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贼(风再起时)-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邺县南漳水河畔,景物美轮美奂,一座坛场高高竖起,气势非凡。

    昔,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赵国在此与魏国结盟,从此,齐、楚、赵同魏、韩之间的数年大战暂告结束,全力西赂以拒日益强悍的秦国。今,董卓暴逆,擅杀至尊,冀州诸郡国要在此盟誓,讨伐国贼,匡扶汉室。

    会盟当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冀州十郡、国齐聚,众达十数万,号称百万,一同歃血为盟,言奉辞伐罪,代天诛贼,如有违背,神明降祸,子孙断绝。

    这篇誓词不可谓不狠毒,然而又有几人真的在乎呢?至少韩馥完全不在乎,盟誓之后,他第一时间遣散了冀州十余万郡、国兵,只派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万人随袁绍赴河内。二人乃是韩馥一手提拔起来的铁杆嫡系,只听他一人的命令。换句话说,盟主也休想指挥他们……

    袁绍看着赵浮、程奂二人桀骜不驯的眼神,陷入久久的沉默。

    ''

正文 第二百三十九章 再相见

    第二百三十九章再相见

    “李尚书,这边请。零点看书”一个十六七岁,身长七尺余,神风俊朗的少年微微躬着身,邀请李儒入府门。

    李儒轻轻颔首,他知道此子即是壮节侯傅燮傅南容独子傅干,盖俊从小养在身边,视若亲子,这十几日来,他每每求见盖俊遭到拒绝,都是由此子代为传话。

    袁绍东来,河东糜烂,董卓再难保持强硬作风,有言和意,李儒亦认为当速速挟天子至西都,态度大变,露出妥协姿态,事隔十余日,盖俊终于答应见他。

    “盖俊这个人……”想起他,李儒露出一个苦笑,如若他们再晚几日收到袁绍东来的消息,董、盖二军就要在河东大打出手了,这对双方没有半点好处,他实在想不通盖俊为何坚持不让朝廷徒民关中,甚至不惜与董卓死战。

    进入会客厅,李儒见盖俊手捧书卷,指导一名面如冠玉,虎体猿臂的少年,这少年他也认识,乃使匈奴中郎将马腾长子马超。虽然盖俊看到他就停住话语,不过李儒进来时隐约间听到几句,似是《左传》,坊间传言盖子英酷爱《左传》,果然不假。

    李儒甩袖长揖道:“将军……”

    盖俊邀他入座,马超向二人施礼,离开时顺带合上房门。

    李儒落座后说道:“相国思虑良久,认为将军所言有理,不宜徒河南民众。”

    “相国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不容易啊……”盖俊摆弄书卷,似笑非笑。

    李儒面容微僵,经过这些时日的接触,他知道盖俊这番话已经很‘客气’了。试探地问道:“迁都在即,不知将军何时退出河东?”

    盖俊淡淡地道:“杨奉名为归顺,实为逆贼,兼且山寇钞略,河东局势不容乐观。广陵臧子源,文武双全,国之栋才,孤推荐其为河东太守,确保相国迁都大计不受干扰。”

    李儒闻言色变,强忍着怒气道:“将军此举有逾越之嫌。”

    盖俊斜睨他一眼,失笑道:“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吗。”

    李儒道:“臧子源曾参与关东叛乱,登坛洒血,堪为首逆,岂能假以雄职?”

    “李尚书此言差矣。”盖俊不以为然,侃侃而谈道:“正因为臧子源曾为首逆,才更该授予其河东太守之位,向天下人显示相国之博大胸襟,瓦解关东州郡斗志。”

    李儒无言以对,他和董卓心里清楚盖俊是一头恶兽,绝不会乖乖吐出到手的食物,来之前已是做好让步的心理准备,之所以表现出气愤,更多的是为后面谈判累积筹码。

    李儒沉默足足半刻钟,开口道:“相国未必同意,不过我会多多劝导,但贵部需要退回绛邑,以绛邑和闻喜间的山区为界。”这样的划分等于将河东郡一分为三,杨奉占西北,董卓霸西南,盖俊独据东部。

    盖俊看似占了便宜,其实不然,杨奉的西北五县产铁,董卓的西南领地产盐,盖俊的地方除了绛邑至襄陵一段临近汾水的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其他地方皆为深山老林,屁都没有。

    合着老子打生打死,最后就捞到一片山区?

    盖俊当然不干了,坚持要以河东治所安邑为界,为何是安邑?先不说那里水网密布,沃野千里,单单是盐利就足以使盖俊眼睛发红,若依照并州方法,置换盐监,一年轻松收入五六亿,比并州一州之盐税还要多。

    李儒当即拒绝,真真是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说句丢人现眼的话,堂堂朝廷,现在就指着河东西南的粮食、盐池活着了。失去安邑,不用关东联军攻打,两年之内董卓的十数万兵马便要活活饿死。

    “安邑孤要定了,盐利吗,好商量,对半分如何?不行?四六呢?”盖俊堂堂骠骑将军、并州牧竟然摆出一副商人的嘴脸,李儒面色铁青,良久说不出话来。

    李儒以自己不能做主为由告辞,盖俊脸上满是玩味,愿意拖就拖呗,自己时间多得是,不知道你们等不等得起。

    事实证明,董卓等不起,次日李儒再来,提出拜在臧洪为河东太守,双方以治所安邑为界,盖俊领安邑、闻喜、汾阴、绛邑、襄陵、杨县、端氏、东垣、濩泽九县,董卓据解县、猗氏、大阳、河北、蒲坂五县,安邑盐池利益双方三七分成,盖三董七。

    盖俊满意地点头,表示接受。他此次派兵入河东,攻占‘半壁江山’,收民三十万,其中既有襄陵、绛邑、安邑、闻喜、汾阴这样他迫切需要的产粮区,又捞到安邑盐利,可谓占足了便宜,见好就收为上,毕竟惹急了董卓,对他没有丝毫好处。

    谈判前,盖胤率军围攻闻喜之牛辅部,双方城头血战数日,皆折损不轻。谈好后,牛辅在杨定军的接应下交割闻喜县城,南下分驻解县、猗氏、大阳、河北、蒲坂五县,特别是前面三县,因为直面盖俊军,驻兵甚多,另外安邑盐池旁亦留下数千步骑,监视盐事。此事盖俊乐意见到,安邑盐池堪称天下第一暴利,不止河东本地豪族,整个司隶豪族都有参与,董卓顶在前面做恶人,盖俊坐收红利,岂不快哉?

    臧洪进治所安邑行使太守权利,破贼中郎将关羽驻军一万协助,盖俊兑现承诺,请示朝廷封关羽为汾阴乡侯,汾阴距离他的家乡解县不满百里,惟一有些遗憾的是解县尚在董卓手里,稍稍不美。

    黄忠带着上万步骑回到河内,盖胤亦率军北返,越过山脉,进驻绛邑,整合诸军、降卒,得兵两万八千人,威胁汾水对岸临汾。杨奉恐惧,割临汾、皮氏二县请降。

    不得不说,杨奉确实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他的西北五县,一下子交出其中两县。更让盖俊满意的是,皮氏县不仅和临汾一样属于临近汾水的产粮区,境地还有数座大铁矿。盖俊麾下十万兵,兵器、甲具等等耗铁的数量堪称天文数字,并州铁矿已经有些供应不上,有了皮氏,稍稍能感到轻松一些。杨奉若再交出平阳,盖俊以后都不用为此发愁,但那样做显然太过了,是强逼杨奉和自己玩命,因为杨奉剩下的平阳、北屈、蒲子三县,只有平阳产粮又产铁,后面两县皆是山区,说是穷山恶水也不为过。

    既然杨奉这么识趣,盖俊暂时放过了他,开始巩固新地盘,自修内功,积累力量。

    河东这边取得辉煌成果,他在河内也一直没闲着,以粮食不够为由,直接兼并了野王以西到河东郡、包括野王在内的波县、轵县、沁水四县,总人口超过二十万。盖俊不由感慨中原的人真多,要知道并州一州总人口只有八十多万,直到去年收编恒山山民,才破百万,而今他占河东、河内部分地盘,一下子就收获五十万人口,顶上半个并州了。

    对于盖俊这种近乎侵略的行为,河内太守王匡气得跑回治所怀县,发誓要和他断交。

    另一边董卓搞定河东危局,言和盖俊,底气一下子足了起来,得知袁绍大会冀州诸郡国于漳水河畔,聚众十数万,号称百万,这等于是公开同他对立,董卓不顾曾为袁隗故吏、屡受提拔之恩,疯狂杀戮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儿以上五十余口。

    三日后又指派心腹、士卒裹挟天子、公卿、百姓西行。虽然盖俊曾说不得徒河南民,不过董卓认为京中百姓不算在内,路上又顺道把谷城、河南二县之民一并带走,约五十万人口,占河南尹人口的一半。

    盖俊听说董卓强行驱民赴关中,勃然大怒,写信大骂董卓言而无信,威胁与关东连势进兵。

    董卓回信辩解称京中人口数十万,每日耗费不可胜数,如今关东皆叛,断绝供养。且大战在即,如果不迁移京师民众,不说遭到兵灾,饥荒一起,后果不堪设想云云。

    盖俊一下子沉默下来,他知道历史上董卓徒民时种种恶行,却忽略了河南尹即将成为战场,到时战事一开,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百姓的命运只会更加悲惨。

    盖俊复写信提出两点,一善待徒关中的民众,二开放黄河诸津,使河南尹民众可以到河内避难。

    第一个要求在董卓看来太简单了,一句承诺而已,第二点无异于敞开肚皮给对手,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但他答应开放距离盖俊辖区轵县较近的阴平渡口。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只许出不许进。

    盖俊纠缠于平民百姓,但天下更多关注的是董卓屠灭袁氏满门,前书有提到过,东汉乃皇帝与豪族共天下,豪族之所以一直牢牢掌握朝廷权柄,靠的就是以门生故吏为纽带,密密麻麻的关系网,毫不夸张的说,门生故吏和主人之间的关系,胜过君臣关系。董卓以故吏身份杀袁隗,绝对是一记昏招,等于把自己置于天下士人的对立面。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不说汝南袁氏四代人中有五位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就说东汉立国百余年,从未发生过故吏弑杀主人,这件事所造成的影响比造反还要恶劣。

    继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青州刺史焦和、冀州牧韩馥后,荆州刺史王叡、扬州刺史陈温亦纠集兵马,打出讨董旗号。王叡是徐州琅邪望族王氏出身,陈温汝南人,更是与袁氏同乡,乃袁逢之故吏。

    史书记载“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真实情况即是如此,二月末,袁绍进驻河内东北朝歌县,豪杰之士以此地为中心,不断从四面八方汇聚,形成正月酸枣联盟之后第二个全国范围内的起兵**。

    盖俊第一时间东行相会,两人时隔三年再见,明显感觉到少了一份亲近,多了一份生疏,盖因身份的反差。那时袁绍声望无双,干预朝政,实乃京中最具权势的人,盖俊纵然牧守一郡,拥兵数万,又怎及得上袁绍百一。现今袁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头顶关东联军盟主头衔,实则仰冀州牧韩馥鼻息(粮草)以存,盖俊则是朝廷册封的仅次于大将军的骠骑将军,掌一州之地,兵强马壮,董卓亦忌惮七分。

    这种尴尬气氛没过多久便消失于无形,一来两人相识十数载,感情不浅,二来盖俊故意放低姿态,言必称我,称袁绍为大兄,三来就是活跃气氛的高手许攸在两人间穿针引线,插科打诨。

    盖俊捅捅许攸的肚子,笑着说道:“子远,不得不说,你比上次见面时壮了一些,脸也红润不少,莫非戒色了?”盖俊倒也不是完全开玩笑,许攸过去那身板,仿佛一阵大风就会吹倒,面无血色,现在外貌虽然黑了点,不过看上去比以前健康多了。

    许攸向后缩了缩,笑回道:“年来一直忙个不停,哪有时间碰触女色。”

    盖俊调侃道:“你是在隐晦的向大兄表示不满吗?”

    许攸肃容道:“这个自然,我似乎从未在本初处领得俸禄。”

    两人相视半晌,哈哈大笑。

    袁绍身着缟素,头戴白纱,面白似傅粉,浑身散发着谦谦君子之风,见两人斗嘴不停,甚至拿他打趣,如京中故事,微笑着摇摇头。

    笑过后,三人进入一间厅堂,对饮谈事,许攸突然问道:“子英,你和公节到底是怎么回事?听说你来了,他立刻躲起来。”

    盖俊心里清楚王匡肯定把什么事都说了,许攸这么问是为了顾及他的面子,一脸无奈道:“你们也知道朝廷规制,冀、兖二州每年需拨给并州一亿五万千万钱,粮谷数十万石,去年二州筹划讨董,并没有如常供给,我三度去信,韩文节、刘公山连个回信也无。去年冬天,并州饿死数万人……”饿死人是有,额死数万人就夸张了。

    “今年我提兵三万入河内,并州穷困,山高路远,实在是没法子了,便暂借河内数县以供士卒。这些话我和公节解释无数遍,他不信。十几年的朋友,他居然认为我想吞并他——我盖子英若是真想占据河内,他能活着跑到大兄处告我的状?”说道最后,盖俊言辞激烈,目放毫光,气势逼人,尽显一方诸侯之威风。

正文 第二百四十章 后院起火

    第二百四十章 后院起火

    “……我盖子英若想占领河内郡,他王公节能活着跑到大兄这里告我的状?”说道最后,盖俊言辞激烈,目放毫光,气势逼人,尽显一方诸侯之威风。

    袁绍提杯饮酒,不做表态,许攸一旁连劝道:“子英,别激动、别激动……大家都是十几年的朋友,又没有什么化解不开的矛盾,莫为了小事生气……”

    许攸不说还好,一说盖俊更怒了,大声道:“正因为是十几年的朋友我才生气,他拿我盖子英当什么人了?我将兵入河内是为自己吗?我在河东和国贼董卓血战连天,他却在斤斤计较这些小事,岂不让人寒心?”

    许攸转着眼睛说道:“说到底还是韩文节、刘公山暂停供给并州钱粮引发这些事。关东起兵,会盟酸枣,聚众十数万,刘公山其中多出力焉,对子英真是爱莫能助,然冀州富庶强盛,府库钱粮堆积如山,韩文节任凭钱烂谷陈也不给子英,实是不该……”

    由于两人关系亲密,许攸直截了当的挑拨离间,盖俊点点头,扭头对袁绍说道:“大兄当初之举太欠妥当,韩馥卑鄙无耻,龌龊小人,如何能掌光武旧地?”

    盖俊不言冀州,独言光武旧地,显然是意有所指,许攸目光一凝,笑容微收,袁绍则深深地看了盖俊一眼。

    盖俊眼神如剑,与袁绍对视,一字一句道:“能掌光武旧地者,当今天下,惟大兄一人。大兄,只要你点头同意,我这就带兵打进去,杀死韩馥,有何后果,我一力承担。”

    袁绍、许攸纵横京中数十载,一看盖俊神态、语言就知他是认真的,绝非玩笑之语。袁绍失笑,令人如沐春风,举杯邀饮美酒,说道:“子英之心为兄甚明,不过当今国贼乃是董卓,万万不可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盖俊失望地叹了一口气,他确实是想帮助袁绍占据冀州,没有想过据为己有,充气量也就是想在后面捞点好处。

    对袁绍,盖俊的心思很复杂,由于前世的记忆以及内心野心,一直视袁绍为自己前路最大的竞争对手,曹操只能屈居第二,然而自两人在京师相识,袁绍对他颇多照顾,如父如兄,自己欠下累累人情,这辈子都未必还得清……

    房间顿时寂静下来,惟有三人淡淡的呼吸声,看着盖俊、袁绍各自陷入沉思,素来自称活跃气氛高手的许攸几次张嘴欲言,都不知该说些什么。

    最终还是袁绍率先开口:“子英,我初来河内,不知详细,河东那边是何情况?”

    盖俊简单的为两人讲解战事经过及成果,当然了,自己兵力、伤亡数字被他无限扩大,直言出兵五万死伤一半,说得跟真事儿似的。袁绍、许攸不疑有他,盖俊固然是天下第一骁将,董卓掌兵数十年,亦非泛泛之流,这个伤亡数字在他们看来很正常。实际呢?实际盖俊借助马镫之威,以极其微弱的伤亡大胜董卓数万众,割裂河东半壁江山。

    盖俊最后言道:“我原本是想一鼓作气拿下河东全境,截断董卓归路,同关东联军东西夹攻,一战灭国贼……可惜啊,打到安邑时大军已是强弩之末,兵不满两万,兼杨奉在背虎视眈眈,董卓援军又至,只好止步于安邑,形成僵局。”

    许攸看了袁绍一眼,问盖俊道:“最近本初在策划一次攻势,子英可否予以配合?”

    盖俊点头道:“没问题。非我自夸,董卓至少要在河东留下五万精锐才放心,我再亲率大军进驻河阳、温县二地河津港口,摆出渡河进攻雒阳架势,两者相加,可牵扯董卓十万兵。且董卓还要费心关中诸事,能投入的兵力不超过五万众。”

    许攸干笑道:“只是试探之,非决一死战。”

    谈完正事,接下来就轻松的多了,三人话些家常,得知盖俊第三个孩子大概三月就会出生,袁绍许攸道喜。许攸道:“本初三子皆在左右,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