天启十八年秋天的某一日。

崤山西麓还在下着暴雨,东面的清河郡则是阳光明媚,秋风送爽。

阳关城守府召集诸衙官员,商议集军配合水师,抵御南来侵略之敌的重要事务。

所有官员都应命而至。

几道茶水过后,阳关城守府司兵参军钟大俊,面带微笑走了进来。

城守府大门关闭。

官员们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何事。

钟大俊挥了挥手。

城守府里响起暴怒的斥问声,和痛苦地受伤声。

鲜血染红了青石板。

几乎同时。

清河郡诸姓,邀请大唐水师诸将,前往富春江畔某处,商议战事。

鲜血染红了富春江。

…………清河郡诸阀再如何势大,也不可能把忠于朝廷的官员和将领校尉一网打尽,所以在那个阳光明媚的秋天,清河郡和阳关城里,暴发了很多场战斗。

根据事后统计,一共有三百多名大唐官员被斩首,大唐水师从主将到辅兵,死了一千多人,还有一千多人被押送到富春江下游的煤山做苦役。

叛乱这种事情,一方筹谋隐忍等待千年,一方毫不知情,那么胜负之势早定,唯一可能影响结局的,便是民心。

清河郡的民心很复杂。

他们习惯了诸阀才是真正的天,他们对于别的州郡唐人,有毫不掩饰的优越感和轻蔑感,他们对长安城没有任何好感。

但毕竟在大唐统治下生活了这么多年,当唐人当了这么多年,他们无数次感受过大唐的荣光,并且为之而骄傲。

现在……却要叛出大唐?

尤其是那些年轻的清河郡民众,甚至包括一些年轻的诸阀子弟,都完全无法接受这件事情,无法相信眼前看到的画面。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发出自已声音的时候,他们苍老的祖父、严厉的父亲,便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把他们拖回族祠,令他们跪在祖宗牌位面前,开始讲述很多年前清河郡亡国的悲痛历史,声泪俱下的怀念着旧日的荣光。

年轻的清河郡人,对那段历史没有忘记,但他们更爱大唐,他们更爱做一个骄傲的唐人,所以父辈们的话,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力量。

然而……难道他们能举起手中的刀剑,砍向自已的亲人?

…………大唐天启十八年秋。

夫子登天。

皇帝辞世。

书院封门。

东北边军于成京一战覆灭。

金帐王庭南下。

清河郡叛变。

西陵神殿与南晋数万大军,浩浩荡荡,遮天蔽日而来。

镇国大将军许世战死。

紧接着,月轮国大军进入葱岭。

举世伐唐。

大唐,似乎已经注定要灭亡。

在这个时候。

有个穿着黑衣的年轻男人,正行走在荒原深处。

他刚醒来不久。

醒来之后的每个夜里,他都在和月亮说话。

他怀念着自已的老师与妻子。

他不知道人间发生了什么。

如果他知道了,能够改变这一切吗?

第九十七章南归

看着夜空里那轮月亮,宁缺泪流满面,直到发现自己的哭声比远处传来的狼嚎还要难听,才有些窘迫地止住。

清醒过后,饥饿的感觉瞬间占据他的身心,空荡荡的肠胃就像是书院后山崖洞口的天地元气,不停挤压折磨着他。

通过清晰而可怕的饥饿感,他确认自己已经昏迷了很多天,难怪身体虚弱的厉害。从身边的草地里找到几株可以食用的野草,和着雨水塞进嘴里,咀嚼至绵软的絮子,艰难咽进腹中,过了片刻才觉得好了些。

这时候的他,并不知道夫子登天之后,整个人间落了好大一场雨,看着草甸上的水珠,并没有把这当成一回事。

待到清晨月亮消失,看着朝阳辨明了方向,宁缺开始向南行走。

他现在的情绪低落无措,并不是很确切地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那么便回长安吧。

他的家在那里,书院也在那里,虽然现在无论老笔斋还是雁鸣湖畔的宅院里都没有了人,虽然那个老家伙再也不可能回到书院。

走了没有多长时间,他看到了远处天边蒙着白雪的山川,便向那边走去,这一走又走到了黑夜,走到了月亮爬上天空。

这样的日子重复了一段时间,他依山南行,夜夜看月,偶尔会忽然发起脾气,叉着腰对着那轮明月骂个不停。

宁缺知道老师应该还活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还在天上与贼老天战斗,那轮月亮的阴晴圆缺,大概便是战斗的具体呈现。

但他还是觉得很伤感,很愤怒。

因为月亮怎么看,也不像是老师。

“面如满月,那是形容漂亮的公子哥,哪里像你?”

宁缺抽出朴刀,一面嘲笑着夜空里的老师,一面把刚逮到的一只雪兔开膛剖腹剥皮。元十三箭和别的武器,全部随黑色马车一道,遗落在泗水河畔,现在他的身上,只有那把朴刀,有时候偶尔会担心大黑马现在怎么样。

把免子清理干净以后,他举到身旁空中,说道:“别烤糊了。”

他在喊桑桑去烤兔子。

但现在没有桑桑了。

他低着头,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又喊了一声。

“桑桑。”

…………清晨醒来,宁缺在山脚下继续南行。

那座峰顶蒙雪的山脉,便是天弃山,只要顺着山脚往南走,便能走到岷山,便能走到长安,便能回到书院。

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很小的牧民部落。

这个牧民部落属于金帐王庭,从他的服饰口音里认出他是唐人,非但没有请他吃饭,还试图把他杀死,抢掉那把明显不凡的朴刀。

于是宁缺便把那个小牧民部落里的人们全部杀死了。

事后,他饱饱地吃了一顿羊肉,喝了两袋马奶酒,找了个没有血腥味的帐篷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天积累下来的疲惫与难过,终于得到了一些抒解。

离开满是尸体的牧民部落时,他肩上多了一把黄杨硬木弓,身下多了一匹马,还用绳子牵着一匹马,那匹马上系着四根羊腿。

又过了数日。

宁缺终于看到了天弃山脉那个著名的缺口,然而他喜悦的呼喊还没有来得及出口便咽了回去,他脸上的神情骤然变得十分凝重。

贺兰城下全部是金帐王庭的精锐骑兵!

看着那处黑压压的画面,至少有数千骑之众!

真正令宁缺感到震撼的,是草原骑兵的后方的四辆马车。

以他敏锐的目力,能够清晰地看到,那几辆马车上镶嵌的金银珠宝,还能看到车厢里那几块由精钢铸成的圆盘,那些圆盘上全部是密密麻麻的线条。

每辆马车上,都站着几名全身披甲的草原强者,之所以能够确认那些蛮人是草原强者,因为他们身上的甲不是皮甲,而是草原上极为罕见的金属重甲!

这些草原强者,并不是真正的主角。

他们只是负命保护圆盘,以及使用圆盘的人。

每辆马车上都坐着位枯瘦的老人,其中三位老人穿着明亮的王庭贵族服饰,颈间套着用人骨磨成的项链,唯独最后方那辆马车上的老人穿着普通寻常的草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