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远东1628-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南洋各国顿时一片鸡飞狗跳,各地的土王派出军队到各地大肆武装征粮。南洋各地的老百姓也遭了殃,很多人家里的粮食被抢了个精光,各个部落也都受到了苏丹的命令,那就是向远东卖粮,若是完不成交易的数量,将会遭到灭族的惩罚。反正完不成远东的要求,大家一起死。
  这也在南洋各国造成了一定的饥荒,大批南洋的土著被饿死。但各地土王苏丹看着一艘艘装满粮食的船只相继驶往了马尼拉,心里也都松了口气。至于那些被饿死的土著,关他们鸟事。


第746章 粮食(中)
  又是一年的秋收,辽东各地的农村也开始忙碌了起来。今年辽东也出现了旱灾。这还是自远东来到这个时代以来,遇到的第一次规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
  虽然辽东的灾情,还无法与中原北方数省的大旱相比,但还是比较严重,整个辽东的夏天基本没下几场雨,很多地区的土地也都成片的干裂。
  好在辽东地广人稀,远东公司农业人口相对较少,公司在辽东开垦的耕地,都在辽东的几条主要河流的沿岸地区。公司民委会农林部,调集了大量的蒸汽抽水泵,从各个河流里抽水,通过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基本保证了耕地的灌溉,使得辽东的灾情得到了控制。
  而且远东公司在辽东地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都是以抗旱能力较强的玉米、马铃薯和红薯为主,所以辽东今年农作物的收成,平均亩产仅下降了不到两成。
  农林部在现代社会就有针对性的制定了规划,主要就是为了应对“小冰河时期”和“崇祯大旱”等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而做出的解决办法。不但选用了优质的高寒地区的良种,而且都是抗旱性相对较强的品种。
  农林部这几年,在辽东各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动员了大批农户,大肆进行农业基础建设。各地都建设里了大批应付旱灾灌溉系统和应付洪涝灾害的排水系统。事实证明,农林部的所有投入,都取得了回报,面对如此恶劣的旱灾,辽东的农作物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李老根和家里的朝鲜女人,赶着装满了玉米棒子的牛车,兴冲冲的向家里走去。每到秋收的这些天,辽东的农户就像过节了似的。
  今年的夏天雨量少得可怜,干裂的土地,漫天的黄土,无不预示着今年是一个大旱灾年,李老根和家里的朝鲜女人,愁得头发都白了。
  以往每到这样的灾年,农户们的日子就难捱了,几乎没有什么活路。就像李老根当年从老家陕西一路逃到河南,家里人只剩下了他一个,若不是赶上远东在山东收拢流民,连他也熬不过那个冬天。
  虽然他们家里的粮仓里,还堆了足够他们吃一年多的存粮,但李老根却深知这些年头的鬼天气,一旦来了灾荒,可能几年都不见起色,就像当年陕北连年大旱那样。
  整个辽东的广大乡村,都弥漫着一股悲观的情绪,大家自发的聚集在一起,在各地的庙里求雨,恳求老天能降下甘霖,救助辽东的农户。可是无论怎么做,天公就是不作美,整个夏天都只下了淅沥沥的几场小雨。
  就在辽东的农户们愁眉苦脸的哀叹时,设在各地岸边的无数蒸汽机几乎同时轰鸣了起来,一股股浓郁的黑色烟柱,在辽东各地不断升起,汹涌的河水被一台台抽水泵抽上了河岸。
  源源不断的河水沿着一根根水泥管流向了耕地,干裂的土地瞬间焕发了生机,大片农田都得到了灌溉,即便一些距离河岸较远的耕地,也都由一辆辆拉着的大型木质水罐的马车,送到了田间地头,远东抽调了大批员工和部队官兵,帮助各地的农户们挑水救灾。
  看着原本干枯的庄稼,都恢复了从前的涨势,辽东的农户们顿时都傻了。他们就像见了鬼似的,看着汹涌的水流,从一根根水泥管里汹涌而出。
  当年他们为了埋设这些死沉死沉的管子,不知道遭了多少罪。他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难免会抱怨,在他们看来,花这么大的力气,埋设这么多管子根本没用,纯属劳民伤财的做法。
  直到今天,他们才知道这些管子居然有这样的妙用。他们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这水怎么就能从管子里流出来呢。
  但不管怎么样,庄稼有救了,再也不用天天担惊受怕,夜不能寐了。田地里的庄稼就是农户家的命根子,东家救了他们的庄稼,就跟救了他们的命似的。
  李老根家的田地距离河边较近,灌溉的情况更好一些,所以今年秋收的亩产,照比去年仅仅下降了一成左右。李老根两口子就像做了场梦似的,谁也没有想到这样的灾荒年景,居然损失的这么少。
  他们看着自家的粮仓,又堆得满满当当,心里当时就踏实了不少。这段时间,大队经常组织农户们看电影,放的大都是大明北方数省遭受旱灾的情况,还有就是远东发动了总动员,派出大批船只去大明救灾的纪录片。
  他们看着大明各地的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情景,也都被吓坏了。李老根逃荒的那一年,临近的省份基本没有受灾,可是这一次,大明北方基本都遭受了罕见的大旱。
  公司这些天一直辽东的农村,动员农户们提前卖粮,公司将会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家的余粮,支援公司救助大明的灾民。农户们也可以用缴纳粮税和贷款的方式,提前支付贷款和粮税,公司可以给农户们一定的优惠,变相的减免一部分的粮税和贷款。
  这些天,辽东各地的农户们,都陆续赶着马车来到了各地的集市,这里就是远东公司收粮的地点。每家的牛车上都装满了农户家里的余粮,大部分农户都选择了提前支付粮税和贷款的方式,但也都或多或少再卖一些粮食。
  他们虽然见识不多,但也都意识到了一些什么,东家还从来没有对粮食有过这么急迫的需求,所以辽东的农户们都积极的缴税和卖粮。自从他们来到了辽东,东家对他们怎么样,他们心里都清楚。
  现在东家需要粮食应急,大伙这么也都得积极的响应啊。而且提前缴税的好处显而易见,多少都能省下一些粮食。很多农户都一下子提前缴纳了三四年的粮税和贷款。
  但是大伙心里也都会也都会再卖一些余粮给东家。毕竟在东家需要帮助的时候,大伙还占东家的便宜,他们心里都不好意思。


第747章 粮食(下)
  李老根也赶着家里那辆装满了粮食的牛车,在长长的车队里等待着。旁边的朝鲜女人,后面背着一个孩子,怀里还抱了一个,这一路嘴就没闲着。
  “听隔壁张嫂说,他们家提前交了三年的粮税,最后算下来,能省一年粮税和贷款的小半成呢。我们这次拿出家里一大半的粮食,也多缴几年的吧,一年粮税和贷款的小半成,那可是好几十斤呢。”
  李老根阴沉着脸,转过头冷冷的看了眼旁边兴冲冲的朝鲜女人,并没有理她。女人可能是太兴奋了,并没有看出李老根的不满,还在双眼放光的掐着指头算着能省下多少粮食。
  李老根两口子排了小半天的队,终于排到了他们。李老根板着脸,将牛车赶到了集市的院子里的收粮点。几个帮忙的农户迎上来,开始从牛车上卸下一袋袋的玉米粒子,然后抬到边上进行过秤,然后大声的喊着每次过秤的重量,几名远东员工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不断的在一个册子上记录。
  一名远东公司的员工走了过来,看了眼牛车上冒尖的粮食,笑着对李老根说道:“老哥,拉来的粮食可不少啊,你们家准备缴纳几年的粮税和贷款?”
  李老根深吸了口气,然后沉声道:“就交今年的粮税和贷款,其余的粮食都卖了。”
  他的话音刚落,对面的那名员工顿时就愣了,他怕自己听错了,就又问了一遍,直到李老根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他才确定了下来。
  “这位老哥只缴纳今年的粮税和贷款,剩下的全部卖掉……”
  那名远东员工的声音很大,周围卖粮的农户几乎同时放下手中的活计,齐刷刷的转过头,朝这边看了过来。他们都有些不可思议,这明摆着是不合算啊,傻子都知道多交几年的粮税和贷款,可以省下一些粮食。
  李老根家的朝鲜女人,以为他说错了,连忙抱着孩子跑了过来,使劲的拽着李老根的衣服,刚要说什么,就被李老根一把推开了。
  看到自家的爷们狠狠的瞪了自己一眼,朝鲜女人只能委屈的低下头,但是眼泪却在眼睛里打转了,惹得怀里的孩子也哭了起来。
  周围变得安静了下来,只有李老根孩子的哭声。大家面色复杂的看着那个满脸严肃的汉子。有不解的,有奚落的,当然也有欣慰的。
  李老根把牛车的粮食卖完,他就赶着牛车离开了集市。身后那个朝鲜女人,抱着孩子赌气似的没有上牛车,而是默默的跟在牛车的后面走着。李老根回头看了眼女人,并没有理会她。
  他几天前就已经打定了主意,虽然李老根没什么见识,也不明白什么大道理,但他却知道,在这个时候,不应该去占东家的便宜。
  若不是东家当年救了他,他早就饿死在山东了。自从来到了辽东,李老根也过上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东家给他分了地,让他一日三餐都能吃得饱饱的,还,帮他娶了一个女人,有了两个孩子。
  若不是东家遇到了难处,也不会这么急着从大伙手里买粮食。他一直想报答东家的恩情,正好这一次,他决定把家里的一大半粮食都卖给东家。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的朝鲜女人一直没给李老根好脸色。虽然不敢数落他,但是做什么都会弄出不小的动静,以表达她的满腹怨气。
  李老根倒是没说什么,女人发些脾气也应该,毕竟她也是为了顾着家里。别看他在集市弄得挺爷们的,其实这几天他连做梦都一直在想着那些本应该省下的小半成粮食。
  几十斤粮食啊,只要是一想起来,就让他心疼的要死。就算他们来到辽东以后,日子过得好了。但是农户家却依然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别说几百斤粮食,就算是丢了三斤五斤,都能让他难受几天。
  但心疼归心疼,李老根倒是没有后悔,若是他这次占了东家的便宜,他也不会好受到哪去,只要一想起来,也一样会觉得不舒服。
  虽然忙完了秋收,家里的活还有很多,两口子得脚不沾地的忙到冬天。这天李老根正在后院收拾菜地里的秋菜,旁边的朝鲜女人活虽然没耽误,但对他依然没有什么好脸色。
  “砰……砰……”
  外面传来了敲门声,朝鲜女人看了李老根一眼,然后站了起来,跑去前院开门。不一会儿,她就惊慌失措的跑了回来,满脸的紧张之色。
  “当……当家的,外面……外面……”
  李老根一皱眉,站起身来到了前院,就看到一大帮人正站在他家的院子里,他只认识人群里他们中队的中队长和指导员。但李老根就算是再傻,也能看得出来,其中的几个绝对不是一般的人物。所以他顿时紧张了起来,呆呆的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中队长看到了李老根,连忙几步走上来,把他拽了过去,然后对大家介绍道:“他就是李老根,我们中队的卖粮大户。老根,这是公司的首长,他们看你来了……”
  李老根一听对面的人是公司的首长,吓得他脸色当即就白了,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了,旁边的朝鲜女人更是死死的揪着李老根的衣服,躲在李老根的身后,一副见不得人的样子。
  对面为首的一个人看到李老根拘谨的样子,就主动走过来和李老根握手,然后笑着道:“我今天来你这里,是专程感谢你对远东公司的支持。在这个时候,你能为公司着想,真的谢谢你了……”
  原本李老根的大脑一片空白,但他听了对面首长的话,顿时就感觉一股热血瞬间冲上了头顶,浑身的血液都沸腾了,眼睛也不争气的热了。
  他激动地说道:“我李老根没什么见识,若不是东家救了我,我李老根早就被野狗啃得连骨头都不剩了,我……我李老根的命,以后就是东家的……”
  他说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眼泪也流了下来……


第748章 粮食(续)
  那名首长欣慰的点了点头,然后拍了拍李老根的手,笑着道:“我们来你家做客,你就不请我们去屋里坐坐?”
  李老根一听连忙把大家让进了屋里,朝鲜女人则是忙着烧水沏茶,平日里手脚麻利的她,今天却变得手忙脚乱的,还打了个碗,但她也顾不上心疼了,急忙把水端进了屋里。
  几个公司的首长,和李老根两口子亲切的交谈,嘘寒问暖,李老根在如沐春风的同时,也流了一身的大汗。虽然他不知道这几位首长是多大的官,但他长着这么大,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原来他们村的保长。
  公司宣教部的几名员工,拿着相机和摄录机,从头至尾的把整个过程都拍了下来,近期会制作一部纪录片,在辽东各地的农村进行播放。明天的报纸也会刊登首长和李老根握手的照片,下发到辽东各地的每个大队。
  李老根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家也能来这么多的大人物,首长们不但坐在他家的坑头和他聊天,还给他带来了一些慰问品,并为他颁发了卖粮大户的奖状,并且免去了他家一年的粮税和贷款。
  两口子在家帮着那张奖状,都乐傻了。一年的粮税和贷款,那可是几百斤的粮食,原本在心里一直埋怨李老根的朝鲜女人,这回却死死的搂着李老根的胳膊,眼睛都滴出水了。晚上的时候,在炕上要多风骚就有多风骚。
  其实公司只是为了弄到更多的粮食,才动员辽东的农户们主动卖粮,并鼓励大家提前缴纳粮税和贷款,并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公司董事局委员会就这一问题,争议非常大,最后也是微弱多数通过的这个决议。
  谁曾想公司在辽东各地发布了这个消息之后,各地农户们的反应非常积极,而且大家还都感觉占了公司的便宜,心里都有些过意不去,还额外又卖了一些余粮。而且像李老根这样的,也不是个例,很多农户都做出了和李老根一样的选择。
  绝大多数提前缴纳粮税和贷款的农户,都是提前缴纳了两年,外加卖了一部分余粮。提前缴纳三年的都只是少数,四年的更是凤毛麟角。
  李老根这些只卖余粮的农户,更是让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和常委欣慰不已。当即就有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该鼓励这些只卖余粮的农户,并就这件事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这个建议被董事局委员会全票通过,并制订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表彰和鼓励这些朴实的农户,不能老实人吃亏。
  董事局委员会的全体委员,还分别去了辽东各地的农村,一个中队一个中队的上门去那些农户的家里,亲自为他们颁发卖粮大户的奖状,这也在辽东各地的农村,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第二天,刊登卖粮大户受到表彰的报纸,就下发到了各个大队,一张张公司首长卖粮大户亲切握手的照片,更是让很多人眼红不已。听说这些卖粮大户还都被免了一年的农税和贷款,很多爱占小便宜的农户,他们肠子都悔青了。
  李老根家更是整整一天没断过人,他所在中队的农户,连成溜的往他家跑,都想看看那张金光闪闪的奖状,也想在首长坐过的炕头坐一会儿沾沾贵气。大队和支队的领导也都来了,他们也狠狠的表扬了李老根,说他为大队和支队争了光。
  几天后,一部反应辽东各地的农户踊跃卖粮的纪录片,在辽东各地的农村陆续播放,片中着重的介绍了公司缺粮的原因,是为了救助大明北方的无数灾民,公司民委会的几位主要领导还特意讲了话,感谢所有的农户踊跃卖粮,大家卖给公司的每一斤粮食,也许就能多救活一条生命。
  片中不断出现大明流民的惨状,赤地千里,遍地饿殍的景象,让这些曾经的流民无比唏嘘感叹。因为他们曾经也经历过那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们比谁都了解挨饿逃荒的滋味。
  远东再次提出了的口号,还是以前那一句,“救一个是一个”。希望远东所有的农户,与公司一道努力,争取救更多的流民。
  李老根等众多的卖粮大户们,也纷纷在片子里露了脸,真是羡煞了众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啊,他们曾经在大明,就连村子里的保长,见到他们都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态度。没想到如今公司的大首长,居然到土里刨食了一辈子的普通农户家里做客。
  纪录片播放后,辽东各地的农户在羡慕那些受表彰的卖粮大户的同时,也真正的了解了公司这一次缺粮的原因,他们都是流民出身,是当年远东从阎王爷那里把他们生生拉回来的,如今大明北方数省遭受了千年一遇的大旱,无数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公司为了救活那些灾民,耗费了大量的钱粮。
  于是,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