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宫女谈往录-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附四:清代题材文艺暨金易(1)
作品研讨会文摘近年来,反映清代生活(特别是清宫生活)的文艺作品。愈来愈多,这些作品的档次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违背史实,胡编乱造。已故学者金易(即王锡,原系北京二中教师)与夫人沈义羚先生合著的《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以其“高水平、高品位、高档次的珍品”(刘绍棠语)赢得了海内外读者和专家的好评。为了引导作者、影视编导者严肃而准确地创作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并为表达对金易先生缅怀追思之情,北京二中校友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北京市写作学会、《北京晚报》五色土、刘绍棠研究会、紫禁城出版社、《中国教育报》文艺部、《光明日报》书摘,于1995年1月25日在恭王府联合召开了“清代题材文艺暨金易作品研讨会”。朱家氵晋、李希凡、刘绍棠、韩作黎等60余名专家、学者、作家、教育家以及北京二中校领导及部分校友出席了研讨会,与金易先生共事的潘逊皋先生亲临会场;金易先生的夫人沈义羚也到会并发言。
金易先生终生从教。40年代到50年代初,曾与慈禧太后的敬烟侍女何荣有过密切的来往。他从这位老宫女的口中,深入具体地了解了清末宫廷里的种种内幕,晚年与老妻沈义羚根据老宫女的谈话内容追忆补记,创作出23余万言的《宫女谈往录》。全书以那拉氏晚年生活为中心,反映了她不恤民脂民膏,穷奢极侈的宫廷享乐。与会者一致指出,史实的真实性与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是这部《谈往录》最显著的特色。对这部《谈往录》的史学、文学、民俗学意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作者洗练古朴、无懈可击的文学语言,巧妙周到并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构思,表示十分钦佩。有的专家还指出,这部《谈往录》对澄清清宫里许多重要事件的真相,准确把握慈禧、李莲英、光绪、珍妃等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和感情世界,都具有“以正视听”的意义。
现摘录研讨会的部分文章以飨读者。
好学不倦师之作刘绍棠张慕理陈援
近年来,文艺界大“炒”清宫轶事秘闻,恕我们直言:上品罕见,低劣充斥,一件本来就有水份的传闻,炒来炒去混淆视听。就说大太监李莲英吧,硬被人说成西太后的“面首”,著者煞有介事,读者以讹传讹。然而在众多的清宫纪事中,也有高品味、高水平、高档次的珍品,我们手边的《宫女谈往录》就是值得推荐的一本。
《宫女谈往录》(下简称《谈往录》)是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在香港和北京先后出版的,作者金易、沈义羚。两位退休教师战胜病魔呕心沥血数载,作此宏篇巨制。这本书取材角度独特,考证探索认真,结构新颖,文笔优美,京味儿十足,是难得佳作。就连著名红学家、古建筑学家、北京大观园的总设计师杨乃济写的序和刘曜昕先生的附录,都与全书呼应默契,使人读来是美好的享受。对这部23万字的作品,杨乃济评其特点为:“先生之作贵在嬴得了真、善、美三字。”
“真”即科学性。实事求是,考证分析,真人真事,是纪实文学的基础。金易先生早年请过一位何姓老妇帮做家务,前后接触10年。这位何妈妈就是慈禧太后的贴身侍女荣儿。荣儿13岁入宫,分在储秀宫当差,专职为西太后敬烟。曾因太后指婚嫁太监老刘出宫一年,后被恩准返宫,前后8年。进宫时由“姑姑”(上一代的宫女)调教,一举一动符合宫规,数十年习惯不变,晚年困窘,帮佣糊口,但旗人的作派、宫里人的风范仍存。侍候慈禧起居多年,对皇室的祖典、储秀宫的规矩、老太后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接触太监、嫁给太监,上至大总管李莲英、二主管崔玉贵、“丈夫”老刘,下到刚进宫的小太监,特别是亲如长辈的老太监张福,亲身所历,亲耳所闻,了解鲜为人知的内情,描绘了有血有肉的封建王朝的畸形怪物——阉人,其中“父精母血不可弃”一节是荣儿亲聆太监张福的血泪泣诉,更为杜撰者所不能也。晚清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珍妃之死,庚子出逃,荣儿虽是宫女,地位卑微,但却是在慈禧身边亲历,视角特殊,为旁人所不知者。更难能可贵的是,金易先生本着正确对待史实,如实反映情况,不添油、不加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宗旨,利用老宫女在宫中多年磨炼、条理清晰的特点,以娓娓叙说的口吻撰成此书。多年来在听老宫女的叙说中,先生闻者有心,记忆清楚,且在四五十年代几十次去故宫考证,晚年著书又广查史料,弃不实者而书,更体现了一个“真”字。
文人“善”境,使著作成为上品,也是《谈往录》一大特点。金易先生祖籍汉军旗,对旗下人的语言、习俗、情感,了如指掌。多年与老宫女接触,更有人所不及之优势。流畅自如的八旗京片子,加上先生自幼“杂学”,大到宫廷祭典、萨满跳大神、宫中游戏、宫女乞巧、抢红,小到旗下人吃大饽饽、养鸟、揣蝈蝈,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书中所叙人物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京味儿十足。开卷一读,就把读者带入这样的境界:犹如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口袋里揣上两包高碎(茶叶末),撩起蓝布褂,兜上一兜半空(瘪花生),悄悄地到老人家里,请老人谈些清宫琐事。“墙角里昏灯如豆,煤球炉子的火亮反照在顶棚上,像听天宝遗事一样,听老人如怨如诉地倾吐着往事。”(《谈往录》前言)寥寥几句,京腔京韵十足,真乃“善”境!眼下京味儿作品不少,有人写得两句市井俚语,就认为是京味儿文学了。百人同语,千人一面,看一两篇还行,读得多了,会有疑问:“京味儿就这样吗?”实际还是功夫不到,只学皮毛,未得精髓,未入“善”境。
附四:清代题材文艺暨金易(2)
文章都会写,美文最难求。有特色、有韵味儿、有厚度的好文章,更是难求。周作人虽是汉奸,但作为“京派文人”的一时之宗,仍有可供研究和借鉴之处。不少人师法周作人文风笔致,其实未得精髓。金易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从周作人“习晚明小品,业已深得其真髓,随着年事增高,当年绚丽之文笔自归于平淡,缜密的文思中饱含了豁达的坦率,使他笔下自有着幽深、冷隽的美”,杨乃济在序中所言,正道出了金文美之所在。清苦平淡的老北京平民生活,轻声慢语的老宫女讲述,却又是大滴大滴的滚滚热泪。看着《谈往录》,我们似乎亲闻亲见那太监赎回身上之物,认祖归宗,拍着父母的坟头,一声长号,摧肝裂胆:“爸爸妈妈的血肉,当儿子的一天也没忘掉哇!”平淡的氛围中也有强烈的反差,有饱含激情之笔,令人过目难忘。
金易先生本名王锡,河北玉田人,生于1917年,解放前是北京二中的国文教员。我们和杨乃济都是北京二中毕业的学生。先生在1957年遇到坎坷,后在工厂从事成人教育,“文革”中受冲击,落实政策后又上讲台,63岁中风,右侧偏瘫退了休,以左手在病榻上写作。70高龄时,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分章节历时几年,写出了《谈往录》,在《紫禁城》杂志上登出首篇,连载20期,海内外读者一致好评。成册出书的第二年,先生作古,使广大读者痛失读后作之机,令人扼腕叹惜。我们弘扬此事,不仅是师生亲情而偏爱,更愿介绍千百万读者认识这一佳作。虽不敢把老师的作品比作梵高的画、曹雪芹的书,生前不响,身后成为世界名作。但总觉得在晚清的宫廷纪实文学中有此璀璨之明珠,不应埋没。希望它对史学、民俗学、文学、影视界及广大读者能有裨益,不枉老师心血,也有益后人。如能有更多的人认识该书,也是我们尽一份尊师之心吧!
《宫女谈往录》琐议
从维熙
二中晚辈学友张慕理,近日将一本已经印刷了第三次的《宫女谈往录》寄给了我,言及此书是曾经在二中教过我国文课的金易先生及其夫人所著。不幸,老先生于1992年仙逝了。
据慕理讲,先生在世之时,曾对同学谈起我于1947年在二中求学——特别是听老先生讲文学课时的情景。岁月如逝水东流,我虽然难以忆起近半个世纪前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但这部长达20余万言的《宫女谈往录》,却如一叶烟云之舟,驶进我的心河并停泊于我心灵的港湾——这倒是实情。
不知缘于何故,近几年来我越来越不喜欢读回忆录之类所谓“纪实文学”。想来想去,可能是这些大红大紫的书刊中,只留给读者一个过程的外壳,而没了文学的灵肉之躯的缘故吧!其实,文学本源是将理性溶解于浓烈的感性之中的产物,文件编年史之类拼凑起来的东西,应属文学大门之外的新闻纪实。金易先生及其夫人沈义羚女士奉献给读者的《宫女谈往录》,不同于上述新闻纪实,他是以一支文学的笔,描录晚清夕阳西下时的宫廷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它非历史过程的甲、乙、丙、丁演绎,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一帧帧流动着宫女、太监,以及西太后的逼真人物肖像图。
老先生在书中谈到他与老宫女的交往中,常常是在一壶老酒、一烛残灯之下,倾听老宫女那如泣如咽的叙述。这种感情生活炽热之情,与剪贴报纸的编织程序,俨然形成文学上的楚河汉界。读者所以能为宫女以及那些苦命太监唏嘘感伤,是因为在这部纪实性的文学作品中,已然溶进金易先生的一片真情。一部作者自己并不为之痴醉的作品,就无法把读者的感情带入痴醉境界。这是《宫女谈往录》从创作手法上,区别于非文学创作的最为显著的特征。
当然,就纪实文学而言,艺术表现手段并不是它的全部。老先生在其前言中,已然开宗明义地向读者交待了他面对史实不加任何佐料的严谨学风。全书以标准的老北京语言,一气呵成,几乎使读者无可挑剔。尤其使笔者感到浓厚兴趣的,是金易老先生对清末宫廷人物史实的补充。比如,对西太后身边李莲英这个人物,昔日许多“演义”之类的书籍,对其进行了许多贬意的描写。通过老宫女亲自目睹的叙述,似对李莲英这个头号太监,应该有所辅正。其他如有关珍妃之死的实情,太监净身的全部详情,以及西太后在八国联军兵临紫禁城下时西逃等许多章节,不仅使笔者感到有身临其境的真实;而且使笔者对大清末日的残荷败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晚景,有了形象上的补充。这些都是其他清史史料书籍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金易老师古典文学底蕴深厚,在该书所有章节中,都能看到这种艺术功力。在老宫女回叙珍妃之死的真情那一章节里,老先生对老佛爷西太后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老先生在其章尾,将其和历史上的吕后有机地加以联系,如木榫相嵌,自然到天衣无缝的境地。由于老先生学识渊博,使《宫女谈往录》增添了文学技能之外的史学力度,它不仅可以使后来人了解宫廷中罕为人知的生活百态,而且可以对清朝何以会走向灭亡,有一个形象的答案!
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这是《宫女谈往录》所独具的文史风采,在纪实、报告文学大潮中,可谓一枝独秀。笔者对本书作者——我48年前的老师,除了深表敬意之外,还把这篇文章权且当作为对金易老师的一纸祭文!
金易和她的《宫女谈往录》
援
“我知道王先生功底厚,但没想到他文笔这么好。这本书的结构、取材、文笔都太好了!许多章节,独立地拍出来,都是一部出色的影视剧。”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宫女谈往录》一书及其作者金易先生的评价。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40年代,王老师请过一位曾是慈禧太后敬烟宫女的老街坊帮助料理家务,遇有闲暇,老宫女常给他们讲些宫里的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记录和记忆都很清楚,且去故宫考察多次。30多年后,王老师退休在家,把宫女的讲述回忆整理成文,发表于《紫禁城》杂志上。后来王老师不幸中风,病卧在床,仍以坚强的毅力把文章整理成册,成为他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该书出版后,他曾题赠我一册,翻阅第一章,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我同绍棠学长谈起这本书,他很想读读此书。时王老师已去世。我同沈义羚老师说了,她马上题字一册,让我给绍棠送去。一个多月后,我和几个朋友再去造访绍棠,一进门,他便大谈起王老师这本书来,一谈近两个小时。他说:“近年来写晚清宫廷的书不少,可惜可读性有限。王老师这本好,让人拿起来放不下,我是一连气读完的。”他还谈道:“这本书应当说是散文文体的。文中讲史,文中讲事,独立成篇,连贯成册。文字上、选材上、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年来,文坛上肯定了周作人的散文成就,不少人的散文作品都说是有周作人的风格,我看,王先生的这本书,文采上才有周作人的真谛呢!一位执教多年的中学老师,临走时给我们留下这么好的一本书,可敬可佩。这也是老师于课堂之外给我们留下的教材。王老师写书治文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和示范。”绍棠还表示:“这本书还要好好读读,细读之后要好好写写有关这本书的文章。”
绍棠的推崇和评价应能告慰老师在天之灵。我为我曾有过这样的老师而自豪,也为我们北京教师队伍中曾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作品而自豪。
《宫女谈往录》的价值所在郑恩波(1)
在“文化”一词处处滥用、几乎事事都要贴上“文化”标签的今天,反映清代文化特别是清宫文化的文艺作品,愈来愈加猛烈地冲击着书市和荧屏。这些作品良莠混杂,参差不齐。有的甚至违背史实,胡编乱造;颠三倒四,张冠李戴,演出一出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戏。对此荒诞现象,讽刺幽默诗人池北偶有诗——《牛头对上了马嘴》——曰:
马嘴对牛头,野兔追猎狗。
宝玉爱莺莺,花旦演武丑。
乱写乱编造,无中可生有。
时代是中古,地点在美洲。
主角是尼姑,情节讲复仇。
你说他荒谬,他说你保守。
如此大作家,专门会胡诌。
混迹文坛上,全靠脸皮厚。
在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大量的伪劣假冒之作泛滥成灾的时候,金易、沈义羚先生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宫女谈往录》,以其“高水平、高品位、高档次的珍品”风姿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这是一部极富吸引力,看了第一页,就要一口气读到底的迷人之书;这是所有拍摄清宫影视片的艺术工作者必读的参考书;这是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大可借鉴的样板书。此书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功?这是因为书中所述的史料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我觉得,这也正是这部《宫女谈往录》的真正价值所在。
纪实文学作品所叙述的每件事情,必须是绝对真实的,要经得起历史学家的科学考证和时间的严峻考验,不许有半点虚假。凡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一定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换句话说,一个纪实文学作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尊重历史、敢说真话的老实人。混淆真伪、言过其实、节外生枝、欺骗隐瞒等陋习丑行,都是诚实的有良心的纪实文学作家所坚决反对的。如果这一看法能被大家认同的话,那我们就要严肃地指出,那部马拉松式的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纯粹是胡说乾隆。连续剧的制作者,硬把一个对中国历史作出过一定贡献的封建政治家乾隆皇帝亵渎为一个花花公子,不知是何心肝!更不知他们对天真烂漫、缺乏历史知识的亿万青少年该负怎样的责任!
与胡编乱写的《戏说乾隆》截然相反,《宫女谈往录》则以鲜为人知、确凿可靠的史实取胜。作者通过在慈禧身边前后当差8年的侍女何荣(荣儿)亲口讲述的关于太后吃喝拉睡的一件件细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了清政府最高统治者不恤民脂民膏、穷奢极侈的宫廷享乐和等级森严、残酷至极的封建制度,进而懂得这个腐败的大清帝国必然灭亡的原因。全书讲到的每一件事,都有根有据,时间、地点以及每件事发生时在场的人物和整个气氛,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让读者一看就觉得作者所描述的一切,都具有权威性。比如,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