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祚高门-第4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庾条听到这个问题后,在殿中左右打量片刻,然后才低语道:“维周之所以要如此,实在也是有苦衷。请皇太后屏退左右,事关重大,臣也只敢密言以陈。”
  皇太后闻言后便摆摆手,于是殿中诸多侍立的宫人、内侍俱都告退,只留下几名绝对亲近之人。
  “臣今次归都,携一罪囚,名为司马勋。其人冒认宗籍,已是胆大妄为令人惊悸,早前竟为台使过江抚军。维周因好奇其人身世,故以招近以问,却不料其人竟是心怀歹念,藏刃于怀,若非近侍谨慎,维周险为所害!”
  听到庾条这么说,皇太后已是陡然色变,甚至险些从席位上跌落下来,语调更是颤抖不已:“竟有此事!那、那么维周他、他可曾……”
  讲到这里,她才意识到自己问了一个蠢问题,若是沈哲子真为所害,那么淮南早就大乱,更不会有此前大破奴国几十万众的壮举了。但是一想到国战在即,居然有人敢行刺前线将帅,皇太后一时间也是后怕的手足冰凉,继而更是牙关错咬:“那害国罪囚何在?定要将之脔割示众!还有何人派遣贼人?一定要追查到底,决不可姑息国贼!”
  庾条讲到这里,嘴角已是泛起一丝苦笑:“维周绝非虚仁之辈,若是于国有助,虽千万之众也要排兵杀之!如今羯国已是大乱,正是江东上下同心,勇进故国之时。若是此刻爆出此种恶迹,则内外必定惊疑胆寒,或将害于王业复兴之大业。所以一直隐忍至今,今次将罪囚押解归都却不大宣其罪,正是大忍为国,不愿因此搅乱时局,使国无宁日。若背后弄奸之贼能够自惭自惧而自退,这于社稷而言也是大益……”
  ——————
  如今台城之内,各方俱都绷紧心弦,提心吊胆,凡有风吹草动,必然引得万众侧目,更加没有秘密可言。
  沈充归都未久,正是备受关注之时。台臣们也不会因为他此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配合态度,而忽略其人的危险性。所以当沈充突然离开台城往都南而去的时候,其身后便跟随了大量的各家耳目。
  如今的建康都南,已经是吴、会人家主要聚集点,吴会人家在这里的声势之高,甚至已经超过了丹阳本地人。沈家作为如今吴中人家的头马,在这里也是广置产业,多有子弟部曲安置于此。
  在沈充离开台城的同时,在都南这些坊市、园墅以及邸舍之间,也有大量人众于此聚集的迹象。都南所在本就是人烟稠密的繁华区域,对于一些异常的迹象感应也都不乏敏捷。当十多人、百数人成群结队的在一些固定的地点聚集起来的时候,很快便引起了有心人的关注。
  类似沈家这样的豪宗高门,门生部曲不可胜数,但在城内管禁极严,是不能直接安置在城内的,所以往往散布于城外一些庄园、别业之中,或耕或工,也是一种家业经营的手段,一俟有什么异变发生,顷刻之间便能召集起来。此一类的布置,尤其在经过苏峻之乱后更加成为一种常态潜规则。不独沈家如此,凡有此类条件的人家,俱都会有类似安排。
  当沈家门生部曲开始集结,另有其他吴人故旧人家还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便也开始下令自家门生部曲集结,助阵沈家。短短半个时辰之内,在都南那些庄园之间竟然集结起了多达两千余众,俱为丁壮勇力,哪怕手无寸铁,也是一股让人侧目的力量,甚至已经能够对城防宿卫造成不小的冲击!
  那些各方查探消息的耳目察觉此事之后,自然不敢怠慢,纷纷快马加鞭往城内汇报。得知此事之后,台内一时间也是群情哗然,惊悸不已,担心都内或会再生动乱。
  沈充突然离台,其家城外部曲突然集结……这似乎是要找人玩命的节奏啊!
  此时台内关于司马勋与王彬的联系已经被追查出来,台臣们原本还在猜测王彬派司马勋过江去意欲何为,这当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消息。此时得知沈家有此异动,得了,那也不必猜了!
  一些层次不够的台臣们已经不乏幸灾乐祸之想:别管王彬派司马勋过江要对沈维周做什么,必然没有什么好心肠。类似沈维周这种麟儿,无论生在何家庭门之中,那都是家业所系、如珠如宝,唯恐出现什么闪失。王彬既然敢对沈维周心生歹念,那也就不要怪人沈充去跟他玩命!
  一般台臣们自然可以冷眼看戏,可是台辅们在得知此事后,俱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担心沈充真的敢集结家兵冲撞城防去寻王彬的晦气。甚至已经不是担心沈充敢不敢了,人家家兵都已经开始集结了!
  沈家在都南有多少门生部曲,没有人知道具体数字。但凭着沈家如今在吴人当中所具有的号召力,一旦王彬派人加害沈维周的消息扩散出去,单单都南那些吴会人家,只怕少有不会帮助沈家寻仇的。甚至于单凭沈维周自己如今在都中所拥有的崇高声望,就算沈充不动手,单单都内群情汹涌就够王彬喝上一壶!
  绝对不能闹大了!
  这是台辅们此刻心内共同呼声,好日子过了没几年,总算看到一些盼头,如果因此而在京畿之内爆发出不可控制的大动乱,简直就是要人命!
  所以此刻无论各自立场如何,唯今之计最重要的是将局势控制住,千万不要引爆出来。
  这一次台辅们倒是极有默契,一部分人坐镇台城,让宿卫隔绝内外,不让消息扩散于外。另一部分则各自登上车驾,匆匆去追赶沈充想要将之安抚下来。至于前去追赶沈充的人,王导赫然在列。
  如果说其他人还仅仅只是猜测,其实王导心内已经有了几分确凿之想。王彬的一些小动作能够瞒得住其他人但却瞒不住他,此前司马勋过江一去不返便让王导有些怀疑,今日台臣们所追查出来的这些,其实他早已经了然于心。
  此前不乏人激言要对淮南用强,但王导却始终不肯挑头,其中很大一方面原因也是由于这隐忧。他不想让自家再次立在打击沈氏吴人的急先锋位置,因为如今的王家已经再也经不起大的动荡。
  对于王彬这一作法,王导谈不上认同或否定,家业困顿,无从突围,行险一搏未尝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但问题是,无论事前还是事后,王彬都没有找过他知会此事,仿佛真的当作没有发生一般。难道他以为,单凭他自己就能承受住沈家后续的报复?
  如今隐患终于爆发,说实话王导真的不乏将心一横、坐视不理的想法。但他同样也明白,沈家选在这样一个时机发动,所图又怎么可能仅仅只是王彬一命?不是王导小看王彬,以沈家如今之声势,在其家看来王彬一命或许连一个添头都算不上!
  而且,一直到了如今,沈家甚至都没有将此事披露于外,当然不是其家打算息事宁人,那是连王家找替罪羊又或抵死不认的机会都不给!如今沈充猝然发难,那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
  事到如今,王导也真是不得不感慨,王彬主动去撩拨沈家这对父子,真的是在找死。此前一直隐忍不发,甚至于就连王导都误以为沈哲子是相忍为国,不愿在这样一个大好时机下爆发大规模的内讧。结果原来是等待沈充归都,沈充归都后,沈家在都中的力量才有了一个舵手,此时发难才更加有力量!
  譬如沈充眼下所摆出的这阵势,如果换了一个其他人,又怎么可能引发如此大的人心动荡!
  一边沉思着,王导一边厉声催促疾行,再无从容姿态,甚至就连同行离开台城的几名台臣都被远远甩在了身后。其惶急姿态,更有甚于早年他夫人曹氏杀向他金屋藏娇所在。
  牛车很快便冲过繁华南市,由于沈充身后一直有台城耳目跟随,倒也不愁找不到人。所以很快王导便抵达了沈充当下所在位置,位于都南一片风光秀美的湖泊。
  此时沈充已经换了时服,大氅裹在身上,听到身后车轮滚动便缓缓转过身来,随即便看到脸色略有惶急的王导从车上下来,他便转身迎上去笑语道:“丞相因何至此?”
  “士居切勿冲动,难道就无相忍余地?”
  王导这会儿却没心情再与沈充打哑谜,直接开口问道。
  沈充听到这话后,眸中已是寒芒一闪,他并不急着回答王导,而是侧立王导身畔,望着后继几辆牛车追上,几名台辅俱都下车行过来,然后才笑语说道:“我久镇京府,颇思乡味,所以擅自离台,想要都南觅食。不意诸位竟压辙而来,独饮难乐,莫非言此?”
  众人听到这话,嘴角俱都不自然的抽搐几下,转头望向湖泊另一面沈家别业,那别业围墙内人头攒聚,最起码有千数众。已经有人不乏腹诽:你沈士居这么大的排场,吃一顿饭就要准备千数人众给你传菜?
  心内虽作此想,但这毕竟是沈家和王家的矛盾,既然王导都不挑明了说,他们又何必急于发声。于是几人喘息未定,便被请上游舫,游舫内居然酒菜都已经准备妥当,似乎真有游湖饮食的模样。
  沈充那里不急不躁的命人传菜温酒,其他人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他们此行主要是为阻止沈充作乱,既然其人安于席上,便也都乐得缄默,甚至开始有说有笑谈论起一些风土人情。
  完全被人执于指掌之内,王导心情之恶劣可想而知。然而沈充似乎觉得他心情仍然不够恶劣,在席中环视一周,便笑问道:“葛公因何不至?我与葛公都曾任于会稽,彼此其实也是不乏谈资啊!”
  席中几人听到这话,互相眉目以示,也都各自不语。今次他们前来追赶沈充,与王家之事休戚相关,结果诸葛恢却留在台城都不过来,态度如何可想而知。
  游湖将近半个时辰,沈充始终不言正事,只是专心给几人介绍席上吴乡特色饮食,言至尽兴处,甚至让人送上乐器卖弄一下他所制前溪曲,一曲奏罢之后便惭愧一笑:“俚曲缠绵,如今已是厌声。如今都下多诵小儿兴致所作,我这老朽反被衬作不堪。”
  说话间,一艘舢板快速驶近,旋即便有一名沈氏家人在沈充耳边低语一番。沈充点点头,端起案上酒一饮而尽,继而望着主客席上王导叹息道:“我与尊府世儒兄此前共事会稽,方才遣人过府邀请,才知世儒兄竟然恶疾缠身,几刻前便离都返乡静养。缘悭一面,实在可惜。不过丞相能够尊驾留此,今日也是不虚此行。”
  王导听到这话,心内已是一动,继而便明白了沈充的意图。之所以要摆出如此大动干戈姿态,其意只为惊走王彬,而沈家今次的目标,其实是他。王彬惶然离都之后,都中所有与王氏有关的纷扰,自然都需要集中到他的身上。
  “酒食恰到好处,多谢今日款待之情。本来还欲与士居手谈一局,此刻罢饮,情在微妙。”
  王导端起酒杯,小啜而后饮尽,再望席上神态各异几人,微笑作揖起身告辞。他能看得出这一场局仍有余韵,但是局中众人对他或是已经无心再作挽留。


第0804章 韶年情笃
  咸和七年,冬月的最后这几天时间里,江东建康中枢局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次变化不独对当下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未来的江东乃至于整个天下的形势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变化的主要内容,便是几项引人瞩目的人事调整,首先是丞相王导上表台中以老病请辞,皇太后亲下诏书予以挽留,最终结果是撤销丞相职位,王导以太傅留任台中。琅琊王彬此前居任会稽时,多施稗政,因而颇失乡愿,故以夺职遣归乡土。
  另有其他几项人事任命,比如琅琊诸葛恢出任扬州刺史,会稽贺隰出任丹阳尹等等。
  台中经过这一轮人事调整之后,苦盼多日的淮南捷报终于送达建康,而建康城内台辅诸公们,也终于清楚的知道了淮南今次大捷胜果究竟有多么的辉煌:斩首一万五千余众,俘获更是超过了三万多人,斩杀各个级别的奴国兵长、将领数百人,其中甚至包括许多在江东都凶名昭著的恶徒。至于缴获的械用器仗之类,更是多不胜数。而对淮上豫南的溃众清剿尚未彻底完成,后续仍然陆续会有斩获。
  如此惊人的战绩,可以说单凭淮南一地之战果,便一举瓦解奴国再次大举南侵的可能!而手握这一份夸张到近乎虚假的战报,台辅们也终于明白了为何淮南敢于摆出如此罔顾台辅众情的强硬姿态,那是因为有着足够强悍的战绩为后盾!
  隆冬之淮南,已是寒风刺骨。一场新雪之后,天地间一片素白。
  位于寿春城南十里外一座戍堡,有将近千数人聚集在此。沈哲子身裹裘衣立在队伍最前方,呵气成雾,发冠上已是暗结薄霜,却只是神情专注的望向戍堡南面荒野。
  而在他身后的除了一众淮南属官以外,尚有许多淮南或是豫南的乡宗家长、宗主。在这样严寒的天气中,寒气透体,手不能出,如此枯立于郊野之中,自然谈不上是什么令人感到愉快的体验。但是眼见到沈哲子并其身边甲士们俱都默立在场,余者也都不敢稍露不满或是不耐烦的神色。
  非但不敢不满,每当察觉到自己被关注时,这些人被寒风吹拂已经略有僵硬的脸庞上还要尽力挤出一丝和煦笑容,以表示自己眼下心情也很愉快。
  他们这些乡人对于如今建康朝廷局势如何算不上了解,对于沈哲子这个吴人出身的驸马来历和后台有多硬也是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不乏人心内怀疑淮南大胜之后江东朝廷或会另遣重臣北上取代沈哲子。毕竟在他们的旧观念中,江东第一等的高门还要属琅琊王氏之类,吴兴沈氏或许在江东迅猛崛起,但想要在中原争雄,仍是不免有些稚嫩。
  正因为心存此类想法,尤其是一些豫南人家在与淮南接触的时候,仍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担心如果与当下的淮南内史府接触牵连太密切,会令得后继官长心生不悦。
  可是今次丹阳公主入镇,极大的打消了此一类的迟疑和顾虑。由此可以看出最起码在短期之内,江东朝廷是没有要将沈哲子召回的意图。这对于如今淮南人心的鼓舞无疑是极大的,沈哲子入镇已久,又率领军民在前不久取得那样辉煌的大胜,在如今的淮南镇中威望已是不作第二人想。
  如果江东再派一位新的官长至此,无疑会动摇淮南当下的形势。如果是一位姿态、手段都极为强硬的继任者,无论是为了消除原本沈哲子在镇中的影响力,还是想要在乡人当中树立权威,都会给淮南带来许多不可估量的变数。
  沈哲子立在人群最前方,倒是没有心情去揣摩那些乡宗首领们心迹如何。对于兴男公主的到来,他心情也是不乏纠结,思念当然是有,也能感觉得到公主入镇能够极大的稳定镇中人心,但他心里又实在担心这女郎是否经受得住如今淮南酷寒的天气。
  如今正是一个小冰河时期,冬日气候严寒,这也是未来北方边塞异族相继入寇中原的原因之一。甚至就连未来的北魏朝廷,在入主中原的时候都要面对来自北方柔然的外寇。天灾人祸,便是这一段时期的一个主流。
  江东冬日虽然湿寒,但也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可是就连沈哲子在淮南这一个寒冬都略感有些吃不消。而且就连军中都出现规模不小的士卒冻伤,许多计划中的军事行动都因此搁置下来。他是真担心公主入镇后也会受不了这样酷寒的天气,承受一些本来可以不必承受的磨难。
  又等待了将近大半个时辰,期间戍堡内送来许多热腾腾的羊乳酪浆分与众人以作御寒,不乏一些上了年纪的乡宗首领又让人往身上加披裘衣,怀抱暖手铜炉,仍然忍不住的瑟瑟发抖。
  其实沈哲子根本没有要求这些人一同出城相迎,他自己只带百数名亲兵至此等候。然而这些人家在得到消息后主动蜂拥而来,在派人劝阻几次后,沈哲子也就懒得再去劝,笑纳了这一份面子。
  终于南面郊野中响起了游骑急促的马蹄声,很快便有淮南军士卒策马冲至近前禀告道:“启禀驸马,公主仪驾已经过了罗渎。”
  沈哲子闻言后眉梢一扬,终究还是忍不住命人牵上马匹,翻身上马后才回身环揖一周对周遭众人说道:“见笑了。”
  众人见状俱都挪动着已经僵硬的步伐,有些困难的挤出笑容来说道:“韶年情笃,人间佳话。驸马毋须致歉,我等也都乐见情义团圆。”
  沈哲子闻言后便朗笑一声,手中马鞭轻点,身后百骑随行,纵马往南面而去,很快便消失在众人视野当中。仍留在戍堡外的各家代表们,这会儿才敢跺着脚退入戍堡内,躲避朔风吹拂。其实戍堡内早已经烧起铜鼎暖炉取暖,又多备羹汤等御寒食物,可是就连沈哲子都在外枯等,他们又怎么敢安坐堡中。今次出城迎接本就是凑个脸面人场,否则干脆在家高床软卧,又何必出城来摆谱惹厌。
  此时虽然已经午后,但天空上阴云堆叠,没有一丝阳光透出。朔风再次扬起,天空上再次飘落细小的冰粒。
  冬日水竭,江北水路尤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