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东1628-第3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811章 李明的成长
  即便根据地的条件如此艰苦,但流民们对根据地的生活还是非常满意,毕竟这里有能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窑洞,有每天三顿热乎的饭菜,每个人还有厚实的棉衣棉被,使得他们能熬过这个极寒的冬季。
  在这个百年未遇的灾年,能活下来就算是老天有眼了。饥饿和严寒就像两把锋利的钢刀,在这个冬天疯狂的收割着一条条生命,大明北方数省会将有无数的流民,在这个难熬的冬天,会饿死、冻死在街头。
  经过几个月的冬训,以及全方位的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班、扫盲和各种文体活动,使得根据地的广大流民,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大家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对未来的新社会也都是充满了希望,纷纷对远东公司有了强烈的归属感。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在几个月的生活中,思维都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根据地管委会坚信这些流民以后将是一颗颗火种,在大明各地生根发芽,一旦爆发,必将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大明王朝。
  这个冬天,也是李明和宋涛他们,自打来到这个时代,最难熬的一个冬天了。各种条件和辽东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上。而且根据地的建设初期,要物资没物资,要人才没人才。所以就连李明和宋涛他们这些管委会的常委,也经常身处第一线。
  他们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再加上根据地的条件不好,他们都不是什么勤快人,平日里工作很辛苦,也懒得打理自己。几个月下来,一个个弄得跟民工似的,和根据地的流民站在一起,看着特和谐。
  宋涛还好,专门负责山西游击支队的军事训练,有王海洋和王波这些人帮助,工作起来顺风顺水。现在吕梁山根据地,还要属军事方面的人员能力最强,因为军委会抽调过来的都是精兵强将,和民委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是李明就苦逼了,他要负责根据地的全面工作,尤其是民事方面,他可没少操心。现在根据地除了周林不用他怎么操心以外,其他人都缺少基层的工作经验,能力也没有什么冒尖的人才,使得他也不得不把民事方面的各项工作都抓起来。
  说实话,李明对民事方面的工作,也是缺乏经验。毕竟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他就一直活跃在军委会,并作为主帅组织远东军进行过数次比较大的战役。
  可他虽然身为民委会的常委,在公司民委会的工作履历,却非常的单薄。也可以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虽然李明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他在于民事方面的领导能力,还一直未被公司上下所认可。
  毕竟他在民委会唯一的履历,只是曾经在公司刚刚入主辽东期间,担任过辽阳地区几个月的负责人。那时候公司的工作重心只是在辽沈一带,辽阳的工作还没有全面启动,很难在那段时间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而且当时他身边大把的人才,各个部门都有公司的内部员工负责,下面的各个岗位,也都是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移民员工。所以当时应付起来,到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吃力。
  李明也自认在民事方面欠缺实际工作经验,他一直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机会,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的进行工作。说白了以前他是靠高手带出来的人民币玩家,没有屌丝玩家在野外练级打怪或是频频下副本的艰辛过程。
  在根据地几个月的摸爬滚打,长时间在第一线设身处地的工作实践,虽然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闹出过笑话,但也确实让李明迅速的成长了起来。
  虽然他在几个月工作的过程中,也是频频犯错,但却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因为吕梁山根据地的员工,大都是新手村的小号。大家都是错了再改,改了再错的在工作中千锤百炼。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如今用在李明的身上,那是在恰当不过了。
  反正几个月下来,李明整整的瘦了一圈。但收获也是巨大的,起码李明在过去的几个月,通过负责吕梁山根据地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容易事情,做起来往往不那么简单。
  想要成长就要靠踏踏实实的在工作,在工作中实践,不要怕犯错,重要的是在错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成熟起来,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逐渐走上领导岗位。光是靠纸上谈兵,到处放嘴炮,屁用也没有。
  李明在吕梁山根据地的这几个月里,虽然操碎了心,付出了很多的辛苦,但他在负责根据地的全面工作的过程中,也总结吸取了一些教训,让他在民事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吕梁山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运转,也终于走上了正规。李明和各部门的负责人,和广大的基层领导干部,都已经在平时的工作中摸索出了很多的经验。
  随着根据地的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李明也终于从堆积如山的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今年五月,远东公司北上计划的第二阶段战役就要开始了,他作为北上集团军的司令员,会提前一个月组建新的北上集团军司令部,并指挥部队深入草原作战。
  那也意味着,李明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用来制定河套根据地的各方面规划。虽然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就未来的河套根据地的规划,数次开会进行研讨,并已经做了完整的规划。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随着去年崇祯大旱流民潮的影响,之前制定的计划都发生了改变。使得河套根据地的很多设想,现在已经根本无法实施。
  这就需要李明对之前规划重新做出调整。争取今年在建立河套根据地的时候,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通过主持吕梁山根据地的这几个月,他也有了很多新的想法。所以他准备将这些新的想法,在未来河套根据地的建设中逐步实施。


第812章 吕梁山根据地的农业规划
  一个漆黑的夜里,几艘飞艇缓缓降落在吕梁山根据地的飞艇起降场。早已等候在这里的李明、宋涛和马庆等人,马上迎了过去。高建国、王和等远东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的几名常委和十几名委员,依次从飞艇吊舱中走了下来。
  当高建国和王和等人,看到李明他们样子的时候,都不由得呆住了。李明他们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吕梁山根据地呆了几个月,自己倒是没觉得什么,但是在高建国和王和他们的眼里,却是另外的一副样子。
  一个个弄得胡子拉碴的,因为经常在一线工作,每人身上都习惯都穿一件破旧的军大衣。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也是根据地的流民呢。
  高建国紧紧的握着李明的手,使劲儿的摇了摇说道:“李明,这几个月大家辛苦了……”
  听了高建国的话,还没等李明说话呢,旁边的宋涛就笑着道:“大哥,你可不知道啊,我们哥们在这里过得脚什么日子啊。我们是盼星星,盼月亮啊,你们总算是来了……”
  大家听了他的话,都笑了起来。李明笑骂道:“大家别听他胡说,这里挺好的。我们为各位领导安排了宵夜,大家吃完饭,好好的休息。明天我亲自领各位领导在根据地各处看看。”
  李明领着高建国和王和等人,来到了根据地管委会的驻地,其实也是一排窑洞。因为根据地的条件所限,安排的伙食也比较寒酸。
  高建国看着窑洞里的陈设,有瞅了一眼桌子上的饭菜,转过头对身边的王和,然后对李明说道:“根据地的条件这么艰苦,你可以和公司进行沟通吗?虽然公司今年因为接收流民的原因,物资的压力很大,但我们远东家大业大,也不差你们这点东西。”
  李明苦笑道:“目前根据地的情况还不错,虽然各方面条件很艰苦,但是大家的热情很高。都在摩拳擦掌的等着大干一场呢。明年根据地的情况就会有所改观,根据地的很多工作都会相继开展起来。其实目前根据地工作,主要就是吃饭问题。光是依靠下山劫掠,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周林已经制订了一份根据地的农业发展规划,准备在今年春天开始实施。去年我们就组织广大流民,在根据地四处开荒,修建了大批的农业基础设施,准备在春耕期间,在根据地大面积种植玉米、土豆和地瓜。”
  李明说完就对身后的周林笑着道:“老周,你是这方面专家,你给大家介绍下根据地下一步的农业资源的开发计划。”
  周林点了点头,想了下道:“我在来山西之前,公司农林部种子培育中心,就已经研究出了适合于大明北方地区抗寒玉米品种。具备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等生物属性。我国面积广大的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环境并不优越,但其水利、土壤和气候条件却比较适合种植玉米。
  这个时代因为玉米还没有引入大明,大明面积广大的山地之所以无法有效地实施农业开发,土地利用价值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山地水土条件的困扰。气候较为干旱的陕西、山西、河南,都可以大面积的种植玉米,而且还有喜晴惧涝的特点。除此之外,玉米具有较强的耐寒性。
  除了玉米,在根据地还可以大面积种植土豆,土豆也具备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等吧特点,种植起来更为容易,属于‘省水、省肥、省药、省劲儿’的‘四省’作物。还有就是耐旱耐瘠、高产稳产的地瓜,也将会在根据地大面积进行种植。
  当然,受小冰河时期极端气候的影响,还有山西未来几年的严重旱情,估计根据地种植的玉米、地瓜和土豆的亩产,可能达不到辽东地区的水平。而且根据地缺乏足够的化肥,只能在根据地收集粪便,加入适量的硫酸亚铁、磷酸钙、碳酸氢,再加入植物秸秆、草木灰等原料与土混合后,堆成堆用泥密封堆沤,最后制成各种土质有机肥料。
  去年我们动员了广大的流民,在根据地制作了大量的土质有机化肥。数量足够根据地春耕所需。我还在去年冬训期间,在流民中选拔了一批人,专门开办了农业学习班。我准备好好的培养他们,让他们成为吕梁山根据地的第一批农林技术人员。”
  王和听了周林的话,笑着道:“周林,吕梁山根据地以后可以像辽东地区那样,搞一些家禽家畜养殖吗?”
  周林笑着点了点头道:“根据地附近的很多坡地草甸地带,以后根据地可以开发那里的畜牧资源。但是无法搞辽东地区那种集约化养殖,产量规模肯定上不去。现在根据地这么多流民,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根据地的家禽家畜养殖,几年之内形不成规模。但是这里却是菌菇培育的好地方,今年我们就将在根据地各处,建立几座菌菇培育养殖基地。一旦培育成功,产量形成了规模,将极大的丰富根据地的副食结构。最后,我的总结是,三年之内,根据地无法做到自给自足。”
  高建国冷笑了一声道:“没关系,既然粮食不够,那你们去附近抢掠就是了。反正那些地主官僚家中都装满了粮食,不抢白不抢。”
  李明皱着眉头沉声说道:“目前我们吕梁山根据地因为建设得比较早,条件还说的过去。可是公司在大明的其他几个根据地的工作就更差了。我前段时间坐着飞艇,把几个根据地都走了一遍,情况不容乐观啊。有的根据地的粮食,在去年年底就吃没了,只能频繁的下山劫掠粮食。”


第813章 汇报表演
  第二天,李明带领高建国他们在吕梁山根据地走了走。根据地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已经变得秩序井然。
  一排排的窑洞、一条条道路,还有遍布根据地的一个个公共食堂、操场、厕所、露天剧场、教室等地,都是整齐划一、干净肃穆,给人感觉好像到了军营似的。
  根据地到处都刷着白色的标语,各种口号诸如“读远东公司的书,听远东公司的话,做远东公司的好战士!”、“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诚实劳动光荣,好逸恶劳耻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没有远东公司,就没有现在的新生活”、“伟大的远东公司万岁”等等。
  根据地的流民,虽然穿着破旧,但是大家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整个根据地都弥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气息。根据地的每个训练场上都有流民在进行训练,经过几个月的冬训,流民都已经适应了辛苦的训练,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冬训的训练之中。
  下午的时候,根据地还组织流民进行了歌咏比赛、拔河比赛,以及合唱团、诗朗诵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晚上的时候,吕梁山根据地的歌舞团,还在露天剧场里对考察团进行了汇报表演。
  高建国、李明和王和等人,与根据地的万余名流民一起欣赏了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根据地歌舞团表演了一个个精心排练的短剧小品、合唱舞蹈、哑剧戏曲等节目。当然,也有山西当地的传统曲艺和民歌,但都经过改编和加工,内容也加入了新的东西。
  这些节目的内容,都是根据地政工小组,精心研究和制定的。主要包括两个中心主题,一个是反应这个时代的黑暗社会现象,再就是反应只有远东公司,才能让广大流民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过上好日子。
  所有节目采用的都是活生生的社会题材,比如崇祯大旱遍地饿殍,流民们举家逃荒,最后被远东公司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根据地过上了幸福生活。还有反应大明各地的土豪劣绅鱼肉乡里,欺凌弱小,贫苦的农民,被当地的士绅地主逼迫的卖房卖地,卖儿卖女,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虽然根据地歌舞团的演员们都没有什么艺术天赋,表演的这些节目也不精彩,演出的过程中错乱不断,漏洞百出。所有的节目都充满了明显的宣传色彩,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演员大多数是十几岁的少年,而且都是山西的本地人。但是流民们由于全神贯注于剧中的思想,就把这一点完全给忘记了。
  这个时代的娱乐节目,都是那些腐朽的传统戏曲,表达的大多是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而根据地歌舞团表演的这些节目,都是根据地所有流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流民们看过之后,迅速的被节目代入,也被深深的感染了。
  整场演出深受根据地的广大流民的欢迎。各种极其新颖的表演方式,在这个时代流民们看来,却是非常的好看。参加汇报演出的演员们也非常激动,表演起来非常的卖力。
  流民们冒着严寒,在露天剧场里兴奋的观看着各种节目,整个露天剧场里不时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其间看得入迷,还爆发处一阵阵的喝骂声,甚至有的流民还被节目触动,嚎啕大哭了起来。
  对流民们来说,这场演出不是政治宣传,而是深刻的真理。远东公司迫切的宣传目标,始终是要唤起大明的亿万百姓,同儒道两教的胆小怕事、消极无为、静止不变的思想作斗争。让他们坚信,只有远东公司建立的新社会,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在这个时代,可能没有比这种表演形式,更震撼、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整场演出不断地改换节目,许多政治、经济、社会上的反应的问题,都被改编成了节目的内容。如果单纯的喊口号,流民们是不易轻信的,而根据地歌舞团用流民所容易理解的表演方式表现了出来,瞬间就深深的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
  将近三个小时的演出结束了,观看节目的流民都觉得意犹未尽。大家在凛冽的寒冬里,拼命的鼓掌,掌声持续了十几分钟。所有流民的情绪都极为亢奋,心里也是激动无比。
  马庆带领根据地的政工小组,趁此机会,也都纷纷扯着嗓子高声喊道:“打倒土豪劣绅……吕梁山根据地万岁……远东公司万岁……”
  情绪一直压抑着的流民们,也终于有了个宣泄的途径,都开始扯着嗓子高声的跟着嘶吼了起来。万余人的嘶吼声震撼天地,这个声音在漆黑的夜空里传播,很远的地方都听得见。
  考察组在根据地考察了一天,对根据地的新面貌都印象深刻。在条件如此艰苦,人员和物资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能把吕梁山根据地搞成这样的程度,说明李明他们做了很多的工作。
  高建国回过头,对身后的众人笑道:“我们这回算是开眼界了,这里是穷山恶水啊。能在这样的环境,把吕梁山根据地建设成今天这个样子,看来他们付出了很多啊。”
  王和也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尤其是根据地广大流民的精神面貌都非常好,这说明根据地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了实处。我能感觉到,根据地的广大流民对我们远东有着深深的归属感。吕梁山根据地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就做到这一点,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说完就转过头对李明说道:“李明,回公司之前,你要做一个总结报告,把吕梁山根据地的情况详细的归纳一番。你么很多工作方法,非常值得公司借鉴。”
  旁边的石明峰感慨地说道:“昨天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