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绣官路-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然不够光明正大就很容易被人找到弱点,所以最好批判方一通狂轰滥炸,把支持方骂得头也不敢露,直说林修撰的支持者太过彪悍,比母老虎还吓人。
  林重阳:跟我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我的支持者?
  虽然他也知道其实打口水架的很多都是京城各位大人们的家眷!
  他还真是不知道这些夫人团竟然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简直了!
  而他也直接成了京城官太太们的太太之友……纷纷赞他绝世好男人,有情有义、忠诚专一,又前赴后继地去林宅提亲,掀起了一大波踏破林重阳家门槛的高、潮。
  甚至还有人直接让下人给林重阳送信、送礼物、吃食、书籍,自家男人表达一下不满,她们就理直气壮,“从来没有一个男人敢这样公开为我们说话的,相公也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林大人这种恩遇,难道我等不该回报一二吗?”
  “可也不该私相授受!”男人开始找茬。
  “我们是光明正大地送,大家一起送,哪里私相授受了?你脑子怎么那么肮脏!”
  “反了、反了!这林修撰这是要激起官愤啊!”
  太太们都仿佛找到了理论靠山一样,原本那些家里乱糟糟的,这番也有了理由整治,妾室送老家的送老家,打发了的打发掉,美其名曰保护夫家的根儿苗儿,避免被潜在的危险毒害。
  虽然处理后宅没有形成潮流,但是有那么十几家行动起来也够受的。
  有人爱死了林重阳就有人恨死他了,有被休掉的妾室竟然找到清华学院要和林修撰理论,问问他还有没有人性。
  “你倒是讨好了满城的官太太们,吃定我们妾室不是人,也对付不得你。”
  “你说你好好一个状元郎,这般好皮囊,不好好享受一下美人在怀的滋味,怎么非要自绝后路!”
  “咱们可要好好睁大眼睛,就看林大人以后是不是对自己的夫人从一而终!”
  “林大人,你说怎么办吧,我们没饭吃了。”
  “是啊是啊!”
  林重阳原本不想理会的,不过想了想,他的确也算有责任,他其实和任何人无冤无仇,不管正式还是妾室,都是女人,他都尊重。
  他的就事论事,还是无形中伤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只是这些人地位低下,并不会形成什么势力罢了。
  可他不想正面伤害她们。
  所以他真个就出去见了她们,面对她们的时候,先抱拳一礼,温温一笑。
  原本还义愤填膺卯足劲要来捣乱的女人们,这样近距离地看着林修撰,突然间满腹的怨气和火气发不出来了,尤其他那双清澈又深邃的俊眸看着人的时候,她们就觉得心要化了,爱还来不及,哪里会恨呢。
  “林大人,你给我们个说法!”她们不再骂了,声音也温柔起来,带着几分哀怨,甚至有人撒娇的本性都出来了。
  林重阳朗声道:“诸位既然把之前的住处当成吃饭的地方,那现在的损失也就是没了吃饭的地方,本官愿意送你们一个吃饭的地方。”
  这林大人,还真是会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怎么就成了吃饭的地方了?这不是歪理吗?
  她们要来讨回的是……是什么?
  就是一个吃饭养老的地方。
  “不是送我们去吃牢饭吧。”有那犀利的大声质问。
  林重阳笑道:“这个笑话挺好笑的,本官没有银子养这么多人,不过我可以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靠自己的手艺吃饭。”
  有人讥笑道:“林大人觉得我们会干吗?”
  “就是呢,我们除了以色侍人,啥子都不会哟!”
  林重阳:这谁家出来的,领回去教好了再放出来。


第204章 大忽悠
  “我们奇技馆有手工作坊; 需要心灵手巧的女子加入; 管吃住有工钱; 诸位可以考虑一下。”
  林大人,你能的!
  有人默默地竖起了大拇指; 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人感兴趣; 有人觉得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这时候就有几个三四十岁的婆子出来大声道:“你们不要胡乱猜了,这是给你们的机会; 一般人想来还进不来的。我们不看模样; 不看会不会伺候人; 就看是不是心灵手巧; 刺绣、织布、纺绩都要,我们现在要织毛毯; 谁觉得自己脑子聪明不是傻蛋的就跟我们来。”
  一听聪明的去; 傻蛋的不去,那谁还不赶紧的啊。
  于是林重阳成功忽悠到几个算是有文化的妇人加入,这些妾室有的为了迎合男人; 是学过识字的,这样更好。
  其他的也各有长处,无一例外的,基本都是手巧聪明的; 没有一个笨蛋。
  林重阳之所以要招女工,是因为他想让奇技馆研发改进毛纺织业,与丝织品、棉麻织物一样,毛纺织物应该有更长远的发展; 毛纺织挺括保暖,非常适合天冷时候使用。
  不管是毛呢料的衣服、毛毯、挂毯、还是毛毡等,都非常有用。
  尤其是毛毡,如果用来做行军毡房,防水防潮保暖,而且隔音,十分好用。林重阳让人研究一下做成那种简易帐篷,可以给一两个人使用的,要求携带轻便、收支简易,如今已经有了结果。
  现在林重阳让他们研究改进毛纺织品,主要是梭织的毛呢料和编织的毛毯以及其他产品。
  不管哪一种,都首先要对羊毛进行处理、清洗去油脂、柔化、晾晒等,然后纺绩成粗细不等的毛线,再根据要求进行加工制作。
  这些工作精细却又不需要大力气,女人也可以胜任,奇技馆招了一批民间妇女,不过因为很多原因,人员不定,她们来了走了的,亦或者家里有事,或者男人不同意自己家女人去奇技馆这种男人的地方抛头露面。
  这些不服气的女人找上门来,林重阳就寻思姑且一试,忽悠一个是一个。
  结果都让他忽悠到了毛纺织作坊里。
  那些女人发现是真的来做工,且没人打骂歧视,吃的也好,半个时辰就有人过来喊着一起放下手里的活儿出去散步休息,不懂的有人教、做错了有人提醒……真的挺好的。所以她们忍不住就把自己的姐妹以及亲朋们叫来,一起在这里做工。
  “你们放心,那里没有男人的,只有咱们允许他们才能进来查看一下,其他时候只有等大娘们去汇报。”
  “真能见到那位林大人?”
  “当然能,不过他很忙,很少露面。”
  很快毛纺织作坊的人就多起来,奇技馆的毛毯、挂毯直接面向京城富人们销售,一经面世,大受好评,甚至比高昌人的挂毯做得还要精美舒适。
  让人唯一不满的是数量太少!
  大家都抢不上就没了。
  林重阳送了沈君澜和魏十三一人一顶帐篷,以便夜宿荒地时候备用,另外他送了老爷子和沈小姐一人一条毛毯,其他人当然也可以有,要么花钱买,要么等量大的时候再说。
  毕竟他自己也没有呢。
  他又带了唯一一条空闲的毛毯去找李固进行游说,一见面他就把那毛毯给李固看。
  李固焉能不知,前几天京城铺子里突然就出现了更精美实用的毛毯,家里夫人们都去抢购却大部分人抢不到,回家少不得要念叨一晚上。李固早先就听说清华学院要研究毛纺织品,他就留了心,知道林重阳会来找他汇报的。
  所以他告诉老妻不要急,毛毯会有的!
  看着林重阳夹着那毛毯进来,他已经笑起来,仿佛看到老妻对自己的崇拜表情,终于又可以扬眉吐气了。
  拜见、寒暄,两人进入正题。
  “重阳,这毛毯真是精美绝伦!”李固一看就爱不释手,看那编织的纹理,整齐细密,这挂毯上的飞鸟投林的画面,明朗细致,实在是让人欢喜。
  “下官代纺织娘们谢大人夸奖。”林重阳施礼。
  李固让他免礼,笑道:“怎么铺子里就那么几件啊,不够卖的,这是要引起抱怨的。”
  夫人团们可不是那么好得罪的。
  林重阳立刻适时地面露难色,“大人,下官有困难。”
  有困难找组织啊,所以就要找你李大人了呗。
  李固已经被林重阳这个下属给调教得非常自觉,只要有困难就立刻担当起来,也丝毫没想过清华学院他不是朝廷机关,自己对它没有责任啊。
  “是不是有人去捣乱?”
  林重阳摇头,“大人,羊毛不够啊。”
  李固一怔,羊毛不够你去买羊毛啊,大人我也没有羊毛好剪给你啊。
  林重阳看他没意会到,自然不会明说,免得李固寻思自己笑他傻呢,“大人,北边产羊毛啊。”
  李固哎呀一声,一下子领会过来,他差点也直接以为林重阳是个不务正业的状元郎了呢,可其实人家林修撰做的事情,每一桩都是有深意的。
  就好像他说的,市舶司、对外贸易,可以减少海盗甚至让海盗灭绝,甚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自然有人会保护商船。
  事实的确如此。
  事后他曾经问过林重阳,林重阳没有直接说,但是点着要害一句既透,李固秒懂。
  林重阳的玻璃等生意逐渐偏向南方去,让沿海的几大豪门加入分一杯羹,有他们的生意在,那海上自然就太平!
  这虽然让人气恼,却也争取很大的时间。
  现在羊毛战略和之前的海上贸易策略是一样的,以利益化干戈,当然不是去讨好对方,而是公平交易,甚至是使手段用利益控制对方。
  说白了,就是利用控制敌人!
  蒙古人为关内提供羊毛,关内可以用茶叶、盐、布、炊具等交换,这就等于除了马匹以外,他们又有了一样大明人稀罕的东西。
  这羊毛和马匹还不一样,马匹他们还怕明人骑兵壮大起来,羊毛能有什么用,就是织布做毛毡呗,当然肯换。
  当然这可由不得他们,只要他们打开这个口子,就关不上了,要一直贸易下去。
  因为他们的部族们尝到了羊毛换货物的好处,是不会轻易停下来的,他们觊觎关内地大物博,却也冲不进来,每次在边境搞事,都被九边将士们摁回去。
  打不过,就只能遵从规则。
  最近那些蒙古人也蠢蠢欲动啊,沈六郎、戚将军他们可打了好几仗了,虽然他们顶住了,可九边太大,另外却有地方失守,两位大将不得不疲于驰援。
  陛下一气之下关闭了明和蒙古的互市。
  这是前些天的事儿,原本一到冬天就容易青黄不接的蒙古人就喜欢南下骚扰劫掠人口和财富、粮食,而今年冬天又特别冷,冻死了无数牲畜,他们的生活就更加难熬,想不出其他的好办法,自然就喜欢最直接简单粗暴地方式——南下!
  这也是他们的习惯性骚扰,自己不够吃的就抢,挨着的大明是他们认为最富有的地方,地大物博,粮食多多。
  每次开战,都打个不亦乐乎,最后不是蒙古人要求停战就是和谈,毕竟明军也没法深入草原和沙漠腹地去追击敌人,而敌人游牧民族,善跑,很难直接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最后基本也会同意休战、互市。
  不过蒙古人都逞勇好斗,就算互市,他们也总想赚便宜,拿些劣质马匹换大明商人上好的茶叶铁器等,大明自然不乐意,久而久之又会有矛盾。
  所以林重阳就想能不能从经济上来实现对蒙古人的牵制,让他们家家户户都忙着薅羊毛,而且靠着薅羊毛可以吃饱饭,那还打什么仗?
  谁也不能打仗就赢,一不小心就要命丧黄泉。
  薅羊毛也没有危险,放羊、剪羊毛即可。
  李固想明白了,照例还是林重阳写条陈,李固在后面具名写意见,然后直接送上去呈给皇帝。
  皇帝给林修撰的奏章批复向来比别人的快,第二日就发下来,依然是:朕知道了。
  朕知道了,意思就是照章办事。
  至于这个章怎么样,就根据林重阳的奏章,然后继续跟户部、工部来完善,定下规矩,照章办事。
  在京城的台基厂附近拨了一片宅子直接做纺织厂由工部主事蓝琇主管,翰林院修撰林重阳监督,同时扩大了通州造船厂的规模,加大了大船的生产量,与南京龙船厂和清江船厂配合,生产皇家商船。
  林重阳就知道他奏章里用巨大的利益来诱惑皇帝还是有效的,只要让皇帝知道海上贸易利润多多,不只是国内海上,国外以及那些伪倭寇都赚得盆满钵满的,如果朝廷不分一杯羹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倭寇不可怕,只要不禁海,保持了货物流通,就等于削弱了海盗们的力量。
  之所以还有海盗没有灭绝,自然是因为通商力度还不够大,开放港口还不够多,政策还不够开放,导致利益不均。
  不均总比断他们财路好。
  这样的海盗不可怕,更何况大明也不是没有可用的水师,就让他们先从护卫舰开始训练,没俩月就能练出一身本领来——前提是没挂掉。
  全国有十几万锦衣卫呢,不拿出来用,让他们长蛆生事?
  得到了皇帝应允,林重阳就有了主心骨,决定去忽悠叶斌和沈君澜。
  谁知道,林重阳的升职认命倒是先下来了。


第205章 升官
  这实在是出乎众人的意料; 京察的时候林重阳的官职没变; 修完了《仁宗实录》也没变; 现在突然就升职了。看来有人说以后翰林院可能不走京察之路,一切皆出自皇帝意思; 是很可能的。
  原本林重阳正在工部和蓝琇以及诸位主事们商量造船事宜; 他想看看现成的造船图纸,然后适当加以改进; 争取让船只更加实用; 功能更加有针对性。
  结果就听见工部的小吏急匆匆地跑进来; “林修撰; 锦衣卫让林修撰赶紧回翰林院接旨。”
  林重阳一听才连忙踩了脚踏车赶回去,颁旨一般都在最后一重院子的正堂; 有现成的香案。没想到颁旨的居然是曾经见过的那位冯太监; 当年去莱州府颁御赐神童金牌给他的那位,这几年不见,他居然还是那副样子; 一点都没变老。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翰林院修撰林承阳庚戌年甲榜第一名状元,少年天资、博学多才,任职以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为君分忧,为民生息,修撰先帝实录有功,赐白金五百两、母织金文绮、纱罗各二十匹; 今擢升林承阳为翰林院侍讲,兼詹事府左中允,特命入东宫为太子及诸皇子日讲先帝实录及皇明祖训。钦此!”
  圣旨倒是念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含糊的地方,全然不似当年。
  领完圣旨,跟冯太监致谢寒暄几句,然后将他那群人送出去,林重阳还有点晕乎乎的。
  “恭喜林侍讲!”
  “林大人官运亨通,六年后再升学士,可喜可贺啊!”
  蔡康却道:“只怕林大人以后还有更重要的差事呢。”
  家里有门路的都知道他说这话不假。
  如果接下来林重阳的升职方向是翰林院侍讲学士,那就不必还兼着一个詹事府的左中允。
  虽然詹事府原本是为了皇后和太子事务特意设置的机构,可因为皇帝跟太子的微妙关系,太子的老师基本都是皇帝直接任命,基本不让詹事府官员直接负责,免得太子周围形成了独立不受控制的势力跟皇权成为竞争之势。
  由此詹事府的权力就被剥夺。
  所以后来詹事府这个文官机构的职位基本就成为了一些前途风光官员们的中间转迁之职。
  若是皇帝想要重用某个品秩低的官员,但是又不能升迁太快避免打眼惹人非议,就会让他在詹事府中转一下。
  当然,也有那种不受待见的,直接赶去詹事府待个九年也是有的。
  因为翰林院、詹事府在京察之前也有惯例,是要任满九年才会升调的,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破格任用,老老实实一个职位呆满九年再想着挪动吧。
  所以很多人在翰林院从检讨开始,做到一个侍读,从七品升到了正六品,前后可能就需要三十年。
  快的也有一年半载的,林重阳还不算快,所以并不打眼。
  但是他既升任了侍讲(比侍读却又高一层)还兼任了詹事府左中允(比右中允又高一层),这分明就是为了要升任中级官员而准备呢。
  所以他们推测林重阳下一次升职只怕就在四五品了,京官就是五品,出京就可能是四品,比如某地的学政或者某要府的知府,像沈之仪那样。
  如果表现好,三年一考察,又可以回京述职,再转迁了左春坊的左庶子,就可以为高级官员做跳板。
  虽然左庶子看起来品秩比外放的四品低,可由外至内,明降暗升,由内至外,升级才算升,平调即为降。
  当然如果给有些人来说,外面有实权的职位,比起两经没有实权的一些清水衙门职位又好得多,比如一些军政要员,若是被调任其他名誉性质的高职位,实际却是降的。
  可翰林院官员不同,他们的升迁路线,比别人起码省略了三四步,一步至少三年,多则六年,一综合起码就有小二十年。
  这如何能不让人羡慕呢?
  蔡康等人真是羡慕嫉妒已经说不出感觉来了。
  更让人羡慕嫉妒的并不是他的职位,而是他的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