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食中国-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乾隆这时的眼光,全被玛瑙盘子里两碟同样的细点吸引住了。这细点,一碟小长方块,都是切成的薄片儿,晶莹洁白,惹人喜爱。乾隆竟忘了用牙筷,顺手先拈两片,一尝,香甜松软,清新可口,顿时大加赞美:“何来佳点,如此大快口福!”他一面赞叹,一面一片片抓着吃。眨眼功夫已经吃下十多片,这才抬起头来向汪盐商道:“此物是何名称?市上可有出售?”汪盐商回奏:“此乃小臣家传糕点,外间并无售卖之处。既蒙皇上赏识,小臣斗胆,叩请恩赐佳名。”乾隆又详细查问糕点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汪盐商加油添醋地吹嘘了一番,说得神乎其神。乾隆信以为真,简直听呆了。
乾隆答应给汪盐商家传糕点起个典雅的名称。他思索一会,忽然想起自己没有吟完的那首诗,不禁拍案惊叫:“好哇!这种糕点的色彩、形状,岂不就像外面飞舞的雪片吗?依朕看来,就赐名‘雪片糕’吧!”汪盐商真心叩头谢恩,接着,捧来了文房四宝,请乾隆挥毫题字。哪晓得乾隆高兴得笔下大意了,在金笺纸上把“雪片糕”错写成“云片糕”。因它是皇帝御笔,哪能随便更正。后来糕饼店铺里就以讹传讹,沿用了“云片糕”这个名称。
乾隆与松鼠鳜鱼(图)
这是苏州的传统名菜,已有悠久历史。此菜是由古代的“全鱼炙”发展而来,到清代初已很有名气了。有关松鼠鳜鱼,至今在苏州还流传着乾隆皇帝大闹松鹤楼酒楼的故事:乾隆下江南到苏州时,一天游览美景之后,微服来到观前街的松鹤楼酒楼。这天,酒楼的生意很忙,伙计又见乾隆这身普通人打扮,便不冷不热地问:“客官要吃点儿什么?乾隆也大咧咧地答道:“只管捡那最好的菜拿来就是。”伙计心想,好菜你吃得起吗,便将几样便宜的菜端上来。乾隆一见,立刻问伙计:“你们店就没有像样点儿的菜吗?”正说着,他见另一伙计端出一盘香喷喷的松鼠鳜鱼送到邻桌,便说也要一盘。谁知那伙计竟讥讽他:“你吃得起吗!”乾隆一时性起,随手操起面前的汤碗便朝伙计打去。正在几位伙计要大打出手之际,突然门外进来一位衣着得体之人,他先扶乾隆坐下,又小声说了几句,接着掏出两锭银子给伙计。这时店主也出来了,一见客人便知非等闲之辈,立刻吩咐伙计将准备为其老母祝寿的大菜——松鼠鳜鱼等端给客人。乾隆吃得满意,连连夸奖。这时苏州知府得到消息已派兵马前来护驾,人们方知这吃饭的客人原来是皇帝。
自此以后,这松鼠鳜鱼也就成为苏州的一道传统名菜。
孟姜女与太湖银鱼(图)
太湖银鱼是太湖的著名水产之一,素以色白如银,晶莹如玉,味道鲜美而闻名于世。无锡等地利用此鱼烹调的芙蓉银鱼、银鱼参汤等菜肴深受欢迎。说起银鱼,当地人还会向你诉说这样一个故事:
秦始皇修长城时,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秦始皇见孟姜女貌美,便想逼她做妃子,否则就杀死她。孟姜女佯装答应,并提出让秦始皇在太湖边搭起30里孝棚,祭过丈夫万杞良后再谈出嫁。秦始皇只好派人在太湖边搭起孝棚,孟姜女身穿孝衣,在孝棚中哭得昏天黑把,哭得太湖水涨,串串泪水如断了线的珍珠落人湖水中。瞬间,她的泪珠变成一条条冰清玉洁的小银鱼。当秦始皇闻讯赶来时,孟姜女一头跳人湖水中,随着小银鱼都不见了。
从此以后,太湖中便有了这种银鱼。每当鱼汛期,人们捕捞银鱼时,或餐厅服务员端上银鱼菜肴时,就会有人想起这个故事的。
东坡回赠肉(图)
东坡回赠肉作为一道传统名菜,源于宋代苏轼在徐州抗洪治水的史迹:
宋神宗年间,苏轼曾知徐州,刚上任几个月即遇上黄河发大水,徐州被大水包围,苏轼亲率官民奋战一个多月,终于解除了大水的危害。百姓为感谢知府,特杀猪宰羊、担酒抬肉到府衙表示谢意。苏只好将酒肉收下,并指导厨师将其烹制成菜肴,用来慰劳参加抗洪的百姓,故得此名。当地的《大彭烹事录》中对此事也有记载,并有诗云:“狂涛淫雨侵彭楼,昼夜辛劳苏知州。敬献三牲黎之意,东坡烹来回赠肉。”此菜流传到民间后,厨师又加以发挥,烹制出“东坡方肉”、“东坡四喜肉”、“东坡坛子肉”,使东坡回赠肉更是锦上添花。
淮安蒲香“抗金菜”(图)
淮安盛行用香满的嫩根烹调菜肴,称为蒲菜。说起此菜入食,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前后,金兵分两路攻打淮安,抗金名将韩世忠镇守京日、淮安;韩的夫人梁红玉系巾帼英雄,她也曾亲临前线。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曾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金兵围困淮安时,梁红玉正在城中,且曾面临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之危。就在军粮将断之际,百姓建议到水荡挖蒲草根接济大军,于是人们纷纷去挖蒲草根,并称之为“抗金菜”,送到军中,使宋军渡过难关,最后击退金兵。而蒲菜也自此成为淮安的传统烹调原料,当地厨师还利用蒲菜烹调出多种特色佳肴。
浙江:浙菜香在鱼米乡(图)
浙江北临太湖,东滨东海,有山有水,物产丰富,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其中的浙北平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梦粱录》等文献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杭州饮食文明的发达,烹饪技艺的高超。历经明清两代,随着经济的进步,交通的改善,浙菜有了更大的发展,并成为国内地方菜系中著名的一支。
浙江菜是由杭州菜、宁波菜、绍兴菜和温州菜等地方风味构成,而以杭州菜最具代表性。
杭州菜源于杭州地区。杭州地区物产丰富,文化发达,饮食博采众长,又独具鱼米之乡的特色。杭州菜取料广泛,因时而异;制作精细,富于变化,烹调技法以爆、炒、烩、炸等特长;菜品清鲜爽脆,口味适中,适应性很强。如“东坡肉”、“叫化鸡”、“西湖醋鱼”、“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等等,均具有显著的杭州特色。
宁波菜源于浙东北部沿海地区,以宁波为中心。丰富的海产资源,发达的经济,使当地人具有较高的饮食文明,并积累了丰富的海鲜烹调经验。他们善用蒸、炖、烤等烹调技法,注重保持原料的原味;菜品鲜嫩软滑,口味鲜咸合一。如“清蒸河鳗”、“冰糖甲鱼”、“葱烤鲫鱼”、“苔菜拖黄鱼”等,都是宁波菜的代表作。
绍兴菜源于以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地区,以烹制河鲜、家禽见长。菜品汤浓味厚,香酥绵糯,富有浓厚的江南乡村风格,如“干菜焖肉”、“绍式虾球”、“清汤越鸡”、“绍式小扣”等。
因温州古代称瓯,素以“东瓯名镇”而著称,故称温州菜为“瓯菜”。瓯菜系源于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沿海地区。其特点是菜肴讲究刀功,烹调讲究轻油薄芡,注重真味本色,口味清鲜,淡而不薄。如“三丝敲鱼”、“五味煎蟹”、“蒜子鱼皮”、“兰花鱼卷”等菜肴为其代表作。
诗情禅意五柳鱼(图)
据说北京老店广和居曾经营过五柳鱼。广和居故址在北京宣武门菜市口北截胡同内,名噪一时,许多显达之士喜欢在此宴饮,许多著名文人包括鲁迅都是这里的常客。广和居于1932年停业,五柳鱼的烹制转至春华楼。有人因此将此菜列为京菜。其做法大概是:将鱼红烧,以鲜菇丝、笋丝、红辣椒丝、火腿丝、口磨丝为配菜,是为名“五柳”的原因。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但认为它是仿自杭州西湖,倒极有可能。
据《光绪顺天府志》载:“浙江西湖五柳居煮鱼最美,故此传名。今京师食馆仿效之,亦名‘五柳鱼’。”据此人们认为五柳鱼乃是南宋时期宋五嫂所制,其经营的食店便叫五柳居。宋五嫂乃是南宋民间著名女厨师。根据南宋《武林旧事》的记载,1179年春,宋高祖曾乘船游西湖,因宋五嫂过去在东京(河南开封)卖过鱼羹,名气很大,宋高祖听闻便命宋五嫂上船侍候。宋五嫂用鳜鱼为皇帝烩制了一道鱼羹,宋高宗食之龙颜大悦,倍加称赞。传播开来之后,人们争相前往钱塘门外品尝鱼羹。“宋嫂鱼羹”遂成为宋代名菜,宋五嫂也被后世奉为“脍鱼师祖”。想来,这五柳鱼该是宋五嫂另一佳作吧。
在杭州人们品用五柳鱼时又常常称之为东坡鱼,苏东坡又和五柳鱼有什么联系呢?原来里面有个有趣的故事。传说,苏东坡有一次正在品尝五柳鱼,忽见好友佛印和尚来访,便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哪知佛印和尚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有办法让你拿出来。”苏东坡笑吟吟地招呼佛印,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赐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来是想请教一个字?”“何字?”“‘’字怎么写?”苏东坡十分清楚佛印的学问,知道里面有名堂,便认真地回答:“上面一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到草头上边如何?”苏东坡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起来:“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说来说去,和尚是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苏东坡前去拜访佛印,佛印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将鱼放在旁边的罄里,想借此难为难为苏东坡。苏东坡一进门便发觉了,故作不知,说道:“有件事求教:我写了个上联,下联一时却想不出。”佛印问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被苏东坡识破,只好把鱼拿出来。佛印笑着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由此,“五柳鱼”又被人们称做“东坡鱼”,而且这道菜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关于五柳鱼另有一个截然不同的传说,说是杜甫招待朋友时创制的。因鱼身刀口像柳叶,柳宗元号之为“五柳先生”,为表示对柳宗元敬意,此菜就名为“五柳鱼”。据此传说,有人将其归为川菜。但翻阅食经菜谱,川味名菜中并无见载,倒是上海知名老店绿杨屯酒家有一道五柳鱼丝。该店以经营扬州风味菜肴为特色。由此看来,五柳鱼出于杭州西湖应是无误。
独领风骚东坡肉(图)
中国菜肴中有不少是以名人的名字来命名的,其中文人独领风骚。“食色,性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自从大圣人孔子开辟了于饮食中寻求真理的路途,无数文人墨客紧跟其后,细研烹饪,将饮食文化的道路越拓越宽,终于形成今日的洋洋大观。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生不但对饮食著述甚多,而且还研究出不少美味佳馔,仅以他名字命名的美食就有许多种,什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羹,等等,而且每一种都附有典故,说得有鼻子有眼的。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其中不免有牵强附会的成分,很难据以为信。“名者,实之宾也”,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喜欢给菜肴取一个美好的名字,店老板更希望自己经营的饭食名扬天下。“苏轼文章天下闻。”如果能够借用一下苏轼的名号,岂不便利。
相对其他苏氏菜肴,东坡肉名气最大,也有文字可供参考。苏东坡在他的《食猪肉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当时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正值西湖被葑草湮没大半,上任后组织民工开浚西湖,疏通湖港,并取湖泥葑草筑成湖堤。堤横贯湖南北,全长2。8公里,即今日居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杭州百姓感激他做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苏东坡便安排家人按他的烹饪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疏浚西湖的民工食用。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酥香可口,肥而不腻,纷纷夸赞。于是这种烹制方法传播开来,从此世上就有了“东坡肉”。
苏东坡一生豁达,机智幽默。他的美妙的诗词,他的趣闻掌故,这些都是我们认识苏东坡,学习他高尚的人生境界的宝贵财富。他对人民的热爱,甚至从东坡肉中我们也能体味出几分。
韵味无穷粉蒸肉(图)
粉蒸,是一种将主料加工成块、片,与炒过的粳米或糯米拌匀,加适量调味料和汤汁,装入器皿中蒸制成菜的烹饪技法,多应用于含脂肪较高的肉类。粉蒸大约起源于清代,有很多菜肴用此法烹制,如粉蒸白鳝、粉蒸排骨、粉蒸鸭条、荷叶粉蒸肉等。
粉蒸肉是最为常见的一道菜肴,为普通大众所喜食。这道菜一般使用五花猪肉为原料,将五花肉切片,与炒米粉及酱油、甜面酱等调料拌匀,上笼蒸数小时即可。粉蒸肉肥而不腻,清香酥软,讨厌肥腻的人往往也会吃得津津有味。粉蒸肉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制作方法,比较有名的菜肴有浙江的荷叶粉蒸肉、湖北的沔阳三蒸(即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徽州卷筒粉蒸肉等。
荷叶粉蒸肉是杭州的一款特色名菜,始于清末,相传与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有关。“曲院风荷”在苏堤北端。宋时,九里松旁有曲院,造曲以酿宫酒,因该处盛植荷花,故旧称“曲院荷风”。到清康熙时改为“曲院风荷”,同时还在东面建造了迎熏阁、望春楼,西面建复道重廊。此处荷花甚多,每到炎夏季节,微风拂面,阵阵花香,清凉解暑,令游人流连忘返。荷叶粉蒸肉是当时菜馆厨师为适应游客赏景的需要,用“曲院风荷”的鲜荷叶,将炒熟的香米粉和经调味的猪肉裹包起来蒸制而成,其味清香,鲜肥软糯而不腻,并伴有浓郁的叶香,夏天食用很合胃口。后来随着“曲院风荷”美名的传扬,荷叶粉蒸肉也声誉日增,成为著名的特色菜肴。
沔阳三蒸始于元代。当时朝廷腐败,政事荒废,沔阳堤年久失修,经常发生灾涝,当地百姓生活凄惨。人们在缺衣少食、无钱买米的情况下,只好将仅有的杂粮磨制成粉,拌以野菜、河虾、藕块蒸煮食用。元末,陈友谅在沔阳揭竿而起,手下的士兵也以粉菜合蒸为食。但由于锅中的菜太多,不便翻炒,常常出现夹生、焦现象,士兵吃得很不舒服。陈友谅的妻子罗娘娘见此,便让厨师改进烹饪方法,使米粉和蒸菜的味道大大改善,得到士兵们的欢迎。罗娘娘的烹制方法很快在沔阳地区流传开。清代末年,粉蒸菜肴开始在京城和武汉等地盛行,沔阳厨师在此基础上创出了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三道菜,这三道菜肉质糯润,滋味香醇,各有风味。人们对它们的喜爱不相上下,将其称为沔阳三蒸。
除了上面介绍的两道地方名菜,粉蒸肉家族在徽州的支系也颇负美名。徽州粉蒸肉与众不同之处是,将猪肉切较大的薄片,与炒米粉拌匀后,不是码在碗里蒸,而是每片肉卷成圆筒状,立放在小蒸笼里,下面垫豆腐衣为蒸布,蒸制而成,所以叫作卷筒粉蒸肉。
张爱玲曾在小说《第一香炉》中将上海女人比做粉蒸肉,上海女人因此比喻更加可爱;粉蒸肉因此比喻生出的文化韵味,使人们在品味粉蒸肉之余,将之演化为一种实用的话语,流行于现代文明中。
康熙八宝豆腐羹(图)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浆,百沸汤中滚雪花。瓦釜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清代苏雪溪这首吟咏豆腐的诗,算得上同类诗篇中登峰造极之作,能与之媲美者寥寥无几。
自从前汉淮南王刘安创制出豆腐,豆腐便成为与人们饮食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喜爱享用。各种豆腐菜肴纷呈迭现,数说不尽。至清代,在豆腐菜肴的烹制方面更是名菜荟萃,别出心裁。这些在《随园食单》、《调鼎集》、《素食说略》等饮食作品中多有著述。当时最为著名的豆腐菜大概要算八宝豆腐羹了。说到此菜不得不提到康熙皇帝。
据说康熙帝不仅是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而且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节俭。他不像大多数皇帝,食则山珍海味,饮则琼浆玉液,康熙帝的饮食相当朴素。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康熙皇帝》一书中记载了康熙帝的日常膳食:“康熙皇帝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他吃得很少,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