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东1628-第6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了树皮,甚至很多人都是靠吃掉死人尸体才最后活了下来。
  虽然近几年的年景逐渐恢复,但是小冰河尾声依然没有过去,受极端天气的影响,耕地里的农作物产量一直不见起色。
  再加上各地士绅地主和官府胥吏的盘剥,日子过得也很凄惨,大多数底层的农民,辛辛苦苦的忙碌一年,交完了地租和税赋,剩下的粮食全家人只能对付个半饱。
  好在新朝入主中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各地的底层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尤其是远东实际控制区的广大农户,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秋收打下的粮食,除了缴纳赋税和归还贷款,剩下的粮食管够了吃。
  去年秋天新朝还在各地办起了农贸市场,周围的农户可以去那里用粮食兑换各种生活用品,比如精盐白糖、布匹铺盖、菜籽秧苗、鸡崽猪仔等等各种东西,都非常受各地农户的欢迎。
  远东公司各个基层大队和支队,都有基层农业技术员,他们平时的工作,就是走家窜户,深入到农户家的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授农户们各种农业知识。
  其中包括新型农作物、蔬菜的种植方法,各类家禽家畜的养殖知识,制作土法有机肥的方法、制作青储饲料的方式,都是现代社会总结的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这个时代的农业技术相比,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经过各地基层农业技术员的教授,现在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养着一些家禽家畜,房前屋后的院子里都种满了各类蔬菜。
  农户们用粮食从农贸市场换回鸡崽、猪崽,然后抱回家按照农业技术员传授的知识,农户们像照顾孩子似的把它们精心养大。
  鸡鸭等家禽平时下的蛋,不仅可以直接炒制食用,也可以按照基层农业技术员教授的方式,腌制成咸鸭蛋、松花蛋。若是攒起来,还能去农贸市场换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
  猪崽养肥了以后,过节的时候杀一头,可以让家里人在过节的时候打打牙祭,吃不了的还能制成腊肉咸肉储存起来,平时做饭的时候切一点,让家里人解解馋。
  农户们换回各种的菜籽和秧苗,然后按照农业技术员传授的知识,在前后院开出一些菜园,种上茄子、辣椒、油菜、番茄、南瓜、甘蓝、菠菜、黄瓜、韭菜等等各种蔬菜。平时不但可以丰富广大农户的副食结构,秋天的时候,还能晒成干菜、腌制咸菜、制成泡菜。
  现在正值春节前夕,远东公司在中原实际控制区的各个农贸市场,也变得非常热闹。四面八方的农户拉着自家的粮食,或是平时积攒的鸡蛋鸭蛋,纷纷赶到了农贸市场。
  如今的农贸市场,已经不是单纯农户们用粮食换取各类商品的场所,很多农户都把自家的特产拿到这里摆起了小摊儿,与其他人相互以物易物,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逐步形成了最初始的市场经济。
  现在农户们地摊上摆放的商品,已经不是粮食、鸡蛋等简单的几种了,很多会篾匠手艺的农户会编些簸萁、筐篓的草竹制品,或是闲暇时靠渔猎弄来一些山货河鲜,也有心灵手巧的妇女缝制鞋布鞋、香包等手工艺品,反正乡下人需要的东西,这里几乎都能换到。
  来农贸市场的人,如今已经不光是远东控制区的农户,很多附近的自耕农、地主家的佃户,甚至是很多地主都经常光顾这里,换取一些他们需要的农贸商品。
  远东公司在农贸市场里设有市场管理所,还开有日杂商店、农贸商店,平时主要经营各地农户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
  比如像精盐,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国家财政的一大进项,同时也是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在以农立国、工业不甚发达的古代,历来都是官府专营。
  随着明末统治集团的日益腐败,士绅官僚、藩王贵戚、勋贵军头等各级封建统治阶层,见持有盐引有利可图,纷纷奏讨盐引转卖牟利。
  这也使得大明各地一斤盐的价格,通常要达到四五十文,而偏远地区更是高大六七十文,普通的底层穷苦百姓哪里能消费得起。
  而且这个时代官营盐场出的都是粗糙的海盐,甚至里面还掺了很多沙子泥土,不但口感很差还非常不卫生。
  远东公司入主中原北方以后,对大明北方沿海的各个盐场进行一番狠狠的整顿。将各个盐场的灶户重新进行了统一整编,剔除了其中的嘎杂流痞和胥吏衙役,还对各个盐场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
  “灶户”一词始现于五代时期,古称盐民,灶户和军户、匠户一样,属于灶籍,不许脱籍,世代煮盐维生。由官府拨给山林之地,供其收获煮盐所用的柴草,并给铁锅、牢盘等作为煮盐所用,有时也会给按产盐引数规定的工本米或工本钞,以保证灶户一家的口粮供给。
  虽然听着好像待遇不错,但是灶户和军户、匠户一样,而且比他们还苦逼,一年到头在盐场胥吏的逼迫下,不但要忍受着海风的侵袭、太阳的曝晒而且还要忍受着海水的腐蚀、灶火的蒸烤,身心都处于这样严酷的环境之中,其悲惨生活可想而知。
  灶丁长期生活在灶火蒸烤的环境下,眼睛干涩,视力严重下降,以至于灶丁的多有失明之疾;晒盐的灶丁整修盐滩,腿脚长时间浸泡在海水之中,被海水腐蚀,多有残疾。更有甚的是盐户生产的食盐几乎全部被官府剥夺,丰产之年勉维温饱,歉产之年更是饥饿连连。


第1571章 地狱种植园
  这个时代的大明灶户,除了要承受恶劣自然环境而带来的肉体上的折磨外,同时他们还要承受由于天灾人祸而带来的大量伤亡。
  明末天灾战乱不断,社会生产力也受到极大破坏,原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灶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低下,海潮、水、旱、风、虫、雪皆能成灾,一旦逢灾必然会家破人亡,简直惨不忍睹。
  远东公司入主中原以后,对大明北方沿海的长芦、莱州湾、江苏等地的众多盐场进行了大力整顿,关闭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盐场,集中资源整合几个大的盐业基地。
  为此,公司工委专门重组了远东盐业集团公司,将远东在辽东湾等地的几大盐场和大明沿海盐场进行了资源重组。
  并对各个盐场的大批灶户进行甄别筛选,从中优胜劣汰选拔出一批青壮,作为公司未来沿海几大盐场的职工。被淘汰下来的那些灶户,则是直接移民到公司在海外的各个控制区安置。
  公司对这拔出来的灶户,进行集中整编、培训,大幅度提高灶户待遇,为他们配备了齐全的劳动保护用品,包括防腐蚀的帽子、手套、口罩、长靴和连体工作服,极大的改善了灶户们的生活。
  利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资源,利用现代先进科技,采用了塑料薄膜苫盖结晶池的等新技术,并投入了大批蒸汽动力机械,盐场在收盐、集运、堆坨等主要操作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并采用现代科技改进了制盐工艺,利用蒸汽动力机械,采用真空蒸发、离心机脱水、沸腾床干燥、皮带机输送和机械包装。几大盐区的主要盐场都使用了大型联合采盐机、船和水力管道输送。
  中原北方的几大盐场改造投产以后,因为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改造后的几大盐场的年产量都提高了几倍,而且质量和以前相比,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还是因为几大盐场刚刚改造完毕,设备需要不断的磨合调试,大批新培训的产业工人实际操作不熟的关系。
  而且这也仅仅是几大盐场的第一期扩建改造,未来几大盐场的规模将会是目前的数倍之多,精盐的年产量和质量,也将迎来一次飞跃式的增长。
  产量的大幅度提升,再加上采用现代社会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具有大批机械化生产设备,使得远东盐业集团公司生产的精盐等盐类商品,成本低得令人发指。
  现在远东盐业集团公司生产的精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占据了中原北方地区,以及辽东、中南半岛、印度、南洋、波斯、中亚等公司所有的控制区。
  现在远东盐业集团公司生产的精盐、粗海盐,在公司实际控制区的各个农贸市场里,都属于最紧俏的商品。
  首先是价格极其低廉,数量也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而且无论是精盐还是粗海盐的质量,和以往大明的盐相比,绝对是天地之差。
  所以各地的农贸市场刚刚成立之初,远东中原控制区的农户,每家都购买了大批的各类粗海盐和精盐。不但是远东控制区的农户,其他地区的自耕农、士绅地主和佃户,也纷纷赶来购买了很多。
  因为盐是所有人家必备的商品,现在这些盐的质量如此之好,价格又如此划算,所以他们都多买一些以备不时之需。而且远东盐业集团公司生产的盐类商品,都采用双层塑料编织袋统一的包装,非常便于储存。
  除了盐类商品,还有糖类商品的销量也非常大。远东公司的糖类商品,主要来自印度、吕宋和中南半岛的海外开发公司的甘蔗种植园,未来海外开发公司还将在巴西大肆开发种植园。
  这些年远东海外开发公司在印度、南洋和中南半岛各个地区,建成了大批各类种植园,其中甘蔗林也占据了相当的规模。
  为了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物流成本,远东开发公司专门成立了糖业公司,几乎垄断了远东公司各个控制区的糖类市场。而远东公司没有生产企业,只有负责经营的糖业销售公司。
  远东海外开发公司,在各地甘蔗林种植园集中的地区,都配属一个制糖企业,每年生产的蔗糖用船运往远东各个控制区进行销售。
  后世的历史,很多历史学家把这些甘蔗种植园,称作“地狱种植园”。在种植园内的劳工,都是来自各个海外控制区的当地老百姓。
  包括印度、中南半岛、东欧、波斯和南洋等海外控制区,这些劳工被送进种植园以后,每年都以极快的速度迅速的消耗着,有些种植园每年劳工消耗高达四至五成。
  远东开发公司在各个海外控制区,拥有大批的种植园、矿坑、林场,在极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有两顿猪食一样的饭菜。
  为了节约成本,远东海外开发公司连起码的劳保用品都没有,别说工作服了,就连手套都不给,更别说医疗什么的了。
  有时候一个工棚里,只要发现有人患病,整个工棚的劳工直接就会处理掉,然后扔进附近的万人坑。每年都有大批的各国劳工被送进这些地方,绝大多数人都被活活的折磨死了。
  后来因为这些地方消耗的人数太多,使得控制区的劳工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海外开发公司又从非洲运过来大批的黑人劳工。
  远东海外开发公司每年的蔗糖产量非常大,再加上各方面成本低得令人发指,使得远东公司各个控制区各种糖类商品价格非常低。
  所以远东公司各地的各种糖类食品,就连中原控制区的普通底层农户,狠狠心也能消费得起。尤其是现在正值春节前,各地农贸市场的糖类食品卖的特别快。
  甚至很多士绅地主,也经常来农贸市场购买各类商品。但是他们就不能用粮食兑换了,而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购买,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愿意来这里购买,因为这里各类日杂用品、农副产品等商品的品种非常齐全,价格也不算离谱。


第1572章 教育体系
  除了盐糖类商品,远东公司在中原北方实际控制区内的各个农贸市场,还经营棉麻、化纤和呢绒等各类纺织品,包括布匹、服装、鞋帽、毛毡、铺盖等商品,品种齐全,价廉物美,非常符合各地底层农户的需求。
  农贸市场的日杂商店,还有各种生活用品,包括工具农具、针头线脑、锅碗瓢盆、调料香料也都有销售。
  尤其是春节期间,日杂市场还销售一些灯笼、年画、鞭炮、对联等节日商品,副食品商店的货架上还摆满了鲸肉、鱼类、贝类、水果等各种罐头,菌菇木耳、咸鱼干贝、榛子松子、干果蜜饯等各类山货,荤油牛油、肉干咸鱼、干菜咸菜等各类副食品。
  如今远东公司在中原实际控制区内,农户们家中都有数量不少的余粮,所以春节前夕,农贸市场内天天都是人山人海,各种商品销量都很大。
  周通和家里的女人,领着家里的熊孩子,拎着大包小裹的从拥挤的农贸市场内艰难的挤了出来,兴高采烈的向家中走去。
  推着独轮车的周通走在前面,女人挑着扁担跟在后面,熊孩子拿着一根糖葫芦撒欢似的四处乱跑。独轮车上装着冒尖的东西,都是他们家过年采购的年货。
  今年的年景不错,再加上几种新型农作物的亩产不少,周通家里缴纳了粮税,还完了今年的贷款,粮仓的余粮还有不少。
  前些年连年的大旱,让一家人遭了不少罪,好容易才熬过来,最难的时候差点把自家的丫头卖了。
  如今家里终于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所以春节前,周通一狠心,就推着几百斤粮食,领着老婆孩子来到了农贸市场,换了一车的年货,想着好好的过个年。
  虽然来到时候,女人板着脸嘟囔了一路,抱怨周通大手大脚不知道节俭。可是回去的路上,女人已经没有了刚才的不满,脸上全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这两天二丫也该回家了,两口子特意扯了些花布,合计着为丫头做件新衣服。自从孩子去了大队上的学堂,每月只能回家两次。
  后来二丫又被送到省城,每年只能回来两次。以前在家的时候,还不觉得怎么样,可孩子一走,这两口子就开始抓心挠肝的想孩子,每次孩子回来,周通两口子就别提多高兴了,可是每次分别也让他们难受得几天都缓不过来。
  前段时间,孩子托人捎来了信,说这次春节会回家呆十几天,这也让两口气欣喜若狂。所以虽然女人对周通如此铺张浪费颇有抱怨,但是一想到过节丫头会回来,嘴上虽然嘟囔个不停,但是也没有怎么阻拦。
  周小雅从一辆马车上跳了下来,背上了自己的行军包,然后向赶车的一个老人不住的道谢。她站在路边目送着马车离开,才紧了紧帽子和围巾,然后拎着两个背包下了小路,向远处的村庄走去。
  自从被送到了省城学习,因为路途比较较远,周小雅回家的次数也变得少了起来。所以她每次回家都很激动,就像学校老师讲的那样,有一种归心似箭的感觉。
  周小雅被选进大队部基础小学以后,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她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这也让大队部基础小学的几个教员非常振奋,直接把情况上报给支队部的领导。
  支队部领导接到消息以后,同样也是欣喜若狂。远东公司对各地的教育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发掘培养优秀的学生,更是特别关注。
  各级基层培养和发现优秀学生,也是当地领导干部的政绩之一。所以几个支队干部也坐不住了,干脆专程跑来考察了一番。
  经过一天的考察,大家对周小雅非常满意,他们对周小雅鼓励了一番,然后回去就把她的情况,向省城的育才学校进行了汇报,并希望对方派人过来考察。
  就这样周小雅最后被选送到省城的远东育才学校,成为了全省数百名被选送到育才学校的学生之一。
  目前远东公司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所以公司宣教部只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采取普及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远东公司的教育体系,就像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各单位都将在不断的培养、发现好苗子,然后向更高一级的学校输送。
  各地基层中队普及启蒙教育,发现好苗子送往大队部的基础小学,毕业后考试成绩优异者,去支队部基础初中继续学习。
  只要能读完基础初中课程的学生,未来也将有机会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员工,就算成绩差一些的,至少也有机会成为基层管理干部。
  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苗子,才有机会被选送到省一级的育才学校学习。这里才是公司宣教部开展精英教育的地方。
  远东公司在各个控制区的省一级单位,都设有一个育才学校,所有学生都是各地基础小学中优中选优的好苗子,他们也是远东公司各个控制区最精英的学生。
  育才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仅次于远东子弟学校,能进入育才学校的学生,这辈子想不发达都难,他们的命运从进入这里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所有精英学生在育才学校会完成小学、初中的全部课程,通过一次次不断的考试,进行优胜劣汰,其中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都将被送回原籍的基础学校继续学习。
  初中毕业后,还将参加毕业考试。只有少数最优秀的学生,才会被送往公司在北京、海参崴、马尼拉、沈阳、西安、洛阳等几个城市的育才高中继续深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